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在战场上,一旦有己方人员遇险、被困、被俘等意外情况发生,这种突发情况就有可能成为对方谈判桌前的加筹砝码、摊开底牌后的最后护身符,因此,以“人质”为营救对象的作战行动应运而生。
现代战场营救行动是指使用特殊编组的精干力量,为搜索和救援在敏感地区或敌占区遇险、受困或被俘的特定人员而采取的特殊作战行动。现代战争史上的战场营救作战战例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88年4月法国国家宪兵干预队在乌韦阿岛营救被劫宪兵行动,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特种部队营救F—117隐形战斗机飞行员行动,2000年9月英国SAS皇家空军特别空勤团在塞拉利昂营救人质行动,2003年4月美军海豹突击队营救女兵杰西卡·林奇行动等。
纵观现代战争史上的历次战场营救行动,通常都是在政治敏感、偏远闭塞或敌对环境等情况下进行的,所处的环境特殊、面临的情况复杂,使得营救行动犹如在硝烟烽火里穿梭,艰险重重,要营救出受困或被俘人员,无异于虎口夺食,危机四伏。本文在此从营救行动的意义出发,并结合英国特别空勤团SAS的一次成功营救人质行动,深度剖析战场营救。
“救”与“打”是个问题
关于营救的方式,或为妥协,或为谈判,或诉诸于武力。而后者,显然也是最为冒险的下下策,为不得已而为之。一旦诉诸武力,便犹如向对方下达最后通牒,为避免“鱼死网破”的悲剧上演,营救行动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战场营救作战的目的区别于其他常规任务,以“救”为主,“打”为辅,整个作战行动都要紧紧围绕“救”这个目的展开。“救”与“打”之间,没有谁多谁少的问题,打击的对象、打击的范围、打击的程度都要视营救行动而定,不能盲目地乱打大打,逞一时之能,而忽略了营救的重要性;也不能因为贪战恋战,而影响了营救任务的最终完成。只有成功地把被困人员安全救出,才能顺利达成营救作战的目的。
营救作战相对于其他作战来讲,在选择作战时机、作战地点以及作战方法上,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制人”的战斗行动,必须视具体情况随机而定。同时,营救作战任务的时间限制十分严格,营救目标通常处在敌人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之下,如果不能迅速救出人质并安全撤离,必然遭到附近之敌的援助和围攻,小则损兵折将,大则就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营救作战通常由各国特种部队予以执行,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特种部队成员个个身怀绝技,装备精良,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和青睐,自然成为执行战场营救任务的神兵利器。特种部队编组灵活,不用大规模调兵遣将,便于控制行动知情范围,达成隐蔽行动的意图。同时,编组小型化也有利于隐蔽渗透,达到行动的突然性。随着各种高科技装备配备特种部队,如数字化单兵系统、超强爆破弹、GPS卫星定位设备、热成像侦察仪等等,使得特种部队在执行营救任务时如虎添翼,更加得心应手。
战场营救行动是一条无法逆转的单行线,就像历史不能重演一样,因此,营救行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当营救小分队深入敌军纵深或敌后对落难人员或被俘人员实施营救时,从组织准备、接近目标、营救实施到撤离,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做到天衣无缝,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全局;任何麻痹大意都有可能打草惊蛇,对营救对象的生命构成威胁;任何疏忽闪失都有可能遭敌反噬一口,使得营救部队遭敌伏击或者反击,甚至导致全军覆没,从而使营救行动归于失败,功亏一篑。
经典战例回放
战场上的营救行动,成与败都是鲜血凝成,其正反两例都数不胜数。本文择取其中一个成功战例——英国皇家空军特别空勤团(SAS)在塞拉利昂营救人质行动作一剖析。
千年之交的转承启合,正当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在祈祷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不再腥风血雨之际,西非小国塞拉利昂突然爆发了大规模内战。继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组织的各项维和行动接连失败后,塞拉利昂局势极度恶化。2000年8月25日,11名英军维和士兵和1名塞政府军向导被叛军扣押,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震动。事发后,英军立即启动应付危机程序,坚持做好谈判与武力营救两手准备。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依靠SAS实施了一场成功的营救人质战斗。这是自1990年海湾战争以来,英国在海外发起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
