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徒生童话的死亡主题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n395924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安徒生创作的160篇童话中,以死亡为主题的童话将近40篇。透过他的童话,人们不难发现安徒生本人对死亡的直视和思索。在童话中,“死亡”不仅仅代表肉体的枯朽和生命的终结,他多次强调人类固然难逃死亡,但是也赞扬与死抗衡和向死而生的巨大勇气。他认为尽管肉体的消亡是不可逃避的,但是通过直面死亡与对永恒灵魂的追求,歌颂了人类所特有的勇气与美德。
  一、童年经历与死亡主题的联系
  安徒生的父亲是一名朴实的鞋匠,在安徒生出生前,他用停放棺木的木材改装成了后来家中的床架。据安徒生后来回忆,他仍能清晰地记得缠在床架上的黑纱。父亲在生前曾在冬天指着窗户上的一团类似人的胳膊形状的冰花,开玩笑说:“冰姑娘来接我了。”不料竟然一语成谶,一年后他在同样的寒冬病逝。那年安徒生11岁,从父亲病重到离世的全程他都在父亲身边,甚至应巫师的指示在父亲弥留之际,他独自夜晚外出寻找父亲的鬼魂。安徒生的母亲也告诉他,是“冰姑娘”带走了他的父亲。
  由于安徒生尚不能意识到死亡的意义时,就过于年幼便近距离接触亲人的死亡,他对死亡既好奇又恐惧。他愿意直视死亡,尽管对死亡带有恐惧,但是他没有逃避。他在自传《我的童话人生》里,在14岁时有一次瞬间想尝试坠入水潭自杀的想法,很快这个念头就被恐惧覆盖了。这段经历在自传中的细节和心理描写都十分详细,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他写作时清醒冷静的思维又能得知童年的经历在他不知不觉中成为他潜意识中的一部分。安徒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纪,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义也缺乏成人对死亡的抗拒,他近距离目睹亲人死亡,这种体验自然地而又过早在他的脑海中扎根了。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关于死亡的过程,有明确“被死神带走生命”的描写且多次出现,其中就有死神“冰姑娘”,力量强大得能够一个吻就能置人于死地。水这一意象在以死亡为主题的童话中多次出现,在《踩面包的姑娘》中,主人公直接处在地上的一滩水被“拽入”地下夺走了生命;《安妮·莉丝贝特》中的安妮精神上恐惧与在海中被溺死的亲生孩子,接着重病死去;《风所讲的关于瓦尔德玛·多伊和他的女儿们的事》中的品性最好的女儿从桅杆上被风吹落海中溺死等。除了直接溺水而亡,还有诸如在河边死亡、在水中差点溺亡的情节。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幼年期间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影响成长后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童年经历对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影响巨大,而构建了具体剥夺生命的具象使者和蕴含死亡元素的意象有直接的关联。
  二、对死亡题材的直视和提取
  安徒生的一声都在旅行,拜访了多位欧洲各国文艺界名人,也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他在五十的时候发表的自传《我的童话人生》、旅行记录《诗人的集市》都有多次记录旅途中关于死亡的见闻,对此他有意进行记录。例如,1845年在意大利的旅行中,圣诞前夕见到了一名只有五岁左右在街头卖火柴的女孩,旁边还有背着瘦弱婴儿的贫苦妇女。以这名小女孩为原型,他在1846年便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1841年5月7日,在穿越黑海与多瑙河之间的大草原途中,安徒生在海滩上首先发现的是一只死去的鹳鸟,“伸出一边翅膀,弯着脖子”,鹳是多次出现在他童话中的意象,当时他有一个迷信的想法,认为“经历艰险渡过了这片海域,也许我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了”。然而,到了当天黄昏,当安徒生第二次经过沙滩上死去的鹳鸟,他看见在鹳鸟旁多了另一具死去的动物尸体,一只狮子狗,他当下便联想到了一出关于两位小动物的海上或空中浪漫史。鹳鸟成为他童话中一种包涵死亡元素的意象。
