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铁车站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空间形态不但有助于地铁发挥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功能,并且还可以提升城市空间形象、展示城市活力和增添城市魅力。而长期以来,对地铁研究的方向大多集中在如何快速建成并开通的技术攻关上,对地铁车站的空间的形态设计方面的研究尚少。本文通过对地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时需关注的要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地铁空间形态设计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让地铁在行使本身交通功能的同时使人们能够获得更优质的空间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地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分析
地铁车站是地铁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出行紧密相关,息息相关。地铁车站空间形态不仅对于地铁系统的功能组织及城市空间的优化完善具有不可衡量的作用,而且地铁车站的空间形态还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脉,理应对地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塑造更高品质的空间形态。
地铁车站包括车站地下部分和地上的出入口、风亭、无障碍电梯及冷却塔等,于乘客的使用角度而言,主要分为两部分:地上出入口和地下站厅站台公共空间。地铁车站的地上和地下部为有机的一个整体,相互独立而又不可分割。出入口对于乘客来说更为直观,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感受;地下内部空间则是乘客身临其中,重在空间体验的感受。在进行车站设计时,对车站空间形态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着手。
1 塑造车站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地铁车站属城市空间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景观相辅相成,整体协调,连贯同一。车站地面建筑有条件时应优选与周边建筑结合设置,若无结合条件,车站出入口、风亭、无障碍电梯及冷却塔等地面设施应考虑整合设置,以实现节约用地,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环境融合:应通过建筑设计、技术手段等弱化其体量,削弱对景观、视线的影响;通过体量穿插、虚实结合、高低错落等设计手法将其有机结合,在材质上与城市环境相互融合,以地面景观标识性建筑的特点展现在公众面前。
一体化设计:为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目的,可以对周边道路交通、人流特征、物业业态和用地规划进行充分分析,对地面附属建筑与站前广场、周边景观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根据用地情况,划定广场用地设计范围,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市民休闲广场等,通过硬质铺地、绿化、道路、景观小品(雕塑、喷泉、围树座椅、景观石等)的组合布置形成收放有序、或围合或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
降低高度: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宜尽量降低建筑高度,以横向水平线条为主,建筑体量舒展,减少对道路两侧行人视线干扰以及体量压迫感、减少对沿街商业界面的阻碍。
整合形式: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考虑车站出入口与风亭结合布置。冷却塔及风亭的整合布置,采用条状围栏将冷却塔及风亭合为一体,在建筑形式上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削弱了冷却塔设备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车站应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布置风亭,风亭布置位置、外在色彩和风格造型均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景观的要求,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风格相符,减少对城市景观的不利影响。
2 关于地铁车站出入口空间
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形态通过城市各层公共空间的组成形态所展现出来,出入口空间作为一个衔接性的空间,它不仅要联系好城市周边环境,同时要与车站内部空间秩序进行连接。因此,在对出入口进行设计时可以从出入口有机形态、出入口建筑形象、出入口的人性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设计。
(1)出入口有机形态的塑造
建筑设计不应只是流于呆板的几何形式,它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在做设计的同时应该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形态上的可能性,在基本的几何体基础上考虑部分有机形态的加入,通过直线、曲线、转折线等多种线条的精心组织去丰富建筑的表情,从而营造出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地铁出入口。
(2)出入口建筑形象的塑造
建筑需要根植于本土地域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注重对建筑本体问题的冷静认真思考,包含建筑与基地的关系、空间与使用、材料与细部、光线等诸方面,继而形成一种自然且又真实的建筑语言,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与城市特质。地铁出入口同样亦是如此,要尊重地方性、民族性,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气候环境,积极挖掘传统建筑形式的价值与意义,设计具有地方化的建筑物,表达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地铁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个性,并与周边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成为本区域城市景观标志,塑造自身城市特色。
(3)出入口人性化的塑造
