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隶属于高校的一级次级社会组织,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于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更在于其对于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学生党支部 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
正如古希腊政治思想史里所讲的那样,社会分工的存在最终导致了人类古老“国家”雏形——城邦的出现,因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意义亦由此开启。[1]P13所谓整体性意义的存在最终决定了,存在于人类社会整体中的各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势必会对整体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换言之,诸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存在并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与和谐。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设在高校学生中的基层组织,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不仅在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更在于其对整体社会和谐的重要贡献。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经验证明,高校党组织特别是学生党支部可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之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挥着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组织和模范带头作用,也成为了决定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内部建设,实现其组织自身的和谐
高校学生党支部对于促进高校和谐乃至于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实现其对于高校和谐、社会和谐的这层重要意义,其前提必须是加强其组织内部的建设,实现其组织自身的和谐。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人员配备建设与组织内部各项制度建设。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人員配备建设
一群大雁何去何从,飞在最前头的那只作用极其重要。党支部书记就是一只“领头雁”,一个支部是否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领导力,支部党员能否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关键看支部书记素质的高低和作用发挥得好坏。因此,学生支部书记的选配显得尤为重要。专职政工干部如政治辅导员是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最佳人选。政治辅导员对所分管的学生情况最了解,他们多是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他们做支部书记,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这个目标实现后,一个班级建立一个支部,学生党支部数量明显增多,“由于政工干部编制较少,多数高校是约300个学生(相当于7-9个班)配一名政治辅导员,政治辅导员担当支部书记明显‘供不应求’”。[3]在这种情况下,从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配备学生支部书记是必然趋势。我们可以从本班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党员作为支部书记,也可以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任低年级学生支部书记,政治辅导员可以作为所管辖班级或年级党支部的导师或称顾问,指导支部工作。
此外,作为学生支部建设主要运作和管理者的学生支部书记乃至于学生支部委员等的人选,必须是政治上过得硬、思想境界较高、理论功底较厚实、学习成绩优良、事业心强、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由于学生主要任务就是专业学习,多数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这就要求高校党委、院系总支班子工作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党务方面的培训教育要从入党积极分子抓起,入党后在预备期间更应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不仅要培养其党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在大学高年级就容易选拔出优秀分子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才能储备一批胜任党支部工作的骨干力量。这批力量在做发展党员及其他工作时,也能注意“传帮带”。这样学生党支部的班子建设才能呈现良性发展状态。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内部各项制度建设
当前,学生党支部在管理上存在局限于以思想教育代替制度管理、以纪律约束代替制度建设,忽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特殊性的现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支部工作制度、教育制度、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激励竞争制度、长效机制等,支部工作的随意性较大。调查显示,“32.9%的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有近10%的学生认为,发展学生党员或支部的重大事件的决定‘由支部书记或辅导员一人说了算’;52.8%的学生认为,当前学生党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4]
制度建设是组织建设的保证,是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内部和谐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建立健全整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学生党支部要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明确职责,规范支部成员和广大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切实做到规章建党、制度建党。坚决杜绝随意性和一切不规范行为而使党的组织和制度受到损害。
健全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到现实当中,主要涵盖了:坚持“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立健全入党联系人制度、共青团“推优”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制度、入党公示制度、发展对象考察和政审制度、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年度发展党员计划报批制度、入党材料归档制度。从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机制,从物质上确保学生党建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科学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实现其与组织外的和谐
所谓和谐,包含组织内的和谐,更应涵盖这一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和谐,这符合社会组织介于社会中的整体性意义。简而言之,学生党支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当中的一级次级社会组织,其从横向关系上讲隶属于其上一级社会组织——高校。存在高校之中,它必将与其他高校的组织形式发生关系。正是有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才增加了学生党支部的存在的合理性。因此,要真正地加强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当中的作用,必须科学合理的设置学生党支部,实现其在高校范围内与其它高校组织之间的和谐。
(一)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对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有这样的规定:“学生党支部按年级或系设置,党员人数较多的可按班设置。”本科高校学生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努力做到“一年级班有党员,二年级班有党小组,三年级班有党支部”,“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也是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5]在低年级,学生党员人数不多,可以一个年级设立一个党支部,也可以把高年级学生党员或研究生党员下派到低年级班组建党支部。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讲授、思想教育及其它活动还是传统地以班级为单位,“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这种模式也更能便捷地开展工作,因此这种模式目前被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由此可见,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可以达到班级学生组织管理与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党组织与高校学生班级组织这两种次级社会组织之间的和谐,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高校的和谐发展。
(二)以公寓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完善,学生活动的地域已不仅限于班级,“班级”——这个维系学生之间关系的概念日益被淡化,学生公寓逐渐成了现代社会高校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组织模式。因此,如何对这一组织形态加以有效的管理成了建设和谐高校的又一项重要难题。作为高校稳定的重要堡垒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成了攻克这一难题的有力武器。学生党支部建在公寓,党组织活动易于召集,而且大多数高校同一院系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公寓,这样也易于院系总支对支部的管理,更有利于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公寓组织——这一新型的高校次级社会组织形态采取更为有效的协调管理,其意义主要反映于二者之间长远和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以社团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
