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都爱甜甜的东西,从小时候包装精美的糖果,到长大后沁甜滑腻的巧克力,每一颗、每一块都有着甜蜜的回忆。许多女人小时候都不免有一个关于姜饼屋的梦想,但那时,大人会说吃糖对牙齿不好。长大后,又有人告诉我们吃糖容易得这个那个病。谁把糖这东西“妖魔化”了,这里有多少误会,真相又是什么呢?
水果糖、棉花糖、麦芽糖、棒棒糖……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糖,也就是所有的小孩和许多大人都爱吃的糖,可以直接食用的糖就是食糖,它主要有白糖、红糖、冰糖、麦芽糖等,这些糖是需要通过人体转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的。食糖可以分为白糖、黄糖和红糖。白糖的纯度最高,一般在99%以上;黄糖经过一定的制作工艺,含有少量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还是带有一些颜色;红糖则是没有经过精制的粗糖,颜色最深。
从化学的专业角度,糖也可以这么理解:
两个以上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这就是糖类物质。从化学层面来看,糖分丙糖、丁糖、戊糖和己糖。人们通常将糖称为碳水化合物,虽有不确切,但也沿用至今,主要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和麦芽糖,还有淀粉和糖原棉花糖等也属于糖类物质。
这么些年来,众多报道总是将糖指向一个和人对立的局面:糖尿病人不要吃糖、吃糖容易肥胖、小孩子吃糖长不高,等等。尤其是对女人,仅“吃糖会发胖”这一条就让不少女性“闻糖色变”了。
糖与胖
误会
是什么让女人和糖“分居”多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害怕会发胖这个后果。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吃甜食会让人发胖,虽然很喜爱,但是为了保持身材,女人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糖。
真相
我国已经有许多食品营养家和医学专家为大家解除了这个误会:单纯的肥胖不能归结于糖,它是由于人体总热量的摄入和消耗无法平衡而导致的。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研究出来,食糖会令人发胖毫无根据:一汤匙食糖所含热量仅为16卡路里,而很多人曾以为是76卡路里。并且另外一种被认为容易致胖的食物——黄油的热量确确实实很高——一汤匙100卡路里。
在医生的观察报告中,肥胖病患者的食物中脂肪比糖要多很多,所以,要瘦身,应该减少的首先是脂肪性食物,而不是糖。欧洲的主流营养家也认为,如果没有摄入过多脂肪性食物,对糖的摄入则不必过于控制。
糖与糖尿病
误会
很多人,包括不少糖尿病患者都认为食糖与糖尿病有着紧密的关系,从不摄入任何形式的食糖。
真相
医学界已达到共识:我们日常食用的糖,包括白糖、红糖等并不能导致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的功能有关,当胰岛功能受损或功能不良时,就会发病,而这与吃糖无关。虽然在医学界的解释下,糖得到了一定的解脱,但这也不是说可以无所顾忌地随便吃糖了。还是要控制容易吸收的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的摄入,比如葡萄糖,以免受损的胰岛无法负担。
我们平时吃的糖,如蔗糖的血糖生成指数仅为65左右,虽然也属于高血糖生成指数(血糖生成指数在50以上),但就我们平时的摄入量来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与普通人群有相同的食用量的,只要不是不加节制地乱吃。
糖与龋齿
误会
糖吃多了会得龋齿,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拿掉孩子手中的糖,是所有家长保护孩子牙齿的第一个举动。
真相
牙医认为,吃糖的数量对于龋齿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其实在于吃糖的频率。比如喝一杯咖啡加两块方糖的危险要小于喝两杯咖啡分别加一块方糖。
红糖与补血
误会
我们国家有经期、孕期的女性喝红糖水补血的习惯;天凉了,家里的长辈会熬一碗红糖姜汤预防感冒。
真相
当然,在那个动物性食物不丰富的年代,为了防止贫血,红糖中的铁是对女性,尤其是孕期女性非常好的补充。
然而红糖水只是相对于那些吸收差的植物性食物更好一点,如今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铁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已经非常丰富了,喝红糖水来补血也并非很重要了。
这时吃糖最好
运动、沐浴前运动前不能吃得太饱。但是运动又会消耗热量,这时,几颗糖果就能解决问题。糖能很快被人体吸收。及时补充能量。沐浴时同理,洗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消耗不少热量,为了避免虚脱,沐浴前也可以吃几颗糖预防。
呕吐腹泻时呕吐、腹泻都会使人体急速丧失消化道内的食物,容易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足和失水,这时吃几颗糖或喝些糖水、盐水,有一定的恢复效果。
饥饿疲劳时饿了就吃饭,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总会遇到饿了身边又一时找不到正餐吃的时候,尤其是不吃早餐就去上班的,可以吃糖来改善人体出现的低血糖症状。食糖在人体中的吸收速度很快,能迅速提高血糖浓度,缓解饥饿感和疲劳感。
这时不该吃糖
吃饭前和吃饱后饭前人都处于比较饿的空腹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低,胃口好,而吃糖会使血糖浓度升高,降低食欲。吃饱后,人体的胰岛素分泌会处于一个比较快的阶段。这时再吃糖可能会加重胰腺的负担。
临睡时虽说有医学研究认为糖不会直接导致龋齿,但睡前吃糖又不漱口不清洁牙齿的话。留在口腔中的糖将变成细菌的“乐园”,而且此时唾液分泌较少,清洁细菌的能力要差于白天。