战火重燃,维和艰难
塞拉利昂位于非洲西部,西南临大西洋,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原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4月27日宣布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国内工业品以金刚石为主,占全国出口产品的60%以上。1971年4月19日成立共和国,但政权极不稳定,政变叛乱频繁发生。1997年5月,科罗马少校发动政变,组成包括“联合解放阵线”在内的军政权,时任总统卡巴流亡几内亚。1998年2月,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维和部队推翻了塞军政权,同年3月,卡巴总统回国复职。
但塞拉利昂局势依旧处在动荡之中。2000年5月,由于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组织的各项维和任务相继失败,塞拉利昂局势再度恶化,并先后有500余名负责监督双方停战的联合国维和官兵遭到叛军扣押。与此同时,反政府组织“联合解放阵线”不断向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挺进,该地区的形势异常紧张,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英美两国政府开始从驻塞拉利昂使馆撤离非关键岗位上的工作人员。5月7日,由800名英国伞兵和2艘战舰、3艘补给船组成联合特遣部队,开始帮助在塞拉利昂的英国公民撤离。这次行动的代号为“帕利瑟”,陆、海、空三军共有4500余名人员参与了这次行动。截至5月10日,英军已经基本完成撤侨任务,绝大部分英联邦国家侨民已经被空运离开首都弗里敦。
为了整个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顺利进行,应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要求,英国联合特遣部队在完成塞拉利昂的撤侨任务以后,并没有全部撤离。6月中旬,英国大批部队撤离了塞拉利昂,留下一部分来训练塞政府军的新兵,英国部队还向塞政府军提供了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但英军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的“好心之举”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麻烦。
误入歧路,身陷囹圄
8月25日,英国皇家爱尔兰军团的11名英国维和士兵在1名塞政府军向导的带领下,分乘3辆“陆地漫游者”巡逻装甲车驶出维和部队营房,前往弗里敦以东80km的约旦维和士兵军营进行访问。这11名英军士兵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伞兵队员。英军小分队顺利地访问了约旦军营后返回,途中指挥官阿兰·马歇尔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临时决定改变行军路线,绕道福罗杜加附近的马格贝尼村,但这一行动未按规定向总部报告。12个人开着巡逻车刚刚驶进马格贝尼村的边上,便遭到了一大群号称“西部男孩”的少年武装匪徒的伏击。寡不敌众的英军为了避免伤亡,且不愿伤害未成年人,只好束手就擒,被囚禁在这帮匪徒的老巢里。
事有凑巧,英军士兵被绑架恰逢联合国秘书长宣布增加驻塞拉利昂维和部队人员的计划后的转天发生的。英军落入“西部男孩”之手真可谓是倒霉透顶,这个武装派别的成员是一帮成天借酒浇愁、滥用毒品、无恶不作、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他们出没于奥克拉山,大约有500多名乌合之众,其中多数为十二三岁的孩子,少数骨干成员则是由塞拉利昂军队的老兵组成,他们的首领绰号为“炸弹司令”。他之所以出名并获得部下的推崇,原因在于他作战异常勇猛,同时也是一个极端残忍、见风使舵的家伙。
谈判未果,一波三折
在获悉英军士兵和当地向导遭到“西部男孩”的扣押之后,英国政府和军方立即多方寻求解决办法。英国政府与“西部男孩”进行对话,并同意进行友好协商。8月28日,驻塞拉利昂维和英军代表同叛军组织举行了面对面谈判,以求通过和平方式来解救被扣士兵。谈判开始时,叛乱分子的要求还比较适度,他们要求提供给他们和人质所需的食品和饮料。英国政府采取顺从的态度,极力忍耐,只是要求“西部男孩”宽容、人道地对待被俘士兵。后来,“西部男孩”狮子大开口,要求英国说服塞拉利昂政府释放1名被扣押的叛军首领“帕帕将军”,来交换被扣的英国士兵,而且还要求解散卡巴总统的政府,组成包括“西部男孩”领导人在内的新政府。英军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因为这牵涉到了塞拉利昂复杂的内政,也远远超出了英军维和部队的职责范围,谈判很快不欢而散,无果而终。
