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a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关键词:介词 汉语 研究历程
  介词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介词的数量不断扩大。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可跟名词相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介词的定义
  介词是语法中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词缀,通常用于某一名词或代词前面,也可用于某一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之前。介词和这样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状态、方式、目的、原因以及比较对象等。
  介词在语法结构中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总而言之,介词虽不能单独使用,却在汉语语法体系中不可缺少。
  二、介词语法化的研究
  (一)实词虚化的过程
  实词大多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一定意义的词类,而虚词是指并无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有着语法意义的词类。因此,将一个具有词汇意义的词转化为只在句中搭配使用的词就是实词虚化。在实词转化为虚词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词都可以虚化,只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有关联的实词才可转化为虚词。如:“以”作介词时有6种用法:1.可以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以”作动词时有实际意义:1.认为,以为;2.用,任用。实词虚化的过程要看这个词在不同句中所代表的意义。
  (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很多情况下,词汇之所以会语法化,是由实词的句法位置改变造成的。当宾语出现在连谓结构中,动词就具备了语法化的嵌体。句法位置的变化造成句法功能的变化,动词不再成为核心而成为次要动词,随着自身词汇意义的消失,语法属性改变,最终实现语法化。由此可知,介词的产生前提是与句子核心动词位置发生改变密切相关的。这种语法上的变化,使动词的核心意义逐渐减弱,词汇意义虚化,进而产生了语法化,由动词变为了介词。如:“之”的用法,作为动词时含义是“到……去”,如《归去来兮辞》中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当“之”作为助词放置在动词或者介词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就不再有实际意义了,如“何陋之有?”;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两者之间便可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在时间词或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际意义,如《赤壁之战》中“顷之,烟炎张天”;“之”放置于主语和谓语句法成分之间时,没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天之大”。这种语法位置的变化为实词语法化提供了必要的语法环境。
  (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
  介词虚化前很多词语的本义常常与其语法意义存在着差距,但是,词汇本身意义进行延伸后的意义会更加靠近虚化后的语法含义,这些引申义为实词语法化提供了必要的语义条件。语法化的必要触发条件就是句法环境,与句法环境相比较,语义条件只是产生语法化的可能条件。如:“被”字在经过语法化之后成为了介词“被”。“被”字最初用来表示覆盖之物,而后发展成为动词,如“身被十二箭”。随后在不断地语法化以及与现代汉语相结合过程中,“被”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增加,有了不同语境的多种用法,如“才得知了知县,怎的被那上司因不托人情,不送寿礼,忌才贪贿,便寻了个错缝子参了”“恐被王郎耻嫌丑陋”“二国师晦气,正剖腹时看,被一只恶鹰将脏腑肝肠都叼去了”或是现代汉语中“鲁迅的小说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由此可见,语义条件实际上是词汇意义由具体的实际意义向抽象化含义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是可以促使实词继续虚化的条件。
  (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很多语法化词语本身在语法化之前语义已经虚化了,虚化的基础是与之相搭配的宾语的扩展。不同介词在衍生原理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以往的研究成果还是难以解释和介词衍生相关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中对动词选择性的问题。例如动词“倚”,在古代,它是作为宾语而存在的,多为实体。后来,“倚”开始和抽象宾语进行搭配,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倚”作为抽象宾语的前缀词的用法得到扩展。“倚”在作动词时表示“凭”“靠”,但“倚”单独作谓语或位于连动结构第一动词位置的用法要远远超过“倚”作实体宾语的次数。因此,“倚”+抽象宾语的连动结构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通过研究“倚”的发展变化,同时参照其他已经语法化的词语可以看出,源词宾语的扩展是限制此类介词产生的重要因素。“倚”也只能借助搭配动词的方式实现自身作为介词的语法化,而“倚”之所以无法实现同义词群中的语法化,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它的宾语没有相应地扩展。
  三、结语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介绍了介词语法化的问题,学界对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逐步形成了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汉语基础学科的研究做出贡献。
  (本文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科研成果[项目编号:Q2015-067])
  参考文献:
  [1]潘韬.“以”的虚化:由实词到虚词再到词内成分[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1):
  1-11.
  (尹绪彪 四川广汉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618307)
其他文献
用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等5省的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DNA,通过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仪PE-4800上进行随机
调查研究了中国马铃薯的主产省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本试验在白云豆培养基上测试了1995-1998年采自河北、内蒙、云南、四川、重庆和北京的142个菌株的交
摘 要:本文从框架语义学出发,研究宋词中名名复合词及其英译的框架对比。框架语义学认为,要描述一个词语的意义,需把它置于相关框架之下。由于存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译者经历等因素的不同,源语框架与译语框架会存在各种差异。本文探讨了宋词中名名复合词英译的框架内外转移,对比分析源语语义框架与译语语义框架完全重合、部分重合、完全分离三种情况。  关键词:名名复合词 框架语义学 宋词 英译  一、引言  自2
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WC增强的WC/Cu复合材料,研究了WC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WC体积含量为1.6%时,细小的WC粒子均匀分布,弥散效果好,
摘 要:民国时期,王光祈先生在旅德期间向国内译介了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还精心选译了《近世中国外交史料》等系列书籍。他的语言学习经历、翻译内容选材与翻译策略和技巧等各方面均对当代译者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包括夯实语言文化基础、顺应时代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取译法、劳逸结合注重健康等。  关键词:王光祈 语言 翻译 译者 启示  民国时期的王光祈(1892-1936)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比较音乐学奠
土壤遇风起沙是风沙活动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它的基本点有二:一是具有足以使砂粒产生运动的一定强度的起沙风;二是土壤颗粒小、质地干燥疏松,具有遇风起沙产生运动的属性。本文
论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应做到五个结合。
本文论述了灰色聚类法的原理及计算步骤。运用灰色聚类原理,对呼市南郊地面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判,还与模糊数学法评判、矩阵指数法评判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先进
内蒙古大青山高等真茵世界性分布属占66%,种占293%,它们是一些起源古老、生理适应幅宽的种类。欧亚北美分布属占33%,种占43.5%,表明本区与欧亚北美真茵区系上的广泛联系。热
采用基于分离变量法的有限元半解析法对立井在非轴对称荷载作用下开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立井围岩位移应力随开挖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支护分析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