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是中国远古的图腾,后来又成为皇权的象征。故宫太和殿就有一万多条各种龙的形象。辛亥革命以后,皇权灰飞烟灭,于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又都成了“龙的传人”。“神龙”在中华大地腾空飞翔,有八千多年。它神妙无比,出云入雾,往往使人看不清它的真面目,“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片面观点屡屡出现,说明它的影响着实不小。
1988年就有人说:“日益开放的中国,仍旧把象征着皇帝权威的龙作为现代图腾,只能麻痹我们的意志,使我们自满,使我们陶醉,使我们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3月21日)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了《中国不再是龙》的文章,于是引来了旅美华人翁绍裘先生的反驳。确实,龙作为图腾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作为封建帝王象征只有两千多年,以偏赅全否定龙的价值,显然是不对的。
然而2000年3月号《民间文化》上,登了一篇《大话龙年——听来自民间的说法》,认为:“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据说是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图腾’。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对中国龙文化的一种误谈。”这是以“专家”的口吻,在专业刊物上来否定龙作为中华民族祖先和图腾的历史事实。当时就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异议。2000年10月在重庆铜梁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学术研讨会”上,两岸学者一致否定了上述文章的观点。为了引起争鸣,我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曾多次邀请该文作者出席此会,他都未参会,后来听说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会议选编了一本厚厚的文集,由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对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的一次总结性的集大成的结集,提供了民俗学、考古学、民间文艺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龙的传人”无庸置疑》《论龙的精神》《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等20多篇文章,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龙自七八千年前即是中国北方、南方的图腾,中国最古的祖先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等都是龙。这本论文集出版后,我以为问题应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谁知道六七年后,又有人在《南方周末》上对龙提出非议,以偏赅全地把龙说成是“淫荡”不文之物,说龙“代表着皇权政治对社会和文化之征服”,而且还有人说作家黎明曾在“两岸学者龙文化讨论会”上提出“龙的传人”的出处问题,据说“两岸学者一致认为‘龙的传人’没有文化和学术依据,是台湾音乐人侯德健首创并歌唱出来的”(《南方周末》2007年1月25日B14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再次澄清事实,为“龙的传人”正名了。
龙图腾南北皆有
1994年到1995年,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石块摆塑龙,其位置在心甘居民点的中心,此龙长达20米,宽2米,昂首、张口、弯颈、弓背,是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小石块摆塑而成(《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1993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了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龙在墓主人的右边,虎在左边。龙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张口、有角、曲颈、弓身,有前后腿和四爪,尾长而后翘。其时代在距今6400年左右,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龙”,附近亦有类似的龙虎造型,还有人骑龙飞腾,同时出土的还有石斧。
1971年春,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冈地下50~60厘米处,出土了一件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作“C”形卷曲,头长嘴平如猪嘴,双眼突出如马眼,颈部有鬣鬃毛,身为蛇形无足,尾内卷如鸟尾。此处为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千年。
以上考古发现,以实物证实了龙图腾的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了,其形象以蛇身为主,但也结合了牛、猪、马、鱼、鸟等动物的部分特征,“合而成体”,与后来的龙无异。它们不只出现在南方,也出现在北方,从辽宁、内蒙古到河南皆有。龙是作为祭祀的对象和祖先的象征而存在的,显然为图腾无疑。
这样,事实就证明了把龙只看成封建帝王的象征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把龙作为帝王象征的是秦始皇,距今只有2200余年而已。
秦始皇的时代早已进入文明时代,那时图腾崇拜已成为历史,龙已成为杰出人物的象征。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伟大的英雄祖先都是龙,从盘古、伏羲、女娲,到黄帝、炎帝、颛顼乃至尧、舜、禹等人,均为龙形、龙体或龙的传人。这在古书上有明确记载,并有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绢画等出土文物的实证。其论证参见陈真《“龙的传人”无庸置疑》一文,此不赘说。
此外,我在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的《中华文明之光》(150集系列讲座)第二集《说龙》中对此也作过较全面的解说。除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的证据之外,还有“第三资料库”——民间习俗中的大量事实,说明有关龙崇拜的民俗遍及南北许多民族,从北方的龙城(黄龙府)、龙江、龙泉,到南方的龙门、龙舟、龙井、龙山,乃至南北均有的舞龙、龙王庙、龙亭、龙树等。从西藏、云南、贵州到中原大地直到新疆、内蒙古、黑龙江,龙在人民心中是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不可动摇的。这么多科学论据确凿无疑,怎么能说“两岸学者一致认为‘龙的传人’没有文化和学术依据”呢?
