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国学热潮,诗词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诗词大会》的成功原因,总结当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问题,以《诗词大会》为出发点,探讨《诗词大会》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启示与具体教学方式。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益智竞赛节目,这档节目通过选手们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与评委的点评,带领大家重新体悟古诗词的“趣”和“美”,在古人智慧中涵养心灵。《诗词大会》一经播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認可,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学习传统文化热潮,在《诗词大会》中成名的网红选手武艺姝、张钰桦也成为众多中小学生膜拜的对象。数据显示,《诗词大会》的观看次数达到了11.63亿人次。虽然文化类节目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像《诗词大会》一样影响如此广泛,实属难得,这说明,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文化还是十分推崇的。纵观我们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现状来看,孩子们兴趣不高、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普遍存在,基于此,我尝试将《诗词大会》的形式引入到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颇得孩子们的喜爱,现将具体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近几年来,汉服文化、诗词文化、国风文化等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群众对国学经典文化认识的不断提升,同时也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展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学习古典诗词、服装文化、民俗文化,并不断带起一阵阵文化浪潮。无论是商业表演还是社会公益活动,以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活动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电视、网络等信息载体上所呈现的各种国学知识栏目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在这个背景下,《诗词大会》的举办则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群众的节目收看兴趣,因此,《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与其中丰富的国学知识、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丰富多彩的竞赛形式,也深深地吸引着社会各界的人。《诗词大会》最早在2016年播出,节目是采用一名选手与百人团对战的形式,在舞美、灯光效果下,营造出强大的气势,并邀请了康震、王立群、蒙曼、郦波等著名学者轮流点评,由董卿担任主持人。在《诗词大会》的第二季中,设置了“飞花令”这种对诗的形式颇具书香气息,让节目内容更加趣味,不仅是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也是一场诗词全民盛宴。《诗词大会》的成功离不开选手、诗词之间的巧妙结合,在《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冠军是高一女生武艺姝,她的诗词量令人咂舌,在“飞花令”环节的表现惊艳全场。除了武艺姝之外,13岁的孩子叶飞、东方维纳斯张超凡等等,这些选手用他们的智慧为《诗词大会》赋予了新的生机。
在比赛的过程中,由于这些选手的优异表现,群众也开始通过网络、字典、图书等方式查找相关题目的文化背景、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蕴含思想等知识,在茶余饭后,大家也热衷于谈论各个选手的表现,并探讨选手取得比赛成绩的原因。群众也会主动学习哲学优秀选手的学习习惯,并以此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诗词大会》选择专业的学者来负责点评,以蒙曼为例,他是北京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学者,在点评诗词的过程中,蒙曼能够以专业知识着手,把控语言结构,挖掘诗词背后的历史典故、人文气息,做到了文史不分家。康震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也是“文学”“诗词”的研究专家,康震能够将人物放置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为选手再现历史,让他们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背景。
《诗词大会》选择了央视非常受欢迎的女主持人董卿,董卿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她能够在老师、主持人的角色之间切换自如,同时,董卿的语言颇具诗意,又有趣味性,在每期节目开始时,她都会吟诵出诗词的主题,语言具有张力,与节目之间相得益彰。优秀的节目结构、水平高超的主持人、内容丰富的题目,这些因素共同交织在一起,是《诗词大会》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其成功的原因与紧紧结合社会热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当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问题剖析
(一)忽视了情感体验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讲解上,多是采用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落实字词、讲解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将诗词拆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孩子们对诗词的学习产生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无疑是他们学习诗词的最佳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会消解诗词之美。 同时,在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下,虽然教育改革工作在不断进行,但是依然是“旧瓶装新酒”,访谈显示,平时,教研工作的压力繁重,特别在期末考试前一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没有精力去落实情感的渗透。
(二)教学目标不精确
我国古诗词包罗万象,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思想羁旅的乡愁、田园生活的惬意、报效国家的壮志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让学生来体悟和理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不同,低段语文要求孩子们知道怎样识文断字,中段语文则要求学生可以感悟情感,高段则要求学生可以掌握意象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年龄不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但是在现阶段的诗词教学中,多是采用解题、翻译、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精准设置目标,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诗词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三)品读指导缺失
《诗词大会》的热播也暴露出了我们语文诗词教学中品读指导的缺失问题,古诗词充满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具有音韵。而在目前的诗词教学中,除了课堂讲解之外,其余时间便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诗词本身的意境美、语言美、思想美被慢慢消解,诗词沦为学生的学习压力,找不到任何乐趣。
