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大学生村官需求响应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u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以来,大学生村官群体成为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运用需求理论对陕西省X市村官政策调整前后村官需求现状的分析,发现政策性引导机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村官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不足。因此,要通过提高待遇、建立角色引导机制、制度保障身份、细化考核机制等途径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让他们真正扎根农村,为推动农村建设发挥效用。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身份;角色引导机制;需求响应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109-03
  “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优秀大学生和知识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基层发展储备年轻干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現代性和科学性。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至今全国共有大学生村官40多万人,随着第一批村官的聘期期满,“村官”群体出现了人才流失严重、工作满意度不高、后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现象都与村官选拔的初衷背道而驰。马斯洛认为人类存在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这五种需求。大学生村官亦是如此。因此,增加大学生村官需求满足饱和度,从而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持续性变成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
  一、陕西省X市大学生村官政策调整前后需求满足现状
  X市是一个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X市一直严格执行国家村官招录政策。2016年之前X市招录政策是:“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聘期2-3年。任满1个聘期、考核称职、年龄未超过30周岁(截至每年9月底)的,可按有关程序续聘1期。当选并担任村(社区)“两委”委员及以上职务的,年龄可适当放宽。任满2个聘期、未当选村(社区)“两委”副职及以上干部的,原则上不再续聘,聘期内大学生村官如有更好出路可以随时向组织部门提出解聘”[2]。2016年X市出台新的村官招录政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到村(社区)任职满3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统一进行组织聘期考核,考核合格的转聘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虽然政策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村官工作的积极性,但实效性会受到X市各地对政策执行力度和村官政策本身对村官需求满足度不对称而打折扣。通过对村官政策调整前后X市大学生村官、镇政府干部、村委会成员、村民的深度访谈,掌握两种政策下大学生需求满足饱和度现状。
  (一)政策调整前后大学生村官基本性需求不足
  大学生村官经济收入低。根据国家规定新聘任大学生村官补贴标准按专科2 000元每月、本科2 200元每月、研究生2 600元每月,“其中到50个艰苦边远县(市、区)农村任职的每人每年增发1 000元津贴。村官享受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费用统筹保险,并根据实际为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和女性生育保险。”[3]2016年后村官补贴调整为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补贴为每人每年3.3万元,每名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领取一次性安置费2 000元[4]。虽然2016年后村官由于补贴的增加,生理和安全满足感上升,而他们的年龄介于22岁—30岁之间,这也是大多数人经历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历程的年龄段。长时间的低收入、生活条件差、消费水平高等造成的生理、(心理)安全等基本性需求饱和度不高将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易引发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政策调整前后大学生村官交往和尊重需求受限程度不一
  大学生村官的交往和尊重需求受限主要表现为其与农民、农村、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深入交往的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尊重难题。政策调整前后与村民的深度交往需求仍不足。在群众对村官工作的支持态度方面,能够积极配合,态度和蔼的群众仅占30%,支持配合度一般的占33%,不理解并需反复劝说才表示支持的占37%。很多大学生村官表示与农村群众相处、融合是他们工作中显现出的困难之一。通过相处,大多数群众已经接受大学生村官的存在,但一旦遇到矛盾或者利益纠纷需要调节,农民还是会选择由村里威望比较高、村里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村干部进行调节。村官在村委会和村里的身份变得十分尴尬,和农民、农村深度交往和尊重需求满足度低。而政策调整前,大学生村官从事着较为繁重的工作,但由于身份上的限制,相关的福利待遇却较低甚至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心理上的隔阂。政策调整后,虽排斥现象减少,与乡镇政府同事交往趋于平等,但福利待遇差异仍大,会引发其不公正感。总体而言,大学生村官的日常交往与尊重需求仍需要大幅提升。
  (三)政策调整前后大学生村官自我价值实现受阻度差异不大
  大学生村官的设立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5]。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选择报考村官可能是迫于就业压力,也可能是希望通过基层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但还有部分大学生确实喜欢农村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初期自我价值实现动力很强,但是最后却有很多人选择离开。这主要在于大学生村官自我价值定位与实际工作角色的巨大差距。政策调整后部分村官认为工作考核方式及主体的单一性,使“干好干坏一个样,都能留下来”“和同事、领导处好才是本事和正事”等消极心态加强,政策调整前招录的村官不公正感加强。这些消磨了其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工作成就感和积极性均不高。
