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特困家庭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非常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样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了解把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 高校 特困家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是指那些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和生活平均最低水准线,本人在校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据估计,在校大学生特困家庭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7%,大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80%左右来自农民家庭。高校特困家庭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在心理上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和挫折感。如何把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有针对做好调适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特困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中有的身处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总体生活水平低,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抚养能力差;有的过早失去了父亲或母亲,更有甚者失去双亲;有的父母中有一人下岗或两人下岗;有的家人患重病,需负担医疗费用而负债累累;有的是家遇天灾人祸或意外事故……每个特困家庭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的辛酸与艰难。“特困”的环境使特困家庭学生更懂得自尊自爱,比同龄人更早地感悟了自立自强的深层内涵,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定性、适应能力方面都略显优势。逆境成才的强烈愿望,激发了特困家庭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强了忧患意识,他们在拼搏中,跨入了高等学校的大门。与此同时“特困”的环境又使他们产生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独立意识和依附心理的冲突,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一般地讲,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敌对等方面,特困家庭学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
  (二)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对特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有:
  1.自卑心理
  一个人的自卑感往往是强烈的自尊心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强烈挫折后的反应。因此,在特困家庭学生中出现自卑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他们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1)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有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家庭困难,尽一切可能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但自卑感很重。(2)高中时是学习尖子,自我感觉尚可,在强手如林的大学学习中处于不利地位时,往往难以承受。(3)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差异并因此自卑。(4)对低年级特困家庭学生来说,他们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而对高年级特困家庭学生来说,他们发现自己在就业前比别人缺少“资本”而产生自卑。(5)个别同学的言行:一个轻视的眼神,一句冷言冷语,都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极个别的甚至导致绝望轻生。
  2.抑郁心理
  特困家庭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的特困家庭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不能较好地调整心态,而是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过于敏感,稍有争执便暴怒,破坏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有的则终日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内心,回避社交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我疏导的矛盾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情绪消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抑郁是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
  3.自我封闭
  特困家庭学生由于自卑从而导致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他们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由于这种心理特点,特困家庭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祟,加剧了部分特困家庭学生的“惧怕”心理,他们往往为了掩盖矛盾,逃避现实,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特困家庭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就不与别的同学接触,自己闷头读书,不敢与他人交往,大家也没有机会了解他,结果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受经济局限,生活上难以“潇洒”,寒酸的外表也往往使其觉得“矮人三分”,同学间的礼尚往来尽量躲避,班级活动也不敢多参与,为了掩饰自己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贫困,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更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回避交往,来维护一时的自尊。
  特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调查中发现,除人际交往问题之外,比较典型的问题还有学习失败、出走、旷课、甚至偷窃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存在经济困难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
  
  二、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呈现出来的问题,应当认真研究,积极寻求问题的原因。比较而言,高校在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比较明显。
  (一)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特困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受到了社会、学校的关注。但是,冷静思考后我们发现,这种关注更多的是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帮助,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特困家庭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
  (二)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特困家庭学生自身的背景可能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成才等许多方面。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特困家庭学生的比例一般在5%—7%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针对这样一个有着一定的共性、人数不少的群体,我们却很少有相应的系统教育措施。
  (三)助困与育人相脱节。
  高等院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了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然而,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有限,不能彻底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还需要发挥特困家庭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况且,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资助,也仍然不能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缺乏治理上的协调与配合。
  做好特困家庭学生工作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及时、准确地把握特困家庭学生的情况。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其一是缺乏学校内各部门协调和配合。学校在整体治理上很难适应,各部门、上下级之间不能及时地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手段,使得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快速、全面、准确地把握特困家庭学生的情况。其二是缺乏中学与大学的有效衔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在中学已经非常明显,有些甚至相当严重。
  
  三、高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特困家庭学生心理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础上,要做好调适工作,积极寻求特困家庭学生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从源头上解决特困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
  首先要结合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实际,不断健全帮困体系,通过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建立起以银行贷款为龙头的解困体系。同时学校建立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困家庭学生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资助体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困家庭学生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勤工助学的渠道,大部分学生认为勤工助学挣来的钱用得比较安心,并希望学校能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以求在勤工助学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高等院校应当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再次,要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高等院校,要通过引进相关知识人才和进修、培训等措施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咨询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校的关心和帮助是调适的主要渠道。
  学校要营造关心爱护特困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广大教师、学生要充分地理解特困家庭学生所处的处境,给特困家庭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充满亲情、友情和关爱的大家庭。教育非特困家庭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大家都应主动地帮助特困家庭学生解决困难,尽自己的一份责任,献上一份同学的真诚,多与特困家庭学生交朋友。同时在大学生中进行消费行为引导,树立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可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自立光荣的优良风气。
  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特困家庭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学校的温暖,师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三)增强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重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特困家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会他们善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塑造健康人格。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特困家庭学生心理档案。对特困家庭学生实行个性跟踪,有利于因材施教。(2)针对特困家庭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和普通存在的问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系列心理讲座辅导。(3)对特困家庭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特困家庭学生的“爱心之家”助于维持心理平衡。(4)给特困家庭学生创造条件并指导他们加强心理完善的练习,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实践、完善自己。实践证实大部分特困家庭学生经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心理素质提高很快,随着思想上的不断成熟,心理上的成熟也大大加快。
  (四)帮助特困家庭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找准发展目标。
  对特困家庭学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重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特困家庭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特困家庭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特困家庭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在学校帮困体系中,更应注重引导每个特困家庭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找准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升华,在实践中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为此,必须帮助和教育特困家庭学生增强主观能动性,在立志、勤学、做人上下功夫,指导他们及时调整并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期望值,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优点与短处,确定远大而又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并为此付出艰苦努力,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志,在追求和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特困家庭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动态的群体,是非常敏感的群体,是非常需要关爱又易于自我封闭的群体,是承受巨大压力而又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如何为这样的群体创造条件和机遇,给他们的心灵撑起一片绿荫,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细心关爱和辛勤浇灌。把握特困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做好调适工作,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春新.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独立学院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鲁洁.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我国在选矿科研、设计、生产方面的水平和总结经验,推动选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于1983年8月决定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选矿专业大型工具书—
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由于其能够提供较为宽敞的使用空间,有利于建筑功能的组织分割,因此,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结构本身的力学特点其抗侧刚
故障诊断是进行数控机床维修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迅速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也可以起到预防故障发生与扩大的作用.适当了解数控系统硬件的相关连接及工作原理,了解PLC与外部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来华留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作为我国对外交流重要内容之一的留学生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汉语的学习成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有越来越多的机电设备被运用到了物业楼宇管理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物业楼宇机电设备的状态检修.
现在随着人的感观的不同,欣赏美的标准的不同,建筑理念的不同,现代的工业厂房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普普通通的厂房了.以前设计工业厂房需要满足功能实用性,但现在设计工业
为了能够使散打运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吉林省散打运动健康有序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全面分析吉林省武术散打市场目前
随着苏北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建筑越来越多样化,高层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同时,独具特色的多层酒店、办公等建筑也越来越多,该类建筑的特点必然会对结构的设计造成较大的
本文了提出对供热管网的优化方案,即整体协调控制方案.
(一)影像作为记忆和传播媒介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其他视觉媒介人们常常把能够进行传播的视觉媒介混乱地称其为摄影艺术,并且认为艺术标准是判断其价值的最高准则。其实,摄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