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更高要求。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实例,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论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思路,强调思维的突变、善变是新形势下教育实践和创新的特征。进一步指出作为创新思维形式的逆向思维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贴近时代特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需求和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逆向思维;教学;人才培养;构建;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49-02
本文拟针对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实践,以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为核心,分析、探讨在转变思维的导向下如何“逆向求新”,寻求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一、思维方式——教学行为的主导
1.思维及其方向性。思维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每一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是大脑对事物从潜意识上升到理性、逻辑性层面的认识的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又促进实践活动的大脑认识过程。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依赖于思维,更依赖于思维方式的求新、求变。方向性是大脑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可以说,从教育的起源开始,特别是发展到学校教育,从教到学的方向顺序就形成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固化认识。诚然,从教育本身的功能看,这种教—学的顺序关系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牢不可破的。事实上,从负面效应看,正是这种认识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牢牢地束缚着学生主动探求新事物的思维,创新意识淡漠成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素质教育缺失的突出表现。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诉求日益紧迫的情况下,思维方向适时、适度调整的问题刻不容缓地摆在教育者的眼前。
2.逆向思维的构建意义。当时光流逝到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认识到新时代人才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后,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其来源不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过程和模式。逆向思维方式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在大脑中的构建和运用对拓展人才培养思路、寻求新型教学模式会起到什么作用?将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按讲、听、习、考的顺序开展的教学模式颠倒一下,翻转过来,会得到什么效果?可以发现,单纯思维方式的转变,就会引导教学行为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育形式,迫使学生逐步适应知识点—问题—互动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步骤。而大数据下的网络时代为基于逆向思维构建和运用MOOC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课堂模式——教学过程的主体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逆向思维建构及运用的结果。每个人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过程在头脑中留下最深的印迹就是课堂。课堂的构成要素为:人——老师、学生,物——教具、桌椅,课堂要素的构成顺序为:老师讲,学生听,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所有这些,似乎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固化的思维中,正反两方面的教学要素,特别是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者。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大,“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传统课堂教学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灌输,是劳动力的复制。
虽然教学改革不断呼吁教育应该是一个同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过程。教学目标、内容的同一和学生个性的发挥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相反二者应该协调配合。但现实的教学模式常常使人感觉到,依据学生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仍然遥不可及。如何转变思维观念,针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思维重构、逆向思维建构显得尤其重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挥、主动学习为着眼点,正是逆向思维建构及运用的结果。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逆向思维特征的梳理和应用延伸。从诞生之日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带有明显的逆向思维特征。
其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具有显著的“逆向”意味。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如何“翻转”?从这种教学模式“视频—问题—讨论”的教学流程中可以看出,所谓“翻转”,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位置的“翻转”,变教学过程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而这种“翻转”,对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逆向思维作用的结果。
其二,就个性化培养而言,教育究其根本的目标之一就是遵从学生个性差異,建构身心知识体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才培养也有这个规律。世界之大不同首先在于人之大不同,认识到个性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中也包含着逆向思维作用的特征。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颠覆式的教学改革,突出体现了独立性、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其三,在行动的方面,翻转课堂实施中的“逆向”行为来源于逆向思维的引导。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提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知识,这个实践过程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思维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人的成长过程需要突变性的要素持续加以作用,而主动地去寻求“逆向”变化正是这种“突变性”的重要体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理念到实践确证了逆向思维和逆向行为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作用。
三、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体现
1.人才培养中逆向思维构建及运用的重要性。
一是人才培养要素的增加或强化。传统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影响要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实践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正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课堂教学“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加了“学生中心”的视频教学、问题引导等教学要素,并突出强调了独立性、个性化培养,逆向思维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针对问题弊端的思维逆变,使改革的思路更明确、人才培养的条理更清晰。
二是人才培养影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思维的延续发展是建立在事物间相互联系基础上的。人才培养各要素间往往是环环相联的关系。以知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和以项目流程为顺序的教学模式是对立和逆向的。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法,会在逆向思维的引导下,清晰把握知识的脉络,凸显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2.人才培养呼唤思维的引导和行为的创新。从翻转课堂的实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思维的冲击是面向问题求新、求变的基础。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过程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无数的事例告诉人们,把思维翻转过来,让逆向思维成为工作习惯,也许就会在艰难的探索中寻得光明,使我们略显疲态的奋斗之心焕发新的生机。强调逆向并非完全抛弃正向,不可否认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逆向思维是追求理想、有志创新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思维是行为的基础,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教学行为的创新,因而也就迫切需要创新思维作引导。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互联网技术下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教育模式,启发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于逆向思维的果敢行动,善于在思维的相反方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行始于思,行成于思。灵活的思维、善变的思维对人的身心成长助力无限,对独立人格、个性品质、创新潜能的形成和提升意义非凡。其中应该充分重视逆向思维的构建和运用。
四、结束语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传递、精神传承的过程。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永恒目标。互联网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如果不能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思维固化的现状,进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将成为空谈。翻转课堂首先必须翻转思维。如何让突变、善变的思维形式成为教学思考的新常态?如何构建和运用逆向思维以促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改革者用行动已经做出了回答,关键是后来者的精神和态度。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人民出版社,2016:3-13.
