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造型艺术品的欣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的心理活动形式,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欣赏”和“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材质和内容特征,提高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观,是广大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了多样化,如对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辅助运用,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去主动地观察分析。但是,在新课程教材的设置中,课程安排更加重视了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横向纵向贯穿关联,内容丰富,题材涉及面广。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下面我就如何选择教学素材方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素材的选择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则指出“一旦失去对学习的情感,思维和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和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就不能进行。”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才能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如何设计课堂的导入点就至关重要了。
比如,在教授《新的实验》一课时,教学的内容跨度大,要求学生能认识并理解在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并由此折射出传统艺术对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
在这里,我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蒙娜丽莎》作为典型作品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是原作——而是展示杜尚的《蒙娜丽莎》,马塞尔杜尚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给这位美人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于是,美人神秘的微笑立刻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请问同学们,他想表达什么呢?学生回答:就像现在的“明星炒作一样”!借名画的“光”来“展示”自己——达达主义(“达达”是法语“玩具马”的意思,达达主义者认为,文艺应像幼儿牙牙学语那样只表达感官的直接印象。他们反理性,反规律,反传统,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在这里,杜尚将达芬奇的名作当做公然嘲讽的对象,展示了他真正藐视传统、无视约束的品性。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反艺术推向了极致,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这种戏谑名作的方式在同学中也同样可以引起热议。使同学们在讨论的同时引发深思,可以逐步切实地理解从传统到现代艺术的演变与发展给艺术作品带来了从创作形式和抒发情感方式的转变。
二、欣赏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选择一些经典大师的作品进行分析,如讲到文艺复兴美术则必然提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这些作品由于过于经典,不断地重复出现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美术教材中,因此,会造成学生对此熟视无睹。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其中的故事感兴趣(如谁是犹大,他是怎样出卖的基督和蒙娜丽莎的绘制过程)。也就其实这样的作品离我们学生实际生活很远。并不能达到切实提高审美水平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去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如今的时代,由于创作观念的转变,现、当代作品在创作手法以及新材料运用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艺术手法层出不穷,作品数量更是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另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摄影、卡通、电脑美术、多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纷纷粉墨登场。随着新艺术的发展,我们的视觉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饕餮之旅。打开了通向未来的窗口,激发起人们无限的求知欲、想象力。青少年学生对新生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所以存在于的学生们身边艺术作品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现代艺术,体验生活中的美。
三、从具象到抽象的理解——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论证抽象图片
具象美术作品,通过画家精湛的表现技巧来表达近似逼真的世界。学生通过欣赏可以较为直观的感受到艺术之美,又可以获得情感体验、增长知识。如通过对米开朗基罗的名画《最后的审判》的欣赏,学生能够了解到画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性的美与丑、感受画家的高超绘画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新古典主义的时代背景,初步形成以历史的、人文的立场去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这样的欣赏方式是全方位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种以“故事”在前、“形式”在后的欣赏方式,作品以外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成为主体,美术的基本造型元素被忽略,或者说形式美感被情节掩盖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在“看图听故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由于抽象美术作品的可读性不强,所以长期不被重视。加之部分美术教师对抽象作品理解不够,对其“技巧”不理解,加上这里面无“故事”可讲,往往采取蜻蜓点水的态度。但实际上,抽象艺术是美术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不拘泥对具体形象的表现,使形、色、线条、明暗等第一次成为画面的主角,而不是单纯在讲“故事”。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认为:“形式与色彩本身便能构成一种足以表达情绪的语言因素,如同音乐之声音直接诉诸心灵一样”因此,学生在欣赏抽象作品时能更为直接的被画面的色彩、形式所打动,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因为没有了“内容”,使学生更多的去关注艺术表现的视觉语言——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肌理……。也因为没有了明确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画家可以通过一幅画表达某种情绪、诠释一个梦、“撰写”一首诗……,学生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与作品“对话”。使学生获得“探求――发现”的学习体验。
