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球是综合篮球和足球特点发展起来的一种运动项目,起源于德国。手球似篮球,除了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家都用需要用手去打之外,另外亦因为在手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规则是由篮球的规则转变而成的。
历史发展
手球运动是在1898年由丹麦人霍尔格·尼尔森(丹麦语:Holger Nielson)所创,他利用室内场地首创“七人制手球”,比赛方式为在室内场地两端各置一球门,双方各派七名球员以手进行传接球及打门。尼尔森在1906年制定手球规则,并在北欧各国推展此项运动。
同时,在德国也有一项类似手球的运动,称为“门球”;该运动由德国体育教师海泽尔(德语:Max Heiser)专为女子设计,球员不许身体相互接触,形式与现代手球相似。1919年,另一位德国体育教师卡尔·舍伦茨(德语:Karl Schelenz)改进了海泽尔的设计,参考了门球规则制定“十一人制手球(室外手球)”的规则(如采用较小的球、规定持球者传球前可走三步、双方可作身体接触等),并在欧洲各地极力推广。自此,手球成为欧洲地区(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极为风行的一项运动。
1928年,国际业余手球联合会(IAHF)成立,并负责在德国柏林奥运会举办了首次的手球比赛项目(十一人制手球);其后,为庆祝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又在1938年创办了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成为主要战场,手球的推广才暂告中断。
近代发展
战后,国际手球联合会于1946年7月11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成立,创始会员包括丹麦、瑞典、法国、荷兰、挪威、波兰及瑞士。联合会开始大力推广“七人制手球”,“十一人制手球”自此逐渐式微。
国际手球联合会自1954年起续办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并将之发展为国际手球最高水平的赛事;比赛每四年(有时三年)举办一次,至1995年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而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则在1957年创办,同为国际女子手球运动最高水平的赛事。此外,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首度将七人制手球列为男子组之正式竞赛种类,而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更增列女子手球比赛。目前,手球运动正式成为国际性的运动项目,全球已有183个国家参与手球运动。
基本设备
场地
手球比赛的场地为长方形,长40米、宽20米,较长的边界线称为“边线”,较短的称为“球门线”及“外球门线”;比赛场地周边设有安全区,距离边线最少1米、外球门线最少2米。大会可通过量度场地两个对角线的长度,检查场地尺寸是否准确;场地对角线长44.72米、半场的对角线长28.28米。
球门
球门高2米、阔3米,位于球场两边外球门线的中央,必须稳固地放置在地面或安装在后面的墙上。球门柱由一根横梁相连,门柱和横梁的横截面为边长8厘米的正方柱体,并应由同样的物料制造(木材、铝材或化学合成材料)。
用球
手球的用球必须为球状,由皮革或合成物料制成,表面不许发亮或呈光滑状。
手球的用球应让运动员能以单手抓紧,所以不同年龄、性别的比赛用球大小也有分别。奥运会男子手球采用3号球,周长58~60厘米,重425~475克;女子手球采用2号球,周长54~56厘米,重325~400克。
比赛规则
标准的手球比赛由两队各派7名队员参与,包括6名球员及1名守门员,互相在长方形的球场上互相对抗、互相进攻。比赛目的是尽量将手球射入对方的球门内,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当比赛完毕后,得分最多的一队则代表胜出。
手球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为30分钟;中间休息时间通常为10分钟。上、下半时每队各有一次暂停机会,暂停时间为1分钟。如果在正常比赛时间结束时双方打成平局,又必须决出胜负的,在双方休息5分钟后进行加时赛。加时赛由两个5分钟组成,中间休息1分钟。如果第1个加时赛后仍为平局,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第2个加时赛。第2个加时赛仍为两个5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如第2个加时赛后仍为平局,通常将进行掷罚7米球决出胜方。即双方各出5名队员,分别依次掷罚;如仍为平局,则将进行1对1掷罚,直至决出胜方。
手球战术
攻守双方在进攻和防守时,根据手球运动的规律而确定的集体协调配合的组织形式。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两部分。
进攻战术
包括进攻基础配合和全队进攻战术。
①进攻基础配合:是2~3人之间的简单配合。这是全队进攻战术的基础,常用的有交叉换位、掩护、突破分球。
②全队进攻战术:分为全队快攻战术和全队阵地进攻战术。快攻战术是最有效的进攻手段。
防守战术
包括防守基础配合和全队防守战术。
①防守基础配合:2~3名防守队员之间组成的防守配合方法,常用的有关门、换防和补防配合。
②全队防守战术:包括防快攻战术和全队阵地防守战术。防快攻战术是在进攻失败后全队立即有组织地转入防守,首先要防守对方的快攻。阵地防守战术主要是区域联防,每个防守队员按照预定的防守队形,分布在球门区线前的范围内,根据对方的攻击距离、攻击方式和攻击点,进行有组织地联合防守。
小学生手球
手球”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全民运动。手球适合大学生,对于中、小学生也同样适合。“小手球”是适合小学生的一项体育运动,占地面积仅为16×28米,符合现在大部分小学校基本设施要求,同时,参与的人可多可少,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目前国家教委出台的“中小学生体育器材使用标准”规定:小手球的标准是6~9岁为0号球,10~12岁为1号球,孩子们在活动中,无论力量大小,身材高低,都可自如玩耍,动作较易掌握,能适应自身发展的特点。
小手球运动特点鲜明,集跑、跳、投为一体,有速度、力量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综合作用,通过激烈的比赛,不仅培养了队员的创新思维与运动能力,更有助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比赛的胜负也有助于队员毅力抗挫折的培养。
