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作充分的预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2、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启发并归纳。4、从老师“设疑”逐步转为学生“生疑”。几种常用方法:1、矛盾法。2、类比法。3、悬念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设计 学习效率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说:“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意味着参与、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分享,意味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编者对话、学生与作业对话。这些,唯有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实现。
与此重要作用相较,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水平着实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提问粗放,随意低效。教师往往信口提问,甚至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而所提的大多是学生可用“是”、“不是”或“对”、“不对”进行回答的、低思维度的问题,这种课堂看似气氛活跃,实质上教学效率不高。2.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3.所提问题之间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起不到提纲挈领作用,触发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点。
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的学习受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学习动机差异以及所接受的实际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织课堂教学:
1、引导学生作充分的预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的预习与资料准备是良好课堂效果的前提。一般而言,我们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这样的准备:a、熟读文本;b、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与写作风格;c、是否学过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有无相同之处?d、是否学过同一文体的其他文章,有何文体特点?e、是否学过相似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或其他写作手法的运用,请加以比较等问题,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储备为新的学习服务,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引导孩子先成为自己的老师,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恰当的教育时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给予勇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对于与中心相去甚远的答案,给予委婉的提示,但不挫伤其积极性。其次,问题的设计应讲究技巧,综合运用上文提到的渐进性、层次性、启发性方法设题。最后,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如小组比赛,累计积分,“包干到户”等游戏形式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
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启发并归纳。知识的掌握一般要经历“具体——抽象——具体”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关键,只有进行概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学生的认识才可能超出感知范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运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设疑解难的基础上,对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解题方法、内在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从老师“设疑”逐步转为学生“生疑”。笔者曾看过这么一则材料:中国的学生把老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说明对老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老师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等激发学生,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老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学生“生疑”是提高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视具体问题而定。下面提供几种常用方法:
1、矛盾法。抓住文章表面的矛盾揭示深层的寓意。如《故乡》一文写到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说定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此时,我们可抓住杨二嫂行为的前后矛盾处设问:既然杨二嫂自认为有功才拿了狗气杀,为何要飞也似的跑了?由此,她心虚而贪婪、冤枉别人以利己的丑陋人格昭然若揭。
2、类比法。同类手法相比,得出共同的作用,加深理解。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为视角,表达了对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贪婪面目的批判。还有哪些以小孩揭露现实黑暗的情节?为何不同的作家都有相同的构思?这是一个涉及人物类型特点的问题。如《皇帝的新装》中说出真相的小孩;《亲爱的爸爸妈妈》以孩子无助的呼喊批判法西斯的残忍杀戮;《故乡》中封建等级观念对“我”与闰土间纯真童年友谊的扼杀……。经由这样的联想与分析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儿童因其纯真善良、涉世未深的特点,成为对黑暗现实、丑陋的人性最有力的反击,是在很多作品中都一再使用的技法。
3、悬念法。如《我的母亲》一文可在导语设悬: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看过很多写母亲的文章,也写过不少关于母爱的文章,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写滥了的主题,本文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呢?这样的导语设计可扫除学生对此类主题文章的厌烦情绪,也可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追寻答案,为我们“身教”重于“言传”的主题埋下伏笔。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巧妙的问题设计就是这样一种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不断地探索,锤炼教学艺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设计 学习效率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说:“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意味着参与、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分享,意味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编者对话、学生与作业对话。这些,唯有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实现。
与此重要作用相较,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水平着实令人堪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提问粗放,随意低效。教师往往信口提问,甚至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而所提的大多是学生可用“是”、“不是”或“对”、“不对”进行回答的、低思维度的问题,这种课堂看似气氛活跃,实质上教学效率不高。2.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3.所提问题之间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起不到提纲挈领作用,触发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点。
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的学习受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学习动机差异以及所接受的实际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织课堂教学:
1、引导学生作充分的预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的预习与资料准备是良好课堂效果的前提。一般而言,我们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这样的准备:a、熟读文本;b、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与写作风格;c、是否学过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有无相同之处?d、是否学过同一文体的其他文章,有何文体特点?e、是否学过相似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或其他写作手法的运用,请加以比较等问题,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储备为新的学习服务,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引导孩子先成为自己的老师,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恰当的教育时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给予勇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对于与中心相去甚远的答案,给予委婉的提示,但不挫伤其积极性。其次,问题的设计应讲究技巧,综合运用上文提到的渐进性、层次性、启发性方法设题。最后,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如小组比赛,累计积分,“包干到户”等游戏形式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
3、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进行启发并归纳。知识的掌握一般要经历“具体——抽象——具体”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关键,只有进行概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学生的认识才可能超出感知范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运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设疑解难的基础上,对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解题方法、内在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从老师“设疑”逐步转为学生“生疑”。笔者曾看过这么一则材料:中国的学生把老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说明对老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老师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等激发学生,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老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学生“生疑”是提高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视具体问题而定。下面提供几种常用方法:
1、矛盾法。抓住文章表面的矛盾揭示深层的寓意。如《故乡》一文写到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说定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此时,我们可抓住杨二嫂行为的前后矛盾处设问:既然杨二嫂自认为有功才拿了狗气杀,为何要飞也似的跑了?由此,她心虚而贪婪、冤枉别人以利己的丑陋人格昭然若揭。
2、类比法。同类手法相比,得出共同的作用,加深理解。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为视角,表达了对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贪婪面目的批判。还有哪些以小孩揭露现实黑暗的情节?为何不同的作家都有相同的构思?这是一个涉及人物类型特点的问题。如《皇帝的新装》中说出真相的小孩;《亲爱的爸爸妈妈》以孩子无助的呼喊批判法西斯的残忍杀戮;《故乡》中封建等级观念对“我”与闰土间纯真童年友谊的扼杀……。经由这样的联想与分析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儿童因其纯真善良、涉世未深的特点,成为对黑暗现实、丑陋的人性最有力的反击,是在很多作品中都一再使用的技法。
3、悬念法。如《我的母亲》一文可在导语设悬: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看过很多写母亲的文章,也写过不少关于母爱的文章,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写滥了的主题,本文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呢?这样的导语设计可扫除学生对此类主题文章的厌烦情绪,也可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追寻答案,为我们“身教”重于“言传”的主题埋下伏笔。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巧妙的问题设计就是这样一种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不断地探索,锤炼教学艺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