现代战场营救行动是指使用特殊编组的精干力量,为搜索和救援在敏感地区或敌占区遇险、受困或被俘的特定人员而采取的特殊作战行动。现代战争史上的战场营救作战战例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88年4月法国国家宪兵干预队在乌韦阿岛营救被劫宪兵行动,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中美军特种部队营救F—117隐形战斗机飞行员行动,2000年9月英国SAS皇家空军特别空勤团在塞拉利昂营救人质行动,2003年4月美军海豹突击队营救女兵杰西卡·林奇行动等。
纵观现代战争史上的历次战场营救行动,通常都是在政治敏感、偏远闭塞或敌对环境等情况下进行的,所处的环境特殊、面临的情况复杂,使得营救行动犹如在硝烟烽火里穿梭,艰险重重,要营救出受困或被俘人员,无异于虎口夺食,危机四伏。本文在此从营救行动的意义出发,并结合英国特别空勤团SAS的一次成功营救人质行动,深度剖析战场营救。
“救”与“打”是个问题
关于营救的方式,或为妥协,或为谈判,或诉诸于武力。而后者,显然也是最为冒险的下下策,为不得已而为之。一旦诉诸武力,便犹如向对方下达最后通牒,为避免“鱼死网破”的悲剧上演,营救行动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战场营救作战的目的区别于其他常规任务,以“救”为主,“打”为辅,整个作战行动都要紧紧围绕“救”这个目的展开。“救”与“打”之间,没有谁多谁少的问题,打击的对象、打击的范围、打击的程度都要视营救行动而定,不能盲目地乱打大打,逞一时之能,而忽略了营救的重要性;也不能因为贪战恋战,而影响了营救任务的最终完成。只有成功地把被困人员安全救出,才能顺利达成营救作战的目的。
营救作战相对于其他作战来讲,在选择作战时机、作战地点以及作战方法上,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制人”的战斗行动,必须视具体情况随机而定。同时,营救作战任务的时间限制十分严格,营救目标通常处在敌人的严密监视和控制之下,如果不能迅速救出人质并安全撤离,必然遭到附近之敌的援助和围攻,小则损兵折将,大则就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营救作战通常由各国特种部队予以执行,正所谓“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特种部队成员个个身怀绝技,装备精良,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和青睐,自然成为执行战场营救任务的神兵利器。特种部队编组灵活,不用大规模调兵遣将,便于控制行动知情范围,达成隐蔽行动的意图。同时,编组小型化也有利于隐蔽渗透,达到行动的突然性。随着各种高科技装备配备特种部队,如数字化单兵系统、超强爆破弹、GPS卫星定位设备、热成像侦察仪等等,使得特种部队在执行营救任务时如虎添翼,更加得心应手。
战场营救行动是一条无法逆转的单行线,就像历史不能重演一样,因此,营救行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当营救小分队深入敌军纵深或敌后对落难人员或被俘人员实施营救时,从组织准备、接近目标、营救实施到撤离,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做到天衣无缝,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全局;任何麻痹大意都有可能打草惊蛇,对营救对象的生命构成威胁;任何疏忽闪失都有可能遭敌反噬一口,使得营救部队遭敌伏击或者反击,甚至导致全军覆没,从而使营救行动归于失败,功亏一篑。
经典战例回放
战场上的营救行动,成与败都是鲜血凝成,其正反两例都数不胜数。本文择取其中一个成功战例——英国皇家空军特别空勤团(SAS)在塞拉利昂营救人质行动作一剖析。
千年之交的转承启合,正当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在祈祷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不再腥风血雨之际,西非小国塞拉利昂突然爆发了大规模内战。继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组织的各项维和行动接连失败后,塞拉利昂局势极度恶化。2000年8月25日,11名英军维和士兵和1名塞政府军向导被叛军扣押,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震动。事发后,英军立即启动应付危机程序,坚持做好谈判与武力营救两手准备。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依靠SAS实施了一场成功的营救人质战斗。这是自1990年海湾战争以来,英国在海外发起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
