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和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

来源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熟的皮肤屏障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液体和电解质的流失,防止感染及有毒物质的吸收并支持体温调节. 妊娠24周后,胎儿皮肤呈现红色、皱纹、发亮和透明的状态,角质层只有1或2层,皮肤弹性纤维稀疏,真皮和表皮的连接较弱,半桥粒和固着性原纤维很少[1-3]. 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皮肤生理异常,包括表皮水分流失增加、微生物的人侵以及潜在毒素的吸收,一旦皮肤损伤,易发生感染和败血症,轻则导致永久性瘢痕和功能异常,重则死亡[4]. 国内和国外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5.1%[5]和16.5%[6]. 有研究报告,胎龄<30周或出生体重<1500 g的新生儿发生鼻部破损的风险最高,发生率20%~100%[7]. 因此,制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评估要点与预见性护理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可为新生儿科护士提供直接参考的预防方法 ,做到预见性护理,同时可根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疾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新生儿皮肤的完整性.
其他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