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我的内心激动极了,脸上心上都洋溢着幸福。“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诗句的美妙,也常常对着他流露欣喜之情:千万个美丽的未来,也抵不上一个有你的现在。我相信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
所以,当一个个稚嫩的小人儿走进校园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所迎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每一个父母的未来,每一个父母的希望,每一个父母爱的承载。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是把一个无瑕的天使带到我们的身边,也是把他们的希望交给我们。所以不得不说,学校作为学生梦想起航的地方,教师任重道远。
我们要代替父母更好地陪伴孩子,爱孩子,启蒙孩子,引领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成长。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便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像一棵树,泥土之下深扎着千丝万缕的根系。只有树木的根系发达,生命才能茁壮成长。对幼儿来说,这根系,首先便是周围的亲人和教师。让学生去建立和亲人、师长的良好链接,这样他的生命才能得到更好的滋养。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孩子在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纯洁稚嫩的心灵,给予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在爱的海洋里幸福成长,让他们的生命得到更润泽的滋养。
但同时,我们还是一名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我们还肩负着对学生启蒙的使命。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不可能把很多知识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他们,我们应该做的是启迪智慧、启蒙生命。当学生沉溺于清浅的小溪时,我们告诉他远方还有更辽阔的海洋,他们便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去探索了,而且最终真的发出了见到海时欣喜的惊叫。这便是启迪!当学生的目光因灿烂的朝霞而辉煌时,当学生的耳朵因布谷鸟的歌唱而微侧时,我们要告诉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拍摄”这生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其中的灵动,然后引导他们用画笔作出一幅虽然稚嫩却举世无双的画作。这便是启迪!启迪的过程,犹如给一株花浇水、除草、施肥,我们默默地做着这些,那花儿便绽出绚烂的蓓蕾来。
心怀“爱”和“启迪”,作为教师,我们的眼睛便有了光,我们便能带领学生走向诗和远方。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手中有“戒尺”。当然,这里的“戒尺”,指的是尺度、原则和规范,我们终究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孔子“随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康德也有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其实,“规矩”“准则”和“法则”原本应该是美好的,它是人们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保障。我们成年人要对此心怀敬畏,也要让我们的孩子欣然接受。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观点是审慎地使用惩罚,他认为“在集体和集体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方法,而且也不应该不采用”。我也主张整个教育绝不能以学生的兴趣作基础,责任感的养成往往是跟学生的兴趣相抵触的,特别要看他们怎样来了解责任感。我们要培养出受过锻炼的、坚强的人,能够担任起任何麻烦枯燥的工作,知道这件工作是集体的利益所要求的。幼儿园的孩子,一切准则的建立几乎都处于“混沌”状态,这样教师就不可能完全杜绝强迫性的“惩罚”。但是,这并不代表任意随性地“管制”和“惩戒”,更不能是肉体或心灵上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我一直认为处处受管制的孩子一定是病态的(当然,儿童时期的安全监管是前提),如一棵盆景,虽曲美,却伤痕累累,必然终究不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如果大人动不动就“威逼利诱”甚至“大刑伺候”,反而会把孩子吓着,除了肉体上的疼痛,也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样,他便会从小就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勇气,也丧失了冒险和进取的精神。
惩戒要有尺度、有爱意、有温度。尺度便是依法、依理;爱意是指惩戒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不能简单粗暴;温度是给予学生温暖,惩戒结束后的沟通和观察需要持续。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时刻警醒,更加理性,慎用惩戒权。
让我们不忘初心,做这样的教师: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秉持“戒尺”,却常常将它收藏。
所以,当一个个稚嫩的小人儿走进校园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所迎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每一个父母的未来,每一个父母的希望,每一个父母爱的承载。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是把一个无瑕的天使带到我们的身边,也是把他们的希望交给我们。所以不得不说,学校作为学生梦想起航的地方,教师任重道远。
我们要代替父母更好地陪伴孩子,爱孩子,启蒙孩子,引领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成长。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便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像一棵树,泥土之下深扎着千丝万缕的根系。只有树木的根系发达,生命才能茁壮成长。对幼儿来说,这根系,首先便是周围的亲人和教师。让学生去建立和亲人、师长的良好链接,这样他的生命才能得到更好的滋养。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孩子在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纯洁稚嫩的心灵,给予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在爱的海洋里幸福成长,让他们的生命得到更润泽的滋养。
但同时,我们还是一名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我们还肩负着对学生启蒙的使命。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不可能把很多知识一股脑儿地传授给他们,我们应该做的是启迪智慧、启蒙生命。当学生沉溺于清浅的小溪时,我们告诉他远方还有更辽阔的海洋,他们便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去探索了,而且最终真的发出了见到海时欣喜的惊叫。这便是启迪!当学生的目光因灿烂的朝霞而辉煌时,当学生的耳朵因布谷鸟的歌唱而微侧时,我们要告诉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拍摄”这生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其中的灵动,然后引导他们用画笔作出一幅虽然稚嫩却举世无双的画作。这便是启迪!启迪的过程,犹如给一株花浇水、除草、施肥,我们默默地做着这些,那花儿便绽出绚烂的蓓蕾来。
心怀“爱”和“启迪”,作为教师,我们的眼睛便有了光,我们便能带领学生走向诗和远方。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手中有“戒尺”。当然,这里的“戒尺”,指的是尺度、原则和规范,我们终究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孔子“随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康德也有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其实,“规矩”“准则”和“法则”原本应该是美好的,它是人们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保障。我们成年人要对此心怀敬畏,也要让我们的孩子欣然接受。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观点是审慎地使用惩罚,他认为“在集体和集体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方法,而且也不应该不采用”。我也主张整个教育绝不能以学生的兴趣作基础,责任感的养成往往是跟学生的兴趣相抵触的,特别要看他们怎样来了解责任感。我们要培养出受过锻炼的、坚强的人,能够担任起任何麻烦枯燥的工作,知道这件工作是集体的利益所要求的。幼儿园的孩子,一切准则的建立几乎都处于“混沌”状态,这样教师就不可能完全杜绝强迫性的“惩罚”。但是,这并不代表任意随性地“管制”和“惩戒”,更不能是肉体或心灵上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我一直认为处处受管制的孩子一定是病态的(当然,儿童时期的安全监管是前提),如一棵盆景,虽曲美,却伤痕累累,必然终究不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如果大人动不动就“威逼利诱”甚至“大刑伺候”,反而会把孩子吓着,除了肉体上的疼痛,也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样,他便会从小就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勇气,也丧失了冒险和进取的精神。
惩戒要有尺度、有爱意、有温度。尺度便是依法、依理;爱意是指惩戒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不能简单粗暴;温度是给予学生温暖,惩戒结束后的沟通和观察需要持续。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时刻警醒,更加理性,慎用惩戒权。
让我们不忘初心,做这样的教师: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秉持“戒尺”,却常常将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