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动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种扬弃,是基于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现实困境背景下的改革。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思政课课堂有效性的实现与互动式教学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性。“互动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可能的教学尝试,对于思政课有效性的提升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发现和挖掘更多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思政课的魅力,使其能够真正“深入人心”。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思政课;有效性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在统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在于“对话”,强调从传统的被动学习为新型的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营造多向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对等交流讨论的形式达到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激发教学双方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为深入了解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际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选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调查样本,对某市七所主要高校的《思修》课课堂进行了实地调查,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听课情况、教学效果、作业与考试六个维度,收集了28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指标的数据,每项指标均以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量化反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份关于听课调查员对其所听课堂的评价表,并依据其数据统计结果,就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科学评估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思政课有效性的问题提出理性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思政课课堂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其有效性的实现程度。从当前的大环境出发,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众多高校纷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变化都表明,与过去相比,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关于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层出不穷。发展很快,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思政课有效性的实现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入手,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调查员对学生听课情况的同意程度来看:
通过思政课抬头率这项指标的同意度频率分析表,可以看出:在各高校听课调查的70组数据中,持非常同意态度的分别占(含非常同意)的占28.6%,而持不同意(包含非常不同意)态度的占比高达32.9%,持一般态度的占比38.6%。总体上看来差别不是很明显,除去持一般态度的比例,持不同意态度的比持同意态度的高4.3%,这说明不赞同学生抬头率高的要比赞同的人数更多,由此可得出:抬头率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情况不太乐观。作为思政课有效性最重要的一个外在表现,抬头率低表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通过表2中“对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情绪很高”这项指标的同意度频率分析表,可以看出:在各高校听课调查的70组数据中,持非常同意态度的占(含非常同意)的占34.3%,而持不同意(包含非常不同意)态度的占比也是31.5%,持一般态度的频率有24次,占比34.3%。对比之下,不同意态度的比持同意态度的保持接近的一个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如果将持一般态度的比例汇总分析,那持不同意态度的占比为65.7%,是远超出持同意态度的占比,说明思政课教学对于学生兴趣的吸引力低于教学预期值。
就对学生听课情况的调查同意度来看,通过关于S市内主要高校思政课抬头率、学生感兴趣两项指标的同意度频率分析表,可以表明: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抬头率、和感兴趣得分普遍不高,这说明增加思政课的有效性几乎是所有高校都应该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教育者的重视,通过对其的课堂反馈情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整个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实现程度,即有效性问题。因此,这三项指标能够较好地体现思政课的有效性,我们也能从学生的反馈状况中十分显著地得到其主体性参与程度的反馈信息,从而为更好提高有效性进行改进和修正。
2、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况的同意度来看:
上述频率分析表表明,认为师生之间有互动的比例高达50%,持不同意態度(包含非常不同意)的比例仅有12.8%,虽然二者差距较大,但不能就此而忽视持“一般”态度的比例高达37.1%,这样一个数据表明:师生互动可能在大部思政课课堂中都有所存在,但很多人对其互动的效果和评价不是很高,因而只是持“一般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考虑到一些调查员的主观因素,本文对7位调查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如“您认为思修课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您认为师生互动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多大的影响?”等几个问题。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听课员反馈道:师生处于分离的状态,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学生“埋头苦干”,或学习其他,或与手机“对话”。可以看出,这样的互动大多为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行为,学生的反馈度不是很高,效果不太理想。上述情况表明,传统的被动型学习方式已经过时,单方面的灌输通常只会引发学生们的反感、抵触情绪,“外化于心、内化于形”的思政课功能难以实现。
(二)影响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1、学生课堂参与意愿较弱,抬头率不高。
根据表格数据,“师生互动”和“抬头率”的相关系数是0.600,即|r|=0.600;“师生互动”和“抬头率”的相关系数是0.885,即|r|=0.885。因此,师生互动与抬头率之间为中等程度相关,而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与师生互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5,二者为强相关关系。这说明师生互动越多,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和课堂参与的兴趣度,从而提高抬头率,为增强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创造动力。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性和价值性,在解决人们主观和客观矛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师生互动与否对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情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直接相关。 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束之高阁
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主要根源,与思政课课堂亦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其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比如,有的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内容的讲述时,其教学设计没有贴近学生实际,停留在对教科书上字眼的解释和阐述;或是仅仅讨论其背景、内容等理论知识,理论性太强;或是缺乏可辨性和思考空间,从而导致学生对论题不感兴趣,不愿发言。有学者研究发现,对思政理论课的四大看法:“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课堂总是死气沉沉的”“作业没有的或就是抄抄书的”“考前突击背背就可通过的”[1]。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其实不乏有教师试图联系学生实际贯之以教学内容,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结合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表明,理论与实践并不能简单结合,只有联系学生实际,把握好学生的发展需求,紧抓学生的实际难题,并将之融入到教学的理论内容之中,切实做到能解决学生的困惑、指明其应具备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实现“接地气”的教学,提高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
3、普遍大班授课,课堂互动组织难度大。
