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北地区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人文环境,在经过长时间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陕北民歌,具有清新、淳朴的风格,充分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巨大魅力。本文围绕陕北民歌的悠久历史、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陕北民歌的形成历史与独特风格,进而保证陕北民歌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陕北民歌 地方风格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63-02
陕北民歌已经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陕北地區的民风民俗,并形成了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对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以及艺术特征的了解,应该从陕北民歌的形成背景以及发展历史着手,从陕北民歌中感受陕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促进陕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一、陕北民歌的悠久历史
陕北民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作为陕北地区的重要艺术文化财富。陕北民歌的特点在于旋律简单、曲调悠扬,远古时期时,陕北巫婆神做法事时便吟唱了旋律简单的曲调。《国风》中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大量民歌,其中陕北民歌曲调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乡村遗风,经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发展起来[1]。陕北民歌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过了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逐渐发展出仪式歌以及社火歌舞等形式,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格。《走西口》《赶牲灵》等歌曲属于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实现了广范围的传播,使得陕北民歌被大多数人了解和喜爱。陕北地区沟壑纵横的地理优势,为陕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基础,陕北人民通过高声放歌来表达自身的气魄和精神。
另外,陕北民歌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陕北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经历,大多数民歌中都体现出陕北人民间憨厚朴实的性格特征,并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陕北民歌广泛流传的基础。由于陕北民歌中将充分体现着人民的真实情感,使得群众在听到民歌时,会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对于歌曲中表达的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等有切实感受。并且,民歌歌词中使用的陕北方言,同样使得陕北民歌具有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将促使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区风格风格和艺术特征,进而实现陕北民歌的不断发展。
二、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
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并且可看作是陕北地区厚重文化沉积的体现,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人文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在对陕北民歌进行研究时,可发现民歌的风格多样,不仅有陕北汉子的豪气,还有米脂阿婆的圆润,有包括磅礴大气或者沉稳安然的艺术风格。陕北民歌在创作过程中,大多融入陕北人民的生活经验以及以及个人情感,作为人们情绪表达方式的一种,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以欢快的旋律为主,在主旋律上进行补充,并形成独特的地区风格。例如,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首曲子,便体现了陕北民歌的主要创作特点,以平缓的主旋律为骨架,使得整首歌曲圆润动听、平缓悠扬。
陕北民歌具有的特点之一便是将陕北方言结合在民歌中,将陕北人民的内心复杂情感,通过民歌的形式宣泄出来。陕北方言的运用,使得陕北民歌歌词口语化,将陕北人民的心理情感直白的描述出来,并且在歌词中将用到对称、夸张等手法,使歌词朗朗上口,在创作好的歌词上配备独特的陕北民歌旋律,将完成特色鲜明的陕北民歌。同时陕北民歌歌词中方言的运用,将促使民歌具有节奏欢快、亲切感人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出陕北的地方风俗,拉近与陕北人民的距离。陕北民歌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经过陕北人民的不断丰富,在歌词和旋律上将逐渐实现规范性和完整性。其中七言句式是具有用在陕北民歌中结构形式,例如《哭嫁》这一陕北民歌中歌词写到:“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这种七言句式的结构形式,在歌词中通常会使用衬字这种手法,能使歌词具有随意自然的特点,并且旋律性较强。歌词的创作主要是在陕北人民对话内容上的加工,能有效促进陕北民歌的广泛传唱[2]。如在陕北民歌歌词中写到:“一对对蝴蝶瞧牡丹,来瞧牡丹”其中的“来瞧牡丹”便是衬句这种手法的运用,在旋律上具有独特的陕北风格。
