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书,
不是金钱,却使人精神富裕;
不是食粮,却使人内心饱满;
知书则达礼,观古则知今。
唐至量先生,
香港文化界人士,
他爱看书、写作、出书、做社团,
热爱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东西,
日啖粗茶淡饭,只愿诗书相伴。
唐至量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多元艺术研究会会长
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监事长
香港作家协会理事
香港作家联会理事
国际儒商学会常务理事
香港国际书法联盟会员
香港书画鉴赏学会理事
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久会员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
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海峡情》编委
国际工商联合会副秘书长
中国桂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
与文化打交道的日子
唐至量先生——一位长者,谈吐之间,亲切平和,熟悉他的人,都知他是一位长期活跃在香港文化圈子里的人。他加入的文化社团众多,比如多元文化创意工作室成员、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监事长、香港作家协会理事、香港作家联会理事、国际儒商学会常务理事等。谈起唐至量先生与文化结缘,倒是有一番有趣的故事。
原本,唐至量先生毕业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工作,曾主持编写《地质丰碑-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局史(1958-1988)》。众所周知,地质勘探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他们长年累月奔波在鲜有人跡的荒山野岭,“地质勘探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但当时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我们这支‘先行官’队伍,为了提升这支队伍的士气,丰富文娱生活,自原地质部部长孙大光那个时候开始,就很重视我们的文化工作。”唐至量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成立了全国地质文联,旗下设有:地质作家协会、地质书法家协会、地质美术家协会以及地质摄影家协会,“这些协会都是中国文联下面的属会。”相关的文化工作组建之时,赢得了地质部门的热烈欢迎,而热爱文化工作的唐至量先生,在此时也倍受重视,被选任为中国地质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
“由於家人都在港,我也随後来港。其实我並不想来,因为我在内地拥有稳定熟悉的工作,来香港又必须要从头开始。”当时,来港的唐至量先生已有四十多岁,相对许多年轻後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幸运的是,他来到香港後顺利地应聘到了中旅集团旗下,慢慢地,他从低做起,无论是业务研究部、投资策划部还是集团刊物《中旅》月刊主编,都是尽己所能,迅速地融入香港社会。这期间,他在文化方面优势突显出来。时值向外推广旅遊,需出版印製专门的城市旅遊小册子,其中册子编製,以及册子中精美图片的摄製与选取就落到了喜爱摄影的唐至量先生身上。接到任务後,唐至量先生开心地将工作接了下来,那时,港中旅编印了多期包括以中国多个省市和新马泰等国旅遊资源为主题的旅遊专辑,都由其负责採编,使他在摄影、出版方面积累了颇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香港中国旅行社成立於1928年,是香港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旅行社,是香港规模最大的旅遊机构之一,2008年即是该公司成立的八十周年。在此之前,公司高层将出版记录该公司从零到今年的壮丽发展史——《香港中旅八十年(1928-2008)》的重任,交给了唐至量先生等人。“这本书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中旅的发展史,就相当於中国旅遊事业的发展史。”着手之後,他立即策划,前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搜集资料,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顺利出版。出版之後,反映十分热烈,更被国家及香港的各大图书馆爭相收藏。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内,唐至量先生笔耕不辍,先後在内地、港澳台及世界各地的报刊发表过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比如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地质矿产部首届“宝石文学奖”的——《情种》,获香港中华文化总会、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中华文化盃·优秀著作奖”的《长空寄意》,还著有散文集《那一方水土》、《电车道上》、《都市风景》、《长空寄意》、自选集《走出洪荒》,诗集《如是》以及书法作品集《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唐至量专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0.出版)。
时间在流逝,唐至量先生对文化工作的热情没有消退。2009年,他从工作岗位上荣休,相比一般的人退休更晚了五年。“退休之後,可以全心全意地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