  (四)政策调整后安全需求满足较调整前高
  工作职位保障属于安全需求的范畴。在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中,90%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任期结束后的去向问题非常关注。其中,选择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占64%、考国有企业占29%、继续深造占4%、自主创业占3%。政策调整前,村官任职期间的安全需求饱和度较小,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率较高。政策调整后,村官认为任职满3年即转正,所以工作期间“骑驴找马”的现象下降。政策调整前大学生村官人才流出率要高于政策调整后。   二、当前陕西省大学生村官需求不足的原因
  根据大学生村官与其工作的融合程度可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命周期可以分为适应期、发展期和终结期三个阶段。适应期主要是指大学生村官身份角色的转变过程,即由高校毕业生转变为村官,由单纯的同质性很高的学习环境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很高的工作环境的适应过程。发展期主要是指在逐渐融入工作环境之后,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审视评估并谋求职业发展。终结期主要是指大学生村官通过利益争取、职业评估后或工作期满后对其就业去向的选择。终结期在很多大学生村官身上又是一轮新的循环期的起点。
  (一)适应期缺乏角色引导机制导致融入难
  大学生刚从学生状态转变为村官,生活环境也由单纯的同质性很高的学习环境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很高的工作环境。当他们面临这一转变时极度渴望能够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和所在乡镇工作人员、农民很好地融合,找到归属感,满足其社交和尊重需求。但在大学生担任村官时,他们对农村风俗习惯缺乏真实了解,对农村问题的敏感认识以及和农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等不同人群的交往能力都存在不足。他们在工作1年内对工作的融入程度普遍偏低,很难找到归属感。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角色认同”[6]引导机制。首先,在他们入职前的培训往往是整体性政治性培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如风土人情和交往技能)。有些大学生村官是非陕西省籍的学生,对陕西尤其部分村落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甚至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熟悉,导致在和当地百姓、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互动时引发矛盾。其次,入职后,乡镇政府缺乏对村官进行农村工作方式技巧的培训。大学生村官在入职后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或者解决方法欠妥时需要熟悉农村的村干部和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支持或引导,如果没有及时支持和引导,容易导致农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的质疑,在后期的工作中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和信任。
  (二)发展期缺乏身份确立机制和平台搭建导致工作满意度低
  中国人非常注重互动过程中的”脸面”,赢得了“脸面”就意味着被他人尊重,得到合理的尊重,那么个体的自我认同度和工作积极性都会大大的提高,并开始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当大学生村官进入发展期后,如果缺乏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确立会导致大学生村官的尊重需求很难真正满足,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也就没有恰当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村官身份的特殊性即是村官,但对村庄具体事务的解决没有相应的权力,权力仍掌握在村干部手中,所以农民和村官有互动,但是很难有真正深入的信任和尊重。大学生村官与农民之间的交往存在制度上的隔阂。其次,大学生村官与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交往存在身份的隔离。他们二者经常互动,但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可以给大学生村官分配工作,这些村官承担着较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但在分配福利待遇方面,村官享受的很少甚至没有。这些导致了他们二者在本质上降低了对“我们”的认同,增强了“我们”村官和“他们”的心理隔离。而部分乡镇政府对村官的实际管理操作上切断了村官与农村之间的深入互动的可能。部分乡镇政府直接将村官分配到乡镇政府的各个部门,村官只是名义上某个具体村庄的村官。
  (三)终结期缺乏合理的绩效激励政策导致工作积极性低
  终结期往往是大学生村官任期内的最后一年时间,他们即将与村官工作脱离关系,这期间也是他们最焦虑的时间段。原因在于生活压力和未来就业压力,即安全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不足。2016年前村官政策是生活补贴每年2.8万元,平均到每个月是2 333.33元,只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2016年政策调整后生活补贴上升至3.3万元。但他们仍无法享受单位年终的二次福利分配。这与体制内成员甚至一般企业职工的薪资待遇也有较大差距,而部分地区由于财政问题,甚至出现拖欠工资、未购买社会保险等现象,导致村官安全需求满足度低。另一方面,考核政策不健全,很多村官处于真空管理状态,“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既有的激励政策尤其是“出路政策”只能激发更多大学生报考村官并将之作为未来更好出路的跳板,但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
  三、大学生村官需求响应机制的建构和完善
  X市通过对村官政策的尝试性调整,已发挥了其“留住人”的趋向,但要真正充分发挥村官制度的作用,就需要构建需求响应的长效机制,以达到不仅留住优秀的村官人才,而且激发其工作热情,让其主动积极地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挥力量。
  (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其生活保障满足其基本生理安全需求