在建筑方面应注意设计的人性化,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应当把更多人性化的东西带给人们。早期修建的地铁出口存在较多的限制,所以遗留下来许多问题,比如出入口窄小、数量不足、换乘困难、没有设计无障碍设施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如今我们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应的我们在两方面要加以注意和改进。一方面是出入口的长度不宜太长,在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及消防的前提下,应当从内部的装修与建筑形态去思考人性化设计的可能性。比如通过色彩或者结构的设计,增添出入口通道空间趣味性,或者说通过增加相应的无障碍设施以满足行动不便的人或者有其他困难的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应当增加车站出入口的引导标志的醒目性,方便行人快速找到地铁出入口。
3 关于地铁车站内部空间
车站内部空间是地铁车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乘客穿梭其中,感受其间,与人们的日常出行密切相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
(1)塑造多樣化的空间形态
对于车站的空间形态,在具体设计创作过程中,应当发散思维,尽情发挥想象力,形成新的创意。车站形式是对建筑空间的设计,也是对车站周边城市环境(包含建构筑物、规划情况、管线情况等)的反馈与协调。具体到每个车站而言,又可以通过中庭、天窗、内部空间结构、扩大厅、外挂厅、雨篷形式、装修等手法实现车站的。对于地铁车站空间塑造的设计,简单总结如下: 1)由密柱式封闭空间向开敞式空间发展,车站空间结构更加明晰。
2)由内向型交通空间性质向城市公共空间发展。
3)与城市环境更紧密的融合,有集成运输、商业、服务等形成综合型地下空间的趋势。
4)地上地下一体化,地上建筑技术将加速向地下建筑移植。
5)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及大跨度的研究推进了空间结构形态多元化。
(2)内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随着城市居民日渐适应地铁系统与对其依赖的增加,地铁站基本能够保证周边的区域会引入相当一部分的外来客流,而引入的客流相应的就会在地铁站周边产生高度的集聚,高密度的人群对地铁车站的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分散客流,并且可以利用人流为城市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可以让地铁站与周边的商业开发与交通换乘一并考虑,以不同的土地结合模式进行组合,这样一方面来说,可以使地铁车站周边的土地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地铁车站和周边土地的多方式进行组合、多样的交通换乘方式和城市旅客出行模式的重现调整,不但使地铁站周边区域逐渐形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的核心之一,而且有可能进一步让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产生变异,从而改变原有的城市空间所建构的组织系统与脉络发展。这样城市地铁的建设不单单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他能够使城市有机会对原来不合理的发展与空间机能做出扭转和调整,重新让城市拥有发展的新契机,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以更多的动力。
(3)塑造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地铁车站空间本身具有六个独特属性: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人潮汇集属性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个性化设计”就是相对于普通设计而言,尊重与结合轨道交通的六大属性,在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突出地域特色及可识别性。反映到具体车站上,就包含了车站空间形式的个性化(如岛式、侧式、明挖、暗挖、中庭、端厅等形式)、车站装修的个性化(如识别色、个性装饰)等内容。
如果地铁沿线均采用类似的空间特征,反复强调同一主题,就容易使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变差。轨道交通系统是时代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它的特殊外观也导致城市形象趋于相同。但是,轨道交通沿线的城市空间的类同,缺少识别性和可意象性,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穿梭,乘客们很容易失去方向感。这就要求轨道交通空间,尤其是车站设计时,突出自身特点,如中庭、天窗、拱形顶棚等。综合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总结轨道交通的个性化通常是建筑空间的可识别性、色彩的区别性和装饰的个性化,而每一项又都离不开对于地域特色的尊重与反映。
(4)突显车站空间的人性化
地铁建筑建造在地下,空间环境封闭,自然光不足,内外信息隔断,可识别性差,同时湿度大,无新鲜空气,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人们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中庭或者采光井的手法在空间中引入自然光线,一方面让空间变得活跃起来,同时也把更人性化的空间带给了人们。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地铁建筑来说,在满足最初的交通功能后,人们会越来越关注于人的感情和心理诉求。从最初的只是单纯满足功能需求,或者说逐渐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设计,逐渐发展为考虑所有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比如地铁建筑中对无障碍设计的重视,主要包含电扶梯、垂直电梯、盲道、座椅、坡度等方面。另外还要考虑节能、降噪、安全等因素所设置的屏蔽门。
(5)车站空间引入新科技
从最初地铁空间只单纯满足功能性需求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转向寻求空间的多样化与人性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科技在地铁空间中越来越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殊的空间构造、信息的更加智能化、新奇的空间体验等,在地铁这个现代的交通空间里,科技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变得多样。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轨道交通发展事业亦蓬勃发展,逐步迈进成熟期,新时期普遍开始逐漸贯彻以 “以人为本,满足乘客需求、创造更舒适乘车环境、提高运营安全”的建设方针,当前车站设计越来越明显的趋向是为乘客提供更好地服务,并注重地下与地上城市的融合与一体化。车站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支,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地铁车站空间形态将使地铁与城市空间完美衔接,在车站充分发挥其城市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达到与周边区域实现完美的和谐统一,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郭晓阳,王占生,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2014