孔子与龙
《南方周末》2007年1月7日发表的《“龙的传人”新解》一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但随意性太大,缺少证据,以偏赅全,是难以服人的。
用谢肇淛《五杂俎》中的一段明代寓言来否定龙图腾的历史事实,是不科学的。说什么“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还说岭南少女向龙求雨云云,显然是一种民间故事。作者把它作为皇权化身,但又说“在原始儒家那里,龙是没有地位的。龙之显贵,代表着皇权政治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征服”,这又是“想当然”的臆说。
孔子曾去拜会老聃,得到很大教益,思考了三天,沉默不语,学生们问他对老子的印象,孔子说老子就像龙一样神通广大、学问很高。所以老子又有“犹龙”的称号。这在《庄子·天运篇》中记录得很清楚。由此可见孔子作为原始儒家的大师,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仍然有图腾文化的知识,对龙是很了解的,也是非常尊重的。
我们知道,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图腾文化日渐式微,对图腾已不再祭祀崇拜,但是,对龙却仍然是尊重的,从孔子对老子的形容看来,人们仍然把龙作为杰出人物的象征,把杰出的人物比喻为龙。这种比喻一直延续至今,如今龙已成为一个姓氏,但在人们的意识中,龙仍然是高贵、吉祥、美好的化身。如“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都是人们崇信的口彩吉语。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秦始皇自封为“祖龙”,汉高祖在起事时也宣扬自己是龙之所生,历代皇帝都照此办理,他们垄断了龙的形象。但在民间生活中,龙却另有作用。龙的信仰仍然存在,但主 要是作为水神龙王而崇拜,这在农业社会中是很重要的神。不过龙王庙中的龙王,并不是中国传统的龙形动物,而是人形的帝王。这种变化并不是自身演变的结果,而是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用立体思维考察龙的文化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六维立体的,所以我们要用六维的立体思维去考察它们才能全面。我们考察龙,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龙有善龙,也有恶龙、孽龙。龙作为图腾是某一氏族的象征,在氏族兼并斗争的过程中,龙族的对立面必然把龙作为恶龙、凶龙看待,屠龙者就成了英雄。西方的dragon,就是一种恶龙、凶龙,后来又被作为邪恶的象征,指悍妇、坏脾气的人、火灾甚至恐怖分子、恶人。但是,在英文中,却用dragon来翻译龙,这就把中国的善龙、神龙弄成了恶龙、凶龙,把意思完全弄反了。所以北京奥委会在讨论吉祥物时,就把龙给否决了。这是一种误译,于是有人提出应该改变一下,采用音译Long,而不用dragon。我想,此议甚好,虽很难但可行,这样dragon就可以逐渐淡出了,可以在世界上为龙恢复名誉。只要我们在译文中全用Long来译龙,不用dragon,就可以恢复中国龙的本来面目。
用立体思维来考察龙图腾,也会碰到一些问题。阎云翔在北大读书时曾提出一个看法,他认为龙不符合图腾的常规,可能不是图腾,因为在国外一般图腾都是某一个动物,是实有的,而龙却是虚幻的,是集合了许多动物特征的,不能算图腾。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认为不能用一个框框来套,外国图腾是一个动物,并不能证明中国不能有多个动物组合的图腾。从图腾的特点来看,龙完全符合图腾的条件,它是同外国单一动物的图腾不同的一种图腾。此外,图腾也不只是动物,也有植物图腾,如枫树图腾(苗族)、荞麦图腾(傈僳族)等。点性思维、线性思维都有局限,要用开放的立体思维来考察图腾才更加科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虚幻的集合图腾龙,不但是地道的图腾,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第四维、第五维来分析。长宽高的立体是静态的,加上第四维时间,就成了动态的立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长、衰亡的历史,龙也是如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下龙的形成史,就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和精神。
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伏羲考》一文中,很好地考察了龙之形成过程。他以大量历史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的资料,证明龙与蛇关系密切。龙的基干是蛇,它本是蛇氏族的图腾,后来在兼并的过程中,又吸取了牛氏族和鹿氏族的角,马氏族的头,虎氏族和狗氏族的腿,鹰氏族和熊氏族的爪,鱼氏族的鳞、尾,从而成为一种集合图腾,这种观点后来为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不断证实。何星亮的《中国图腾文化》认为:龙是太吴部落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太吴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刘恕《通鉴外纪》中记太吴部落的官号有飞龙、潜龙、居龙、降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等。台湾《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25期(1968年)上卫惠林的《中国古代图腾制度范畴》一文的材料也作了如此分析,我以为这个结论是比较可靠的。伏羲太昊是远古中国的“人祖爷”,他和女娲是兄妹又是夫妻,他们二人交尾的人首蛇身的形象在山东画像石和吐鲁番出土帛画中均有实物证明。
