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天下(短篇小说)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干事在社会复杂观念冲击下,面临裁军三十万的进退去留压力,他迷茫、他困惑,他既想靠走关系,也想好好干工作实现个人愿望。可现实的迷雾一时障眼,他的梦想能实现吗?
  穆干事与机要处方参谋一起吃夜宵,彼此都很投缘,气氛自然蜜水一样乐融,觥筹交错间获知一条惊天消息:自己所在的宣传处要与保卫处合并了,这次精简整编,省军区政治部也就动了这两个处。嘿嘿,真是怕什么便会来什么!
  夜市上人声鼎沸,好一派热闹光景。老穆的头脑一下子蒙了,街边小贩的叫卖声接连不断地灌进耳朵,似乎要挑战忍耐的极限。一个卖花女孩神秘兮兮地走来游去,不时伸过来一束鲜花,大哥前大哥后地招徕生意。方参谋就着酒气拍了一下穆参谋:“咋了,吓成这样子,这不成了孬种吗?”“你才孬种呢,我是考虑别的事儿,来,干完这一杯。”说完话穆干事一仰脖就把玻璃杯干了个底朝天,受他情绪感染,平时不爱喝酒的方参谋也利索地喝干了杯中残酒。
  夜宵像汤圆灌了北风,眨眼便索然无味,很快草草收场,本来说是穆干事埋单的,结果让方参谋抢了先。实在讲,穆干事这会儿哪还有劲头管这玩意儿哩,方参谋当然心知肚明。卡拉OK声若即若离,烦人地绕来绕去,两人在路灯下摆了摆手,拖着影子顾自各奔东西。
  整整一个晚上,穆干事都睡不安稳,辗转反侧想的全是精简事儿。应了一句俗话:星星伴着月亮转,孤愁的人儿没人劝。其实自从媒体炒作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新闻,他的心就没踏实过。没想到转眼就泰山压顶了。是啊,裁到宣传处,自己这颗没根底的草儿自然不能幸免。照平时场面上说的,处里其他四个干事人人都有来头,他数来数去,还就自己是衣下摆溜边儿——离领子(导)太远!本来他是不怕转业或下放的,自打去年从集团军机关调到这个省军区机关工作,进了省会城市他就心静如水了。他想,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早该知足了,怎么说也比那些背着麻袋四处打工的退伍战友强呀。问题的症结在于老婆刚刚随军,户口还在外省小县没迁来哩。省会驻军单位哪个不是人满为患呢,要是一刀劈中自己,就只能下到僻远单位了,作为一个快调正营的干事,扪心想想,下去后发展空间确实有限得可怜,那份想安家省城的梦想也就只好付诸东流了。
  这么想来想去,脑瓜儿越发昏昏沉沉,正愁闷难解时,起床号嘟嘟响了起来,穆干事只好勉强撑着爬了起来,围着操场转了几大圈,早餐也懒得吃,就没精打采地拐进了办公楼。一路上碰上的同事目光都像怪怪的猫眼。整个上午接了两个老乡的电话,全是天南海北扯淡的老乡,说东扯西好像都是来送安慰药的。他强打精神跟妻子拨了个电话,听到她一口兴奋踌躇满怀等待进城的热情劲儿,到嘴的话在喉咙管里扑腾了两下,最终没有蹦出来。
  他咽了一口茶水,心想就冲妻子这股信任劲儿,也得使出浑身解数搏一搏。可是闷愁了一整天也没理出个头绪来,晚上便约上方参谋和李助理,来到中山风味美食街侃大山,指望聊出个锦囊妙计来。这两位铁哥们儿,平时没少得过他们的高见。可是今天酒过三巡也没扯出个名堂来。穆干事急得直灌闷酒,平时一向最爱吃的油淋牦牛干巴,今晚怎么嚼咬也感到腻味。
  氛围像一堆丝网紧压头顶,越挣越多,越扯越乱。这时在财务处工作的李助理开了金口:“不是咱哥们儿没高招,是你这小子太清高,怕铜臭染坏了身价,你想想这年头舍不得往外掏两个,哪个领导跟你铁呀,你又找谁办得通事儿?”“这倒也是,你把部领导整铁了,不就有了金靠山,精简整编叫谁下去,那还不是领导一句话!”方参谋眼睛亮闪闪地跟着附和。一听这话,穆干事就急得脑门冒青筋。可不!这些年自己不就是不会溜须拍马,才像浮萍一样漂了好几个单位么。这码事想一想都让人心疼,但又不得不小心地面对。他焦急地反问:难道除了请客送礼这码子下贱事,就没有别的好办法?李助理大为不解地反驳:“请客送礼可是大学问!一般人想送礼还不一定能进得了领导家的门,像你们主任是新来的,听说人又清正谨慎,你想想一般的小干事能沾上边吗?”是啊,看来也只能孤注一掷了——靠上个把部领导才能高枕无忧,可是怎么才能靠上呢?穆干事也不由得不朝这方面想了,不由得心里不着急。这时,对机关情况较为熟悉的方参谋抬高声调论起门道:你们主任看来一下子没法弄明白,就只能从副主任身上找突破口了,可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自然奏不了多少效,你想在这节骨眼上,谁会那么老实呢?老实讲此时此刻也不算个高招,得想想别的办法,比如你这个新闻干事会写文章,可以帮领导暗中捉捉刀、亮亮脸,这不就比送礼强多了,两下都体面。再说领导也不少你那几个钱,当然这得看人家领导有没有这份爱好才行。