[3]彭地,地铁车站内部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D],西南交通大学,2012
[4]沈熙俫,人性化的地铁[J],交通与运输,2008
[5]邵炜茜,地铁出入口空间情感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6]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
[7]门坤玲,城铁车站建筑与环境设计初探[D],江南大学,2009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地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分析
地铁车站是地铁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出行紧密相关,息息相关。地铁车站空间形态不仅对于地铁系统的功能组织及城市空间的优化完善具有不可衡量的作用,而且地铁车站的空间形态还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脉,理应对地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塑造更高品质的空间形态。
地铁车站包括车站地下部分和地上的出入口、风亭、无障碍电梯及冷却塔等,于乘客的使用角度而言,主要分为两部分:地上出入口和地下站厅站台公共空间。地铁车站的地上和地下部为有机的一个整体,相互独立而又不可分割。出入口对于乘客来说更为直观,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感受;地下内部空间则是乘客身临其中,重在空间体验的感受。在进行车站设计时,对车站空间形态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着手。
1 塑造车站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地铁车站属城市空间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景观相辅相成,整体协调,连贯同一。车站地面建筑有条件时应优选与周边建筑结合设置,若无结合条件,车站出入口、风亭、无障碍电梯及冷却塔等地面设施应考虑整合设置,以实现节约用地,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环境融合:应通过建筑设计、技术手段等弱化其体量,削弱对景观、视线的影响;通过体量穿插、虚实结合、高低错落等设计手法将其有机结合,在材质上与城市环境相互融合,以地面景观标识性建筑的特点展现在公众面前。
一体化设计:为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目的,可以对周边道路交通、人流特征、物业业态和用地规划进行充分分析,对地面附属建筑与站前广场、周边景观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根据用地情况,划定广场用地设计范围,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市民休闲广场等,通过硬质铺地、绿化、道路、景观小品(雕塑、喷泉、围树座椅、景观石等)的组合布置形成收放有序、或围合或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
降低高度: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宜尽量降低建筑高度,以横向水平线条为主,建筑体量舒展,减少对道路两侧行人视线干扰以及体量压迫感、减少对沿街商业界面的阻碍。
整合形式: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考虑车站出入口与风亭结合布置。冷却塔及风亭的整合布置,采用条状围栏将冷却塔及风亭合为一体,在建筑形式上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削弱了冷却塔设备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车站应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布置风亭,风亭布置位置、外在色彩和风格造型均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景观的要求,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风格相符,减少对城市景观的不利影响。
2 关于地铁车站出入口空间
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形态通过城市各层公共空间的组成形态所展现出来,出入口空间作为一个衔接性的空间,它不仅要联系好城市周边环境,同时要与车站内部空间秩序进行连接。因此,在对出入口进行设计时可以从出入口有机形态、出入口建筑形象、出入口的人性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设计。
(1)出入口有机形态的塑造
建筑设计不应只是流于呆板的几何形式,它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在做设计的同时应该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形态上的可能性,在基本的几何体基础上考虑部分有机形态的加入,通过直线、曲线、转折线等多种线条的精心组织去丰富建筑的表情,从而营造出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地铁出入口。
(2)出入口建筑形象的塑造
建筑需要根植于本土地域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注重对建筑本体问题的冷静认真思考,包含建筑与基地的关系、空间与使用、材料与细部、光线等诸方面,继而形成一种自然且又真实的建筑语言,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与城市特质。地铁出入口同样亦是如此,要尊重地方性、民族性,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气候环境,积极挖掘传统建筑形式的价值与意义,设计具有地方化的建筑物,表达历史文脉,充分体现地铁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个性,并与周边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成为本区域城市景观标志,塑造自身城市特色。
(3)出入口人性化的塑造
在建筑方面应注意设计的人性化,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应当把更多人性化的东西带给人们。早期修建的地铁出口存在较多的限制,所以遗留下来许多问题,比如出入口窄小、数量不足、换乘困难、没有设计无障碍设施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如今我们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应的我们在两方面要加以注意和改进。一方面是出入口的长度不宜太长,在满足地铁设计规范及消防的前提下,应当从内部的装修与建筑形态去思考人性化设计的可能性。比如通过色彩或者结构的设计,增添出入口通道空间趣味性,或者说通过增加相应的无障碍设施以满足行动不便的人或者有其他困难的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应当增加车站出入口的引导标志的醒目性,方便行人快速找到地铁出入口。