孕期也不是说怀孕就不能吃糖了,而是要少吃糖。有研究认为,孕妇吃太多糖会影响对其他食物里钙的吸收而使胎儿缺钙。
水果糖、棉花糖、麦芽糖、棒棒糖……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糖,也就是所有的小孩和许多大人都爱吃的糖,可以直接食用的糖就是食糖,它主要有白糖、红糖、冰糖、麦芽糖等,这些糖是需要通过人体转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利用的。食糖可以分为白糖、黄糖和红糖。白糖的纯度最高,一般在99%以上;黄糖经过一定的制作工艺,含有少量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还是带有一些颜色;红糖则是没有经过精制的粗糖,颜色最深。
从化学的专业角度,糖也可以这么理解:
两个以上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这就是糖类物质。从化学层面来看,糖分丙糖、丁糖、戊糖和己糖。人们通常将糖称为碳水化合物,虽有不确切,但也沿用至今,主要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和麦芽糖,还有淀粉和糖原棉花糖等也属于糖类物质。
这么些年来,众多报道总是将糖指向一个和人对立的局面:糖尿病人不要吃糖、吃糖容易肥胖、小孩子吃糖长不高,等等。尤其是对女人,仅“吃糖会发胖”这一条就让不少女性“闻糖色变”了。
糖与胖
误会
是什么让女人和糖“分居”多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害怕会发胖这个后果。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吃甜食会让人发胖,虽然很喜爱,但是为了保持身材,女人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糖。
真相
我国已经有许多食品营养家和医学专家为大家解除了这个误会:单纯的肥胖不能归结于糖,它是由于人体总热量的摄入和消耗无法平衡而导致的。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研究出来,食糖会令人发胖毫无根据:一汤匙食糖所含热量仅为16卡路里,而很多人曾以为是76卡路里。并且另外一种被认为容易致胖的食物——黄油的热量确确实实很高——一汤匙100卡路里。
在医生的观察报告中,肥胖病患者的食物中脂肪比糖要多很多,所以,要瘦身,应该减少的首先是脂肪性食物,而不是糖。欧洲的主流营养家也认为,如果没有摄入过多脂肪性食物,对糖的摄入则不必过于控制。
糖与糖尿病
误会
很多人,包括不少糖尿病患者都认为食糖与糖尿病有着紧密的关系,从不摄入任何形式的食糖。
真相
医学界已达到共识:我们日常食用的糖,包括白糖、红糖等并不能导致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的功能有关,当胰岛功能受损或功能不良时,就会发病,而这与吃糖无关。虽然在医学界的解释下,糖得到了一定的解脱,但这也不是说可以无所顾忌地随便吃糖了。还是要控制容易吸收的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的摄入,比如葡萄糖,以免受损的胰岛无法负担。
我们平时吃的糖,如蔗糖的血糖生成指数仅为65左右,虽然也属于高血糖生成指数(血糖生成指数在50以上),但就我们平时的摄入量来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与普通人群有相同的食用量的,只要不是不加节制地乱吃。
糖与龋齿
误会
糖吃多了会得龋齿,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拿掉孩子手中的糖,是所有家长保护孩子牙齿的第一个举动。
真相
牙医认为,吃糖的数量对于龋齿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其实在于吃糖的频率。比如喝一杯咖啡加两块方糖的危险要小于喝两杯咖啡分别加一块方糖。
红糖与补血
误会
我们国家有经期、孕期的女性喝红糖水补血的习惯;天凉了,家里的长辈会熬一碗红糖姜汤预防感冒。
真相
当然,在那个动物性食物不丰富的年代,为了防止贫血,红糖中的铁是对女性,尤其是孕期女性非常好的补充。
然而红糖水只是相对于那些吸收差的植物性食物更好一点,如今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铁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已经非常丰富了,喝红糖水来补血也并非很重要了。
这时吃糖最好
运动、沐浴前运动前不能吃得太饱。但是运动又会消耗热量,这时,几颗糖果就能解决问题。糖能很快被人体吸收。及时补充能量。沐浴时同理,洗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消耗不少热量,为了避免虚脱,沐浴前也可以吃几颗糖预防。
呕吐腹泻时呕吐、腹泻都会使人体急速丧失消化道内的食物,容易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足和失水,这时吃几颗糖或喝些糖水、盐水,有一定的恢复效果。
饥饿疲劳时饿了就吃饭,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总会遇到饿了身边又一时找不到正餐吃的时候,尤其是不吃早餐就去上班的,可以吃糖来改善人体出现的低血糖症状。食糖在人体中的吸收速度很快,能迅速提高血糖浓度,缓解饥饿感和疲劳感。
这时不该吃糖
吃饭前和吃饱后饭前人都处于比较饿的空腹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低,胃口好,而吃糖会使血糖浓度升高,降低食欲。吃饱后,人体的胰岛素分泌会处于一个比较快的阶段。这时再吃糖可能会加重胰腺的负担。
临睡时虽说有医学研究认为糖不会直接导致龋齿,但睡前吃糖又不漱口不清洁牙齿的话。留在口腔中的糖将变成细菌的“乐园”,而且此时唾液分泌较少,清洁细菌的能力要差于白天。
孕期也不是说怀孕就不能吃糖了,而是要少吃糖。有研究认为,孕妇吃太多糖会影响对其他食物里钙的吸收而使胎儿缺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