(四)没有做好背景知识的介绍
很多经典诗词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部分诗词也体现着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做好相应的背景知识介绍工作,这就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仅仅是靠单纯的背诵完成诗词的学习任务,没有从根本上体会到诗词的美与内涵,也没有起到扩充知识储备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相近时期的诗词作品时,很少有学生能将学过的诗词联系起来,难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仍然为传统的“一讲堂”,这种教学形式很难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提起学习兴趣。并且,诗词本身具有丰富的变化,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诗词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真正体现出诗词蕴含的变化之美,学生也难以更深层次低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诗词学习感到厌烦。
三、《詩词大会》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诗词背后的典故教学
诗词历史悠久,离小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如果直接为学生讲解,他们很难理解,在事件、人物的记诵上也会出现困难,也容易导致学生对诗词学习出现逆反心理。为此,在诗词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其背后典故的揭露,让学生能够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诗词学习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为他们后续的理解、背诵奠定基础。在典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典故本身,还要有幽默的语言、风趣的知识为学生还原典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辟诗词第二教学课堂,每周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全校师生讲解诗词背后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举办“读书会”“诗词沙龙”等,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沉淀典故,夯实诗词教学的成效。
(二)重视诗词的音义结合
在《诗词大会》开场时,介绍选手、嘉宾以及选手离场时,都有即兴吟诵诗词的环节,如在出现毛主席的诗词时,背后大屏幕会配以毛主席的书法作品,全场一起朗诵。朗诵对于教师文本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激发出学生的共鸣,在朗诵时,要应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将其贯穿在诗歌教学的主线中,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效果地创新朗读形式。在诗词授课中,我经常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在教师的追问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诗词中的情感内容,达到情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在朗诵时还要利用多媒体、音乐来培养兴趣,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诗歌、音乐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诗歌最初的传唱形式也是以音乐形式流传下来,在学生朗诵时,可以为他们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或是激昂或是柔美,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刻体悟到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以及韵律美,也能显著强化学生的其他能力,让他们在理解全文思想感情创作主题的背景上有感情的朗诵,让诗歌教学更加高效。要提高诵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静下心来充实自我,要提高诵读教学的质量,自己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诵读能力,只有会读书、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带出喜欢诵读的学生,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一直将自己排除于经典文化之外,并没有潜下心来研究,更有甚者,连经典的四大名著都没有涉猎过。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主动参与培训,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夯实自己的诵读基础。
(三)打破诗词教学的学科壁垒
古诗词教学不仅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与哲学、历史等学科也有密切的关联。从诗词大会的考查题目来看,除了涉及知识的记忆、理解、背诵能力之外,还有关于社会现象、数学问题的考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诗词教学时,不仅要注重诗词本身的教学,还要丰富自身修养,打破学科壁垒,让各个学科的知识、思维实现交流、碰撞和贯通,既让学生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语文知识,也能锻炼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不仅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有利,更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丰富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除了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表现诗词的变化之美,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前查找作者写作诗歌时的生活状态,并通过排练小品的方式展现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并引入诗词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座位上的学生也会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观看小品的方式掌握写作背景,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学生也会对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模拟《诗词大赛》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检查的心理,教师也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教学形式选择的过程,教师也要仅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做到让诗词教学展现出新的生机,这样同样能够让学生对学习诗词等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结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对《诗词大会》的热播深感欣慰,传统文化再一次掀起了热潮。《诗词大会》这档优质的文化节目唤醒了人们的“诗心”,也为语文诗歌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渠道,作为教师,要积极借鉴《诗词大会》的元素,创新诗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助益。