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巴马在其竞选纲领中,曾一再承诺要给美国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减税,而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裕家庭,则应当多缴税。简单地说就是:给穷人减税,给富人加税。美国经济政策将朝这一方向调整,并不令人意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在奥巴马获胜前就预言,奥巴马上台将使美国经济政策和理念向民主党传统回归,即增加税收和支出的经济自由主义。
“分散财富”是民主党的一贯理念,且有过辉煌历史成就。从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到1980年代初,美国经济政策长期受此信条影响,改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的“镀金时代”历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社会公平与平等也达到了美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不过,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变化。共和党的里根上台执政后,美国经济界和政府已普遍信奉弱政府、贸易自由、市场万能、私有化至上的经济哲学,用税收政策调整国民分配,被看作是阻碍经济发展的过时方法。“里根革命”时的美国面对的是日本、欧洲正在迎头赶上的国际竞争现实,这些政策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的国家战略能力获得了提升,重新确立了对日本和欧洲的竞争优势。
里根20年前的荣光,共和党至今念念不忘。小布什2001年入主白宫后,马上向里根主义全面回归。而与奥巴马同台竞争的麦凯恩,虽然声称已与减弱政府作用的里根体系划清界限,但他又呼吁扩大布什政府的减税措施并进一步削减商业税,这与里根还是不谋而合。
上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虽成绩不凡,但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负债明显增多,社会保障出现困难。民主党人克林顿1993年成为白宫主人后,反里根主义而行之,奉行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提高富有阶层的税率,让中低收入者少交税。由此,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最终实现了预算平衡,中产阶级的日子也比里根时期好过了很多。如果一直执行克林顿的税收政策,预计到2009年,美国的财政盈余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按克林顿2000年说过的话,“将会在13年内完全还清国债,使美国自1835年以来第一次成为无债之国”。
围绕“增税”还是“减税”的问题,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曾与共和党控制下的国会有过激烈斗争。1999年8月,国会两院通过了高达7920亿美元的庞大减税计划,但支持给中低收入阶层减税的克林顿对此坚决反对。他致函国会指出,这样全面的减税会侵蚀预算盈余,富人获得的减税优惠太多,长此以往将使美国永远无法摆脱债务负担,也将没有足够经费去推行医疗计划和社会保障。
克林顿最终否决了国会的减税计划。然而,小布什上台后,共和党的减税方案还是被大张旗鼓地实施。结果,克林顿的警告在布什任内得到了验证:美国近年来又陷入巨额财政赤字中难以自拔,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情形类似于百年前的镀金时代。
这种情况不只在美国存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不少国家以及日本效仿美国的做法——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弱化政府作用,提高私有化程度,给大公司和富人提供很多政策优惠,导致与美国类似的后果,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给富人减税有利于少数富人和大公司,但不一定有利于国家和民众。这项政策也许短期内是好药方,但从长远看会侵蚀国家战略能力和民众福利。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国家一下子又重视起自身作为福利国家的老传统。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在回答欧洲议会议员质询“是不是变成社会主义者”时,也无奈地说:“是吧,也许。”
给中产阶级减税、向富人多征税多数时候利大于弊。从发达国家以往的经验看,中产阶级是社会中坚,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这个在总人口中占最高比例的阶层如果无钱可用,不仅政府税收会减少,社会也会不稳定。对中产阶级减税,政府雖然可能暂时失去部分财政收入,但从长远看,会增加政府收入。中产阶级消费能力上升,创造财富的能力也会上升,交税数量亦将上升,这也正是克林顿政府后期出现财政盈余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多数时间实行的是“给穷人减税,给富人加税”政策,现在奥巴马即将回到这种传统。美国的选择对中国是不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呢?(作者系北京学者)
“分散财富”是民主党的一贯理念,且有过辉煌历史成就。从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到1980年代初,美国经济政策长期受此信条影响,改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的“镀金时代”历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社会公平与平等也达到了美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不过,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变化。共和党的里根上台执政后,美国经济界和政府已普遍信奉弱政府、贸易自由、市场万能、私有化至上的经济哲学,用税收政策调整国民分配,被看作是阻碍经济发展的过时方法。“里根革命”时的美国面对的是日本、欧洲正在迎头赶上的国际竞争现实,这些政策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的国家战略能力获得了提升,重新确立了对日本和欧洲的竞争优势。
里根20年前的荣光,共和党至今念念不忘。小布什2001年入主白宫后,马上向里根主义全面回归。而与奥巴马同台竞争的麦凯恩,虽然声称已与减弱政府作用的里根体系划清界限,但他又呼吁扩大布什政府的减税措施并进一步削减商业税,这与里根还是不谋而合。
上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虽成绩不凡,但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负债明显增多,社会保障出现困难。民主党人克林顿1993年成为白宫主人后,反里根主义而行之,奉行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提高富有阶层的税率,让中低收入者少交税。由此,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最终实现了预算平衡,中产阶级的日子也比里根时期好过了很多。如果一直执行克林顿的税收政策,预计到2009年,美国的财政盈余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按克林顿2000年说过的话,“将会在13年内完全还清国债,使美国自1835年以来第一次成为无债之国”。
围绕“增税”还是“减税”的问题,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曾与共和党控制下的国会有过激烈斗争。1999年8月,国会两院通过了高达7920亿美元的庞大减税计划,但支持给中低收入阶层减税的克林顿对此坚决反对。他致函国会指出,这样全面的减税会侵蚀预算盈余,富人获得的减税优惠太多,长此以往将使美国永远无法摆脱债务负担,也将没有足够经费去推行医疗计划和社会保障。
克林顿最终否决了国会的减税计划。然而,小布什上台后,共和党的减税方案还是被大张旗鼓地实施。结果,克林顿的警告在布什任内得到了验证:美国近年来又陷入巨额财政赤字中难以自拔,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情形类似于百年前的镀金时代。
这种情况不只在美国存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不少国家以及日本效仿美国的做法——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弱化政府作用,提高私有化程度,给大公司和富人提供很多政策优惠,导致与美国类似的后果,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给富人减税有利于少数富人和大公司,但不一定有利于国家和民众。这项政策也许短期内是好药方,但从长远看会侵蚀国家战略能力和民众福利。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国家一下子又重视起自身作为福利国家的老传统。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在回答欧洲议会议员质询“是不是变成社会主义者”时,也无奈地说:“是吧,也许。”
给中产阶级减税、向富人多征税多数时候利大于弊。从发达国家以往的经验看,中产阶级是社会中坚,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这个在总人口中占最高比例的阶层如果无钱可用,不仅政府税收会减少,社会也会不稳定。对中产阶级减税,政府雖然可能暂时失去部分财政收入,但从长远看,会增加政府收入。中产阶级消费能力上升,创造财富的能力也会上升,交税数量亦将上升,这也正是克林顿政府后期出现财政盈余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多数时间实行的是“给穷人减税,给富人加税”政策,现在奥巴马即将回到这种传统。美国的选择对中国是不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呢?(作者系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