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纪念日到来前夕,全国各地掀起学雷锋热潮。从首都北京到塞外边疆,从党政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学学子到部队官兵,都纷纷投身到学雷锋活动中来。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解放军战士,在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他的名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为传颂。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回忆雷锋
1940年出生的雷锋有着一个坎坷的童年。母亲遭恶霸凌辱被迫悬梁自尽后,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一个孤儿,吃了上顿没下顿。乡亲们都很愿意帮助他,但雷锋常常触景生情,看到别人的孩子有母亲做饭,自己却孤苦伶仃,后来宁可饿着,也不肯到外面去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给了他无尽的关爱,雷锋得以走进了明亮的小学课堂。
在龙迥塘小学的第一堂课,雷锋向语文老师请教,一笔一画在作业本上写下“毛主席万岁”。这个年仅10岁的儿童,从心底里感谢毛泽东主席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
1956年夏,雷锋小学毕业。湖南雷锋纪念馆至今仍珍藏着雷锋在当年7月15日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系着红领巾、穿着白衬衣的雷锋说:“我小学毕业了,将来,我要响应党的号召当一名新式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
1958年春天,长沙决定在望城沩水河畔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农场,让荒芜的湖沼地变成鱼米之乡。雷锋拿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元钱,捐给农场购买拖拉机,共青团望城县委为此发给他一张“热情捐献人民币二十元整”证书以资表彰。时任望城县的领导当即决定,让雷锋去学开拖拉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高等小学”文化的雷锋苦学了一个多星期,就可以熟练地开着拖拉机驰骋在田野上。雷锋是长沙市望城第一名拖拉机手,这是当时万众瞩目的工作!
治理沩水工程的数月间,雷锋除了开拖拉机,诗歌创作也有了新的收获。在《雷锋心语》一书中,就收录到他在这段时间写的7篇诗作。其中《啄木鸟》诗情中蕴含着理,音韵中搏动着心:
把自己当作啄木鸟吧!/用辛勤而艰苦的劳动,/为万木除病灭害,/使树长得挺拔参天,/绿化原野,/造福人类!
1958年,雷锋还写下处女作小说《茵茵》。可惜雷锋的诗歌与小说创作并没有延续下去,他的天资聪颖和满腔热血都倾注在日记上。
一位作家曾感慨:“《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1958年9月,雷锋离开长沙,开始了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当他再次归来,已经变成一座伟岸的塑像。
入伍后的雷锋,在部队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渐渐地,“雷锋”成了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
年轻的雷锋,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他生前所在部队,被百姓称为雷锋团和雷锋班。如今,雷锋班的战士们依然沿用雷锋生前所开的账户以他的名义为灾区和有困难的人捐款,每年去孤儿院为孩子们过生日。在部队门前的雷锋像下,总会有人不断地摆放上鲜花。
雷锋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在湖南雷锋纪念馆参观,游客从文物陈列中能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雷锋。他爱拍照片,骑过摩托车,穿过皮夹克,戴过进口手表,朦胧中喜欢过异性朋友。
而今,定格在一张张老照片里的雷锋,是那张年轻的面孔。
雷锋就在你我身旁
回忆起雷锋这个名字,在大多数80后、90后眼里,或许已经相当模糊而陌生了。提起雷锋,在他们脑海中,可能只是品德教育课上偶尔被提及的一个名字,画册上永远年轻的灿烂笑容。很少有人去想雷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影响过几代人的榜样,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代表着怎样的一种精神传承?
这种疏离感可以理解。时代的急速变迁,让年轻一代与那个时代产生了代沟,也让雷锋身上的那些历史烙印,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如果我们抹去附着于雷锋身上的时代印迹,便会发现,那个身高只有1.54米的小个子男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几代人的榜样,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与接受的价值,一种不乏理想色彩的道德认同。它体现着文化传统对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的追求,远不是一句“过时”或者“迂腐”就能打碎砸烂的;雷锋精神所涵盖的那些内在东西,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失去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将雷锋当作圣洁的道德偶像,高高供奉,须仰望才见。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提起雷锋,立刻会联想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无私、舍身忘我等形象。因为过于脱离现实,年轻人也就觉得与自己不相干了。
毋庸置疑,这30年来超速发展的中国,也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当下的人们,每每会对今天产生焦虑,会对未来感到迷惘。在一个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道德溃败案件时有上演的社会中,人们是多么渴望能够找到某种精神支柱,给希望以支撑,给堕落以救赎。然而,当我们一旦以曾经的那些榜样的行为要求我们自己时,相当数量的人又因其过于崇高而躲避。
这就形成了某种分裂状态:一方面,我们习惯站在道德高地上,舞动理想主义的大棒,以圣贤标准苛求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会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原谅自己,只律人不律己。当面对老人摔倒无人相扶、孩子被碾于车轮下无人相救时,我们会表现得义愤填膺,却不去躬身自省、扪心自问:如果我在场,会不会挺身而出?