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社团,学生可在其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某方面技艺,并在此平台上展现自我。这是各个社团吸引众多学生参与的魅力所在。在高校,学生社团林立,如中国人民大学有84个社团、协会,北京大学有69个,学生加入率达到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覆盖,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加入一个社团。社团由于数量多,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广,活动生动丰富活跃,适合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学生社团的广泛存在,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增加了新的选择方向。作为两个次级社会组织,高校学生党组织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其关系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学生党支部组织要真正实现其对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只有确立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二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所以,以社团为单位建立党组织是可行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一个社团组建一个党支部,同类性质的社团成立党总支,如在学术类、科技类、文学类、文体类、实践类社团分别成立党总支,可以派社团指导老师任党支部或党总支书记,同时培养一批学生党员骨干来做党支部和党总支的工作。
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由推动高校和谐到推动社会和谐
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既要发挥其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实现这——目标,其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锻炼是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可以采取校内实践锻炼,也可采取校外实践锻炼,这符合学生党支部在社会组织中的双重角色定位。学生党支部校内实践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让学生党员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要求学生党员入党后,继续在院学生会或系团总支、学生分会、班委、团支部担任职务。其次,让学生党员担任班级、寝室信息员,使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保证信息畅通,极大地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
学生党支部校外实践活动同样包括两个主要方面:首先,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圣地,在参观实践中培养学生党员的党性荣誉感。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战争历史纪念地、组织入党宣誓大会等活动,使学生党员真正在这些活动中受到锻炼,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其次,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院团委、系团总支每年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位学生党员都必须模范带头、主动参与。只有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才能切实地了解社会,增长服务于社会的信心,从而最终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校外实践活动体现了高校学生党支部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与有效运作,最终使作为一级次级社会组织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由推动高校和谐成功地转换到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从而真正地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整体性意义。
四、小结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之一,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6]综合上文可见,介于政治学中政治组织对于政治生态发展的一种普遍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积极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对于我国当前校园和谐、社会和谐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安勤等.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求实,2006(2).
[3]陈阿卿.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浅议[J].龙岩学院学报,2006(8).
[4]苗国厚.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5]周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在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3.10.
[6]李惠超、刘朝晖、赵彦军.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创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
责任编辑 马永义
[关键词] 学生党支部 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
正如古希腊政治思想史里所讲的那样,社会分工的存在最终导致了人类古老“国家”雏形——城邦的出现,因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意义亦由此开启。[1]P13所谓整体性意义的存在最终决定了,存在于人类社会整体中的各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势必会对整体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换言之,诸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存在并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与和谐。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设在高校学生中的基层组织,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不仅在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更在于其对整体社会和谐的重要贡献。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经验证明,高校党组织特别是学生党支部可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之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挥着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组织和模范带头作用,也成为了决定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内部建设,实现其组织自身的和谐
高校学生党支部对于促进高校和谐乃至于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实现其对于高校和谐、社会和谐的这层重要意义,其前提必须是加强其组织内部的建设,实现其组织自身的和谐。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人员配备建设与组织内部各项制度建设。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人員配备建设
一群大雁何去何从,飞在最前头的那只作用极其重要。党支部书记就是一只“领头雁”,一个支部是否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领导力,支部党员能否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关键看支部书记素质的高低和作用发挥得好坏。因此,学生支部书记的选配显得尤为重要。专职政工干部如政治辅导员是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最佳人选。政治辅导员对所分管的学生情况最了解,他们多是学生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他们做支部书记,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这个目标实现后,一个班级建立一个支部,学生党支部数量明显增多,“由于政工干部编制较少,多数高校是约300个学生(相当于7-9个班)配一名政治辅导员,政治辅导员担当支部书记明显‘供不应求’”。[3]在这种情况下,从优秀学生党员中选拔配备学生支部书记是必然趋势。我们可以从本班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党员作为支部书记,也可以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任低年级学生支部书记,政治辅导员可以作为所管辖班级或年级党支部的导师或称顾问,指导支部工作。
此外,作为学生支部建设主要运作和管理者的学生支部书记乃至于学生支部委员等的人选,必须是政治上过得硬、思想境界较高、理论功底较厚实、学习成绩优良、事业心强、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由于学生主要任务就是专业学习,多数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这就要求高校党委、院系总支班子工作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党务方面的培训教育要从入党积极分子抓起,入党后在预备期间更应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不仅要培养其党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在大学高年级就容易选拔出优秀分子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才能储备一批胜任党支部工作的骨干力量。这批力量在做发展党员及其他工作时,也能注意“传帮带”。这样学生党支部的班子建设才能呈现良性发展状态。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内部各项制度建设
当前,学生党支部在管理上存在局限于以思想教育代替制度管理、以纪律约束代替制度建设,忽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特殊性的现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支部工作制度、教育制度、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激励竞争制度、长效机制等,支部工作的随意性较大。调查显示,“32.9%的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有近10%的学生认为,发展学生党员或支部的重大事件的决定‘由支部书记或辅导员一人说了算’;52.8%的学生认为,当前学生党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4]