[2]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4-57.
关键词:翻转课堂;逆向思维;教学;人才培养;构建;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49-02
本文拟针对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实践,以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为核心,分析、探讨在转变思维的导向下如何“逆向求新”,寻求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一、思维方式——教学行为的主导
1.思维及其方向性。思维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每一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是大脑对事物从潜意识上升到理性、逻辑性层面的认识的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又促进实践活动的大脑认识过程。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依赖于思维,更依赖于思维方式的求新、求变。方向性是大脑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可以说,从教育的起源开始,特别是发展到学校教育,从教到学的方向顺序就形成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固化认识。诚然,从教育本身的功能看,这种教—学的顺序关系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牢不可破的。事实上,从负面效应看,正是这种认识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牢牢地束缚着学生主动探求新事物的思维,创新意识淡漠成为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素质教育缺失的突出表现。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诉求日益紧迫的情况下,思维方向适时、适度调整的问题刻不容缓地摆在教育者的眼前。
2.逆向思维的构建意义。当时光流逝到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认识到新时代人才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后,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其来源不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过程和模式。逆向思维方式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在大脑中的构建和运用对拓展人才培养思路、寻求新型教学模式会起到什么作用?将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按讲、听、习、考的顺序开展的教学模式颠倒一下,翻转过来,会得到什么效果?可以发现,单纯思维方式的转变,就会引导教学行为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育形式,迫使学生逐步适应知识点—问题—互动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步骤。而大数据下的网络时代为基于逆向思维构建和运用MOOC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课堂模式——教学过程的主体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逆向思维建构及运用的结果。每个人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过程在头脑中留下最深的印迹就是课堂。课堂的构成要素为:人——老师、学生,物——教具、桌椅,课堂要素的构成顺序为:老师讲,学生听,完成作业,参加考试,所有这些,似乎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固化的思维中,正反两方面的教学要素,特别是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者。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大,“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传统课堂教学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灌输,是劳动力的复制。
虽然教学改革不断呼吁教育应该是一个同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过程。教学目标、内容的同一和学生个性的发挥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相反二者应该协调配合。但现实的教学模式常常使人感觉到,依据学生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仍然遥不可及。如何转变思维观念,针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思维重构、逆向思维建构显得尤其重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式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挥、主动学习为着眼点,正是逆向思维建构及运用的结果。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逆向思维特征的梳理和应用延伸。从诞生之日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带有明显的逆向思维特征。
其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具有显著的“逆向”意味。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如何“翻转”?从这种教学模式“视频—问题—讨论”的教学流程中可以看出,所谓“翻转”,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位置的“翻转”,变教学过程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而这种“翻转”,对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逆向思维作用的结果。
其二,就个性化培养而言,教育究其根本的目标之一就是遵从学生个性差異,建构身心知识体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才培养也有这个规律。世界之大不同首先在于人之大不同,认识到个性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中也包含着逆向思维作用的特征。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颠覆式的教学改革,突出体现了独立性、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其三,在行动的方面,翻转课堂实施中的“逆向”行为来源于逆向思维的引导。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提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知识,这个实践过程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思维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人的成长过程需要突变性的要素持续加以作用,而主动地去寻求“逆向”变化正是这种“突变性”的重要体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理念到实践确证了逆向思维和逆向行为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作用。
三、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体现
1.人才培养中逆向思维构建及运用的重要性。
一是人才培养要素的增加或强化。传统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影响要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实践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正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课堂教学“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加了“学生中心”的视频教学、问题引导等教学要素,并突出强调了独立性、个性化培养,逆向思维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针对问题弊端的思维逆变,使改革的思路更明确、人才培养的条理更清晰。
二是人才培养影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思维的延续发展是建立在事物间相互联系基础上的。人才培养各要素间往往是环环相联的关系。以知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和以项目流程为顺序的教学模式是对立和逆向的。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法,会在逆向思维的引导下,清晰把握知识的脉络,凸显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2.人才培养呼唤思维的引导和行为的创新。从翻转课堂的实例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思维的冲击是面向问题求新、求变的基础。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过程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无数的事例告诉人们,把思维翻转过来,让逆向思维成为工作习惯,也许就会在艰难的探索中寻得光明,使我们略显疲态的奋斗之心焕发新的生机。强调逆向并非完全抛弃正向,不可否认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逆向思维是追求理想、有志创新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思维是行为的基础,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教学行为的创新,因而也就迫切需要创新思维作引导。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互联网技术下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教育模式,启发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于逆向思维的果敢行动,善于在思维的相反方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行始于思,行成于思。灵活的思维、善变的思维对人的身心成长助力无限,对独立人格、个性品质、创新潜能的形成和提升意义非凡。其中应该充分重视逆向思维的构建和运用。
四、结束语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传递、精神传承的过程。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永恒目标。互联网时代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如果不能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思维固化的现状,进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将成为空谈。翻转课堂首先必须翻转思维。如何让突变、善变的思维形式成为教学思考的新常态?如何构建和运用逆向思维以促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改革者用行动已经做出了回答,关键是后来者的精神和态度。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人民出版社,2016:3-13.
[2]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