  留住村官,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就需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因为安全需求“是对生理需求和身体安全的社会保障,包括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7]。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就成为保障其生理安全需求的平台。具体而言,首先,调整并完善村官薪酬福利机制。目前,村官政策只强调福利制度即生活补贴和保险而忽视了薪酬制度,所以,村官政策应考虑将每年的生活补贴换算成每月工资,将住房公积金也纳入村官的保险体系中,减轻其生活压力,让其可以安心工作。其次,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村官政策和地方财政情况,建立浮动激励政策。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结合中央政策把中央财政和地方补助资金按时按量发放到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360考核,建立浮动激励政策。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成绩、工作年限进行上級评估、群众评价、村干部评价等内容的考核,使大学生村官在收入方面拉开距离,从而在工作中产生竞争性和激励性,以达到满足其生理安全需求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角色引导机制,满足其交往和尊重需求
  大学生村官对身份变化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后期工作开展。很多大学生村官面对身份的转变呈现出迷茫无措,所以要通过建立角色引导机制,让其更加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满足其交往和尊重需求。具体而言,第一,完善选聘分派原则。在分配大学生村官时,要综合考虑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特质和农村发展实际,使得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能力在农村发展中得到施展。在试用期结束后可以根据个人表现和群众反响进行再分配,为村官找到合适的农村,为农村选聘合适的村官。第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制度,开展通识培训和个性化培训相结合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除了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外,还应开展风土人情、人际沟通与交往、农村政策法规和农业知识等内容,注重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需要,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应对工作环境的能力。第三,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制度。通过建立“师父带徒”即“乡镇干部、村干部带村官,老村官带新村官”[8]的方式,让村官能够快速找到归属感,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基层工作的丰富经验,指导村官日常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学习与村干部及村民交流的沟通技巧,能够帮助大学生村官快速融入农村环境。   (三)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满足其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需求
  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是消除他们身份迷茫和困境的最有力的办法。首先,通过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法律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相应权力,“村官”身份落到实处不再空有其名。“对于不是生源地的大学生村官,可以将其户口转至工作地,使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9]。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权威的有效性发挥,消除其身份带来迷茫感,让其有机会跟农民、农村进行深入接触,为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其次,在立法之前,通过浮动激励机制,让其缩小身份的实质差距。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让优秀的村官有机会参加乡镇政府或者村委会的年终绩效分配。第三,明确专业身份,实现自我价值。在选聘环节对专业的要求要结合当地对人才的需求,招聘专业符合的大学生村官。同时,要求入职大学生村官拓宽关于农村、农业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农村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个人专业优势,实现自我价值和农村发展的统一。
  (四)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难”的问题,满足其安全需求
  村官制度本身就是“将乡村作为人才蓄水池,缓解就业压力”[5],但村官期满后面临的就业压力则更大。所以,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再就业政策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难问题,让他们在任期内安心积极工作,任期满顺利就业,满足其安全需求。解决他们出路难和把村官工作当跳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制定跟踪式职业规划制度。职业规划要在大学生村官的入职前、入职中定期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状态、职业规划方向,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指导,让其为日后再就业明确方向,储备相应的知识。其次,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流动制度。任职后,对工作认真的村官可给予更好的工作机会,对于消极工作,不想下村的村官期满可解聘,形成“可上可下”的流动机制。最后,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培训内容应定期性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如农业技术、新管理理念和模式等实质性内容,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的自主创业服务,从而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项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又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现人生抱负平台的惠民政策。只有满足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及需要,保障大学生村官的权益,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未来更好的发展,使大学生村官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源潮.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6-9.