在苗族民间的龙袍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龙,多无足,只是蛇身,或蚕身、鱼身,常常是两种动物“二合”而成的,这是初期原始的龙,一直传承至今。而在中原地区则早已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点成为“多合”的龙了。甲骨文中古老的“龙”字也是如此,多为蛇头上长角的象形,也是“二合”的。从龙的形成过程来分析,可以看出它由少到多的集合过程。
这种集合图腾说明了什么?我们深入分析龙的第五维——内部空间、本质,由表及里,深入其内部透视龙的精神,就会发现,龙作为图腾,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
一般的图腾是由一个动物组成的单一图腾。强大的氏族在兼并的过程中,吞并了弱小的氏族,同时也“吃掉”了他们的图腾,因此自己总是单个动物的图腾。这是一般的情形。而中国不同,在兼并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团结,尊重被吞并的氏族,并不“吃掉”他们的图腾,而是取其一部分,加在自己的图腾之上,成为组合图腾,这也更显出自己氏族、部落的强大,这就是龙之形成的心理机制,是龙之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这也就是龙的精神。
由以上龙之形成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龙的精神首先是“和合精神”“和谐精神”。这是与一般图腾不同的地方,也是龙图腾的优越性之所在。
这种和合精神、和谐精神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主导的民族精神。在《尚书·尧典》中,在记录尧、舜统治天下的经验时,就说“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种“亲九族”而和睦相处的“协和万邦”的思想,难道不正是龙的精神的继承发展吗?
这种“协和万邦”的和合精神、和谐精神,后代还有许多具体的发展。《礼记·王制》在讲到民族政策时,就说:要了解下情“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因天气地理条件不同“民生其间者异俗”,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如:东夷被发文身,南蛮文面,西戎穿羊皮不吃粮食,北狄穿羽毛穴居也不吃粮食。这些不同的习俗都是在不同地区长期形成的,在他们看来,“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他们都以各自的民俗为美,这就是“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认识到民俗美之多样性而以开明的政策来对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只要在政治上统一,在习俗上尊重各部族的原有习惯,绝不轻易改变它们,即使发现有落后成分,也只能教化:“修其教不易其俗。”这种开明的民俗政策,是利于民族团结的。
这种“和而不同”的民族政策后来一直被执行着,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夷制夷”的土司统治制度,由少数民族自己的头人来统治自己的民族,都表现了一种博大的政治胸怀。
这种和谐文化、龙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对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学者是非常重视的。曾全面调查研究过世界大小30多种文明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历史学大师汤因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功勋教授,1889~1975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认为中国人成功地把几亿人团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团结统一的本领”,这在未来的世界和平统一的事业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美国夏威夷大学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他认为“全世界谋求和谐的时刻到来了。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非论坛,就昭示了一种协和万邦的新气象”。 他说美国人讲优胜劣汰、以强欺弱,以损害别人来发展自己,而中国人则讲互助双利,所以“非洲等国家都喜欢中国,不喜欢美国”。中国是和而不同,美国是同而不和。因而他认为“未来十年内,中国的文化一定会越来越有影响,中国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承担起‘平天下’的责任。谈和谐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
从图腾到象征
