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和学生展开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依旧采用讲授式教学,以致于课堂气氛呆板沉闷,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本文则从创设课堂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分析构建语文课堂氛围策略,望给予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氛围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教学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沟通互动以及课堂氛围情况。大众不再盲目追求理论环境下的高效率课堂,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示自我,还原课程最本质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和陶醉,教材中精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美和博大內涵。美的情感要在特定的环境中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也促使学生通过课文引起感情共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语文课文中大部分文章写作背景都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立意,感受至真、至善的人性美。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讲解《社戏》一课时,该篇课文重主要讲解了风景秀美、令人神往的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还有一帮孩童围在一起煮豆的经历。教师就让学生打开回忆童年往事的大门,邀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小时候的趣事,之后再顺势引出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趣事和江南的风土人情,学生在教师构建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了想象力,也全面认识审美对象,活跃思维。其次创设想象情境;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思维,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情感理解。例如某教师在讲解《送孟浩然之广陵》,就选择了《送别》这首和古诗意境契合的乐曲,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吸引到诗人站在江边看着滚滚长江水,友人的船渐渐远去的情境,从而感受其中的友谊情深的思想感情。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活跃课堂氛围
毫无疑问,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体,优质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获得学生的配合,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更敢于提出质疑,同时能和其他学生展开探究合作,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形象的视频、图形和视频等媒体信息,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苏州园林》一课时,就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在空间顺序基础上为学生展示园林假山池沼、亭台楼阁等景物图频,再配上古典优雅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观看中仿佛进入了园林散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再例如学习《香菱学诗》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就在教学中播放经典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影视作品,一下子集中注意力,更重要是让学生加深对“香菱”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问,教师在讲解《春》时,当讲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段落时,就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诗歌朗诵,让学生在教师铺设的情感环境中感受课文,同时提出“想象自己,你的妈妈用手抚摸你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把握教学难度,逐渐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教育方向发展。教师在分组前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教学中采取的分层知识手段,更是暂时的,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构建民主和谐课堂气氛才是合作的最终目的。但运用合作教学就要思考内容适应性,需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得到启发。以《散步》为例,这篇课文结尾有句话为:“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加起来是整个世界”,之后教师就问学生:“大家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不少学生回答:“作者背的是自己的妈妈, 而他的妻子背的是儿子,说明家庭职责和人生责任问题。”可以说这种问题对于初中来说有一定难度,但经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就会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讲解《背影》一课,文中有段对父亲传过铁道,爬上月台的动作描写,但教师就提出父亲这一举动是否违反交通规则,不少学生认为这是真情流露,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相互碰撞,有效拓展视野。
【结 语】
总之,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知识增长,更重要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和语文教育本质相契合,从而真正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密.中学语文课堂氛围的构建策略【J】.文学教育,2015(9)
【2】余经明.浅析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5)
【3】蔡先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语文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和学生展开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依旧采用讲授式教学,以致于课堂气氛呆板沉闷,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本文则从创设课堂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分析构建语文课堂氛围策略,望给予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氛围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教学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沟通互动以及课堂氛围情况。大众不再盲目追求理论环境下的高效率课堂,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展示自我,还原课程最本质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和陶醉,教材中精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美和博大內涵。美的情感要在特定的环境中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也促使学生通过课文引起感情共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语文课文中大部分文章写作背景都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立意,感受至真、至善的人性美。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讲解《社戏》一课时,该篇课文重主要讲解了风景秀美、令人神往的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还有一帮孩童围在一起煮豆的经历。教师就让学生打开回忆童年往事的大门,邀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小时候的趣事,之后再顺势引出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趣事和江南的风土人情,学生在教师构建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了想象力,也全面认识审美对象,活跃思维。其次创设想象情境;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思维,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情感理解。例如某教师在讲解《送孟浩然之广陵》,就选择了《送别》这首和古诗意境契合的乐曲,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吸引到诗人站在江边看着滚滚长江水,友人的船渐渐远去的情境,从而感受其中的友谊情深的思想感情。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活跃课堂氛围
毫无疑问,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体,优质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获得学生的配合,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更敢于提出质疑,同时能和其他学生展开探究合作,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形象的视频、图形和视频等媒体信息,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苏州园林》一课时,就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在空间顺序基础上为学生展示园林假山池沼、亭台楼阁等景物图频,再配上古典优雅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观看中仿佛进入了园林散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再例如学习《香菱学诗》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就在教学中播放经典电视剧《红楼梦》片段,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影视作品,一下子集中注意力,更重要是让学生加深对“香菱”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问,教师在讲解《春》时,当讲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段落时,就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诗歌朗诵,让学生在教师铺设的情感环境中感受课文,同时提出“想象自己,你的妈妈用手抚摸你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把握教学难度,逐渐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教育方向发展。教师在分组前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教学中采取的分层知识手段,更是暂时的,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构建民主和谐课堂气氛才是合作的最终目的。但运用合作教学就要思考内容适应性,需要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得到启发。以《散步》为例,这篇课文结尾有句话为:“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加起来是整个世界”,之后教师就问学生:“大家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不少学生回答:“作者背的是自己的妈妈, 而他的妻子背的是儿子,说明家庭职责和人生责任问题。”可以说这种问题对于初中来说有一定难度,但经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就会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讲解《背影》一课,文中有段对父亲传过铁道,爬上月台的动作描写,但教师就提出父亲这一举动是否违反交通规则,不少学生认为这是真情流露,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相互碰撞,有效拓展视野。
【结 语】
总之,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知识增长,更重要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和语文教育本质相契合,从而真正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密.中学语文课堂氛围的构建策略【J】.文学教育,2015(9)
【2】余经明.浅析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6(5)
【3】蔡先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