事实上,雷锋并非那么不近人情,那么高高在上。不以善小而不为,恰恰是雷锋精神的基石。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就说,雷锋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可贵之处是心怀感恩,有大爱,把爱给大家,爱所有的人。
这种“爱”是每个人都曾耳闻目睹、亲身感知到的——当你拎着东西走向电梯,有人为你打开门;当你穿行马路,有人停下车让你先行;当你遗失了手机,有人为你找回来。我们都不标榜崇高,只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做寻常事,关照他人,播撒爱意。当这些“小爱”。漫慢扩散开来,传递下去,就汇聚成了雷锋精神。
任何一种精神,只有与现实对接,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再高远的道德诉求,也都需最基础的底线做支撑。雷锋不是圣坛上的道德偶像,不需要仰望;学习雷锋,更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苦差,而是希望它能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自觉。学雷锋,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道德壮举。日常生活中,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对弱者报以同情和鼓励、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点滴之间,你便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我们不能立刻消除环境污染,却可以少开一天车,为减少尾气作点儿贡献;我们也无法一下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却可以做些微公益,为他们捐赠一顿午餐;我们做不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可以不越底线,举手之劳,予人方便。平凡的你我,或许没有能力建构这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却可以集众多“一己之善”,来守卫道德良知的底线。正是在这样的守卫中,雷锋精神穿越了时代、身份、地位的差异,融入每个人的身心,温暖世界,让生活有所不同。
乔安山理解的雷锋是“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在一开始就想到“要做一辈子好事”,他们只是执著于一件事,从中感受到了快乐,才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的。
我们所要追寻的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力所能及地助人、点滴之间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坚守。
雷锋语录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解放军战士,在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他的名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为传颂。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回忆雷锋
1940年出生的雷锋有着一个坎坷的童年。母亲遭恶霸凌辱被迫悬梁自尽后,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一个孤儿,吃了上顿没下顿。乡亲们都很愿意帮助他,但雷锋常常触景生情,看到别人的孩子有母亲做饭,自己却孤苦伶仃,后来宁可饿着,也不肯到外面去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给了他无尽的关爱,雷锋得以走进了明亮的小学课堂。
在龙迥塘小学的第一堂课,雷锋向语文老师请教,一笔一画在作业本上写下“毛主席万岁”。这个年仅10岁的儿童,从心底里感谢毛泽东主席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
1956年夏,雷锋小学毕业。湖南雷锋纪念馆至今仍珍藏着雷锋在当年7月15日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系着红领巾、穿着白衬衣的雷锋说:“我小学毕业了,将来,我要响应党的号召当一名新式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
1958年春天,长沙决定在望城沩水河畔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农场,让荒芜的湖沼地变成鱼米之乡。雷锋拿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元钱,捐给农场购买拖拉机,共青团望城县委为此发给他一张“热情捐献人民币二十元整”证书以资表彰。时任望城县的领导当即决定,让雷锋去学开拖拉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高等小学”文化的雷锋苦学了一个多星期,就可以熟练地开着拖拉机驰骋在田野上。雷锋是长沙市望城第一名拖拉机手,这是当时万众瞩目的工作!
治理沩水工程的数月间,雷锋除了开拖拉机,诗歌创作也有了新的收获。在《雷锋心语》一书中,就收录到他在这段时间写的7篇诗作。其中《啄木鸟》诗情中蕴含着理,音韵中搏动着心:
把自己当作啄木鸟吧!/用辛勤而艰苦的劳动,/为万木除病灭害,/使树长得挺拔参天,/绿化原野,/造福人类!