立体思维的第六维是事物的外部空间——生态环境。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往往决定事物的兴衰和方向,因生态环境的变化,龙的文化也必然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在上古图腾时代,龙是作为图腾而受到崇拜的。图腾是氏族、部族的祖先和标志,在氏族中,每个成员都是龙子龙孙,都是龙。到文明时代以后,人们的图腾意识逐渐淡化,神话的怪力乱神也受到了质疑,龙的形象就发生了变化,逐渐变成英雄的祖先和杰出人物的象征。孔子把他所崇敬的老子称为龙,这龙已成为比喻和象征:犹龙。从秦始皇开始,龙又成了皇权的象征,一般人更难以僭越了。到19世纪,以龙作为国旗代表中国,龙的国民意识又有所增强。民国初期,鲁迅在教育部时,曾参与设计国徽,它上面中间是太阳,下面两边就是龙和凤,仍然以龙凤为中国之象征。闻一多《伏羲考》追寻龙形成的历史,认为:“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闻一多先生还说:“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民族。龙在我们历史与文化中的意义,真是太重大了。”其实,不只古代,近现代的许多民族仍然保持龙的信仰,有些民族中有龙图腾,有些原本不是以龙作图腾的,如浙闽的畲族原是犬图腾,后已变为“龙犬”,图腾的形象为龙头狗身。有关龙的民俗到处都有,尤以划龙舟与舞龙为最盛。
如今龙绝非“现代图腾”,从龙的历史发展即可清楚地看到:龙早已不是图腾,更不是“现代图腾”。龙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已成为杰出人物的象征,秦以后才成为帝王的象征。如今民主代替了专制,龙又成了我们华人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和合文化的象征,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华民族繁荣、兴旺、幸福、欢乐的象征。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以我们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都要发扬龙的精神,和合、进取、乐观、向上,都要来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创造更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1988年就有人说:“日益开放的中国,仍旧把象征着皇帝权威的龙作为现代图腾,只能麻痹我们的意志,使我们自满,使我们陶醉,使我们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3月21日)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了《中国不再是龙》的文章,于是引来了旅美华人翁绍裘先生的反驳。确实,龙作为图腾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作为封建帝王象征只有两千多年,以偏赅全否定龙的价值,显然是不对的。
然而2000年3月号《民间文化》上,登了一篇《大话龙年——听来自民间的说法》,认为:“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据说是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图腾’。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对中国龙文化的一种误谈。”这是以“专家”的口吻,在专业刊物上来否定龙作为中华民族祖先和图腾的历史事实。当时就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异议。2000年10月在重庆铜梁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学术研讨会”上,两岸学者一致否定了上述文章的观点。为了引起争鸣,我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曾多次邀请该文作者出席此会,他都未参会,后来听说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会议选编了一本厚厚的文集,由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对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的一次总结性的集大成的结集,提供了民俗学、考古学、民间文艺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龙的传人”无庸置疑》《论龙的精神》《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等20多篇文章,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龙自七八千年前即是中国北方、南方的图腾,中国最古的祖先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等都是龙。这本论文集出版后,我以为问题应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谁知道六七年后,又有人在《南方周末》上对龙提出非议,以偏赅全地把龙说成是“淫荡”不文之物,说龙“代表着皇权政治对社会和文化之征服”,而且还有人说作家黎明曾在“两岸学者龙文化讨论会”上提出“龙的传人”的出处问题,据说“两岸学者一致认为‘龙的传人’没有文化和学术依据,是台湾音乐人侯德健首创并歌唱出来的”(《南方周末》2007年1月25日B14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再次澄清事实,为“龙的传人”正名了。
龙图腾南北皆有