  谈论了老半天,啤酒喝了十几瓶,穆干事虽然有了九分醉意,但脑子似乎清醒了许多,他理了理头绪,犹如醍醐灌顶,发现无非两种“靠法”:一是李助理的送礼法,二是方参谋的作文法。前一种方法确实太仓促了,再说自己家庭负担那么重,也没这个经济实力。后一种办法倒不失为上策,当了七八年新闻干事,报刊上的朋友还真不少,碰巧分管干部工作的高副主任就是个文章迷,听说写得不多,但兴趣不低,关键是要看他喜欢在什么报刊上发表哩。这样一想心里亮堂多了,穆干事一口气干了一瓶啤酒,方参谋和李助理看到他走出了愁绪,也为他分外高兴。三个人又连干了三瓶啤酒才摇摇晃晃地扭扶着歪回宿舍。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穆干事就有事没事地在政治部值班室门口晃悠,尽管脑袋昏痛得历害,可一想起正事就浑身激靈着。好不容易瞅着值班员上厕所的机会,逮住公务员小吴问起高副主任的报刊订阅情况,没想到被小吴一声首长的事儿不能外传为由,刷了他个满满的闭门羹。老穆听得满头冒青火,但不便发作,只好赶紧抽身走人。
  接下来一连几天不舒服,幸好周五轮上个值班的机会,他抓住打饭太慢的由儿狠狠地克了公务员小吴一顿,一向温和的老穆发这么大的火,着实弄得小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晚饭后,趁小吴去部领导办公室打扫卫生的机会,老穆翻开了小吴的床头柜。一张部领导的报刊订阅表赫然醒目地夹在一堆白纸中,让他双眼发亮,神清气爽,真格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老穆心里琢磨着,这篇理论文章要是发在报纸上肯定长不了,也不好收藏,领导不一定喜欢。他仔细点数高副主任的杂志订阅情况,发现国防大学学报的作者多是军以上高级干部,估摸着难上。但另一份中级院校办的《基层政工研究》倒是可以试试,说来也巧,过去在老部队带过自己一段新闻业务的张干事,上完研究生正好留在那儿做编辑,给这老哥说说情由,弄他三四个页码应该不成问题。这样一想老穆兴致高了起来,不一会儿看着小吴进门,眼光也柔和了许多。
  老穆急不可耐地和方参谋煲起了电话粥,一番“运筹帷幄”后,便合计着怎样一步步对症下药:这就是要写领导喜欢的文章;要写像领导写的文章;要写超越领导以往水平的文章。这是方参谋再三叮嘱的“八宝经”,只是后面这条让他犯难,这个水平关可不那么容易跨越。
  接下来的日子,穆干事以写一篇从严治军的通讯稿为由,推掉了处里很多应酬和杂事,跑起了省市图书馆,还通过关系查阅了几家院校报刊资料室,又厚着脸皮找大军区政工研究室和理论研究室的老乡,传真来一批相关资料。一连半个月,老穆一下班就直奔家里堆砌这桩方块字游戏,没有哪一天晚上不是超过零点。选题换了又换,稿子改了又改,好不容易熬出了个初稿,题目是《预备役部队党委班子能力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他兴冲冲传给大军区政研室的钟研究员指点,没想到被老钟不客气地批评了一顿,说像个讲话稿,不像理论文章。一阵电话战下来,文章思路重新推了一遍,高得有点似乎不像高副主任的东西,题目也被改成《当前预备役部队党委能力建设的误区和对策》。穆干事盯了半天,心想:还是改得好,思路水平高点总不是坏事,但语调一定要改得像高副主任的风格。接着几个晚上挑灯苦战,终于造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偷偷传给大军区的几位老乡行家指教,都说写得老到。
  稿子是写出来了,但愁丝却没少一根。是啊,方参谋、李助理说得不无道理。如果先给高副主任阅看,在这个敏感时候,万一领导谨慎拒绝了,岂不白费心机。假如看了又发表不了,岂不弄得更尴尬,看来只能发出来再说,发出来总是个肯定,也可给领导一个惊喜。俗话说:伸手不打送礼人。何况又有几人知晓,或许这就是一种世故吧。
  寄稿前他给《基层政工研究》杂志的张编辑打了个电话,这老兄果然古道热肠,一口应承要帮大忙,还说高副主任是杂志的老作者,既然你事先不好告诉领导,由他来沟通好了,还可趁机美言几句。听他这样一说,老穆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截。