  这类取材还包含以死亡为题材的歌谣、沿途国家的局部战争、奴隶贩卖、贫民窟的求生困境。这类素材在他的自传和旅行记录中多次具有详细的时间与地点的记录。基于诸多素材,从1846年开始,他宣布自己的童话为“新童话”,因为从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开始减少绮丽奇幻的想象成分,而产生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不中用》《古物》等以死亡为主题,表达对现实社会底层群众的关怀的作品。
  三、直面死亡,追求永恒灵魂
  童年近距离接触死亡的经历,以及后来在生活中对死亡现象的直视,使安徒生对于死亡的思考构成了许多以死亡为主题的童话。他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在《搬迁日》里将死亡的日子比喻成“搬迁日”,也就是说,无论早晚都难以预料;《冰姑娘》中男主人公鲁迪幼年逃过了死神冰姑娘的吻,尽管随后一直历尽艰辛却不惧死神与命运抗争;在《在终极的那一天》,安徒生表示人类应该正视死亡的那一天,因为人的精神是不会随肉身腐朽的,人类的灵魂是精神的凝聚,具有比其他生物更高的价值。
  安徒生认为,不灭的“灵魂”是人类专属的,是其他生物都不能拥有的特质。因为有灵魂,人类的生命意义不仅仅只依附于肉体而存在,在安徒生的童话中,人们死后的灵魂仍然能够保持和生前的肉体同样的形态,只是这个形态是其他尚在人间的人肉眼不可见的。灵魂的去处或被带往天国,或因生前的罪行被引向地狱。
  但是,除了人类以外,其他的超自然生灵、动植物不具有和人类相同的灵魂。它们或许有比人类更长久的肉体的寿命,但是随着肉身的枯朽,也许就会不复存在。超自然生灵和动植物要想获得灵魂就要从人类那里“分得一杯羹”,即获得人类的认可和喜爱,让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分享一部分灵魂,换句话说,需要在人类生前获得他们精神的力量。即使能够获得人类分享的一部分灵魂,也不意味着灵魂的形态就和人类一样,以《小人鱼》为例,在小人鱼死后,她的灵魂和其他生灵一样是“无数透明的、美丽的生物”“没有翅膀,只是凭它们轻飘的形体在空中浮动”。由此可見,尽管没有随肉身的枯朽而完全毁灭,但也不能像人的灵魂一样,要想让灵魂像人类的一样,就必须多做好事。
  而对不灭灵魂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安徒生性格中不断进取、迎难而上的人生态度。类似《小人鱼》等篇目中,死亡的一刻往往是将故事推向高潮的一幕,肉体的枯朽和灵魂的诞生是通过死亡转折完成的,主人公肉体虽死但是因为坚韧、善良的精神促成了死后灵魂的不灭。
  四、结语
  安徒生所创作的以死亡为主题的童话,包含着他童年接触死亡的潜意识成分,同时也建立在他多年游历的见闻之上。其中具有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显示出他对现实社会底层群众的同情和关注,在理性面对肉体必定消亡的事实基础上,通过具象的灵魂表达了他对人类精神不朽的观点。尽管安徒生一生过早接触与亲人别离的悲剧,却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陈江敏(1994-),女,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冰山理论对文学作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从奥斯卡·王尔德童话故事《快乐王子》管窥冰山理论及其影响,并对两种不同风格的汉译本进行对比。  一、冰山理论  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学巨匠海明威回顾其文学历程和影响时将该理论结合运用到文化层面,使其变得广为人知。海里的冰山从表面上看波澜不惊,实际上却在缓缓移动,除开它露出海平面的八分之一,海平面下还有
期刊
我国教育部于2016年末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致力于推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笔者在近两年的蒙学古典诗歌教育过程中,设计了“走进蜀文化”专题研学课程,带学生游览博物馆,寻山访水,希冀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养成青少年判断力、历史观及世界观,铸造兼容并包之胸怀。  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杜甫曾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使草
期刊