他指的“自己喜欢的事”,当然是与文化分不开的。目前,他是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及香港作家联会的活跃份子。谈及香港的社团文化,他十分喜欢这种自由的氛围,只要你喜欢、有组织能力,即可以将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起来,做自己的事。在刚提到的两个社团当中,他更是用心良多。“我们有一份自1988年创办的《香港文学报》,多亏了数辈人的辛苦耕耘,发展近三十年,创办得很不错,是香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一枝清梅。”唐至量先生又谈到,在祖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该会还在国家作协的支持下,出版了一套由21位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丛书,並在北京、深圳、香港举办了首发式,影响不凡。“这套丛书出版以後,全国省以上大专院校和省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都有收藏,並在此後,来自香港、台湾、上海、深圳等的教授学者,专门针对这一套丛书,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将这种文学成果得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分享。”
“虽说,社团的工作都是义务,但大家同舟共济,有一点点的成果,也令到大家的信心更足。”唐至量先生表示,做社团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後盾,“有些人愿意埋头创作,但这些工作一定需要人来做,所以呢,我就一边做义务工作一边创作了,该付出的时候也定要义不容辞。”目前,他在香港文学促进协会的兢兢业业,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各位会友们和睦相处,共同探讨文学创作,悠哉乐哉。对此,他还深有感触,“虽说,相比以前的本职工作来说,我每天並未轻鬆太多,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做得更随心随性,做得挺顺利,也很开心。”鉴於对培养会务的接班人,他也积极地在寻罗,望将社团更好地承办下去。
粗茶淡饭好养生
“虽然累啊,但是我乐在其中,比退休前更充实、快乐。”纯粹从内心的喜爱出发,唐至量先生带着累並快乐着的心态忙碌着。当下,他仍是精神矍铄,活力十足。当别人夸他保养得十分不错时,他便会认真地说,“我平时可是不吃补品的喔。”原来,唐至量先生自有一番养生之道,首先,那便是文雅气息的各种爱好。
平时,他也从不沾染打扑克、玩麻将的习惯,一有休息时间,他便喜欢跑进房间,纸砚摊开,挥毫一番。“书法,既可修身养性,又可陶冶情操,而且不挑地点,不挑天气,只需走进书房,几张宣纸,一支毛笔,半天閒日,即可换来一份难得的宁静。”当然,他不仅仅是爱好,更是卓有成就,有资料称,他的书法“追宗汉唐,练笔结字沉稳古朴,锋藏於心而墨疏毫端;章法铺陈流畅自如,内含中庸则外求多变。”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展览数十次,更是在国内外频频获奖,比如《炎黄盃国际书画邀请赛》金奖、《中、韩美术交流大展赛》一等奖、《颂祖国——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全国“庐山盃”书画大赛》银奖、《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系列大展》金鼎奖,水準不可小觑。
“我没有酒瘾,也不抽煙,电影也是不感兴趣,十多年没有进去电影院。”但是,唐至量先生每天唯一不会忘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书,“我喜欢书在手上的厚实感,感觉很充实。”生活中,他也没有太多要求,“如果一定要自己做饭,都是从超市买回来的速食品,饺子、面条之类的,因为我实在对厨房工作不感兴趣,能吃就行。”
唐至量先生如此这般,对物质没有什麽要求,但精神方面的追求卻是十分重视,正如苏轼所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是金钱,却使人精神富裕;
不是食粮,却使人内心饱满;
知书则达礼,观古则知今。
唐至量先生,
香港文化界人士,
他爱看书、写作、出书、做社团,
热爱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东西,
日啖粗茶淡饭,只愿诗书相伴。
唐至量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多元艺术研究会会长
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监事长
香港作家协会理事
香港作家联会理事
国际儒商学会常务理事
香港国际书法联盟会员
香港书画鉴赏学会理事
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久会员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
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海峡情》编委
国际工商联合会副秘书长
中国桂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
与文化打交道的日子
唐至量先生——一位长者,谈吐之间,亲切平和,熟悉他的人,都知他是一位长期活跃在香港文化圈子里的人。他加入的文化社团众多,比如多元文化创意工作室成员、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监事长、香港作家协会理事、香港作家联会理事、国际儒商学会常务理事等。谈起唐至量先生与文化结缘,倒是有一番有趣的故事。
原本,唐至量先生毕业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工作,曾主持编写《地质丰碑-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局史(1958-1988)》。众所周知,地质勘探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他们长年累月奔波在鲜有人跡的荒山野岭,“地质勘探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但当时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我们这支‘先行官’队伍,为了提升这支队伍的士气,丰富文娱生活,自原地质部部长孙大光那个时候开始,就很重视我们的文化工作。”唐至量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成立了全国地质文联,旗下设有:地质作家协会、地质书法家协会、地质美术家协会以及地质摄影家协会,“这些协会都是中国文联下面的属会。”相关的文化工作组建之时,赢得了地质部门的热烈欢迎,而热爱文化工作的唐至量先生,在此时也倍受重视,被选任为中国地质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
