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法思维逻辑起点的模糊,已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观念障碍.遵循逻辑规则是法律思维的显著特征.为法治服务的法思维,其逻辑起点是拟制的法律.法律规范的内容虽源自社会,但体系性的法律架构是立法者拟制的产物.被拟制的法律原则、规范、概念、主体等作为制度性事实是"效果历史"的组成部分.作为意向思维的结果,法律对所欲调整的社会已有所定义.法治是由法律定义的秩序.法律既是思维的指引,也是推理的前提、解释的对象、论证的依据.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据法思考",拟制的法律是据法思考的逻辑起点.
【机 构】
: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上海200042
【基金项目】
:
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兴学科视野中的法律逻辑及其拓展研究"(18ZDA034)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思维逻辑起点的模糊,已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观念障碍.遵循逻辑规则是法律思维的显著特征.为法治服务的法思维,其逻辑起点是拟制的法律.法律规范的内容虽源自社会,但体系性的法律架构是立法者拟制的产物.被拟制的法律原则、规范、概念、主体等作为制度性事实是"效果历史"的组成部分.作为意向思维的结果,法律对所欲调整的社会已有所定义.法治是由法律定义的秩序.法律既是思维的指引,也是推理的前提、解释的对象、论证的依据.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据法思考",拟制的法律是据法思考的逻辑起点.
其他文献
<正>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法的著作有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有1887年的“法的社会主义”。首先简短的讲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的历史情况。10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当时是欧洲政治经济情况转变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胜利的时期,是无产阶级出现,发展壮大及与资产阶级矛盾渐趋于尖锐化的时期。在英国工人阶级进行革命运动
202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光明日报理论部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等十大学术热点,现予公布.
软法亦为法,不具有约束力是国际软法的应然特性,却非为全然否定软法存在意义的正当理由.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逆全球化"或全球化规则重塑插曲之际,全球性条约等硬法创制困难重重,诸如难民领域,从《纽约宣言》至《全球契约》的发展等国际软法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证案例,彰显着其实然效果和能力.国家自由意志等因素致使软法之力凸显不确定性和可塑性,"零"约束力不等同于实然上软法不具有力量,"赋予"更是起到加成效果,而且作为软法主要标签的约束力特性,恰常成为国际关系行为体青睐软法的根源.时代环境影响着甚至是为国际软法
长期经济绩效的差异并不主要取决于高增长,更取决于经济衰退的幅度和频率,后者由朝向权利开放的制度变迁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和秩序稳定性决定.实现长期经济绩效的关键是:(1)通过国家的有效治理能力、对暴力资源的控制和对外责任制等政治制度变革,保证有序的租金再分配秩序;(2)通过市场准入规则和权利再配置、产权保护以及人际规则的非人格化等经济制度变革,保证新权利规则有利于经济进步和租金绩效改善;(3)通过持续的政治经济互动防止租金分配失衡和制度结构失衡带来的制度衰退.正是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阶段性互动调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体变得越来越自主,以至于人们会很自然地对它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产生疑问.然而,传统哲学中的主流观点以及大多数人的直觉都会否认机器拥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在经典的"反应态度"理论的基础上,可发展出一种"实践自由"的概念,人工智能体可以满足这一概念所要求的两个重要条件,即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和潜在冲突的目标,但在对期待和要求的共同认可这一关键条件上会面临十分严重的困难.通过对人工智能体拥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条件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自由意志的本性和基础.
通过使用2010—2018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准自然实验,运用单时点和多时点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走出去"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基准估计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新时期"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工程建设都是有效的途径.异质性分析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产能利用率的效应,在国有企业、高生产率企业、资本密集度低的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揭示传导机制,通过进一步理论建模分析,结果显示,"一
美国当代政治的一个标志性特点被很多论者认为是"极化"(polarization),这并没有错,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前提是,极化中的冲突本身并不被美国或西方主流政治理念认为是需要被克服的要素.恰恰相反,冲突经常被认为可以是正面的、有益的,这一点无论从美国政治的制度结构和政治实践,还是从其背后的思想传统中,都可以找到印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冲突的正面效应一般被认为需要有一定条件,无论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联合公共舆论",还是某种公民宗教,抑或某种对共同体的爱.缺乏这些条件,冲突确实有极大的可
在全球治理危机频现和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家中心主义"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走势的担忧.本轮国家中心主义回归的逻辑是:此前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过度发展导致国家功能隐退;而当全球治理状况恶化时,国家的重要性再度凸现,成为各国社会谋求自我体系安全的唯一"阀门",民族主义、保护主义思潮亦大行其道.从中期看,未来的全球体系重建过程将充满国家中心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理性的持续角力,国家与市场的作用都将在"拉锯战"相互影响与重塑.从远期看,新型全球化将是国家与市场关系再平衡的产物,国家仍是兼具服务本
现代文学概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现代性理论运作的产物.现代文学概念的定型至少要完成四个方面的理论建构:不同知识体系对接带来的理论扩展,经世致用思想传统的承传,文学语言问题的再认识,叙事文类进入文学视野的中心.相对于现代文学概念的标准涵义,娱乐是一个倍受压抑的主题.尽管遭到了启蒙与革命两种文学观念的强大抵制,但是,作为审美愉悦的一个组成部分,娱乐主题顽强地存留于大众之中.20世纪80年代之后,娱乐主题在"文化产业"的名义下声势浩大地回归,并且获得经济效益参与的评价体系大力支持.对于现代文学概念说来,娱乐主
阿兰·乐比雄(Alain Le Pichon,又译"李比雄"),法国学者,互惠人类学的倡导者,1942年出生于越南,青年时期从哲学转向人类学,1980年代与著名哲学家、符号学家、文学家埃科(Umberto Eco)一道,创办了欧洲跨文化研究院(Transcultura),并一直担任院长.数十年来,乐比雄凭一己之力,支撑了研究院的活动.他强烈主张颠倒人类学的主客关系(变非西方人为西方的研究者).他的主张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但学界对于其事业的源流与内涵,却未加公允的评介.2019年12月起,王铭铭教授通过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