同时,教师也需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不精确、品读指导缺失、没有做好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并通过重视诗词背后的典故教学、重视诗词的音义结合、打破诗词教学的学科壁垒、丰富教学形式等方法提高诗词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诗词,保证其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化益智竞赛节目,这档节目通过选手们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与评委的点评,带领大家重新体悟古诗词的“趣”和“美”,在古人智慧中涵养心灵。《诗词大会》一经播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認可,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学习传统文化热潮,在《诗词大会》中成名的网红选手武艺姝、张钰桦也成为众多中小学生膜拜的对象。数据显示,《诗词大会》的观看次数达到了11.63亿人次。虽然文化类节目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像《诗词大会》一样影响如此广泛,实属难得,这说明,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文化还是十分推崇的。纵观我们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现状来看,孩子们兴趣不高、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普遍存在,基于此,我尝试将《诗词大会》的形式引入到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颇得孩子们的喜爱,现将具体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近几年来,汉服文化、诗词文化、国风文化等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群众对国学经典文化认识的不断提升,同时也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展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了解、学习古典诗词、服装文化、民俗文化,并不断带起一阵阵文化浪潮。无论是商业表演还是社会公益活动,以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活动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电视、网络等信息载体上所呈现的各种国学知识栏目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在这个背景下,《诗词大会》的举办则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群众的节目收看兴趣,因此,《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与其中丰富的国学知识、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丰富多彩的竞赛形式,也深深地吸引着社会各界的人。《诗词大会》最早在2016年播出,节目是采用一名选手与百人团对战的形式,在舞美、灯光效果下,营造出强大的气势,并邀请了康震、王立群、蒙曼、郦波等著名学者轮流点评,由董卿担任主持人。在《诗词大会》的第二季中,设置了“飞花令”这种对诗的形式颇具书香气息,让节目内容更加趣味,不仅是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也是一场诗词全民盛宴。《诗词大会》的成功离不开选手、诗词之间的巧妙结合,在《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冠军是高一女生武艺姝,她的诗词量令人咂舌,在“飞花令”环节的表现惊艳全场。除了武艺姝之外,13岁的孩子叶飞、东方维纳斯张超凡等等,这些选手用他们的智慧为《诗词大会》赋予了新的生机。
在比赛的过程中,由于这些选手的优异表现,群众也开始通过网络、字典、图书等方式查找相关题目的文化背景、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蕴含思想等知识,在茶余饭后,大家也热衷于谈论各个选手的表现,并探讨选手取得比赛成绩的原因。群众也会主动学习哲学优秀选手的学习习惯,并以此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诗词大会》选择专业的学者来负责点评,以蒙曼为例,他是北京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也是全国著名的历史学者,在点评诗词的过程中,蒙曼能够以专业知识着手,把控语言结构,挖掘诗词背后的历史典故、人文气息,做到了文史不分家。康震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也是“文学”“诗词”的研究专家,康震能够将人物放置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为选手再现历史,让他们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背景。
《诗词大会》选择了央视非常受欢迎的女主持人董卿,董卿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她能够在老师、主持人的角色之间切换自如,同时,董卿的语言颇具诗意,又有趣味性,在每期节目开始时,她都会吟诵出诗词的主题,语言具有张力,与节目之间相得益彰。优秀的节目结构、水平高超的主持人、内容丰富的题目,这些因素共同交织在一起,是《诗词大会》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其成功的原因与紧紧结合社会热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当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问题剖析
(一)忽视了情感体验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讲解上,多是采用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落实字词、讲解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将诗词拆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孩子们对诗词的学习产生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无疑是他们学习诗词的最佳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会消解诗词之美。 同时,在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下,虽然教育改革工作在不断进行,但是依然是“旧瓶装新酒”,访谈显示,平时,教研工作的压力繁重,特别在期末考试前一段时间,压力特别大,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没有精力去落实情感的渗透。
(二)教学目标不精确
我国古诗词包罗万象,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思想羁旅的乡愁、田园生活的惬意、报效国家的壮志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让学生来体悟和理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不同,低段语文要求孩子们知道怎样识文断字,中段语文则要求学生可以感悟情感,高段则要求学生可以掌握意象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年龄不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但是在现阶段的诗词教学中,多是采用解题、翻译、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精准设置目标,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诗词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三)品读指导缺失
《诗词大会》的热播也暴露出了我们语文诗词教学中品读指导的缺失问题,古诗词充满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具有音韵。而在目前的诗词教学中,除了课堂讲解之外,其余时间便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诗词本身的意境美、语言美、思想美被慢慢消解,诗词沦为学生的学习压力,找不到任何乐趣。
(四)没有做好背景知识的介绍