历史发展
手球运动是在1898年由丹麦人霍尔格·尼尔森(丹麦语:Holger Nielson)所创,他利用室内场地首创“七人制手球”,比赛方式为在室内场地两端各置一球门,双方各派七名球员以手进行传接球及打门。尼尔森在1906年制定手球规则,并在北欧各国推展此项运动。
同时,在德国也有一项类似手球的运动,称为“门球”;该运动由德国体育教师海泽尔(德语:Max Heiser)专为女子设计,球员不许身体相互接触,形式与现代手球相似。1919年,另一位德国体育教师卡尔·舍伦茨(德语:Karl Schelenz)改进了海泽尔的设计,参考了门球规则制定“十一人制手球(室外手球)”的规则(如采用较小的球、规定持球者传球前可走三步、双方可作身体接触等),并在欧洲各地极力推广。自此,手球成为欧洲地区(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极为风行的一项运动。
1928年,国际业余手球联合会(IAHF)成立,并负责在德国柏林奥运会举办了首次的手球比赛项目(十一人制手球);其后,为庆祝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又在1938年创办了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成为主要战场,手球的推广才暂告中断。
近代发展
战后,国际手球联合会于1946年7月11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成立,创始会员包括丹麦、瑞典、法国、荷兰、挪威、波兰及瑞士。联合会开始大力推广“七人制手球”,“十一人制手球”自此逐渐式微。
国际手球联合会自1954年起续办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并将之发展为国际手球最高水平的赛事;比赛每四年(有时三年)举办一次,至1995年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而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则在1957年创办,同为国际女子手球运动最高水平的赛事。此外,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首度将七人制手球列为男子组之正式竞赛种类,而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更增列女子手球比赛。目前,手球运动正式成为国际性的运动项目,全球已有183个国家参与手球运动。
基本设备
场地
手球比赛的场地为长方形,长40米、宽20米,较长的边界线称为“边线”,较短的称为“球门线”及“外球门线”;比赛场地周边设有安全区,距离边线最少1米、外球门线最少2米。大会可通过量度场地两个对角线的长度,检查场地尺寸是否准确;场地对角线长44.72米、半场的对角线长28.28米。
球门
球门高2米、阔3米,位于球场两边外球门线的中央,必须稳固地放置在地面或安装在后面的墙上。球门柱由一根横梁相连,门柱和横梁的横截面为边长8厘米的正方柱体,并应由同样的物料制造(木材、铝材或化学合成材料)。
用球
手球的用球必须为球状,由皮革或合成物料制成,表面不许发亮或呈光滑状。
手球的用球应让运动员能以单手抓紧,所以不同年龄、性别的比赛用球大小也有分别。奥运会男子手球采用3号球,周长58~60厘米,重425~475克;女子手球采用2号球,周长54~56厘米,重325~400克。
比赛规则
标准的手球比赛由两队各派7名队员参与,包括6名球员及1名守门员,互相在长方形的球场上互相对抗、互相进攻。比赛目的是尽量将手球射入对方的球门内,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当比赛完毕后,得分最多的一队则代表胜出。
手球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为30分钟;中间休息时间通常为10分钟。上、下半时每队各有一次暂停机会,暂停时间为1分钟。如果在正常比赛时间结束时双方打成平局,又必须决出胜负的,在双方休息5分钟后进行加时赛。加时赛由两个5分钟组成,中间休息1分钟。如果第1个加时赛后仍为平局,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第2个加时赛。第2个加时赛仍为两个5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如第2个加时赛后仍为平局,通常将进行掷罚7米球决出胜方。即双方各出5名队员,分别依次掷罚;如仍为平局,则将进行1对1掷罚,直至决出胜方。
手球战术
攻守双方在进攻和防守时,根据手球运动的规律而确定的集体协调配合的组织形式。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两部分。
进攻战术
包括进攻基础配合和全队进攻战术。
①进攻基础配合:是2~3人之间的简单配合。这是全队进攻战术的基础,常用的有交叉换位、掩护、突破分球。
②全队进攻战术:分为全队快攻战术和全队阵地进攻战术。快攻战术是最有效的进攻手段。
防守战术
包括防守基础配合和全队防守战术。
①防守基础配合:2~3名防守队员之间组成的防守配合方法,常用的有关门、换防和补防配合。
②全队防守战术:包括防快攻战术和全队阵地防守战术。防快攻战术是在进攻失败后全队立即有组织地转入防守,首先要防守对方的快攻。阵地防守战术主要是区域联防,每个防守队员按照预定的防守队形,分布在球门区线前的范围内,根据对方的攻击距离、攻击方式和攻击点,进行有组织地联合防守。
小学生手球
手球”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全民运动。手球适合大学生,对于中、小学生也同样适合。“小手球”是适合小学生的一项体育运动,占地面积仅为16×28米,符合现在大部分小学校基本设施要求,同时,参与的人可多可少,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目前国家教委出台的“中小学生体育器材使用标准”规定:小手球的标准是6~9岁为0号球,10~12岁为1号球,孩子们在活动中,无论力量大小,身材高低,都可自如玩耍,动作较易掌握,能适应自身发展的特点。
小手球运动特点鲜明,集跑、跳、投为一体,有速度、力量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综合作用,通过激烈的比赛,不仅培养了队员的创新思维与运动能力,更有助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比赛的胜负也有助于队员毅力抗挫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