“由於家人都在港,我也随後来港。其实我並不想来,因为我在内地拥有稳定熟悉的工作,来香港又必须要从头开始。”当时,来港的唐至量先生已有四十多岁,相对许多年轻後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幸运的是,他来到香港後顺利地应聘到了中旅集团旗下,慢慢地,他从低做起,无论是业务研究部、投资策划部还是集团刊物《中旅》月刊主编,都是尽己所能,迅速地融入香港社会。这期间,他在文化方面优势突显出来。时值向外推广旅遊,需出版印製专门的城市旅遊小册子,其中册子编製,以及册子中精美图片的摄製与选取就落到了喜爱摄影的唐至量先生身上。接到任务後,唐至量先生开心地将工作接了下来,那时,港中旅编印了多期包括以中国多个省市和新马泰等国旅遊资源为主题的旅遊专辑,都由其负责採编,使他在摄影、出版方面积累了颇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香港中国旅行社成立於1928年,是香港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旅行社,是香港规模最大的旅遊机构之一,2008年即是该公司成立的八十周年。在此之前,公司高层将出版记录该公司从零到今年的壮丽发展史——《香港中旅八十年(1928-2008)》的重任,交给了唐至量先生等人。“这本书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中旅的发展史,就相当於中国旅遊事业的发展史。”着手之後,他立即策划,前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搜集资料,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顺利出版。出版之後,反映十分热烈,更被国家及香港的各大图书馆爭相收藏。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内,唐至量先生笔耕不辍,先後在内地、港澳台及世界各地的报刊发表过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比如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地质矿产部首届“宝石文学奖”的——《情种》,获香港中华文化总会、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中华文化盃·优秀著作奖”的《长空寄意》,还著有散文集《那一方水土》、《电车道上》、《都市风景》、《长空寄意》、自选集《走出洪荒》,诗集《如是》以及书法作品集《海内外中国书画艺术当代名家集(唐至量专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0.出版)。
时间在流逝,唐至量先生对文化工作的热情没有消退。2009年,他从工作岗位上荣休,相比一般的人退休更晚了五年。“退休之後,可以全心全意地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
他指的“自己喜欢的事”,当然是与文化分不开的。目前,他是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及香港作家联会的活跃份子。谈及香港的社团文化,他十分喜欢这种自由的氛围,只要你喜欢、有组织能力,即可以将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起来,做自己的事。在刚提到的两个社团当中,他更是用心良多。“我们有一份自1988年创办的《香港文学报》,多亏了数辈人的辛苦耕耘,发展近三十年,创办得很不错,是香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一枝清梅。”唐至量先生又谈到,在祖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该会还在国家作协的支持下,出版了一套由21位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丛书,並在北京、深圳、香港举办了首发式,影响不凡。“这套丛书出版以後,全国省以上大专院校和省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都有收藏,並在此後,来自香港、台湾、上海、深圳等的教授学者,专门针对这一套丛书,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将这种文学成果得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分享。”
“虽说,社团的工作都是义务,但大家同舟共济,有一点点的成果,也令到大家的信心更足。”唐至量先生表示,做社团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後盾,“有些人愿意埋头创作,但这些工作一定需要人来做,所以呢,我就一边做义务工作一边创作了,该付出的时候也定要义不容辞。”目前,他在香港文学促进协会的兢兢业业,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各位会友们和睦相处,共同探讨文学创作,悠哉乐哉。对此,他还深有感触,“虽说,相比以前的本职工作来说,我每天並未轻鬆太多,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做得更随心随性,做得挺顺利,也很开心。”鉴於对培养会务的接班人,他也积极地在寻罗,望将社团更好地承办下去。
粗茶淡饭好养生
“虽然累啊,但是我乐在其中,比退休前更充实、快乐。”纯粹从内心的喜爱出发,唐至量先生带着累並快乐着的心态忙碌着。当下,他仍是精神矍铄,活力十足。当别人夸他保养得十分不错时,他便会认真地说,“我平时可是不吃补品的喔。”原来,唐至量先生自有一番养生之道,首先,那便是文雅气息的各种爱好。
平时,他也从不沾染打扑克、玩麻将的习惯,一有休息时间,他便喜欢跑进房间,纸砚摊开,挥毫一番。“书法,既可修身养性,又可陶冶情操,而且不挑地点,不挑天气,只需走进书房,几张宣纸,一支毛笔,半天閒日,即可换来一份难得的宁静。”当然,他不仅仅是爱好,更是卓有成就,有资料称,他的书法“追宗汉唐,练笔结字沉稳古朴,锋藏於心而墨疏毫端;章法铺陈流畅自如,内含中庸则外求多变。”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展览数十次,更是在国内外频频获奖,比如《炎黄盃国际书画邀请赛》金奖、《中、韩美术交流大展赛》一等奖、《颂祖国——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全国“庐山盃”书画大赛》银奖、《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系列大展》金鼎奖,水準不可小觑。
“我没有酒瘾,也不抽煙,电影也是不感兴趣,十多年没有进去电影院。”但是,唐至量先生每天唯一不会忘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书,“我喜欢书在手上的厚实感,感觉很充实。”生活中,他也没有太多要求,“如果一定要自己做饭,都是从超市买回来的速食品,饺子、面条之类的,因为我实在对厨房工作不感兴趣,能吃就行。”
唐至量先生如此这般,对物质没有什麽要求,但精神方面的追求卻是十分重视,正如苏轼所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