很多经典诗词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部分诗词也体现着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做好相应的背景知识介绍工作,这就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仅仅是靠单纯的背诵完成诗词的学习任务,没有从根本上体会到诗词的美与内涵,也没有起到扩充知识储备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相近时期的诗词作品时,很少有学生能将学过的诗词联系起来,难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仍然为传统的“一讲堂”,这种教学形式很难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提起学习兴趣。并且,诗词本身具有丰富的变化,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诗词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真正体现出诗词蕴含的变化之美,学生也难以更深层次低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诗词学习感到厌烦。
三、《詩词大会》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诗词背后的典故教学
诗词历史悠久,离小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如果直接为学生讲解,他们很难理解,在事件、人物的记诵上也会出现困难,也容易导致学生对诗词学习出现逆反心理。为此,在诗词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其背后典故的揭露,让学生能够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诗词学习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为他们后续的理解、背诵奠定基础。在典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典故本身,还要有幽默的语言、风趣的知识为学生还原典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辟诗词第二教学课堂,每周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全校师生讲解诗词背后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举办“读书会”“诗词沙龙”等,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沉淀典故,夯实诗词教学的成效。
(二)重视诗词的音义结合
在《诗词大会》开场时,介绍选手、嘉宾以及选手离场时,都有即兴吟诵诗词的环节,如在出现毛主席的诗词时,背后大屏幕会配以毛主席的书法作品,全场一起朗诵。朗诵对于教师文本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激发出学生的共鸣,在朗诵时,要应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将其贯穿在诗歌教学的主线中,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效果地创新朗读形式。在诗词授课中,我经常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在教师的追问下,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诗词中的情感内容,达到情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在朗诵时还要利用多媒体、音乐来培养兴趣,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诗歌、音乐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诗歌最初的传唱形式也是以音乐形式流传下来,在学生朗诵时,可以为他们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或是激昂或是柔美,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刻体悟到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以及韵律美,也能显著强化学生的其他能力,让他们在理解全文思想感情创作主题的背景上有感情的朗诵,让诗歌教学更加高效。要提高诵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静下心来充实自我,要提高诵读教学的质量,自己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诵读能力,只有会读书、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带出喜欢诵读的学生,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一直将自己排除于经典文化之外,并没有潜下心来研究,更有甚者,连经典的四大名著都没有涉猎过。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主动参与培训,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夯实自己的诵读基础。
(三)打破诗词教学的学科壁垒
古诗词教学不仅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与哲学、历史等学科也有密切的关联。从诗词大会的考查题目来看,除了涉及知识的记忆、理解、背诵能力之外,还有关于社会现象、数学问题的考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诗词教学时,不仅要注重诗词本身的教学,还要丰富自身修养,打破学科壁垒,让各个学科的知识、思维实现交流、碰撞和贯通,既让学生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语文知识,也能锻炼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不仅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有利,更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丰富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除了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表现诗词的变化之美,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前查找作者写作诗歌时的生活状态,并通过排练小品的方式展现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并引入诗词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座位上的学生也会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观看小品的方式掌握写作背景,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学生也会对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模拟《诗词大赛》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检查的心理,教师也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教学形式选择的过程,教师也要仅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做到让诗词教学展现出新的生机,这样同样能够让学生对学习诗词等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结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对《诗词大会》的热播深感欣慰,传统文化再一次掀起了热潮。《诗词大会》这档优质的文化节目唤醒了人们的“诗心”,也为语文诗歌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渠道,作为教师,要积极借鉴《诗词大会》的元素,创新诗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助益。同时,教师也需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不精确、品读指导缺失、没有做好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并通过重视诗词背后的典故教学、重视诗词的音义结合、打破诗词教学的学科壁垒、丰富教学形式等方法提高诗词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诗词,保证其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