战火重燃,维和艰难
塞拉利昂位于非洲西部,西南临大西洋,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原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4月27日宣布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国内工业品以金刚石为主,占全国出口产品的60%以上。1971年4月19日成立共和国,但政权极不稳定,政变叛乱频繁发生。1997年5月,科罗马少校发动政变,组成包括“联合解放阵线”在内的军政权,时任总统卡巴流亡几内亚。1998年2月,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维和部队推翻了塞军政权,同年3月,卡巴总统回国复职。
但塞拉利昂局势依旧处在动荡之中。2000年5月,由于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组织的各项维和任务相继失败,塞拉利昂局势再度恶化,并先后有500余名负责监督双方停战的联合国维和官兵遭到叛军扣押。与此同时,反政府组织“联合解放阵线”不断向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挺进,该地区的形势异常紧张,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英美两国政府开始从驻塞拉利昂使馆撤离非关键岗位上的工作人员。5月7日,由800名英国伞兵和2艘战舰、3艘补给船组成联合特遣部队,开始帮助在塞拉利昂的英国公民撤离。这次行动的代号为“帕利瑟”,陆、海、空三军共有4500余名人员参与了这次行动。截至5月10日,英军已经基本完成撤侨任务,绝大部分英联邦国家侨民已经被空运离开首都弗里敦。
为了整个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顺利进行,应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要求,英国联合特遣部队在完成塞拉利昂的撤侨任务以后,并没有全部撤离。6月中旬,英国大批部队撤离了塞拉利昂,留下一部分来训练塞政府军的新兵,英国部队还向塞政府军提供了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但英军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的“好心之举”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麻烦。
误入歧路,身陷囹圄
8月25日,英国皇家爱尔兰军团的11名英国维和士兵在1名塞政府军向导的带领下,分乘3辆“陆地漫游者”巡逻装甲车驶出维和部队营房,前往弗里敦以东80km的约旦维和士兵军营进行访问。这11名英军士兵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伞兵队员。英军小分队顺利地访问了约旦军营后返回,途中指挥官阿兰·马歇尔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临时决定改变行军路线,绕道福罗杜加附近的马格贝尼村,但这一行动未按规定向总部报告。12个人开着巡逻车刚刚驶进马格贝尼村的边上,便遭到了一大群号称“西部男孩”的少年武装匪徒的伏击。寡不敌众的英军为了避免伤亡,且不愿伤害未成年人,只好束手就擒,被囚禁在这帮匪徒的老巢里。
事有凑巧,英军士兵被绑架恰逢联合国秘书长宣布增加驻塞拉利昂维和部队人员的计划后的转天发生的。英军落入“西部男孩”之手真可谓是倒霉透顶,这个武装派别的成员是一帮成天借酒浇愁、滥用毒品、无恶不作、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他们出没于奥克拉山,大约有500多名乌合之众,其中多数为十二三岁的孩子,少数骨干成员则是由塞拉利昂军队的老兵组成,他们的首领绰号为“炸弹司令”。他之所以出名并获得部下的推崇,原因在于他作战异常勇猛,同时也是一个极端残忍、见风使舵的家伙。
谈判未果,一波三折
在获悉英军士兵和当地向导遭到“西部男孩”的扣押之后,英国政府和军方立即多方寻求解决办法。英国政府与“西部男孩”进行对话,并同意进行友好协商。8月28日,驻塞拉利昂维和英军代表同叛军组织举行了面对面谈判,以求通过和平方式来解救被扣士兵。谈判开始时,叛乱分子的要求还比较适度,他们要求提供给他们和人质所需的食品和饮料。英国政府采取顺从的态度,极力忍耐,只是要求“西部男孩”宽容、人道地对待被俘士兵。后来,“西部男孩”狮子大开口,要求英国说服塞拉利昂政府释放1名被扣押的叛军首领“帕帕将军”,来交换被扣的英国士兵,而且还要求解散卡巴总统的政府,组成包括“西部男孩”领导人在内的新政府。英军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因为这牵涉到了塞拉利昂复杂的内政,也远远超出了英军维和部队的职责范围,谈判很快不欢而散,无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