1994年到1995年,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石块摆塑龙,其位置在心甘居民点的中心,此龙长达20米,宽2米,昂首、张口、弯颈、弓背,是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小石块摆塑而成(《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1993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了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形象,龙在墓主人的右边,虎在左边。龙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张口、有角、曲颈、弓身,有前后腿和四爪,尾长而后翘。其时代在距今6400年左右,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龙”,附近亦有类似的龙虎造型,还有人骑龙飞腾,同时出土的还有石斧。
1971年春,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冈地下50~60厘米处,出土了一件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作“C”形卷曲,头长嘴平如猪嘴,双眼突出如马眼,颈部有鬣鬃毛,身为蛇形无足,尾内卷如鸟尾。此处为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千年。
以上考古发现,以实物证实了龙图腾的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了,其形象以蛇身为主,但也结合了牛、猪、马、鱼、鸟等动物的部分特征,“合而成体”,与后来的龙无异。它们不只出现在南方,也出现在北方,从辽宁、内蒙古到河南皆有。龙是作为祭祀的对象和祖先的象征而存在的,显然为图腾无疑。
这样,事实就证明了把龙只看成封建帝王的象征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把龙作为帝王象征的是秦始皇,距今只有2200余年而已。
秦始皇的时代早已进入文明时代,那时图腾崇拜已成为历史,龙已成为杰出人物的象征。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伟大的英雄祖先都是龙,从盘古、伏羲、女娲,到黄帝、炎帝、颛顼乃至尧、舜、禹等人,均为龙形、龙体或龙的传人。这在古书上有明确记载,并有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绢画等出土文物的实证。其论证参见陈真《“龙的传人”无庸置疑》一文,此不赘说。
此外,我在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的《中华文明之光》(150集系列讲座)第二集《说龙》中对此也作过较全面的解说。除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的证据之外,还有“第三资料库”——民间习俗中的大量事实,说明有关龙崇拜的民俗遍及南北许多民族,从北方的龙城(黄龙府)、龙江、龙泉,到南方的龙门、龙舟、龙井、龙山,乃至南北均有的舞龙、龙王庙、龙亭、龙树等。从西藏、云南、贵州到中原大地直到新疆、内蒙古、黑龙江,龙在人民心中是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不可动摇的。这么多科学论据确凿无疑,怎么能说“两岸学者一致认为‘龙的传人’没有文化和学术依据”呢?
孔子与龙
《南方周末》2007年1月7日发表的《“龙的传人”新解》一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但随意性太大,缺少证据,以偏赅全,是难以服人的。
用谢肇淛《五杂俎》中的一段明代寓言来否定龙图腾的历史事实,是不科学的。说什么“龙性最淫。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还说岭南少女向龙求雨云云,显然是一种民间故事。作者把它作为皇权化身,但又说“在原始儒家那里,龙是没有地位的。龙之显贵,代表着皇权政治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征服”,这又是“想当然”的臆说。
孔子曾去拜会老聃,得到很大教益,思考了三天,沉默不语,学生们问他对老子的印象,孔子说老子就像龙一样神通广大、学问很高。所以老子又有“犹龙”的称号。这在《庄子·天运篇》中记录得很清楚。由此可见孔子作为原始儒家的大师,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仍然有图腾文化的知识,对龙是很了解的,也是非常尊重的。
我们知道,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图腾文化日渐式微,对图腾已不再祭祀崇拜,但是,对龙却仍然是尊重的,从孔子对老子的形容看来,人们仍然把龙作为杰出人物的象征,把杰出的人物比喻为龙。这种比喻一直延续至今,如今龙已成为一个姓氏,但在人们的意识中,龙仍然是高贵、吉祥、美好的化身。如“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都是人们崇信的口彩吉语。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秦始皇自封为“祖龙”,汉高祖在起事时也宣扬自己是龙之所生,历代皇帝都照此办理,他们垄断了龙的形象。但在民间生活中,龙却另有作用。龙的信仰仍然存在,但主 要是作为水神龙王而崇拜,这在农业社会中是很重要的神。不过龙王庙中的龙王,并不是中国传统的龙形动物,而是人形的帝王。这种变化并不是自身演变的结果,而是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用立体思维考察龙的文化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六维立体的,所以我们要用六维的立体思维去考察它们才能全面。