在调查的七所高校中,有一半左右都是大班授课,一个教师大约需要面对一百四十多名学生,这对于组织课堂互动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首先,师生比例悬殊,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反映度的观察,继而无法做出有效调整或是调整代价太高;其次,大班教学,课堂讨论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人数太多,组织起来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阻碍迫使教师选择放弃互动式教学。再者,大班教学可能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信号:哪怕我没有跟着老师思路,各做各的,老师也不会发现,也难以进行管理。因此,大班教学下的课堂氛围通常都显得沉闷、互斥,师生之间相互隔离、关系冷漠,从而降低了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有效性的对策思考与路径选择
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其实质而言,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价值关系,表现为客体在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所构成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思政课课堂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2]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有效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积极意义,而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从“被动——主动”的互动式教学。
(一)转变教学角色,构建“对话型”课堂,增强互动教学实效
在互动式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方,对于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的转换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转变教学方式,如采取 “课堂讨论法”、“小组自授法”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其次,“对话型”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应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部分有把握地放开其课堂话语权,适度削弱教师自身权威,将部分甚至极大部分话语权交给学生,打造“你讲我听”——“你讲我说”——“我讲你评”的开放型课堂;再者,教师应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以生为本,从学生真实的需求出发,切实起到解决学生真正困惑和实际困难的作用。比如,在“思修”课教学中,讲解众多与学生相关的法律条例可以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惑,如找兼职被骗怎么办、签合同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二)选好互动结合点,拓展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互动式教学”把教师比作一台戏的导演,要求教师像导演精通剧本一样熟悉教材,象导演说戏一样对学生的“一招一式”进行启发和指导。[3]因此,创建互动型课堂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要精心备课。另一方面,互动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兴趣是学习的内生动力,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平等对话,才能有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以“思修课”为例,要密切跟踪时事热点、焦点,如翟天临学术不端案例、四川凉山火灾、中美贸易摩擦等。大学生对这些时事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
(三)引入合作学习理念,拓展互动对象,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肯定和倡导这一学习方式,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4]合作学习理念的优势在于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这种合作学习既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课下准备的过程中拓展视野,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还能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合作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课前准备充分、参与次数多、分析问题有深度有主见的学生,除了给予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之外,还采取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措施。如“思修課”的成绩构成比例可以“五五”分,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
参考文献:
[1]王汝菲.一份颠覆传统思政课的“军令状”[N].中国科学报,2014-04-03.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158.
[3]王铁成.双讲互动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16):213-214.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思政课;有效性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在统一,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在于“对话”,强调从传统的被动学习为新型的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营造多向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对等交流讨论的形式达到不同观点和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激发教学双方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为深入了解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实际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选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调查样本,对某市七所主要高校的《思修》课课堂进行了实地调查,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听课情况、教学效果、作业与考试六个维度,收集了28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指标的数据,每项指标均以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量化反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份关于听课调查员对其所听课堂的评价表,并依据其数据统计结果,就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科学评估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思政课有效性的问题提出理性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思政课课堂有效性的总体评价
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其有效性的实现程度。从当前的大环境出发,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众多高校纷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变化都表明,与过去相比,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关于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层出不穷。发展很快,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思政课有效性的实现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入手,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调查员对学生听课情况的同意程度来看:
通过思政课抬头率这项指标的同意度频率分析表,可以看出:在各高校听课调查的70组数据中,持非常同意态度的分别占(含非常同意)的占28.6%,而持不同意(包含非常不同意)态度的占比高达32.9%,持一般态度的占比38.6%。总体上看来差别不是很明显,除去持一般态度的比例,持不同意态度的比持同意态度的高4.3%,这说明不赞同学生抬头率高的要比赞同的人数更多,由此可得出:抬头率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情况不太乐观。作为思政课有效性最重要的一个外在表现,抬头率低表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通过表2中“对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情绪很高”这项指标的同意度频率分析表,可以看出:在各高校听课调查的70组数据中,持非常同意态度的占(含非常同意)的占34.3%,而持不同意(包含非常不同意)态度的占比也是31.5%,持一般态度的频率有24次,占比34.3%。对比之下,不同意态度的比持同意态度的保持接近的一个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如果将持一般态度的比例汇总分析,那持不同意态度的占比为65.7%,是远超出持同意态度的占比,说明思政课教学对于学生兴趣的吸引力低于教学预期值。
就对学生听课情况的调查同意度来看,通过关于S市内主要高校思政课抬头率、学生感兴趣两项指标的同意度频率分析表,可以表明: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抬头率、和感兴趣得分普遍不高,这说明增加思政课的有效性几乎是所有高校都应该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教育者的重视,通过对其的课堂反馈情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整个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实现程度,即有效性问题。因此,这三项指标能够较好地体现思政课的有效性,我们也能从学生的反馈状况中十分显著地得到其主体性参与程度的反馈信息,从而为更好提高有效性进行改进和修正。