  当天下午,老穆就郑重其事地来到振兴路邮局,他双脚频生轻风,擦过身边的人脸像湖面的荷花一样亲切可人,他小心翼翼地把稿子放入特快专递信袋,寄给张编辑。心情舒畅得犹如连上了持续一生的希望。他轻松地迈进街口,如释重负地望了望蓝蓝的远天,感到生活的美好其实无穷无尽,哪怕有一丝悲观失望也是自寻烦恼。
  然而,这样的好心情却只持续了三天。那天上午,省军区机关调整精简教育动员大会上,副政委的讲话让人胆战心惊,满篇都是减人的信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政委的压阵讲话更是上火,还为一个说情电话不点名地骂了娘,说再碰到就要严肃处理,气氛顿时紧张得不得了。那晚他忍不住又给张编辑拨了个电话,老张这回回话却有些马大哈:收到了,有空看看再说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用不着那么着急。难道张编辑那儿有变故?不过他以前也有这种做事漫不经心、说话模棱两可的怪脾气,真是让人欢喜也让人忧愁。可不管怎样,稿子没发出来,心里怎么也踏实不起来。
  门前花坛的菊花一连几天都是奄奄一息的模样,他感受到了一种难耐的煎熬,就像过去人们常说的那种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感觉,晚上也有了失眠现象。他明白了,世间最难对付的事儿就是等待。趁这空当他写完了那篇常挂嘴边的从严治军通讯稿,传给军区小报的铁哥们儿。他想不能给人留下蒙人说谎的印象。尽管这样,日子还是踏实不起来。这会儿,各种小道消息甚嚣尘上,一时有人传说张三裁减了,一时又有人传说李四安排转业了,思来想去他都感到自己在劫难逃,而那救命的理论文章却迟迟没一点消息。电话这几天也突然变了个样,似乎打得越多,越出鬼名堂。老张的回话也好像越来越有点玩世不恭,但又始终留有余地。老穆心想,这年头老感情或许越来越不受用了,再急也无用,但等着总比不等多一分希望啊。
  这天一上班,宣传处长就笑眯眯地把穆干事叫进办公室,慎重地交代:“军区报社的阚处长来咱们省军区搞调研,你陪他去下面几个单位转转吧,看你最近好像情绪不太好,也算是出去散个心吧。”嗬!真是越怕什么,越是碰到什么。老穆心里这么想,嘴里却不敢说出来,极不情愿地领受了任务。本来出差是个美事儿,可以躲掉文山会海,躲掉清规戒律,可是在精简这节骨眼上,谁愿意打这个“盹”呢?但是不服从领导安排的负面影响自然不可低估,搞不好就会自毁长城啊。老穆叹了口气,心事重重地走回自个儿办公室。
  调研的事情确实丰富多彩,由于相关的军分区、团队领导多与阚处长热络熟悉,一路上工作节奏并不紧张,开会听汇报的时候很少,多是现场参观,游山玩水的,间隙安排个唱歌或跳舞的小活动,同行的司机小吴都感慨这是一种休闲。老穆的心情却是闲不起来,隔三岔五给办公室的同事和收发员打电话,说东扯西地探问情况,盼着杂志社的好消息。
  又是一个难耐的一周,磨磨蹭蹭地摇过去了。阚处长的调研活动也好不容易准备结束了,在军分区的欢送午宴上,同办公室的高干事发来一条短信:祝贺老兄,高副主任表扬你稿子写得棒。这消息不亚于一声春雷,使老穆兴致陡然升得老高,争着跟阚处长喝了一大杯白酒,弄得阚处长也高兴得一个劲夸奖起穆干事能干起来。
  高速公路两旁的树草,在风中像迎送的舞蹈队。下午,三菱车一路奔回省城火车站,老穆送走阚处长就直奔办公楼,一按电梯,正好碰上高副主任和司机急匆匆地走出电梯口,他给穆干事扔下一句话:你那稿子写得不错,以后要多寫一点啊。说完就钻进轿车绝尘而去。
  老穆顿时高兴得哼起了渔民小调晃进办公室,一看信架上果真有一堆自己的信件,一本长长的《基层政工研究》杂志信封赫然醒目,打开一看是第12期,自己那篇盼星星望月亮的稿子刊登在中间栏目,整整占了四个页码,高副主任的大名闪闪发亮。他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了许多,看着对面的报架,浑身一股当家做主的气概,顺手浏览了一遍军区小报,自己那篇从严治军的通讯稿发了个三版头条,通栏标题,视觉效果非常好。老穆兴奋地感慨:真格是莲结并蒂,喜事成双啊!一定是张编辑给高副主任的美言生了效,要不很少表扬人的高副主任不会在电梯口这么客气。自己应该好好向高副主任汇报一次,把感情拉近一点总不是坏事。   上班,他就直奔高副主任办公室,结果一上午去了三次都是人空门关。悄悄一打听,才知高副主任母亲去世了,他请假15天回山東老家料理后事去了。他有些怅然地回到办公室。