我们考察龙,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龙有善龙,也有恶龙、孽龙。龙作为图腾是某一氏族的象征,在氏族兼并斗争的过程中,龙族的对立面必然把龙作为恶龙、凶龙看待,屠龙者就成了英雄。西方的dragon,就是一种恶龙、凶龙,后来又被作为邪恶的象征,指悍妇、坏脾气的人、火灾甚至恐怖分子、恶人。但是,在英文中,却用dragon来翻译龙,这就把中国的善龙、神龙弄成了恶龙、凶龙,把意思完全弄反了。所以北京奥委会在讨论吉祥物时,就把龙给否决了。这是一种误译,于是有人提出应该改变一下,采用音译Long,而不用dragon。我想,此议甚好,虽很难但可行,这样dragon就可以逐渐淡出了,可以在世界上为龙恢复名誉。只要我们在译文中全用Long来译龙,不用dragon,就可以恢复中国龙的本来面目。
用立体思维来考察龙图腾,也会碰到一些问题。阎云翔在北大读书时曾提出一个看法,他认为龙不符合图腾的常规,可能不是图腾,因为在国外一般图腾都是某一个动物,是实有的,而龙却是虚幻的,是集合了许多动物特征的,不能算图腾。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认为不能用一个框框来套,外国图腾是一个动物,并不能证明中国不能有多个动物组合的图腾。从图腾的特点来看,龙完全符合图腾的条件,它是同外国单一动物的图腾不同的一种图腾。此外,图腾也不只是动物,也有植物图腾,如枫树图腾(苗族)、荞麦图腾(傈僳族)等。点性思维、线性思维都有局限,要用开放的立体思维来考察图腾才更加科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虚幻的集合图腾龙,不但是地道的图腾,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第四维、第五维来分析。长宽高的立体是静态的,加上第四维时间,就成了动态的立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长、衰亡的历史,龙也是如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下龙的形成史,就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和精神。
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伏羲考》一文中,很好地考察了龙之形成过程。他以大量历史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的资料,证明龙与蛇关系密切。龙的基干是蛇,它本是蛇氏族的图腾,后来在兼并的过程中,又吸取了牛氏族和鹿氏族的角,马氏族的头,虎氏族和狗氏族的腿,鹰氏族和熊氏族的爪,鱼氏族的鳞、尾,从而成为一种集合图腾,这种观点后来为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不断证实。何星亮的《中国图腾文化》认为:龙是太吴部落的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太吴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刘恕《通鉴外纪》中记太吴部落的官号有飞龙、潜龙、居龙、降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等。台湾《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25期(1968年)上卫惠林的《中国古代图腾制度范畴》一文的材料也作了如此分析,我以为这个结论是比较可靠的。伏羲太昊是远古中国的“人祖爷”,他和女娲是兄妹又是夫妻,他们二人交尾的人首蛇身的形象在山东画像石和吐鲁番出土帛画中均有实物证明。
在苗族民间的龙袍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龙,多无足,只是蛇身,或蚕身、鱼身,常常是两种动物“二合”而成的,这是初期原始的龙,一直传承至今。而在中原地区则早已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点成为“多合”的龙了。甲骨文中古老的“龙”字也是如此,多为蛇头上长角的象形,也是“二合”的。从龙的形成过程来分析,可以看出它由少到多的集合过程。
这种集合图腾说明了什么?我们深入分析龙的第五维——内部空间、本质,由表及里,深入其内部透视龙的精神,就会发现,龙作为图腾,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
一般的图腾是由一个动物组成的单一图腾。强大的氏族在兼并的过程中,吞并了弱小的氏族,同时也“吃掉”了他们的图腾,因此自己总是单个动物的图腾。这是一般的情形。而中国不同,在兼并的过程中比较注意团结,尊重被吞并的氏族,并不“吃掉”他们的图腾,而是取其一部分,加在自己的图腾之上,成为组合图腾,这也更显出自己氏族、部落的强大,这就是龙之形成的心理机制,是龙之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这也就是龙的精神。
由以上龙之形成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龙的精神首先是“和合精神”“和谐精神”。这是与一般图腾不同的地方,也是龙图腾的优越性之所在。
这种和合精神、和谐精神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主导的民族精神。在《尚书·尧典》中,在记录尧、舜统治天下的经验时,就说“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种“亲九族”而和睦相处的“协和万邦”的思想,难道不正是龙的精神的继承发展吗?