所以我认为: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在涉及了教学内容是基础上,一定要在深层次意义上体现美术欣赏课的价值与功能的定位。也就是说: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仅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教学素材的选择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则指出“一旦失去对学习的情感,思维和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和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就不能进行。”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才能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如何设计课堂的导入点就至关重要了。
比如,在教授《新的实验》一课时,教学的内容跨度大,要求学生能认识并理解在二十世纪实验性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并由此折射出传统艺术对当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
在这里,我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蒙娜丽莎》作为典型作品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是原作——而是展示杜尚的《蒙娜丽莎》,马塞尔杜尚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给这位美人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于是,美人神秘的微笑立刻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请问同学们,他想表达什么呢?学生回答:就像现在的“明星炒作一样”!借名画的“光”来“展示”自己——达达主义(“达达”是法语“玩具马”的意思,达达主义者认为,文艺应像幼儿牙牙学语那样只表达感官的直接印象。他们反理性,反规律,反传统,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在这里,杜尚将达芬奇的名作当做公然嘲讽的对象,展示了他真正藐视传统、无视约束的品性。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反艺术推向了极致,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这种戏谑名作的方式在同学中也同样可以引起热议。使同学们在讨论的同时引发深思,可以逐步切实地理解从传统到现代艺术的演变与发展给艺术作品带来了从创作形式和抒发情感方式的转变。
二、欣赏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选择一些经典大师的作品进行分析,如讲到文艺复兴美术则必然提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这些作品由于过于经典,不断地重复出现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美术教材中,因此,会造成学生对此熟视无睹。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其中的故事感兴趣(如谁是犹大,他是怎样出卖的基督和蒙娜丽莎的绘制过程)。也就其实这样的作品离我们学生实际生活很远。并不能达到切实提高审美水平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去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如今的时代,由于创作观念的转变,现、当代作品在创作手法以及新材料运用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艺术手法层出不穷,作品数量更是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另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摄影、卡通、电脑美术、多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纷纷粉墨登场。随着新艺术的发展,我们的视觉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饕餮之旅。打开了通向未来的窗口,激发起人们无限的求知欲、想象力。青少年学生对新生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所以存在于的学生们身边艺术作品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理解现代艺术,体验生活中的美。
三、从具象到抽象的理解——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论证抽象图片
具象美术作品,通过画家精湛的表现技巧来表达近似逼真的世界。学生通过欣赏可以较为直观的感受到艺术之美,又可以获得情感体验、增长知识。如通过对米开朗基罗的名画《最后的审判》的欣赏,学生能够了解到画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性的美与丑、感受画家的高超绘画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新古典主义的时代背景,初步形成以历史的、人文的立场去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这样的欣赏方式是全方位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种以“故事”在前、“形式”在后的欣赏方式,作品以外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成为主体,美术的基本造型元素被忽略,或者说形式美感被情节掩盖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在“看图听故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由于抽象美术作品的可读性不强,所以长期不被重视。加之部分美术教师对抽象作品理解不够,对其“技巧”不理解,加上这里面无“故事”可讲,往往采取蜻蜓点水的态度。但实际上,抽象艺术是美术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不拘泥对具体形象的表现,使形、色、线条、明暗等第一次成为画面的主角,而不是单纯在讲“故事”。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认为:“形式与色彩本身便能构成一种足以表达情绪的语言因素,如同音乐之声音直接诉诸心灵一样”因此,学生在欣赏抽象作品时能更为直接的被画面的色彩、形式所打动,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因为没有了“内容”,使学生更多的去关注艺术表现的视觉语言——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肌理……。也因为没有了明确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画家可以通过一幅画表达某种情绪、诠释一个梦、“撰写”一首诗……,学生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与作品“对话”。使学生获得“探求――发现”的学习体验。
所以我认为:选择教学素材的时候,在涉及了教学内容是基础上,一定要在深层次意义上体现美术欣赏课的价值与功能的定位。也就是说: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仅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