3 关于地铁车站内部空间
车站内部空间是地铁车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乘客穿梭其中,感受其间,与人们的日常出行密切相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
(1)塑造多樣化的空间形态
对于车站的空间形态,在具体设计创作过程中,应当发散思维,尽情发挥想象力,形成新的创意。车站形式是对建筑空间的设计,也是对车站周边城市环境(包含建构筑物、规划情况、管线情况等)的反馈与协调。具体到每个车站而言,又可以通过中庭、天窗、内部空间结构、扩大厅、外挂厅、雨篷形式、装修等手法实现车站的。对于地铁车站空间塑造的设计,简单总结如下: 1)由密柱式封闭空间向开敞式空间发展,车站空间结构更加明晰。
2)由内向型交通空间性质向城市公共空间发展。
3)与城市环境更紧密的融合,有集成运输、商业、服务等形成综合型地下空间的趋势。
4)地上地下一体化,地上建筑技术将加速向地下建筑移植。
5)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及大跨度的研究推进了空间结构形态多元化。
(2)内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随着城市居民日渐适应地铁系统与对其依赖的增加,地铁站基本能够保证周边的区域会引入相当一部分的外来客流,而引入的客流相应的就会在地铁站周边产生高度的集聚,高密度的人群对地铁车站的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分散客流,并且可以利用人流为城市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可以让地铁站与周边的商业开发与交通换乘一并考虑,以不同的土地结合模式进行组合,这样一方面来说,可以使地铁车站周边的土地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地铁车站和周边土地的多方式进行组合、多样的交通换乘方式和城市旅客出行模式的重现调整,不但使地铁站周边区域逐渐形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的核心之一,而且有可能进一步让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产生变异,从而改变原有的城市空间所建构的组织系统与脉络发展。这样城市地铁的建设不单单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他能够使城市有机会对原来不合理的发展与空间机能做出扭转和调整,重新让城市拥有发展的新契机,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以更多的动力。
(3)塑造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地铁车站空间本身具有六个独特属性: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人潮汇集属性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个性化设计”就是相对于普通设计而言,尊重与结合轨道交通的六大属性,在设计风格、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突出地域特色及可识别性。反映到具体车站上,就包含了车站空间形式的个性化(如岛式、侧式、明挖、暗挖、中庭、端厅等形式)、车站装修的个性化(如识别色、个性装饰)等内容。
如果地铁沿线均采用类似的空间特征,反复强调同一主题,就容易使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变差。轨道交通系统是时代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它的特殊外观也导致城市形象趋于相同。但是,轨道交通沿线的城市空间的类同,缺少识别性和可意象性,轨道交通在城市中穿梭,乘客们很容易失去方向感。这就要求轨道交通空间,尤其是车站设计时,突出自身特点,如中庭、天窗、拱形顶棚等。综合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总结轨道交通的个性化通常是建筑空间的可识别性、色彩的区别性和装饰的个性化,而每一项又都离不开对于地域特色的尊重与反映。
(4)突显车站空间的人性化
地铁建筑建造在地下,空间环境封闭,自然光不足,内外信息隔断,可识别性差,同时湿度大,无新鲜空气,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人们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中庭或者采光井的手法在空间中引入自然光线,一方面让空间变得活跃起来,同时也把更人性化的空间带给了人们。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地铁建筑来说,在满足最初的交通功能后,人们会越来越关注于人的感情和心理诉求。从最初的只是单纯满足功能需求,或者说逐渐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设计,逐渐发展为考虑所有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比如地铁建筑中对无障碍设计的重视,主要包含电扶梯、垂直电梯、盲道、座椅、坡度等方面。另外还要考虑节能、降噪、安全等因素所设置的屏蔽门。
(5)车站空间引入新科技
从最初地铁空间只单纯满足功能性需求到如今越来越多的转向寻求空间的多样化与人性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科技在地铁空间中越来越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殊的空间构造、信息的更加智能化、新奇的空间体验等,在地铁这个现代的交通空间里,科技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变得多样。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渐提高,轨道交通发展事业亦蓬勃发展,逐步迈进成熟期,新时期普遍开始逐漸贯彻以 “以人为本,满足乘客需求、创造更舒适乘车环境、提高运营安全”的建设方针,当前车站设计越来越明显的趋向是为乘客提供更好地服务,并注重地下与地上城市的融合与一体化。车站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支,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地铁车站空间形态将使地铁与城市空间完美衔接,在车站充分发挥其城市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达到与周边区域实现完美的和谐统一,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郭晓阳,王占生,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2014
[3]彭地,地铁车站内部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D],西南交通大学,2012
[4]沈熙俫,人性化的地铁[J],交通与运输,2008
[5]邵炜茜,地铁出入口空间情感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6]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
[7]门坤玲,城铁车站建筑与环境设计初探[D],江南大学,2009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