这种“协和万邦”的和合精神、和谐精神,后代还有许多具体的发展。《礼记·王制》在讲到民族政策时,就说:要了解下情“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因天气地理条件不同“民生其间者异俗”,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如:东夷被发文身,南蛮文面,西戎穿羊皮不吃粮食,北狄穿羽毛穴居也不吃粮食。这些不同的习俗都是在不同地区长期形成的,在他们看来,“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他们都以各自的民俗为美,这就是“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认识到民俗美之多样性而以开明的政策来对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只要在政治上统一,在习俗上尊重各部族的原有习惯,绝不轻易改变它们,即使发现有落后成分,也只能教化:“修其教不易其俗。”这种开明的民俗政策,是利于民族团结的。
这种“和而不同”的民族政策后来一直被执行着,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夷制夷”的土司统治制度,由少数民族自己的头人来统治自己的民族,都表现了一种博大的政治胸怀。
这种和谐文化、龙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对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学者是非常重视的。曾全面调查研究过世界大小30多种文明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历史学大师汤因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功勋教授,1889~1975年)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认为中国人成功地把几亿人团结在一个共同体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团结统一的本领”,这在未来的世界和平统一的事业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美国夏威夷大学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他认为“全世界谋求和谐的时刻到来了。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非论坛,就昭示了一种协和万邦的新气象”。 他说美国人讲优胜劣汰、以强欺弱,以损害别人来发展自己,而中国人则讲互助双利,所以“非洲等国家都喜欢中国,不喜欢美国”。中国是和而不同,美国是同而不和。因而他认为“未来十年内,中国的文化一定会越来越有影响,中国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承担起‘平天下’的责任。谈和谐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
从图腾到象征
立体思维的第六维是事物的外部空间——生态环境。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往往决定事物的兴衰和方向,因生态环境的变化,龙的文化也必然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在上古图腾时代,龙是作为图腾而受到崇拜的。图腾是氏族、部族的祖先和标志,在氏族中,每个成员都是龙子龙孙,都是龙。到文明时代以后,人们的图腾意识逐渐淡化,神话的怪力乱神也受到了质疑,龙的形象就发生了变化,逐渐变成英雄的祖先和杰出人物的象征。孔子把他所崇敬的老子称为龙,这龙已成为比喻和象征:犹龙。从秦始皇开始,龙又成了皇权的象征,一般人更难以僭越了。到19世纪,以龙作为国旗代表中国,龙的国民意识又有所增强。民国初期,鲁迅在教育部时,曾参与设计国徽,它上面中间是太阳,下面两边就是龙和凤,仍然以龙凤为中国之象征。闻一多《伏羲考》追寻龙形成的历史,认为:“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闻一多先生还说:“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民族。龙在我们历史与文化中的意义,真是太重大了。”其实,不只古代,近现代的许多民族仍然保持龙的信仰,有些民族中有龙图腾,有些原本不是以龙作图腾的,如浙闽的畲族原是犬图腾,后已变为“龙犬”,图腾的形象为龙头狗身。有关龙的民俗到处都有,尤以划龙舟与舞龙为最盛。
如今龙绝非“现代图腾”,从龙的历史发展即可清楚地看到:龙早已不是图腾,更不是“现代图腾”。龙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已成为杰出人物的象征,秦以后才成为帝王的象征。如今民主代替了专制,龙又成了我们华人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和合文化的象征,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华民族繁荣、兴旺、幸福、欢乐的象征。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以我们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都要发扬龙的精神,和合、进取、乐观、向上,都要来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创造更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