1958年,雷锋还写下处女作小说《茵茵》。可惜雷锋的诗歌与小说创作并没有延续下去,他的天资聪颖和满腔热血都倾注在日记上。
一位作家曾感慨:“《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1958年9月,雷锋离开长沙,开始了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当他再次归来,已经变成一座伟岸的塑像。
入伍后的雷锋,在部队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渐渐地,“雷锋”成了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
年轻的雷锋,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他生前所在部队,被百姓称为雷锋团和雷锋班。如今,雷锋班的战士们依然沿用雷锋生前所开的账户以他的名义为灾区和有困难的人捐款,每年去孤儿院为孩子们过生日。在部队门前的雷锋像下,总会有人不断地摆放上鲜花。
雷锋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在湖南雷锋纪念馆参观,游客从文物陈列中能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雷锋。他爱拍照片,骑过摩托车,穿过皮夹克,戴过进口手表,朦胧中喜欢过异性朋友。
而今,定格在一张张老照片里的雷锋,是那张年轻的面孔。
雷锋就在你我身旁
回忆起雷锋这个名字,在大多数80后、90后眼里,或许已经相当模糊而陌生了。提起雷锋,在他们脑海中,可能只是品德教育课上偶尔被提及的一个名字,画册上永远年轻的灿烂笑容。很少有人去想雷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影响过几代人的榜样,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代表着怎样的一种精神传承?
这种疏离感可以理解。时代的急速变迁,让年轻一代与那个时代产生了代沟,也让雷锋身上的那些历史烙印,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如果我们抹去附着于雷锋身上的时代印迹,便会发现,那个身高只有1.54米的小个子男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几代人的榜样,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与接受的价值,一种不乏理想色彩的道德认同。它体现着文化传统对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的追求,远不是一句“过时”或者“迂腐”就能打碎砸烂的;雷锋精神所涵盖的那些内在东西,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失去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将雷锋当作圣洁的道德偶像,高高供奉,须仰望才见。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提起雷锋,立刻会联想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无私、舍身忘我等形象。因为过于脱离现实,年轻人也就觉得与自己不相干了。
毋庸置疑,这30年来超速发展的中国,也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当下的人们,每每会对今天产生焦虑,会对未来感到迷惘。在一个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道德溃败案件时有上演的社会中,人们是多么渴望能够找到某种精神支柱,给希望以支撑,给堕落以救赎。然而,当我们一旦以曾经的那些榜样的行为要求我们自己时,相当数量的人又因其过于崇高而躲避。
这就形成了某种分裂状态:一方面,我们习惯站在道德高地上,舞动理想主义的大棒,以圣贤标准苛求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会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原谅自己,只律人不律己。当面对老人摔倒无人相扶、孩子被碾于车轮下无人相救时,我们会表现得义愤填膺,却不去躬身自省、扪心自问:如果我在场,会不会挺身而出?
事实上,雷锋并非那么不近人情,那么高高在上。不以善小而不为,恰恰是雷锋精神的基石。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就说,雷锋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可贵之处是心怀感恩,有大爱,把爱给大家,爱所有的人。
这种“爱”是每个人都曾耳闻目睹、亲身感知到的——当你拎着东西走向电梯,有人为你打开门;当你穿行马路,有人停下车让你先行;当你遗失了手机,有人为你找回来。我们都不标榜崇高,只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做寻常事,关照他人,播撒爱意。当这些“小爱”。漫慢扩散开来,传递下去,就汇聚成了雷锋精神。
任何一种精神,只有与现实对接,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再高远的道德诉求,也都需最基础的底线做支撑。雷锋不是圣坛上的道德偶像,不需要仰望;学习雷锋,更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苦差,而是希望它能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自觉。学雷锋,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道德壮举。日常生活中,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对弱者报以同情和鼓励、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点滴之间,你便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我们不能立刻消除环境污染,却可以少开一天车,为减少尾气作点儿贡献;我们也无法一下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却可以做些微公益,为他们捐赠一顿午餐;我们做不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可以不越底线,举手之劳,予人方便。平凡的你我,或许没有能力建构这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却可以集众多“一己之善”,来守卫道德良知的底线。正是在这样的守卫中,雷锋精神穿越了时代、身份、地位的差异,融入每个人的身心,温暖世界,让生活有所不同。
乔安山理解的雷锋是“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在一开始就想到“要做一辈子好事”,他们只是执著于一件事,从中感受到了快乐,才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的。
我们所要追寻的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力所能及地助人、点滴之间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坚守。
雷锋语录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