另外,汉字在语音上的多样性,为陕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促使其形成鲜明的地方风格。汉字语音多样性的使用,能充分体现陕北人民的情感,将复杂的心理特征包含在音阶中,将有效突破调式上的限制,表达出无限的思想以及情感。陕北方言具有偏重鼻音的特点,通常将歌词中的“人”读成“仍”,这种独特的方言特征,使得陕北民歌具有特殊韵,有利于民歌的广泛传播。
三、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旋律具有粗犷豪放、感情炽热的特点,并且节奏淳朴明快,体现了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的种类多样,不仅有抒情的山歌,还有节奏感较强的劳动歌以及流畅的民间小调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陕北民歌,使得陕北民歌不断改进发展,并且能适用于多种场合,具有较好的传唱性。实际记载的陕北民歌多达2万多首,这些民歌大部分是陕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哼唱的小调,并在后人的加工改进中,成为具有陕北地区风格的艺术作品,除了记录在册的陕北民歌,流传在民间的民歌也不在少数。如在陕北人民劳动或者重要节日中,通常会听到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陕北民歌,具有较强的气氛烘托作用,是陕北人民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的写照。
陕北民歌不仅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还包括了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陕北人民在创造民歌过程中,将对外地流入的小调进行改编,将自身的情感以及歌唱才能等融入在民歌创作,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陕北民歌旋律悠扬,腔调豪壮,大多数民歌是吼出来的,是陕北人民在宣泄心中的悲壮,这种民歌表达方式被陕北人民称为“拦羊嗓子回牛声”,将陕北人民的豪壮之情充分体现了出来,并且使得民歌具有其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例如,《艄公谣》中歌词写到“日头烤红胳膊弯,雨里风里我浪花里钻”,充分体现了艄公的生活状态,描述了艄公从小就学会搬水船。通过慷慨激昂的旋律,将艄公的悲壮情绪表现出来,并且艄公在演唱时,通过高亢的嗓音来表达着自已与黄河抗争的艰难生活经历,将生活中的辛酸通过民歌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是对自身情绪的有效宣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歌词中叠音的使用,指的是将单音节字重叠,将这种手法运用在民歌中,形成一种具有陕北特色的节奏,使得整首歌曲自然合理,在音阶以及音响上形成一种旋律感以及音乐感,将有效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单音节字重叠使用属于陕北民歌不断发展过程中寻求的一种适合陕北风格的一种表达手法,尤其对于陕北民歌具有的自然随意这一特点,民歌的创作没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工为艺术特征鲜明的陕北民歌,通过单音字节的运用,使得人民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出,满足人民对民歌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增强了民歌中的音乐美。以《赶牲灵》为例,这首民歌是陕北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出的,表达的情感淳朴感人,在歌词中写到:“你若是我的哥哥,招招那个手;不是我的哥哥,赶你的那个路”,歌词中运用的单音节字重叠这种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并形成的具有陕北风格的节奏旋律。
陕北民歌中衬词、衬字等具有鲜明的地区语言特点,并且方言化唱腔的使用是促使陕北民歌形成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形象地反映了陕北地区的民情乡俗[3]。歌词中陜北方言的使用,将使得陕北民歌具有其艺术特征,并且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地域特征。例如陕北民歌《兰花花》中,歌词极大部分由口语化的方言组成,通过直白的描述,将兰花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另外,陕北民歌歌词中通常采用衬词手法,是对七言句式的补充,使得歌曲更加接近群众的表达方式,便于传唱。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将歌词中的不同段落描述成一幅画面或者一个情境,随着创作者情感的变化,歌词内容随之发生改变,将情感充分表达出。总的来说,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其独特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是陕北人民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并能体现出陕北人民生经历以及生活状态。陕北民歌在歌词创作以及节奏编排上,具有独特的陕北风格,是保证陕北民歌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能体现陕北地区的人文以及地理特点,是陕北人民生活经历的体现,同时是陕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征,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更是将陕北的历史特点融入其中。陕北民歌具有淳朴欢快的节奏,悠扬的旋律以及清新的风格,包含了陕北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小红.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特征[J].音乐时空,2015,(09):54.
[2]徐珊珊.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3年.
