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用,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
据了解,我校的学生家长整体素质不高,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一部分不识字,他们大多忙于生计,闲暇时常常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对孩子的管理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状况,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手生活细节,注重养成教育
一位名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高度概括成功经验的精辟论述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习惯抓起。我校结合农村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主要培养学生的三大习惯,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具体包括按时起居、科学饮食、锻炼身体、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及时整理、爱护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学习习惯具体包括严格作息、主动学习、学会倾听、善于思考、热爱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方面,礼仪习惯具体包括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自信自强、懂得感恩、遵守秩序等方面。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式,低年级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注重学习与生活习惯的教育,高年级则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这些看似平常,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之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
二、营造教育氛围,引领养成教育
1.榜样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从学生中树立榜样,评选出“四好少年”“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产生“我也能行”的感受。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2.课堂育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教育点,合理运用施教机会,结合课堂行为训练,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3.活动育人。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把行为习惯标兵选为升旗手、护旗手。在春游等活动中培养行为习惯,展示行为习惯教育成果。我们借助“我守纪,我成长”“好习惯受益终身”“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向善,知荣明耻”等主题,开展绘画、演讲、征文、文艺演出等竞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行为的对与错,感受态度的正与误,比较习惯的好与坏,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受到了深刻教育。我们在“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主题活动中,成立“环保小分队”“文明监督岗”等,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听、查、做、评。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将做规范事、说文明话视为快乐之事,树立了做优秀学生的目标。这些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三、加强行为训练,强化养成教育
1.持之以恒。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充分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循循善诱,以点带面,逐步由少数人能做到变为多数人能做到,逐步成为集体的自觉行为。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渗透到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2.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更要突出一个“爱”字,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时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学校把学生日常行为编写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学生易学、易懂。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评价活动,促进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自觉性和意志力,达到知行统一。我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记载。少先队组织队干每天开展行为习惯检查评比,及时公布各班的评比结果,通过黑板报、广播站表扬优秀班级和学生,指出问题和不足,督促各班级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各班根据每周提出的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评比,值日班干进行检查并记录,一周评比一次,在班队活动中表彰达标学生,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极强的激励性。
五、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可是回到家后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表彰树立优秀家教榜样及经验交流,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建立家访制度,随时进行电话访问,定期进行家访。建立网站,及时发布学校行为习惯教育的活动情况、具体要求,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反映要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习惯、展示形象,听取社会评价。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并对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同时利用家校联系卡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班主任和学科任课老师在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不定期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作报告,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因环境影响,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地长期地努力,需要学校、家长、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据了解,我校的学生家长整体素质不高,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一部分不识字,他们大多忙于生计,闲暇时常常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对孩子的管理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状况,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手生活细节,注重养成教育
一位名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高度概括成功经验的精辟论述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习惯抓起。我校结合农村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主要培养学生的三大习惯,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具体包括按时起居、科学饮食、锻炼身体、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及时整理、爱护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学习习惯具体包括严格作息、主动学习、学会倾听、善于思考、热爱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方面,礼仪习惯具体包括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自信自强、懂得感恩、遵守秩序等方面。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方式,低年级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注重学习与生活习惯的教育,高年级则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这些看似平常,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之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
二、营造教育氛围,引领养成教育
1.榜样育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从学生中树立榜样,评选出“四好少年”“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产生“我也能行”的感受。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2.课堂育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教育点,合理运用施教机会,结合课堂行为训练,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3.活动育人。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把行为习惯标兵选为升旗手、护旗手。在春游等活动中培养行为习惯,展示行为习惯教育成果。我们借助“我守纪,我成长”“好习惯受益终身”“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向善,知荣明耻”等主题,开展绘画、演讲、征文、文艺演出等竞赛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行为的对与错,感受态度的正与误,比较习惯的好与坏,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受到了深刻教育。我们在“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主题活动中,成立“环保小分队”“文明监督岗”等,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听、查、做、评。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将做规范事、说文明话视为快乐之事,树立了做优秀学生的目标。这些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三、加强行为训练,强化养成教育
1.持之以恒。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依靠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充分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循循善诱,以点带面,逐步由少数人能做到变为多数人能做到,逐步成为集体的自觉行为。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渗透到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2.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更要突出一个“爱”字,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时要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学校把学生日常行为编写成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学生易学、易懂。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评价活动,促进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自觉性和意志力,达到知行统一。我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记载。少先队组织队干每天开展行为习惯检查评比,及时公布各班的评比结果,通过黑板报、广播站表扬优秀班级和学生,指出问题和不足,督促各班级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各班根据每周提出的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评比,值日班干进行检查并记录,一周评比一次,在班队活动中表彰达标学生,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极强的激励性。
五、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可是回到家后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表彰树立优秀家教榜样及经验交流,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建立家访制度,随时进行电话访问,定期进行家访。建立网站,及时发布学校行为习惯教育的活动情况、具体要求,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反映要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习惯、展示形象,听取社会评价。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并对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同时利用家校联系卡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班主任和学科任课老师在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不定期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作报告,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因环境影响,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地长期地努力,需要学校、家长、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