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塑俗称为面人、江米人。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历史上民间有逢年过节用面粉捏“月糕”、“面鱼”等习俗,由此产生面塑艺术。北京面塑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吸收其他艺术之精华,博采众长并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面人郎”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面人郎”名叫郎绍安(1909—1992),其师傅是著名的“面人大王”赵阔明(1900—1980)。郎绍安在旧社会耍手艺30多年,他的面塑作品题材广泛,有反映三百六十行和各种民俗的作品,如“剃头的”、“耍猴儿的”、“逛庙会的”等。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练就了眼明手快,看得准,拿得稳,造型准确,形象逼真,装饰简洁的捏塑手法。
泥人张,面人郎。面人郎说的就是老手艺人郎绍安。作家冰心曾在《面人郎采访记》中这样描写“面人郎”的技艺:“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初期,郎绍安还是一个街头流浪的艺人。一天中山公园举办工艺品展览,郎绍安捏了一套《智取华山》中的山水人物。朱德被它所吸引,当知道此时“面人郎”还没有正式工作时,立即叫随行的人记录下来。几天后,郎绍安便被安排到美术服务部工作,并被授予老艺人称号。从此郎绍安得以安心从事面人创作。
面人郎收了不少徒弟,郎志春这一辈儿兄弟姐妹一共九个,也都跟着父亲郎绍安学捏面人。到了郎佳子彧这儿,已经是第三代。无论是面人郎的徒弟还是子孙,不少都改行去做别的工作。 “有些要养家糊口啊,捏面人的收入不够,就改行了。”郎佳子彧的父亲、面人郎第二代传人郎志春说,“我的姐姐哥哥们也有其他工作,但捏面人的手艺没丢。有需要的时候,拿起材料和家伙事儿就能捏”。
作为第三代里年纪最小的孩子,郎佳子彧如今正在读高三,热爱篮球,最喜欢的球星是科比,房间里贴满了科比的海报。但这个看似新潮的年轻人却对捏面人儿的老手艺情有独钟。“小筱(郎佳子彧的小名)两三岁的时候,我捏面人他就一直看着。”郎志春说,“我看着好玩儿,就揪一块面给他,他就学我搓面团,特有耐心,也不嫌烦。我不动,他就不动”。郎志春一看儿子郎佳子彧这么有兴趣,就在创作之余开始教儿子捏面人儿。
到了5岁的时候,郎佳子彧就可以自己独立制作小作品。祖父和父辈们的作品题材大多是戏文中的人物和市井人物。面塑的题材其实与面塑艺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作为不折不扣的90后,郎佳子彧除了传统面塑之外,捏了不少新题材,比如史努比、机器猫、福娃等等。“最开始捏的时候要先试一下,试三四个找一下感觉。后来就不用了,构思一下就可以开始捏了。”郎佳子彧说道。
2011年11月,郎佳子彧被北京市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面临高考压力的他不得不放弃了篮球队队长的身份,捏面人也只能在节假日偶尔为之。在采访之后,郎佳子彧可能要为作业奋战到深夜,但他说起面人时神采奕奕,颇有想法。“捏面人我是不会放弃的,可能以后成立工作室。手艺要在实践中提升。我觉得题材更重要。比如一幅画就能让看的人深思,我想以后让面塑也能引起思考,而不仅仅只是形象生动逼真。”
“面人郎”名叫郎绍安(1909—1992),其师傅是著名的“面人大王”赵阔明(1900—1980)。郎绍安在旧社会耍手艺30多年,他的面塑作品题材广泛,有反映三百六十行和各种民俗的作品,如“剃头的”、“耍猴儿的”、“逛庙会的”等。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练就了眼明手快,看得准,拿得稳,造型准确,形象逼真,装饰简洁的捏塑手法。
泥人张,面人郎。面人郎说的就是老手艺人郎绍安。作家冰心曾在《面人郎采访记》中这样描写“面人郎”的技艺:“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初期,郎绍安还是一个街头流浪的艺人。一天中山公园举办工艺品展览,郎绍安捏了一套《智取华山》中的山水人物。朱德被它所吸引,当知道此时“面人郎”还没有正式工作时,立即叫随行的人记录下来。几天后,郎绍安便被安排到美术服务部工作,并被授予老艺人称号。从此郎绍安得以安心从事面人创作。
面人郎收了不少徒弟,郎志春这一辈儿兄弟姐妹一共九个,也都跟着父亲郎绍安学捏面人。到了郎佳子彧这儿,已经是第三代。无论是面人郎的徒弟还是子孙,不少都改行去做别的工作。 “有些要养家糊口啊,捏面人的收入不够,就改行了。”郎佳子彧的父亲、面人郎第二代传人郎志春说,“我的姐姐哥哥们也有其他工作,但捏面人的手艺没丢。有需要的时候,拿起材料和家伙事儿就能捏”。
作为第三代里年纪最小的孩子,郎佳子彧如今正在读高三,热爱篮球,最喜欢的球星是科比,房间里贴满了科比的海报。但这个看似新潮的年轻人却对捏面人儿的老手艺情有独钟。“小筱(郎佳子彧的小名)两三岁的时候,我捏面人他就一直看着。”郎志春说,“我看着好玩儿,就揪一块面给他,他就学我搓面团,特有耐心,也不嫌烦。我不动,他就不动”。郎志春一看儿子郎佳子彧这么有兴趣,就在创作之余开始教儿子捏面人儿。
到了5岁的时候,郎佳子彧就可以自己独立制作小作品。祖父和父辈们的作品题材大多是戏文中的人物和市井人物。面塑的题材其实与面塑艺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作为不折不扣的90后,郎佳子彧除了传统面塑之外,捏了不少新题材,比如史努比、机器猫、福娃等等。“最开始捏的时候要先试一下,试三四个找一下感觉。后来就不用了,构思一下就可以开始捏了。”郎佳子彧说道。
2011年11月,郎佳子彧被北京市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面临高考压力的他不得不放弃了篮球队队长的身份,捏面人也只能在节假日偶尔为之。在采访之后,郎佳子彧可能要为作业奋战到深夜,但他说起面人时神采奕奕,颇有想法。“捏面人我是不会放弃的,可能以后成立工作室。手艺要在实践中提升。我觉得题材更重要。比如一幅画就能让看的人深思,我想以后让面塑也能引起思考,而不仅仅只是形象生动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