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展望:以黄海为例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指出在该领域已有的研究中以胶州湾、长江口、福建和浙江沿岸等海域研究较多,其他海域还需要加强。介绍了常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包括种类组成、栖息密度(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次级生产力、能量级等)中的研究方法,环境变化、环境污染、海洋工程建设等对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并重点以黄海为例,列举了已有的主要调查项目和研究成果。我国已有的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底栖动物区系简单,大型底栖生物共413种,种数在四个海区中最少,优势种主要是低温、广盐暖水种;年总平均生物量为19.83 g/m2,以软体动物占有绝对优势;年总平均栖息密度474个/m2,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要贡献类群。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共853种,优势种为狭盐性北温带种;北黄海年总平均生物量为99.66 g/m2,以棘皮动物最高;南黄海年总平均生物量为27.69 g/m2,多毛类贡献量最高;北黄海年总平均密度为2,017.40个/m2,而南黄海只有88.67个/m2差异较大;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的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其他海域。南黄海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98 g(去灰干重)/m2,两个高生产力区位于黄海冷水团两侧。东海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300种,主要优势种类有45种,与黄海优势种生物之间有很大差别;东海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显著,基本趋势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东海各海域的年总平均生物量浙江海域(28.22 g/m2)>长江口海域(15.55 g/m2)>台湾海峡(8.98 g/m2);年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64个/m2,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南海大型底栖生物共发现1,661种,明显高于渤、黄、东海,部分优势种类与东海相同,与黄海、渤海差别较大;年总平均生物量为20.06 g/m2,基本趋势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要贡献类群;年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98个/m2,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多毛类生物为主要贡献者。指出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剧烈,对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显得尤为急迫,而对海洋大型底栖生物长期的变化规律、变化机理、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的研究,是探究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服务功能,提出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建议,使之永续利用的基础和迫切任务。
其他文献
遥感技术(RS)现已广泛应用于海岸带资源调查、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以及滩涂植被定量分析。作者应用2003年8月2日Landsat5-TM多光谱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处理软件ERDASImagine8.6T
为高效利用鱿鱼及其下脚料肝脏蛋白水解物,采用酶解技术和凝胶过滤分离等技术对鱿鱼肝脏蛋白水解液中抑制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为鱿鱼肝脏蛋白水解的最佳酶类,同时以
本文根据1995–2010年在深圳湾潮间带5条断面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分析了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度指数(d)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的时空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新近入侵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外来害虫,严重危害城市行道树悬铃木(Platanus spp.),自2002年该虫在湖南长沙首度报道以来,已在我国11个省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道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标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上逐步走向完善,大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达到较高的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Ⅱ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有关动物对种子的捕食和扩散作用是否影响其种群更新目前尚无研究。2009年秋季,我们在四川省都江堰地区利用大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智能制造,而实现智慧工厂的基础则是包含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工厂管控一体化。以某制药厂为例,阐述了工厂管控一体化系统的实现过程。介绍
李滉、朱熹的分合论和动静观在其辩证思维方法中独具特色。在分合论上,朱熹提出了"一生两""一个包两个"的思想,并通过一切事物都有对和事物的相反相成,说明对立统一是普遍现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离体心血管循环系统中的层流装置(矩形腔)内的流体进行分析,显示流体的速度向量图、压力分布图,用于研究血动力学因素对人工培养的内皮细胞生物学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不统一、资源保存相对分散、信息网络设施薄弱,制约了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