  十天后的下午,机关突然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精简干部分流命令,处里原来传说来头很大活动最多的高干事、王干事都分流去了干休所和人武部,自己留了下来,在新合并的宣保处当干事。他暗自庆幸自己提前采取了高明对策。
  散会回到办公室好久,也止不住兴奋劲儿,这时收发员送来一封挂号信,打开一看又是一本刊稿的第12期《基层政工研究》杂志,他想老张寄这么多份干吗呢?仍然格外珍惜地翻阅着,忽地从中掉下一页信笺,一看就知是张编辑的墨宝:
  小山兄弟,你好!上次赶急寄去的刊物想必收到,因出现了一点技术错误,杂志社忙于整改重印,没有来得及跟高副主任联系并寄刊,新刊印好后打他办公室电话又没人接,只好过些天再说,不知会不会耽误你的大事。此前我提前寄去的错刊本来要收回,考虑都不是外人,就不那么麻烦了,希望不要外传。顺寄新刊一本。代问高副主任好!祝顺利!进步!愚兄张斌12月26日。
  这封信让老穆看得天昏地暗、目瞪口呆,这么说高副主任压根儿就不知道理论文章一事?那他表扬的是什么稿子?自己这几个月的努力岂不是枉费心机?难道大伙儿认可的潜规则并不灵效?他提起电话询问收发室,高副主任第12期《基层政工研究》杂志是什么时候到的?回答是还没收到,他们也很奇怪这期杂志怎么拖了这么久。老穆真想打电话问问“神通大王”高干事,那天高副主任表扬的是什么稿子,为什么这年头的事儿那么难以预料?可是老高被精简去了干休所,听说正闹着小情绪,这时候哪好意思开这个口呢?
  这么想时一阵急雨就噼里啪啦下了起来,天空时灰时暗,间或有一道闪电划过。
  作者简介
  周承强,男,七十年代出生。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创委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某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珠风小说创作研究会会长、赤壁文学院副院长、剑麻诗社社长。曾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和广东省作协首届小说高研班学习。1988年1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千余篇(首),部分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等30多种选本,已出版诗集12部。曾获第十二届全军文艺奖、《解放军文艺》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第三届全军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广州军区首届战士文艺奖、第六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并被《诗选刊》评为 “中国首届十佳军旅诗人”。
  责任编辑 王秀云
其他文献
排异是一个医学名词,尤凤伟拿来做了小说题目。这种用法并不罕见,此前杨晓升就用“介入”做过小说题目。究其原因,恐怕是作家们觉得,结构复杂、运行精妙的人体与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及彼,能够生发出不少感慨和联想,大有小说可做。戏法人人会变,奥妙各有不同。杨晓升的小说落脚在伦理人性上,尤凤伟则在社会肌体如何健康运行上做足了文章。  一般说来,排异是指人体器官移植以后,异体组织进入有免疫活性宿主,人体免疫
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甘肃的《读者文摘》杂志在全国搞了一次征文,我根据我大学同学明晖和他妻子奇特的爱情故事,写了一篇千字文投稿,结果获了一个奖,奖品是一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收藏的四大名著有不少版本,但《读者文摘》奖的这套《红楼梦》《西游记》《水滸》《三国演义》的版本,却是很少见到的袖珍本,64开,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软皮精装,内文用超薄纸印刷,小字,四大名著浓缩到四本小书中。这套书,旅行时携带
