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突如其来的遭遇吓得浑身乏力的二人在原地休息了大约一个小时,待慢慢回过神来后,匆忙下山。
梁启华和助手见到的这三只虎,就是中国特有的华南虎。直到今天,这也是全球唯一的由科研工作者亲自在野外见到华南虎活体的经历。
1985年,野生华南虎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华南虎野外种群已经进入急剧衰退阶段。
梁启华二人在南岭山脉见到三只华南虎的时候,野生华南虎作为“害兽”已经遭到了20余年的大肆捕杀。在捕杀数量最多的年份,如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达1750张!在如此惊人的全国性的包围式猎杀下,野生华南虎的数量由建国初期的几千只下降至数百只。直到1973年5月,华南虎才同东北虎、孟加拉虎一起被正式列入中国保护动物名单。然而,这时人们在野外已经很难见到华南虎了。
1985年,国家林业部组织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野生华南虎专项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广东全省山区。调查队对在野外搜集到的脚印、挂爪、粪便等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一个数据:广东全省仅发现华南虎16只,其中成年虎4只,幼虎12只。
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数据!以这个数据估计当时整个中国的华南虎,其数量最多不过200只。
1986年4月,在“世界虎的保护策略”国际学术会议上,各国专家们达成共识,将华南虎列入全世界最需优先保护的老虎亚种。然而,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似乎已经太晚了。中国,或者说世界,已经错过了保护这一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老的虎亚种的最佳时期。伴随着滥捕滥猎和生存空间的缩小,华南虎野外种群已经进入急剧衰退阶段。
有限的种群数量加上生境的“片段化”,野生华南虎将因优良基因无法遗传而衰退乃至灭绝。
1990年,国家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再次组织了华南虎专项调查。与以往相比,这次调查涉及的范围更广,覆盖南岭山脉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湖南、江西、广东和福建四省。历史上,这个广大的范围曾是华南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此次调查还特别邀请了美国猫科动物专家科勒博士参加。
几经努力,调查队仍然没能目睹华南虎的真容。但是,在过去的“打虎英雄”——“老虎邓”的协助下,调查队找到了华南虎存在的确凿证据——“挂爪”。
猫科动物的爪具有收缩性。通常情况下,爪是收缩在趾端上方的爪鞘内的,只在进入捕食状态或扒地时才会伸出来。凭借坚强有力的爪和尖而长的犬齿,猫科动物能轻易地捕捉猎物并将其杀死。
猫科动物的爪的另一个作用,便是留下领域标记。所谓领域标记,指动物划分领域范围的标志。俗语说,“一山不容二虎”。猫科动物是典型的领域性动物,为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境范围,它们要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或安全范围,在此范围内,绝对不允许同一物种的其他同性个体侵入。一旦有入侵者进入,领主会誓死捍卫自己的领地,与入侵者搏斗,直到将其赶走或被其打败落荒而逃。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冲突,其他个体都不会进入这个范围。猫科动物具有极大的领域范围,其标记方式也十分特殊,主要包括两种——“排遗”和“挂爪”。

观察家猫可以发现,在排便或排尿后,它们常常会用爪子扒土将其盖上,其用意是使粪便或尿液的气味保留得长久一点,这是猫科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习性,叫做“排遗”。华南虎也不例外,通过用土盖粪便和尿液,既可以独特的气味作为自己在领域范围内巡游时的指引,也可以此向其他老虎个体宣示:“这是我的地盘,不准擅入!”
“挂爪”常常伴随“排遗”后的覆土行为同时完成。当猫科动物伸出爪子在地上或树干上用力扒后,一般会留下四条长长的爪痕,这种爪痕被猎人称为“挂爪”。在树上的称为“树挂” 或“天挂”,在地上的称为“地挂”。在打虎年代,猎人就是根据老虎的这种习性对华南虎进行跟踪的。
根据这次野外调查所发现的所有挂爪的测量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广东的华南虎大致分布在三个大的区域:一是“大东山-八宝山地区”,该区域共发现虎“挂爪”18个,足迹1个,当地群众及地质勘测人员目击2次,估计有3~5只华南虎;二是“车八岭-黄牛石地区”,该区域共发现虎“挂爪”7个,足迹4个,粪便及食物残骸各1处,当地群众及地质勘测人员目击3次,虎情信息多起,估计有2只华南虎;三是“万子山-观音崠地区”,该区域发现虎“挂爪”4个,估计有1只华南虎。
根据这些信息,调查队得出了一个估计数据:广东省当时有6到8只野生华南虎,而整个南岭地区有20到30只野生华南虎。这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野生华南虎数量的最为权威的数据。
在种群生态学里有一个法则,称为“50/500法则”,意思是:一个孤立的动物种群,要维持其遗传变异性,最少需要50个个体;如果要高质量地持续发展,则最好有500个个体。有点动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一旦下降到某个临界值,这个种群就难以继续维持。
“挂爪”使人们看到了华南虎的真实生境。按照“50/500法则”,野生华南虎以仅20到30的种群数量,已经难以有效地维持其独特的遗传基因。此外,由于生境“片断化”,老虎个体之间进行良性交流的可能性也已大大降低。所谓生境“片断化”,指一只成年虎大约需要100平方千米的领域面积,而在南岭山脉,人类的活动已经渗入到大部分山区,虎赖以生存的原始生境已被人为切割成支离破碎的许多个斑块。

调查进行了一个多月。调查队又在韶关市北部山区走了一圈,但除了发现几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外,还是没有搜集到任何大型猫科动物的信息。
直到调查快结束的11月7日,调查队来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泉水自然保护区,调查队队长卢学理博士在样线调查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大型食肉动物的粪便,内容物包括许多野猪毛发,动物骨骼碎片,以及两个野猪蹄壳,初步断定是猫科动物的粪便。这么大的粪便,最有可能的是金钱豹或者华南虎。但仅凭这些数据不足以进行判断,唯一的希望是提取粪便中保存的DNA进行分子学鉴定。然而,由于粪便已经不太新鲜,没有保存下它主人的DNA。