冬 雪  绒雪飘飞落  暖土渐化泥  谁言喜冰氛  寒里忆暑焱  小诗一首 赋记长安雪  我的姑娘  贫穷  限制了我的身形  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去了那边  赚了钱  可你的身影  依然  依然如故  随心存放  忘 却  深情相拥  涕泪横流  依然抓不住你的身影  情太真  不会欺骗自己的心  那天你说爱我  依然念着他  余生  付不起你谎言  不情愿的承诺  让我放手  这虚无缥缈  祝
期刊
丁酉六月过长沙贾谊故宅(五律)  汉业恐败绩,宅空鵩鸟辜。  苔井鉴盛世,冥霜被柑株。  万里泣孤往,一时终蘼芜。  岂曰无圣主,士夫命何殊。  赋长沙贾傅井(五律)  俯影汉月秋,招魂汨罗流。  壹郁独谁语,怅寥共我酬。  忘身负谪土,有志哀楚鸠。  帝业安在欤,《治安》万难求。  禹王宫(五律)  南来叩古径,幽入禹王宫。  坛周芳苔郁,天隅逝水穷。  寂寥召林兽,野望收瑟风。  散合人间事,
期刊
故 居  玉泉清水淙淙淌,峻岭巍峨亘卧龙。  跨越廊桥呼父老,云卿自此骋征程。  芭茅溪  苍山逶迤驮盐道,湍水悬崖锁隘关。  壮志少年劈税吏,揭竿而起撼江山。  根据地  黑夜南昌枪炮响,铮铮铁树傲苍天。  红旗漫卷湘川鄂,血沃山河改旧颜。  刘家坪  七星北斗识方向,老总挥师宝塔山。  生死离别桑树垭,男儿征战告家园。  红郎归  杜鹃花绽阳春到,红嫂期郎返李园。  壮士他乡埋赤骨,一张书证谷
期刊
外星人  保尔见过飞碟,还是七年前的事。当时,他在凤凰山上采集植物标本。只见一个不明飞行物,从天旋转而来,一道强光射来,保尔顿时昏迷不醒。醒来以后,他逢人就说自己见到过外星人。别人问外星人长得什么样,他说:“像女人,古灵精怪的,他们还在飞碟的一个工作舱里睡了一觉。”別人只是笑笑,认为他说胡话,并未在意。  眼看儿子年龄逐年增大,张阿姨托人给儿子保尔介绍对象,却一个也谈不成。问为什么,他说没话题,问
期刊
母亲的蓝袍子  雪花在春天凋零  化成一片湖水  母亲采集了这片湖水和湖水里天空的颜色  给我缝制了一件蓝袍子  我把袍子盖在身上  远远地听见睡在松林中的泉水的颤息  闻见草尖上雨水隐约的呼吸  看见月亮跃出丛林  越过连绵的青山  照亮了我母亲苍白、瘦弱、挺拔的身躯  我悄悄掀起月光的一角  她就消失于沉默的黑夜中  闲在案台上的针正在生锈  就像帐外的青草正在吞没我的栅栏  栅栏外的人看尽了
期刊
作为中国现代乡土作家,建构起自身的文学世界是创作的重心,许杰作为乡土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在继承鲁迅思想的前提下,以其故乡浙东乡镇为背景,创作了《惨雾》《改嫁》《的笃戏》等短篇小说,极大推动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作者通过对乡土风习的细致刻画,对原始性宗法意识及农民盲目的宗族信仰提出强烈的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文本中隐含的个体生命悲剧。同时,作者将创作最终指向到古老乡土文化中官绅政治的压迫和家族模
期刊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主人公欧维身上,重合了“命运多舛和不合时宜”两大悲剧。一个最想死的人怎么也死不了,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却仍然坚强地活着,如此“戏剧性的情境”对叙事反而是一个陷阱,一不留神就掉入“滥情”和“鸡汤”的俗套。创作者却避免了这点,并且表现出了独特的叙事特色。首先归功于创作者高超的叙事策略,为观者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圆融贯通的故事网络;其次,是因为创作者开发了很多新颖别致的叙
期刊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安吉拉·卡特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虽然成书时间相差甚远,但两部作品在起源和描述内容有相似性,皆是以民间传说为起源、以精灵鬼怪故事为描述对象,还塑造了诸多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两部作品都对“悍妇”这一形象有着深入的描写。本文结合集体无意识概念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比两部作品中“悍妇”形象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旨在探究中西文化视野中“悍妇”现象成因。  清代蒲松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