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着的人们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驴得水》与《银饰》两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来发掘影片中所表现的人性面对压力时所带来的不同反应,尤以其中女性角色的抗争作为分析对象代表。
  关键词:《驴得水》 《银饰》 人物性格 女性反抗
  《驴得水》作为红极一时的一部影片,引发了无数人对于影片中人物的评价与议论。本文将以此片与2005年出品的影片《银饰》在人物比较方面进行解读。
  影片《驴得水》讲述了民国时期一处山区小学中,数个怀揣给孩子们带来知识的青年教师与校长在面对地域环境及政府代表的压力下捏造了一名吕(驴)得水老师,并用各种方式掩盖此事真相的故事。《银饰》则讲述了民国一个小镇上的明德府中,吕家老爷、少爷、少奶奶及府外小银匠之间的爱恨纠缠,演绎了压抑本性女心的少爷吕道景与压抑欲望的少奶奶碧兰面对着老爷的压力所做出的挣扎与反抗。
  在看过《驴得水》与《银饰》两部影片之后,笔者想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相似的悲伤,一种面对权势的压迫,竭力反抗之后却只有要么顺从要么灭亡的悲惨下场的无力感。在这悲剧的结局之后,是两部剧中所有人物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这两部影片的人物形象及他们的各自性格缺陷来分析他们。
  一、跟随环境变化的丰富人物性格
  在这两部影片中,都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角色是扁平化的。在这样两部充满了胁迫与妥协的影片中,几乎所有角色都有着多面性的复杂人格,并且在不断受到不同角度的压迫中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性格。
  在《驴得水》中,小学最初遇到的是生存压力——缺水,在此环境下校长决定“做大事不拘小节”,编造吕得水老师以骗取工资养驴打水。第二环压力来自下乡视察的特派员,而在此环境下所有教师一同在欺瞒上级的压力下编造了吕得水其人。待第三环压力即来自外国资助者出现时,他的到来使特派员与教师们站在了同一战线继续编造吕得水老师的形象。而在这所有压力之下隐藏的,其实是剧中特派员与老师们内心对于金钱的渴望所给他们自己带来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作用下,所有角色其实都经历着被胁迫与妥协的一个过程。在受生存、受上级、受金钱甚至受到铜匠借机的胁迫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又不断转移矛盾。在这所“学做人”的学校中,没有人从头到尾保持着人性的善,而是纷纷被激发出了人性恶的一面,上演了一出大变脸的闹剧。
  而在《银饰》中,虽然说随着角色的减少,矛盾的产生也减少了许多,但是剧中人物并没有因此扁平化。在明德府中,最大的压力来源就是老爷吕敬仁,所以他的儿子与儿媳都要背着他暗中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他在知道二人各自的隐秘后也不得不面对此事败露后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即“别人会怎么说我们明德府”。第二重较小的压力则来自于少爷吕道景,他用碧兰与小银匠的私情来要挟碧兰不得不偷银子去打造银饰。但同时道景少爷对二人抱有着极大的同情,并帮助他们与老爷代表的明德府势力做抗争。更重要的是在结局上与《驴得水》所不同的是除了最终也妥协于现实的碧兰外,同样受到压力的吕道景却选择了以死亡进行反抗,给这个闭锁沉闷的现实猛击一记。
  二、女性角色的形象发声
  就女性角色而言,《驴得水》中的张一曼与《银饰》中的碧兰都可以说是超脱自己时代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急先锋。但细细分析,二人又都具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从而距离真正的自由发声者有着一定距离。张一曼,这个在民国初期就拥有着超前的性解放意识的新女性,她言行开放自如,被别人看作行为放荡却毫不在意。“我就是想活得自在点”,追求自由、生活独立的意识似乎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她实质上却仍在思想上没有达到这样的先进程度。首先,真正的自由,或者在剧中的表现形式——性解放,是建立在你自己的思想上认定所有人都平等,并且会对你所发生关系的对象保持尊重的基础上的。而当张一曼知道铜匠有家室的前提下,抱着留他照相的利益动机刻意勾引“睡服”他时,她其实就有了破坏别人的幸福之嫌,已经越过了其所标榜的性观念解放的界限。到了为赶走小铜匠与其妻子时说的“你在我心里就是个牲口”时,尽管事出有因,但这样的言行也已破坏了二人互相尊重的基础,或者说,可能张一曼从一开始就没有把铜匠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看待过,她眼中的铜匠只是个傻乎乎的有些可爱的并有着健壮身体的男性,因此才会与其发生关系。其次,自由是需要坚持,甚至是抗争来得到的。而在影片的后半段,转变了的铜匠回来后,张一曼在特派员的威压以及生存的压力下,选择了妥协,她扇自己耳光,任由别人辱骂,甚至被剪去头发,最终由苦转木,由木转疯,直到偷偷捡到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个让人觉着可爱、可恨、可怜、可叹的角色。在碧兰的身上,同样有着一定的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希望,她跟随着自己的心意,与小银匠相爱,并且疯狂地发泄自己沉积多年的欲望。然而她终究不敢直面抗争明德府所代表的封建纲常而公开这段感情或是与小银匠一起逃脱,而是私下约会,并对吕道景妥协,为他打造银饰。甚至最后小银匠被老爷毒害后,她也依旧不敢声张,而是妥协于生活与现实,屈服于明德府中。这样没有抗争意识的自由追求,注定会导致悲剧的结局,所以老银匠杀死了她为儿子报仇,而碧兰就这样默声做了社会制度的又一个牺牲者。