[3]董海丰.浅谈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J].新课程(中学),2010,(11):154-155.
关键词:陕北民歌 地方风格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63-02
陕北民歌已经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融入了陕北地區的民风民俗,并形成了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对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以及艺术特征的了解,应该从陕北民歌的形成背景以及发展历史着手,从陕北民歌中感受陕北地区的文化特点,促进陕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一、陕北民歌的悠久历史
陕北民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作为陕北地区的重要艺术文化财富。陕北民歌的特点在于旋律简单、曲调悠扬,远古时期时,陕北巫婆神做法事时便吟唱了旋律简单的曲调。《国风》中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大量民歌,其中陕北民歌曲调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乡村遗风,经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发展起来[1]。陕北民歌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过了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逐渐发展出仪式歌以及社火歌舞等形式,具有鲜明的陕北风格。《走西口》《赶牲灵》等歌曲属于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实现了广范围的传播,使得陕北民歌被大多数人了解和喜爱。陕北地区沟壑纵横的地理优势,为陕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基础,陕北人民通过高声放歌来表达自身的气魄和精神。
另外,陕北民歌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陕北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经历,大多数民歌中都体现出陕北人民间憨厚朴实的性格特征,并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陕北民歌广泛流传的基础。由于陕北民歌中将充分体现着人民的真实情感,使得群众在听到民歌时,会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对于歌曲中表达的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等有切实感受。并且,民歌歌词中使用的陕北方言,同样使得陕北民歌具有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将促使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区风格风格和艺术特征,进而实现陕北民歌的不断发展。
二、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
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并且可看作是陕北地区厚重文化沉积的体现,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人文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在对陕北民歌进行研究时,可发现民歌的风格多样,不仅有陕北汉子的豪气,还有米脂阿婆的圆润,有包括磅礴大气或者沉稳安然的艺术风格。陕北民歌在创作过程中,大多融入陕北人民的生活经验以及以及个人情感,作为人们情绪表达方式的一种,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以欢快的旋律为主,在主旋律上进行补充,并形成独特的地区风格。例如,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首曲子,便体现了陕北民歌的主要创作特点,以平缓的主旋律为骨架,使得整首歌曲圆润动听、平缓悠扬。
陕北民歌具有的特点之一便是将陕北方言结合在民歌中,将陕北人民的内心复杂情感,通过民歌的形式宣泄出来。陕北方言的运用,使得陕北民歌歌词口语化,将陕北人民的心理情感直白的描述出来,并且在歌词中将用到对称、夸张等手法,使歌词朗朗上口,在创作好的歌词上配备独特的陕北民歌旋律,将完成特色鲜明的陕北民歌。同时陕北民歌歌词中方言的运用,将促使民歌具有节奏欢快、亲切感人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出陕北的地方风俗,拉近与陕北人民的距离。陕北民歌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经过陕北人民的不断丰富,在歌词和旋律上将逐渐实现规范性和完整性。其中七言句式是具有用在陕北民歌中结构形式,例如《哭嫁》这一陕北民歌中歌词写到:“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这种七言句式的结构形式,在歌词中通常会使用衬字这种手法,能使歌词具有随意自然的特点,并且旋律性较强。歌词的创作主要是在陕北人民对话内容上的加工,能有效促进陕北民歌的广泛传唱[2]。如在陕北民歌歌词中写到:“一对对蝴蝶瞧牡丹,来瞧牡丹”其中的“来瞧牡丹”便是衬句这种手法的运用,在旋律上具有独特的陕北风格。
另外,汉字在语音上的多样性,为陕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促使其形成鲜明的地方风格。汉字语音多样性的使用,能充分体现陕北人民的情感,将复杂的心理特征包含在音阶中,将有效突破调式上的限制,表达出无限的思想以及情感。陕北方言具有偏重鼻音的特点,通常将歌词中的“人”读成“仍”,这种独特的方言特征,使得陕北民歌具有特殊韵,有利于民歌的广泛传播。