2、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况的同意度来看:
上述频率分析表表明,认为师生之间有互动的比例高达50%,持不同意態度(包含非常不同意)的比例仅有12.8%,虽然二者差距较大,但不能就此而忽视持“一般”态度的比例高达37.1%,这样一个数据表明:师生互动可能在大部思政课课堂中都有所存在,但很多人对其互动的效果和评价不是很高,因而只是持“一般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考虑到一些调查员的主观因素,本文对7位调查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如“您认为思修课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您认为师生互动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多大的影响?”等几个问题。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听课员反馈道:师生处于分离的状态,教师“自问自答”、“自说自话”;学生“埋头苦干”,或学习其他,或与手机“对话”。可以看出,这样的互动大多为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行为,学生的反馈度不是很高,效果不太理想。上述情况表明,传统的被动型学习方式已经过时,单方面的灌输通常只会引发学生们的反感、抵触情绪,“外化于心、内化于形”的思政课功能难以实现。
(二)影响思政课课堂讨论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1、学生课堂参与意愿较弱,抬头率不高。
根据表格数据,“师生互动”和“抬头率”的相关系数是0.600,即|r|=0.600;“师生互动”和“抬头率”的相关系数是0.885,即|r|=0.885。因此,师生互动与抬头率之间为中等程度相关,而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与师生互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5,二者为强相关关系。这说明师生互动越多,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和课堂参与的兴趣度,从而提高抬头率,为增强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创造动力。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性和价值性,在解决人们主观和客观矛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师生互动与否对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情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直接相关。 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束之高阁
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主要根源,与思政课课堂亦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其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比如,有的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内容的讲述时,其教学设计没有贴近学生实际,停留在对教科书上字眼的解释和阐述;或是仅仅讨论其背景、内容等理论知识,理论性太强;或是缺乏可辨性和思考空间,从而导致学生对论题不感兴趣,不愿发言。有学者研究发现,对思政理论课的四大看法:“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课堂总是死气沉沉的”“作业没有的或就是抄抄书的”“考前突击背背就可通过的”[1]。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其实不乏有教师试图联系学生实际贯之以教学内容,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结合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表明,理论与实践并不能简单结合,只有联系学生实际,把握好学生的发展需求,紧抓学生的实际难题,并将之融入到教学的理论内容之中,切实做到能解决学生的困惑、指明其应具备的价值取向,才有可能实现“接地气”的教学,提高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
3、普遍大班授课,课堂互动组织难度大。
在调查的七所高校中,有一半左右都是大班授课,一个教师大约需要面对一百四十多名学生,这对于组织课堂互动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首先,师生比例悬殊,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反映度的观察,继而无法做出有效调整或是调整代价太高;其次,大班教学,课堂讨论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人数太多,组织起来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阻碍迫使教师选择放弃互动式教学。再者,大班教学可能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信号:哪怕我没有跟着老师思路,各做各的,老师也不会发现,也难以进行管理。因此,大班教学下的课堂氛围通常都显得沉闷、互斥,师生之间相互隔离、关系冷漠,从而降低了思政课课堂的有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有效性的对策思考与路径选择
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其实质而言,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价值关系,表现为客体在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所构成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思政课课堂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2]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有效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积极意义,而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从“被动——主动”的互动式教学。
(一)转变教学角色,构建“对话型”课堂,增强互动教学实效
在互动式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方,对于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的转换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转变教学方式,如采取 “课堂讨论法”、“小组自授法”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其次,“对话型”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应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部分有把握地放开其课堂话语权,适度削弱教师自身权威,将部分甚至极大部分话语权交给学生,打造“你讲我听”——“你讲我说”——“我讲你评”的开放型课堂;再者,教师应在教学全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以生为本,从学生真实的需求出发,切实起到解决学生真正困惑和实际困难的作用。比如,在“思修”课教学中,讲解众多与学生相关的法律条例可以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惑,如找兼职被骗怎么办、签合同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二)选好互动结合点,拓展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互动式教学”把教师比作一台戏的导演,要求教师像导演精通剧本一样熟悉教材,象导演说戏一样对学生的“一招一式”进行启发和指导。[3]因此,创建互动型课堂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要精心备课。另一方面,互动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兴趣是学习的内生动力,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平等对话,才能有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以“思修课”为例,要密切跟踪时事热点、焦点,如翟天临学术不端案例、四川凉山火灾、中美贸易摩擦等。大学生对这些时事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
(三)引入合作学习理念,拓展互动对象,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肯定和倡导这一学习方式,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4]合作学习理念的优势在于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这种合作学习既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课下准备的过程中拓展视野,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还能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合作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对于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课前准备充分、参与次数多、分析问题有深度有主见的学生,除了给予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之外,还采取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措施。如“思修課”的成绩构成比例可以“五五”分,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
参考文献:
[1]王汝菲.一份颠覆传统思政课的“军令状”[N].中国科学报,2014-04-03.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158.
[3]王铁成.双讲互动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16):213-214.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