  同样作为女性角色,《驴得水》中的孙佳与《银饰》中可以看作女性角色的二少爷吕道景则体现出了一种真正的与不公和黑暗抗争的精神。二人的性格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眼前所发生的闹剧甚至惨剧后才幡然醒悟的。孙佳在《驴得水》中一直是众人眼中的小公主,大家尽力呵护着她,这也造就了她至纯至真的性格。她真正地把驴也当作人来关心,但她起初也只是发泄自己的情感罢了,她宣称要去揭发所有人,卻只能在校长父亲的要求下默不作声,她关心着的驴被杀死吃肉,她却只能边哭边给它烧纸钱。但在这样持续作为受害者甚至差点被逼嫁给铜匠后,她终于懂了,“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因此她前往了延安,走上了真正抗争这荒谬体制的道路。同样的,《银饰》中的二少爷吕道景,他内心一直向往着作为女人来生活,但长期在明德府受父亲威压所形成的懦弱性格让他只能偷偷穿戴女性饰物以追求内心的愉悦。他是懦弱的,他内心如此向往属于自己的自由却只能隐藏;他是善良的,他在发现了妻子与小银匠的关系后甚至帮其隐藏;他是略带自私的,他借此事向妻子索要银饰来佩戴;但他也是懂得抗争的,他在被父亲发现后也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愿景。这样复杂的一个人,在最后见证了小银匠与碧兰双双惨死的惨剧之后,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与被害的碧兰不同的是,他自己所做出的这个选择真正显示了他与这个时代、这个黑暗的体制、这个束缚着他的明德府的无声的抗争!   三、不同角色所组合成的压迫与抗争
  作为冲突更多的、戏剧性更重的影片,《驴得水》的其他角色也充分表现出了人性的各种变化。校长一心为了理想和教育,却也被他心中的“理想”与“教育”所绑架,在“做大事不拘小节”的歧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不停地妥协、不停地伤害他人,甚至剪去张一曼的头发都已经无法挽回事情的走向时,他自己也终于成为了受害者的一分子,被绑在窑洞中,作为砝码胁迫自己的女儿去嫁给铜匠。周铁男则代表了一类表面强硬,无时无刻不在与不平作对,但当受到死亡的威胁后,态度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屈从于体制,屈服于暴力。所有的原则、所有的坚持瞬间化为虚无,只剩下痛哭哀求不要杀他的丑陋一面,甚至眼看张一曼在自己的眼前被强奸也不敢上前阻止。裴魁山相比周铁男,更显出一丝悲情,他曾以为自己是懂张一曼的,并遵循心意向她表白,然而现实是他当晚就站在屋外,静静地听着张一曼“睡服”了铜匠,从此他就夸张至极地表现自己的利己主义思维,并完全地屈从于体制的威慑,融为了体制的一部分。
  最后,作为片中角色压力的主要来源——《驴得水》中的特派员与铜匠、《银饰》中的老爷吕敬仁,他们都直接代表了一种黑暗封建的体制或者说社会生活中的压迫势力,但他们又同时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同压力。《驴得水》中,特派员虽然代表政府,但他自己也受着对金钱渴望的贪念驱使,在给人以压力的同时,也同样经受着铜匠的借机要挟和美国慈善家所来探查的压力。铜匠更是如此,虽然他在片中借机以自己的身份优势向众人都提出了条件,但其实如果没有美国慈善家的存在,他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其所遭受的负担也同样不轻,再加上张一曼等人的行为,终于使他由当初的那个淳朴铜匠变为了身披裘衣坐在台上仿佛掌控人们生死的角色。而在《银饰》中,老爷吕敬仁則受的是社会舆论所给他带来的压力,明德府的名声就是他所背负的最大负担,所以他制定了一堆符合纲常却不符合人性的府规。甚至在发现有损于明德府名声的事情后,就立刻策划毒死小银匠,这更是说明了他对于名声的看重与紧张。这样的反面人物的复杂性更使两部影片中角色形象丰富鲜活。
  纵观两部影片,每个人物都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除了真正站起来抗争的孙佳、吕道景二人,其他人都在这不断的环境压力和内心斗争中改变了自己,或迎合社会或屈从体制,成为压迫的牺牲品和附属物。在这样丰富的角色设置背后,影片也自然会引发观众对于抗争、对于压迫的思考,仔细想想,剧中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一群在压迫中求生存的可怜人罢了。
  作 者:高泽宇,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巴金与靳以是文坛密友,二人的文学观有许多相通之处。不过,他们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巴金始终强调对人性的挖掘,尤其是在20世纪40年代,他完成了创作的蜕变;而靳以随着政治热情的高涨,在创作中对于人性越来越加以排斥,个人主体精神因素亦日益稀薄。  关键词:靳以 巴金 文学观 人性  巴金与靳以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往往被相提并论。从20世纪30年代共同在北平编辑《文学季刊》,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摘 要: 作为英国玄學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多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比喻(奇喻)引领当时的诗坛。他的诗歌充满想象力以及理性和思辨的光芒,其中的诗歌意象纷繁而特别。本文试图以多恩的诗歌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多恩的人生观及其对生命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约翰·多恩 爱情 死亡 救赎  一、导言  玄学派诗歌在英国抒情诗的悠久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引起了许多文学评论家的关注。玄学派诗歌产生于1
