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内涵;建设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 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
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
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池、植被缓冲带等。
3、存储系统
通过对雨水的存储、集蓄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达到雨水收集回用的目标。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
4、过滤设施
通过对初期径流的存储净化,强化场地对雨水的自然净化力以达到点源面源污染控制的目标。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草沟、人工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集蓄利用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推广实施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改造,建立建筑、道路、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工业及仓储用地,建设植草沟、雨水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坡度较小的建筑屋顶可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0000立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公共设施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建雨水花园或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道路停车场铺设透水路面和植草砖;在道路与交通用地,新建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在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高程低于周边地面,建设雨水花园或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在居住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屋顶集雨收集系统,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
1、制定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现有的通知和文件不具有强制效力,为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还需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出台强制性的政策法规以促进低冲击开发的实施和管理利用的规范化。强制性内容既要包括针对业主和开发商的管制政策,针对规划师和工程师的设计要求,也要包括针对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管理条例。在制定强制性法规的同时也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对于市政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可采取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工程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对于开发商和居民,可根据其相应的环境责任,收取税费或给予经济补偿,以增加其积极性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例如美国征收的暴雨管理费和德国征收的雨水费。
2、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和设计体系
应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或导则,推广实用技术,将规划设计规范化和标准化, 为设计人员提供简单便捷的工程设计工具,降低技术的应用难度,推动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与利用。同时引进国外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新技术,提高其性能,降低使用的成本。
3、完善评估系统、 量化实践
应实现实施效益可量化评估,以测评低冲击开发技术设施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促进开发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在评估系统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策略与指标相结合。对于开发技术的评估与量化应关注全生命周期内持续的性能表现,使用持续监控和测量队数据进行分析和校正,来对下一阶段的设计或管理进行调整。美国的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评估标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与规划思想还不成熟,在涉及土地、规划与相关技术部门的衔接、管理、资金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还需要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2]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J].居业,2014,12:42-45.
[3]海绵城市建设“点赞”南宁[J].领导决策信息,2014,49:22-23.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09:5-7.
【关键词】海绵城市;内涵;建设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 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
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
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池、植被缓冲带等。
3、存储系统
通过对雨水的存储、集蓄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达到雨水收集回用的目标。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
4、过滤设施
通过对初期径流的存储净化,强化场地对雨水的自然净化力以达到点源面源污染控制的目标。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草沟、人工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集蓄利用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可实现多个控制目标,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推广实施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改造,建立建筑、道路、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工业及仓储用地,建设植草沟、雨水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坡度较小的建筑屋顶可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0000立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公共设施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建雨水花园或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道路停车场铺设透水路面和植草砖;在道路与交通用地,新建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在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高程低于周边地面,建设雨水花园或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在居住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屋顶集雨收集系统,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
1、制定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现有的通知和文件不具有强制效力,为进一步落实和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还需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出台强制性的政策法规以促进低冲击开发的实施和管理利用的规范化。强制性内容既要包括针对业主和开发商的管制政策,针对规划师和工程师的设计要求,也要包括针对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管理条例。在制定强制性法规的同时也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对于市政工程和开发建设项目,可采取财政、专项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工程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对于开发商和居民,可根据其相应的环境责任,收取税费或给予经济补偿,以增加其积极性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例如美国征收的暴雨管理费和德国征收的雨水费。
2、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和设计体系
应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或导则,推广实用技术,将规划设计规范化和标准化, 为设计人员提供简单便捷的工程设计工具,降低技术的应用难度,推动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与利用。同时引进国外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新技术,提高其性能,降低使用的成本。
3、完善评估系统、 量化实践
应实现实施效益可量化评估,以测评低冲击开发技术设施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促进开发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在评估系统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策略与指标相结合。对于开发技术的评估与量化应关注全生命周期内持续的性能表现,使用持续监控和测量队数据进行分析和校正,来对下一阶段的设计或管理进行调整。美国的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奖评估标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与规划思想还不成熟,在涉及土地、规划与相关技术部门的衔接、管理、资金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还需要结合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2]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J].居业,2014,12:42-45.
[3]海绵城市建设“点赞”南宁[J].领导决策信息,2014,49:22-23.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