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汽车发动机管带式散热器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从可靠性原理出发,基于不确定理论,提出了一种散热器蠕变-疲劳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方法,分析该类散热器的可靠性.基于功能性能和失效分析,确定关键失效机理和性能参数;构建关键性能参数与其物理属性、外界条件、时间及失效判据的因果关系;量化其中不确定性,构建可靠性模型.用AA3003铝合金散热器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并发现将外界条件变异系数降低至5%后,散热器可靠度提高了0.1.结果表明:本方法刻画了汽车散热器可靠性的因果规律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降低外界条件的变异系数,可提
【机 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北京100191,中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汽车发动机管带式散热器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从可靠性原理出发,基于不确定理论,提出了一种散热器蠕变-疲劳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方法,分析该类散热器的可靠性.基于功能性能和失效分析,确定关键失效机理和性能参数;构建关键性能参数与其物理属性、外界条件、时间及失效判据的因果关系;量化其中不确定性,构建可靠性模型.用AA3003铝合金散热器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并发现将外界条件变异系数降低至5%后,散热器可靠度提高了0.1.结果表明:本方法刻画了汽车散热器可靠性的因果规律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降低外界条件的变异系数,可提高散热器的可靠度.
其他文献
为改善车辆惯性容器弹簧阻尼(ISD)悬架隔振性能,改善驾驶平顺性,建立了一个1/4比例的悬架动力学模型.以乘坐舒适性为目标,搭建悬架分数阶比例积分微(PID)控制系统.考虑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载荷等指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求解模型参数.在Matlab/Simulink中仿真分析了悬架动态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被动悬架,用整数阶控制的悬架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载荷的均方根值分别降低了13.9%、26.2%和1.5%;相较于用整数阶控制的车辆,用分数阶控制的悬架的这3个参数分别降低了
为了提高智能车辆在复杂弯曲道路下进行跟踪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模型预测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实时估计车辆跟踪过程中的总干扰,并对观测器稳定性进行证明;结合模型预测控制实现预测时域内多目标优化效果,利用估计的干扰值对控制量进行前馈补偿,得到车辆在动态干扰下的最优控制量.结果表明:在不同车速和路面附着因数工况下,横向位置误差均方根不超过0.11 m,最大前轮转角量不超过85 mrad,横摆角速度最大值不超过368 mrad.因此,该方法在复杂弯道情况下有较好的跟踪精
为解决P2构型混合动力汽车的高压电池管理系统(BMS)发生严重故障切断继电器时,12 V电源易消耗殆尽而被迫停车的问题,提出了控制驱动电机发电维持母线电容电压的方法,达到经DC/DC对12 V电源充电的目的.因电机转速和低压负载的急剧变化会对母线电压造成较大波动,同时考虑电机电磁参数和负载变化速率对母线电压的影响,设计了电压控制功能的系统传递函数和相关参数,并进行了仿真和实车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电压控制算法可解决BMS发生严重故障后12 V电源易馈电而被迫停车的问题.
以46组物理试验和98组数字模拟试验,以自行车车型、座高、骑车人体型及汽车车型为变量,研究了自行车座高对骑车人脊背前倾角(背角)和头部损伤的影响.物理试验发现:影响背角的显著因素有自行车车型、座高及骑车人体型.数字模拟试验发现:座高与骑车人头部损伤显著相关,不同汽车车型、自行车车型与骑车人体型组合下的头部损伤随座高变化规律不同,存在头部损伤耐受座高.头部损伤降低的内因是头部与汽车相对碰撞速度的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汽车与自行车仿真试验提供支持,为骑车人头部防护措施提供建议.
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智能车辆避撞模型.搭载虚拟测试驾驶(VTD)仿真软件的模拟驾驶器;针对跟车行驶、前车紧急制动这一危险工况,开展模拟驾驶实验;以相对距离、相对速度、前车减速度、碰撞时间、横向距离作为输入参数;通过未经训练的样本数据对模型迁移性进行验证,并与传统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自车减速度和方向盘转角预测的决定系数R2分别高于传统BP模型0.17和0.21.因而,本文模型对大数据样本具有更优的拟合优度,能够表征驾驶员实际避撞行为,在驾驶辅助系统
为改善道路交通监测和保证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与稳定运行,提出了在路侧边缘平台中基于多通路高分辨率网络与注意力机制融合的车辆检测模型MCHRANet.该模型采用多通路的高分辨率网络的结构设计,保留高分辨率特征并保障识别准确率.融入注意力机制的特征融合方法,通过特征连接权重自学习实现多尺度特征的深度融合.各通路网络采用跳跃连接促进跨层特征融合,加速网络收敛,并利用公开数据集对车辆检测性能进行评估并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的车辆检测性能优于3个传统模型,改进后的网络识别平均精度均值(mAP)指标接近95
在水资源多维承载要素解析的基础上,从“量-质-域-流”4个维度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MI-P)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主客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基于SMI-P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将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应用于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8年太原市各维度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未来太原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主要集中在污水治理、湿地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即主要
随着G区块开采时间的延长,地面集输管线的腐蚀情况日益加剧,为缓解此区块集输管线腐蚀的现状,在对该区块的产出液成分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管线内流动介质中pH值、氯离子、硫酸盐还原菌等腐蚀因素对管材腐蚀速率的影响;通过优选比对研究,提出了G区块最适宜的防腐技术.通过现场应用验证后,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其他油区存在腐蚀的地面集输系统进行防腐蚀工艺改进提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为研究不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组合对雨水源头控制和污染负荷削减效果,以淮南市某一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构建5种LID组合方案.在不同重现期下,对5种方案进行水量水质模拟,分析不同方案对径流量、洪峰流量及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削减效果,并利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效益货币化分析对5种方案进行比选,选出最合适研究区的LID组合方案.结果表明:绿色屋顶、雨水罐、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组合方案对
为提高自动驾驶时单传感器对周围车辆识别成功率及工程实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相机图像与激光雷达信息相融合的车辆识别和地图构建方法.对相机与激光雷达进行了联合标定和时间配准.对图像中的车辆阴影与激光雷达检测信息进行提取,获得两者间的坐标关联度特征,并根据其阈值范围确定周围是否存在车辆.将相机图像信息与激光雷达检测信息进行融合,构建周围车辆的信息地图,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坐标关联度特征对两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融合,车辆识别的正确率比用D-S证据理论法结果高4.25%;本车辆信息地图,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