三、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旋律具有粗犷豪放、感情炽热的特点,并且节奏淳朴明快,体现了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的种类多样,不仅有抒情的山歌,还有节奏感较强的劳动歌以及流畅的民间小调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陕北民歌,使得陕北民歌不断改进发展,并且能适用于多种场合,具有较好的传唱性。实际记载的陕北民歌多达2万多首,这些民歌大部分是陕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哼唱的小调,并在后人的加工改进中,成为具有陕北地区风格的艺术作品,除了记录在册的陕北民歌,流传在民间的民歌也不在少数。如在陕北人民劳动或者重要节日中,通常会听到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陕北民歌,具有较强的气氛烘托作用,是陕北人民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的写照。
陕北民歌不仅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还包括了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陕北人民在创造民歌过程中,将对外地流入的小调进行改编,将自身的情感以及歌唱才能等融入在民歌创作,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陕北民歌旋律悠扬,腔调豪壮,大多数民歌是吼出来的,是陕北人民在宣泄心中的悲壮,这种民歌表达方式被陕北人民称为“拦羊嗓子回牛声”,将陕北人民的豪壮之情充分体现了出来,并且使得民歌具有其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例如,《艄公谣》中歌词写到“日头烤红胳膊弯,雨里风里我浪花里钻”,充分体现了艄公的生活状态,描述了艄公从小就学会搬水船。通过慷慨激昂的旋律,将艄公的悲壮情绪表现出来,并且艄公在演唱时,通过高亢的嗓音来表达着自已与黄河抗争的艰难生活经历,将生活中的辛酸通过民歌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是对自身情绪的有效宣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歌词中叠音的使用,指的是将单音节字重叠,将这种手法运用在民歌中,形成一种具有陕北特色的节奏,使得整首歌曲自然合理,在音阶以及音响上形成一种旋律感以及音乐感,将有效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单音节字重叠使用属于陕北民歌不断发展过程中寻求的一种适合陕北风格的一种表达手法,尤其对于陕北民歌具有的自然随意这一特点,民歌的创作没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工为艺术特征鲜明的陕北民歌,通过单音字节的运用,使得人民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出,满足人民对民歌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增强了民歌中的音乐美。以《赶牲灵》为例,这首民歌是陕北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出的,表达的情感淳朴感人,在歌词中写到:“你若是我的哥哥,招招那个手;不是我的哥哥,赶你的那个路”,歌词中运用的单音节字重叠这种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并形成的具有陕北风格的节奏旋律。
陕北民歌中衬词、衬字等具有鲜明的地区语言特点,并且方言化唱腔的使用是促使陕北民歌形成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形象地反映了陕北地区的民情乡俗[3]。歌词中陜北方言的使用,将使得陕北民歌具有其艺术特征,并且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地域特征。例如陕北民歌《兰花花》中,歌词极大部分由口语化的方言组成,通过直白的描述,将兰花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另外,陕北民歌歌词中通常采用衬词手法,是对七言句式的补充,使得歌曲更加接近群众的表达方式,便于传唱。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将歌词中的不同段落描述成一幅画面或者一个情境,随着创作者情感的变化,歌词内容随之发生改变,将情感充分表达出。总的来说,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其独特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是陕北人民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并能体现出陕北人民生经历以及生活状态。陕北民歌在歌词创作以及节奏编排上,具有独特的陕北风格,是保证陕北民歌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能体现陕北地区的人文以及地理特点,是陕北人民生活经历的体现,同时是陕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征,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更是将陕北的历史特点融入其中。陕北民歌具有淳朴欢快的节奏,悠扬的旋律以及清新的风格,包含了陕北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体现了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小红.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特征[J].音乐时空,2015,(09):54.
[2]徐珊珊.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3年.
[3]董海丰.浅谈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J].新课程(中学),2010,(1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