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应该在正确知识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开展,教师要避免进入劳动教育的一些误区,在劳动教育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劳动教育中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劳动教育 “手脑结合”能力 培养途径
1 引言
当前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教育体系下,教师必须要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提高思想觉悟、转变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教师要提高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在小学这一阶段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劳动教育的课程观和教育观
在劳动教育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教师要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深刻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樹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2.1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程观
在劳动教育中强调要以主体为中心,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课程观,教师要在遵循这一点的前提下开展劳动教育,确保能够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以主体为中心的课程观指的是学生要作为认知主体而存在,在劳动教育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才能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认知主体,为了培养其良好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劳动实践就是基础,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让学生边思考边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获得更深层的感受。
2.2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随着教育标准的不断改革,在劳动教育中对于教学理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遵循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对于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在整个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对劳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能够信任教师,主动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绝不能出现教师主导、学生跟随的现象。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其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手脑结合”能力。
3 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3.1 有利于树立学生积极的思想观念
在当今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树立学生积极的思想,小学生是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知,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树立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提高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被充分地激发。增强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培养。因为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板块,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想创新能力,通过手脑结合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这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作用之一。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当代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备受宠爱,很少有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因此对于劳动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知。为此要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纠正学生错误的心理,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同时能够在集体劳动中学会互相帮助,培养起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而且也可以理解他人劳动的艰辛,从纠正学生随意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等错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爱上劳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为教师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地保障。当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之后,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就更为容易。
4 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能力的途径
4.1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劳动热情
在劳动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出发,组织一些能够引起小学生关注和兴趣的劳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教师要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情景,通过这些内容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投入到劳动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教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对劳动真正产生兴趣。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上劳动课时对于生活实例的选择也要充分的考虑和慎重地筛选。
例如:在《择菜、洗菜和切菜》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阐述或表演妈妈在家里摘菜、洗菜和切菜的行为,在学生阐述和表演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鼓励,并且让学生进行创新,让其通过小组讨论说一说择菜、洗菜和切菜可以有哪些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考,还要同时动手操作,通过这一劳动活动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择菜、洗菜和切菜的基本操作方式,学习各个要领。同时还可以创新出一些趣味的择菜、洗菜和切菜的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同时还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头脑创新的能力,达到了“手脑结合”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