调查笔记之二
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居民。
据年龄约60岁的老人刘玉良说,上世纪50年代,常有老虎下山偷吃村里的猪狗,于是村民们设陷阱捕捉老虎,他曾亲眼见到村民们打死两只老虎,每只老虎有100多斤重。
刘玉良老人还说,他在1974年还亲自捕到了一只老虎——用来捕野猪的铁夹误夹到一只亚成年老虎,有80多斤重。由于广东山区居民常常把豹、云豹甚至金猫等猫科动物统称为老虎,为了判断他捕到的那只“虎”究竟是虎还是其他猫科动物,我们让他详细地描述了那只虎的特征。“黄色,身上一条一条的黑色,肚子是白色的,没有条。”从老人的不太“标准”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老虎。
当问及最近一次见到老虎的时间时,老人的回答是:1988年。他回忆说,那年的一个晚上,他到金竹窝打猎。当时他手里拿着手电筒。他正走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两个青绿色的亮点。他凭经验判断,那是动物眼睛的反光,而从光点的移动来看,这个动物时而伏地,时而站立。“这么大的动物是什么?水鹿?不对,如果是水鹿,不会伏地。”他判断是老虎,于是急忙下了山。
在访谈中,曾担任过村干部的何韶州老人说,1953年,一天晚上9点多,一只野兽进到他家的猪圈,将一头怀孕的母猪叼走。因为“没有留下任何拖动的痕迹”,可见其力量惊人,所以他断定系老虎所为。
刘玉良老人还谈到,从解放前到上世纪50年代,老虎偷吃家猪的事情时有发生。老虎通常是在半夜,大家都熟睡后才光顾村子。老虎悄无声息地将猪咬死,然后叼着一两百斤重的猪轻轻一跃,就从一米多高的猪圈栏杆上翻了出去。村民要等到早上醒来时才会发现猪被偷吃了。村民们一看就知道,这只可能是老虎干的,因为没有哪种动物有这么大的力气。
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当时,当地政府是鼓励打虎的,虎被定义为“害兽”,不仅仅是因为虎常偷吃家猪,更因为它们还时不时地“吃人”。事实上,“虎吃人”在华南各地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仅在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就曾发生过多起“虎吃人”事件。仅在1959年,就有两个小孩被老虎吃掉。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一日,某户人家的男主人出门干活,留下女人和一个婴孩在家。女人忙着做家务事,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卧室内的床上。她出门挑水时没有关门,因为水井离家并不远。可等她回来时却发现孩子已经不在床上了,而地上则留下一路血迹。女人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叫回男人。他们跟踪后发现了虎的脚印,原来是老虎趁女主人出门的空隙进屋将孩子叼走了。
通常情况下,野生虎很少侵犯人类,尤其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虎往往都会避免进入。那么,老虎为什么会光顾人类活动区呢?这或许与当时当地滥砍乱伐森林有关。由于栖息地被大范围破坏,再加上人类持续不断的狩猎活动,使得当时数量还较庞大的华南虎在野外无法捕到猎物,其种群遭遇极大的生存压力,导致个体之间的领域争夺加剧,其结果是一些败下来的个体只能在核心分布区的边缘活动,而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食物资源,于是老虎进入人类活动区。这是一种假说。还有一种假说认为,当时当地可能遭遇了某种自然灾害,使得栖息在这里的老虎只能将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人类身上,从而导致老虎侵犯人类。
老虎侵犯人类,显示老虎的生境已经受到威胁,向人类敲响了警钟。然而,人类却以此定论老虎是“害兽”,于是,打虎就成了“除害”,打虎者就成了“英雄”。
就这样,华南虎离人类的视线越来越远……
在访谈中,我们还得到一些关于华南虎活动的比较近期的信息。1996年,有人在万子山发现了一堆大型动物留下的新鲜粪便。粪便被发现时还冒着热气,估计是在半小时之内排下的。粪便中充满了粗硬的野猪毛,看来是食肉动物留下的。粪便有3到4节,每节长约10厘米,直径达3厘米。如此大的粪便,为华南虎所排泄的可能性非常大。2004年,有人在一个叫江背河的地方见到过一个大型猫科动物的脚印,其直径大于15厘米,也很可能是华南虎留下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访谈中,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最近的老虎活动信息。
尾声:无尽的希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原生生境遭到破坏,使得广东南岭山林中的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绝迹,想要见到它们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中型哺乳动物,在一次调查中能见到两三种已经算是十分幸运了,更不用说亲眼见到华南虎了。
由于经费原因,此次华南虎野外调查工作仅进行了一个多月。下一步我们将采取的对策是: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遍布全省山区的虎情信息网,在信息网的支持下,一旦某地有老虎活动的信息,经保护区或林业站点工作人员初步鉴定认为可靠后,科研人员立刻前往,进行再鉴定或者跟踪调查。另一方面,在有虎情的地方,设法引诱老虎,如从动物园采集华南虎的粪便或尿液,利用其中所包含的性激素吸引繁殖期的异性野生华南虎;或者设置活体诱饵,吸引野生华南虎前来捕食。一旦老虎来到引诱点,布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就有可能拍到可靠的证据。
与华南虎一样,寻找华南虎的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怀着这样的信念:华南虎没有灭绝。它们仍然勇猛地生活在某个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地方,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新见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