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以政绩任官,自古已然。碌碌无为,政绩平平,不是好干部。执政为民,必须有政绩。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当前,大多数领导干部拥有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有的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只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城市发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长。有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编造“GDP神话”,为个人树碑立传。
领导干部对政绩观有什么样的看法,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根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按照中央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谁创政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宗茸,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样的政绩观是正确的;相反,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官位和权力,去做“面子工程”、“花架子工程”,这就是错误的政绩观。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政绩是个人的事情,工作是做给上级看的,凡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他们追求政绩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于民,而是为了给自己留名,为自己升官,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创造政绩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就必须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察政绩,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感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什么样政绩?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追求政绩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得看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政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坚持正确政绩观,要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是个总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当成为各级干部的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经济发展,又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既看城市发展,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经济增长情况,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又看客观条件。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创政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靠什么创政绩?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要坚决反对说的多干的少、说的好干的差的工作作风。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吹”出来的、“喊”出来的,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实绩把写在纸上、喊在口号上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变成现实,忠实于党、取信于民。其次要坚持勤政为民。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坚持“身”与“心”同下,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思考下去,带着问题下去,问计于群众,求教于实践,努力使下基层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最后要堅持廉洁自律。要坚持廉洁从政,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意识,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杜绝“权力私有化”、“权力市场化”、“权力商品化”。不断增强党性观念,提高从政的道德修养,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依法从政水平,努力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得群众的信任。
怎样考核政绩?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解决好“怎样考核政绩”的问题。干部干什么,怎么干?政绩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各地都把GDP增长速度变成衡量当地在任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片面的。为此,我们应当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和谐以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防止各级领导干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片面追求GDP等倾向。另一方面,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评价机制,实现干部政绩考核方式向“民评官”转变,让社会公众来评估领导干部的政绩。民众在评估政府官员的政绩方面往往具有信息优势,民众不仅会追求那些客观的、可量化的发展指标,还会追求那些主观的、不可量化的、可感知的指标,如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安全程度等。与此同时,民众还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地方知识优势,为政府提出可参考的发展目标。因此,将评估政府的权利还给民众,将政府官员的“进退留转”交由当地群众决定,将官员的升迁与政绩评价回归于当地群众,由公共服务对象来评价各级领导干部,那么他们在工作中就会更多地考虑追求能惠及当地民生和社会进步的政绩,必然有利于各级官员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总之,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的内容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当地建设和发展;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为了推进当地建设而不是做给上级看;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不是投机取巧、竭泽而渔。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责任编辑:夏玉兰
当前,大多数领导干部拥有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不负重托,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比较模糊、片面,甚至错误。有的片面理解“政绩”,将政绩只视为经济增长、等同于城市发展,尤其是等同于GDP增长。有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重当前、不顾长远,只重速度、忽视质量,只重发展、不计污染,今天一个大规划,明天一个大思路,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用“水分”制造“政绩”,编造“GDP神话”,为个人树碑立传。
领导干部对政绩观有什么样的看法,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根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按照中央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忠实实践党的宗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谁创政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的宗茸,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样的政绩观是正确的;相反,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官位和权力,去做“面子工程”、“花架子工程”,这就是错误的政绩观。当前,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政绩是个人的事情,工作是做给上级看的,凡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他们追求政绩的目的不是为了造福于民,而是为了给自己留名,为自己升官,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创造政绩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就必须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察政绩,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感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什么样政绩?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追求政绩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得看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政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坚持正确政绩观,要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是个总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当成为各级干部的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经济发展,又看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既看城市发展,又看农村发展。既看经济增长情况,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又看客观条件。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创政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创政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以及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的连续性、长远性和稳定性。
靠什么创政绩?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要坚决反对说的多干的少、说的好干的差的工作作风。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吹”出来的、“喊”出来的,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实绩把写在纸上、喊在口号上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变成现实,忠实于党、取信于民。其次要坚持勤政为民。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坚持“身”与“心”同下,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思考下去,带着问题下去,问计于群众,求教于实践,努力使下基层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最后要堅持廉洁自律。要坚持廉洁从政,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意识,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杜绝“权力私有化”、“权力市场化”、“权力商品化”。不断增强党性观念,提高从政的道德修养,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依法从政水平,努力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得群众的信任。
怎样考核政绩?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解决好“怎样考核政绩”的问题。干部干什么,怎么干?政绩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各地都把GDP增长速度变成衡量当地在任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片面的。为此,我们应当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领导干部的政绩。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和谐以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防止各级领导干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片面追求GDP等倾向。另一方面,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评价机制,实现干部政绩考核方式向“民评官”转变,让社会公众来评估领导干部的政绩。民众在评估政府官员的政绩方面往往具有信息优势,民众不仅会追求那些客观的、可量化的发展指标,还会追求那些主观的、不可量化的、可感知的指标,如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安全程度等。与此同时,民众还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地方知识优势,为政府提出可参考的发展目标。因此,将评估政府的权利还给民众,将政府官员的“进退留转”交由当地群众决定,将官员的升迁与政绩评价回归于当地群众,由公共服务对象来评价各级领导干部,那么他们在工作中就会更多地考虑追求能惠及当地民生和社会进步的政绩,必然有利于各级官员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总之,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的内容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当地建设和发展;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为了推进当地建设而不是做给上级看;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不是投机取巧、竭泽而渔。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责任编辑:夏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