家书,是漂泊在外的人与家人相互来往的信,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方式,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一封封平淡、朴实的家书,一行行带着体温、浸着热泪、寄托着希冀的文字,连接着千家万户和五湖四海,记录着社会进程,见证着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诗圣”杜甫在《春望》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尽述在“安史之乱”中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和对国事的担忧;林觉民在生命最后一刻写下脍炙人口的《與妻书》,表达
1.大雪  一场大雪让历史在现实中复活  大雪从天而降,大雪从天而降  大雪落在苍茫的群山上  大雪落在垂钓的湖面上  大雪落在古典的长亭短亭  青砖灰瓦红墙  飞翘的檐角、抖动的枝条上  落在老物件和旧时光的斜坡和断面上  落进摄影师精心筛选剪裁的构图  画家审美的画框  世人对从天而降的事物  总是秉持截然相反的方向——  不是无限悲伤,就是大喜过望  其实,喜不会从天而降  悲不会从天而降 
一  电话铃第一声响起,我便在战栗中惊醒。打开台灯一看,石英钟指着零时十分。我不敢接电话。我知道这个时间的电话内容基本上没什么好消息。作为团政委,我怕团里出事儿;作为老大,我怕老家出事儿。等第三下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犹豫着接了电话。是大弟从老家打来的,声音跟以往有很大差距:“大哥吗?咱娘不行了……”  自大弟家安上电话,轻易不打一次,打过来基本上都有事儿,有好事儿的时候极少。娘长年生病,我每天都过得
午饭过后,我坐在圣莫妮卡海滩的栈桥码头上,被大太阳晒得昏昏欲睡。我在等国内来的客人们从海滩上拍照回来,然后送他们去洛杉矶国际机场,赶下午四点直飞北京的飞机。6岁的小女儿珍妮在不远处跟一个小贩玩,那是一个常年在这里兜售贝壳的菲律宾人,她的那些漂亮的形状奇异的贝壳,对小孩子有无限吸引,每次珍妮来这里,最后她都会从菲律宾人那里买一两只贝壳回去,无论我怎么跟她解释都没有用。这些贝壳大部分是亚洲进口来的,根
长篇散文《青梅》,可以视作作家蒋韵的私人叙事,也是作家饱含深情的泣血之作。通篇并没有千回百转的曲折故事,可是读完却令人唏嘘不已。蒋韵的文字一向很节制很干净,但是在这篇散文中却有些铺陈,看得出她想讲的太多太多。记得蒋韵曾经说过,她的奶奶、妈妈都喜欢“讲古”。现在轮到她“讲古”了。她在文章最后,明确写道,此文就是写给她的外孙女的。“等她长大了,我一定不在了。或许她还没长大,我的记忆已经如同我母亲一样死
南焱的这部《青铜爵》,括弧里注明了“1992~1997湖南小镇少年纪事”,等于把作品的取材、题旨、内容乃至时间、地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与交代;作品开头那首同名小诗,则先声夺人般,以毫不隐晦的意蕴,与作品及其内涵前后呼应。看作品末尾,小说写于2000年,改定于2016年,其间相隔十五六年,想来酝酿的时间一定更长。作品的叙述有着明显的纪实风格,因此在我看来,作品里的“我”或隐或现着作者的影子,故事或者也
我爱我的祖国,没啥可笑的  我的祖国很老了,足足有五千年  大部分时间都被某些个人占  有了  才有神仙和皇帝纷纷登场  表彰自己的功绩  祖国两个字被冷落在一边  偶尔被捡拾起来  抖抖灰尘,泛黄的字体立刻充  血起来  站得方方正正  太阳般照见受尽蹂躏的人民  我爱我的祖国,五千年了  祖国第一次属于人民  还是不久前的事  第一次听到是人民创造了祖  国的历史  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才是当家 
A   桃花汊的刘五儿近年来悲喜交加,五味杂陈。   刘五儿今年三十岁,本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青年农民,据说他十八岁学耕田时,走在母牛后面,不经意间看到牛尾巴下面那个部位,脸涨得通红。于是想了个非礼勿视的措施,摘了一柄荷叶用吊绊子草系挂于牛尾,别人见了感到奇怪,问他搞的什么名堂?他红着脸说是为牛遮阴,意思是遮挡太阳的暴晒,别人听了愈加笑得厉害。于是,人们便送他一个外号“刘遮阴”。   去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