  [2]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J].中国劳动,2008(6):59-61.
  [3]王瑞妮.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长效性解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8—61.
  [4]陕西省2016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公告[BE/OL].[2017-06-03].http://124.115.170.76/0/1/3517/3838/3872/-3873/214166.htm.
  [5]郭星華.“大学生村官制度”十年经验值得总结[N].中国教育报,2009-12-03.
  [6]常友善.角色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价值实现[J].高等农业教育,2015(2):99-102.
  [7]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0—21.
  [8]腾华,张新华.关注大学生“村官”悬空现象[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2):42-44.
  [9]赵永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化运行机制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116-118.
其他文献
摘 要:“五水共治”以来,浙江省整体的水生态得到很大改善,在水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实看来,这一治理方式过度重视地方水权,忽略了水域的整体性,这种治理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治理中存在的地方区域性与流域整体性的冲突,流域治理很难协调统一。河长制虽然能够职责到人,但对于跨区域流域却很难奏效。因此加强地方在跨界流域治理中的府际协作,构建有效的协作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跨界流域治理
期刊
摘 要:当前对全球正义的讨论主要分为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两大阵营,民族主义者反对无上限的全球援助,世界主义者出于不同的立场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斯戴纳(Hillel Steiner)作为世界主义者,从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富人有义务援助穷人。在他看来,民族主义者声称对领土内的自然资源有所有权是不成立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运气并且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对此都应有平等的份额。因而,资源占有超过平等份额的人应当
期刊
摘 要:民族心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语境。因此,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基于民族心理的客观事实,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1]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心理关怀;亲和力;四个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斯宾诺莎把他的哲学的目的规定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他以人为出发点系统地考察了国家起源和政体等概念,建立起“新”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实现人的自由只能通过理性认识必然而不是禁欲的方式,民主政体则是自由和理性最契合的政体,是实现自由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自然权利;国家;政体;自由  中图分类号:B5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94-02  处于封建神
期刊
摘 要:单位型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发展与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大社区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这一目标,从服务功能、服务载体、服务方式、服务机制等方面着手,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也面临自身队伍建设及办公资源短缺等问题。为了保障社区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形成多元联动治理,并争取上级部门和高校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高校单位型;
期刊
摘 要: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仅需要职业法律人,也需要普通民众信仰法律,而中小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全民法治观念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小学生法治宣讲团”的运行将有助于落实中小学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完成普法教育目标。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广泛吸收职业法律人参与其中,形成稳定的“法治宣讲团”讲师资源库。明确法治宣讲内容,使法律知识具有体系性,保证法律知识的丰厚性,贴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期刊
摘 要:七三一部队档案主要是指由七三一部队在战时及战后开展罪恶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涉及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真实记录,是揭露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罪行的真实凭证,是日本侵华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因七三一部队战时绝密性,撤退时焚毁资料及日美交易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特别是战后日本国内对此事的态度,致使文献档案征集工作举步维艰。本文重点从七三一档案征集、整理、利用及出版的实际工作角度切入,评估其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归纳出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目标是要从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能、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和增强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四个方面来落实。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181-0
期刊
摘 要: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制度的构建上起着巨大的弥补作用。二战以后,政府对国家政治经济干预逐步增强,使得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遭受了强烈的冲击,人们在继续坚持诸完备学说的观念还是遵守政府的正义中难以抉择。罗尔斯正是通过政治自由主义的构建来指引处在茫然无措中的人们认识到诸完备学说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通过罗尔斯的指引,确保人们在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上做出最合乎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政治自由主
期刊
摘 要: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当前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衡水市杨树社区作为较早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城市社区之一,在管理中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但也出现了社区成员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渠道不畅以及参与主体结构不均衡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政府定位不清、社区利益机制缺失以及社区居民归属感的缺失所导致。杨树社区所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政府、社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