制度建设是组织建设的保证,是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内部和谐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建立健全整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学生党支部要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明确职责,规范支部成员和广大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切实做到规章建党、制度建党。坚决杜绝随意性和一切不规范行为而使党的组织和制度受到损害。
健全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到现实当中,主要涵盖了:坚持“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立健全入党联系人制度、共青团“推优”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制度、入党公示制度、发展对象考察和政审制度、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年度发展党员计划报批制度、入党材料归档制度。从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机制,从物质上确保学生党建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科学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实现其与组织外的和谐
所谓和谐,包含组织内的和谐,更应涵盖这一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和谐,这符合社会组织介于社会中的整体性意义。简而言之,学生党支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当中的一级次级社会组织,其从横向关系上讲隶属于其上一级社会组织——高校。存在高校之中,它必将与其他高校的组织形式发生关系。正是有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才增加了学生党支部的存在的合理性。因此,要真正地加强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当中的作用,必须科学合理的设置学生党支部,实现其在高校范围内与其它高校组织之间的和谐。
(一)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对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有这样的规定:“学生党支部按年级或系设置,党员人数较多的可按班设置。”本科高校学生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努力做到“一年级班有党员,二年级班有党小组,三年级班有党支部”,“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也是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5]在低年级,学生党员人数不多,可以一个年级设立一个党支部,也可以把高年级学生党员或研究生党员下派到低年级班组建党支部。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讲授、思想教育及其它活动还是传统地以班级为单位,“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这种模式也更能便捷地开展工作,因此这种模式目前被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由此可见,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可以达到班级学生组织管理与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党组织与高校学生班级组织这两种次级社会组织之间的和谐,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高校的和谐发展。
(二)以公寓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完善,学生活动的地域已不仅限于班级,“班级”——这个维系学生之间关系的概念日益被淡化,学生公寓逐渐成了现代社会高校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组织模式。因此,如何对这一组织形态加以有效的管理成了建设和谐高校的又一项重要难题。作为高校稳定的重要堡垒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成了攻克这一难题的有力武器。学生党支部建在公寓,党组织活动易于召集,而且大多数高校同一院系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公寓,这样也易于院系总支对支部的管理,更有利于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公寓组织——这一新型的高校次级社会组织形态采取更为有效的协调管理,其意义主要反映于二者之间长远和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以社团为单位设立学生党支部
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社团,学生可在其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某方面技艺,并在此平台上展现自我。这是各个社团吸引众多学生参与的魅力所在。在高校,学生社团林立,如中国人民大学有84个社团、协会,北京大学有69个,学生加入率达到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覆盖,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加入一个社团。社团由于数量多,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广,活动生动丰富活跃,适合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学生社团的广泛存在,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增加了新的选择方向。作为两个次级社会组织,高校学生党组织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其关系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学生党支部组织要真正实现其对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只有确立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二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所以,以社团为单位建立党组织是可行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一个社团组建一个党支部,同类性质的社团成立党总支,如在学术类、科技类、文学类、文体类、实践类社团分别成立党总支,可以派社团指导老师任党支部或党总支书记,同时培养一批学生党员骨干来做党支部和党总支的工作。
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由推动高校和谐到推动社会和谐
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既要发挥其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实现这——目标,其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锻炼是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可以采取校内实践锻炼,也可采取校外实践锻炼,这符合学生党支部在社会组织中的双重角色定位。学生党支部校内实践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让学生党员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要求学生党员入党后,继续在院学生会或系团总支、学生分会、班委、团支部担任职务。其次,让学生党员担任班级、寝室信息员,使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保证信息畅通,极大地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
学生党支部校外实践活动同样包括两个主要方面:首先,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圣地,在参观实践中培养学生党员的党性荣誉感。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战争历史纪念地、组织入党宣誓大会等活动,使学生党员真正在这些活动中受到锻炼,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其次,让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院团委、系团总支每年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位学生党员都必须模范带头、主动参与。只有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才能切实地了解社会,增长服务于社会的信心,从而最终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校外实践活动体现了高校学生党支部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与有效运作,最终使作为一级次级社会组织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由推动高校和谐成功地转换到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从而真正地实现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整体性意义。
四、小结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之一,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6]综合上文可见,介于政治学中政治组织对于政治生态发展的一种普遍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积极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对于我国当前校园和谐、社会和谐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安勤等.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求实,2006(2).
[3]陈阿卿.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浅议[J].龙岩学院学报,2006(8).
[4]苗国厚.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5]周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在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3.10.
[6]李惠超、刘朝晖、赵彦军.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创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