摘 要: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的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中的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的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中月亮的唯一性与特殊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的特质。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心相的统一,是主观的某种情感特征与客体的某一特征猝然遇合所形成的。《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
摘要: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说明了张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了艺术的张力如何呈现视觉化。他分析了运动产生的条件,即经验和倾向性,并把运动和张力的产生联系起来。本文将从“张力”的内涵及外延、古希腊意识形态倾向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倾向性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倾向性展开论述,并分析不同意识形态或者经验的欣赏者对同一件作品产生的不同情感张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 张力 偶像 倾向性  一、“张力”的内涵及外延 
摘 要:葛亮的中篇小说《阿霞》叙写一家饭店里的寻常小事,刻画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底层人物形象。相较于前辈作家对穷苦物质生活的极力描画,他更关注底层人物幽微的情感心理。作为“70后”作家,葛亮通过主人公毛果建立起一个“自我”,将时代标识、公共社群与个人体验相熔铸,定格下千禧年的噪郁感。精妙的叙事艺术和细腻的人情摹画使他的底层书写别具温情,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阿霞》 底层书写 叙事艺术 时
摘 要:店名具有区别于其他应用语言的特征。对于河南省医药业店名的语言学分析,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列表统计,发现语音上音节数为五和六的、平仄相间的店名数量最多;词汇上具有复古、象征健康长寿等美好意义和反映民生的特征;语法上主要为偏正结构、联合结构、主谓结构,专名词类以形容词和名词为主。  关键词:店名 语言学 文化特征  一、前言  店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必然体现了现代
摘 要: 苔菲的短篇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创作主题,但她始终坚持着对人性的探索,关注的重点始终是人和人的日常生活。苔菲将所有生命体分为人,类人和九只眼睛的怪物三类,用讽刺的手法揭示“类人”的特征。她将“类人”生活中充斥的谎言、懒惰、贪婪、愚昧放大展现在读者面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人性的弱点,用幽默的讽刺来揭露人们藏在心底的丑陋。  关键词:苔菲 “类人”形象 人性之恶 流亡 幽默式讽刺 
摘 要: 诗人翟永明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尽管她的诗风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但“女性意识”始终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她的所有诗作中,并且坚持着自己的女性立场。诗人大胆又颠覆的身体写作,以及诗歌所流露出的浓烈的母性意识,都深刻反映了她的女性意识。我们可以从这些诗作中去体味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发现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和女性生存状态,反思现代女性的生存问题和生命意义。  关键词:
摘要:作者孙频将农村底层女性放置在中国旧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代巨变中,通过她们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态演绎在自我解放道路上由顺从到抗争、从迷茫到突破的伟大转变,这些女性用她们卑微弱小的生命书写强大的内心。作者从她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挖掘从传统女性价值观到女性意识觉醒的蜕变过程,从而深刻展现出中国当代女性觉醒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日常生活 传统价值观 自我觉醒  小说《绣楼中的女人》是女性作家孙频的
摘 要:晚明时期,“尚奇”成为文人生活美学的一种审美风格。晚明之“奇”具有典型的民间性特征。一方面,“奇”孕育于开放、热闹的民俗风情中,民间逸乐、追求性情之真的审美风气迎合了文人的个性解放思潮,晚明文人生活美学“尚奇”既具有世俗性,又具有超俗性。另一方面,晚明文人与民间“尚奇”趣味的互动,創造了晚明“尚奇”风格的独特性。文人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但又不断标榜个性,在俗中求雅,与民间之“奇”拉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