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环节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以此为基础,重点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策略,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基础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品德和社会教学活动等方面越来越关注。在新课程标准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国内基础教育工作的教职员工充分地认识到了品德和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此种环境下,分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发展现状
从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当中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仍为传统的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们单向学习的模式。此种相对单一和固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很少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制定科学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教学活动的内容同学生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1]。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提升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制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将该目标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比如,我国某地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在组织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之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同时结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多元化的教学培养目标,制定了更为科学教学活动指导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将自己制定的教学管理目标,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系统地总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发展情况。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反应,对教学目标的适应性进行了科学地检验。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发展需求,随时地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调整,将每学期、每月、每周以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进行了系统地规划,充分提升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2]。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作为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行为意识的重要养成与发展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进而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组织学生们学习品德与社会教学相关内容时,为学生们创设了较为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在贴近自身生活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借助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们观看和社会生活思想道德有关的动画影像,让学生们在观看之后,指出动画片中那种行为是道德的,又有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通过此种方式,该地区小学的学生们对于思想道德的理解更为深刻,通过对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对照观察,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养成更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三)开展特色主题教学活动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在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特色主题教学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比如,我国某地区的小学教师在组织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时,便合理地应用了主题教学活动的方式。当地教师首先确定了品德与社会特色活动的主题,“当朋友犯错却没有及时承认时,你应该怎么做呢?”。随后,当地教师引导学生们在这一活动主题下,以情境模拟的方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后,当学生们都展示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们对正确合理的行为做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引导学生们做出科学的抉择。此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在特色主题教学活动中,提升对思想道德内在含义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们,在面对思想道德难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从事小学教育的教职工作人员,不仅需要重视为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和社会道德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树立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们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吕士筠(1968-),女,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族:汉,學历:本科。
参考文献:
[1]王桂芬.创设情境,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12):216-217.
[2]顾雪飞.在人生的起步处养成良好品德——浅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7):132-133.
【关键词】基础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品德和社会教学活动等方面越来越关注。在新课程标准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国内基础教育工作的教职员工充分地认识到了品德和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此种环境下,分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发展现状
从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当中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仍为传统的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们单向学习的模式。此种相对单一和固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很少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制定科学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教学活动的内容同学生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1]。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提升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制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将该目标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比如,我国某地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在组织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之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同时结合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多元化的教学培养目标,制定了更为科学教学活动指导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将自己制定的教学管理目标,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系统地总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发展情况。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反应,对教学目标的适应性进行了科学地检验。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发展需求,随时地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调整,将每学期、每月、每周以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进行了系统地规划,充分提升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2]。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作为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行为意识的重要养成与发展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进而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组织学生们学习品德与社会教学相关内容时,为学生们创设了较为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在贴近自身生活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借助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们观看和社会生活思想道德有关的动画影像,让学生们在观看之后,指出动画片中那种行为是道德的,又有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通过此种方式,该地区小学的学生们对于思想道德的理解更为深刻,通过对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对照观察,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养成更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三)开展特色主题教学活动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之外,在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特色主题教学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比如,我国某地区的小学教师在组织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时,便合理地应用了主题教学活动的方式。当地教师首先确定了品德与社会特色活动的主题,“当朋友犯错却没有及时承认时,你应该怎么做呢?”。随后,当地教师引导学生们在这一活动主题下,以情境模拟的方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后,当学生们都展示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们对正确合理的行为做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引导学生们做出科学的抉择。此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在特色主题教学活动中,提升对思想道德内在含义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们,在面对思想道德难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从事小学教育的教职工作人员,不仅需要重视为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和社会道德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树立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们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吕士筠(1968-),女,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族:汉,學历:本科。
参考文献:
[1]王桂芬.创设情境,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12):216-217.
[2]顾雪飞.在人生的起步处养成良好品德——浅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