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字中存在大量的音同音近的姓氏以及使用频率较低的姓氏,需要说话人对姓氏进行阐释。文章从拆字的角度分析姓氏,探讨了适用于拆字的姓氏的特点,分析了部件在拆字过程中的应用,在姓氏统计后分析了汉字简化对姓氏阐释的影响,考察了姓氏的口头阐释所蕴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姓氏;口头阐释;拆字;简化
中图分类号:H0-05;H02
文献标识码:A
张:弓长
章:立早
江:江河的江
周:周全的周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口头阐释姓氏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阐述姓氏的方式有以下两类。
①拆字法。张:弓长;章:立早。
②组词。江:江河的江;周:周全的周。
除了这两种以外,也可以用别的方法阐释姓氏。
③結构变换。翦,解释为:剪刀的“剪”去掉“刀”字底,加上羽毛的“羽”。
④增减笔画。奚:溪水的“溪”,去掉三点水。臧:西藏的“藏”去掉草字头。卞:下面的“下”,上面加一点。
这几种解释方法的优先顺序为:拆字法>组词>结构变换=增减笔画。
1.拆字法适用的姓氏的特点
第一,这些姓氏极为常用,使用人数众多,都是合体字,具有拆分的可能。第二,虽然具体到每个汉字中的部件组合模式不一,但是在拆分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字形结构位置。社会上对这些字有约定俗成的一套拆分程序,使用者不需要改变原有的拆分方法。第三,拆字重在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候会忽视理据。人们把“章”分为“立早”两部分,可见是着眼于视觉上的先后。
2.从部件的使用方式看姓氏的拆字
(1)每个成字部件都被提及。如:木子李、古月胡。这是被接受程度最高的拆字方式,这样的姓氏一般是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一个汉字由两个成字部件组成,两个部件分出来后,人们可以迅速地判断出姓氏,从语调上说这种拆分也具有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2)三个成字部件中只提及两个。如:禾木程。拆字法基本上是形成三字的构式,第三个字必须多是所要阐述的姓氏,因此只给部件留出来两个字的空间。有些汉字由多于两个部件组成,进行口头阐释的时候,只能选择其中两个部件,做到最大限度的区别。之所以能用“禾口”代称“程”,也是因为没有第二个“chéng”包含“禾木”两个部件,即人们习焉不察的字库里没有会产生混淆的字。
(3)只提及位于字的上半部分的部件。如:草头黄。在某些地区,黄和王的读音接近,为了区别二者,将“黄”的上半部分拆出来,标记为“草”头。黄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都是不成字部件,没有读音,因此“黄”姓的阐释抓住的是字形的最典型特征:草字头。
(4)部件变形。如:木易杨、美女姜、人则俞。万业馨指出,所谓“假字”,是指符合汉字组合规则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字。然而在手写汉字中,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某些本来应该属于假字的组合却因某种需要以特殊组合的形式得到认可。例如,部件“土”的手写变形与“切”字的左旁“七”同形。然而,因为左旁“七”者仅“切”字一例,不至于混淆,因此得以存在。
同理,部件“易”的手写变形变为“杨”的右旁存在的条件,也是“杨”的右旁并不单用。
(5)部件叠用。如:双木林、双口吕。这是第一种类型的特殊情况,由于两个相同的成字部件,人们在解释的时候会说“双”,而不是木木林,口口吕这样的方式,第一个字就说明这是由两个相同的部件组成,可以抓住听话者的注意力,可见语言的灵活多端。
盛世修史,家谱就是家族史。如今,许多地方在重修宗祠、续写家谱,被简化改姓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姓氏变革。
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水平。根据统计,四百个中国大姓中,受汉字简化影响的姓氏有111个,未受到汉字简化影响的有289个(见表1、表2)。可见受影响的姓氏约为总数据的四分之一。
在111个简化的姓氏中,有许多是类推简化。
类推简化可以大量地简化汉字,简洁高效。但是同时也存在简化不彻底,方案不统一的现象。如大量汉字中的門这个部件改为门,但是蘭却改为兰,不免让人觉得这个汉字简化得莫名其妙、不符合规则。而且蘭从艸阑声,繁体字是形声字,简化字改为了记号字,可谓是简化后理据性减弱。
在姓氏简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待姓氏变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即使姓氏被简化了,但是人们还用繁体字的构成方法分析这个字。例如,刘姓。
劉的简体字刘,其实可以很顺畅地拆为文刀刘,但是有些刘姓的人仍然说自己的姓氏是卯金刀,这就只能视为对姓氏的强烈的捍卫。
另一种则是内心对祖先文化的深深认同感,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除非是走投无路,一般不会舍弃自己的姓氏。现代人戏语中也经常说:“这件事要是办不到,我的‘赵’就倒着写。”正因如此,部分人希望能够改变简化过程中姓氏混用的现象。
还有一种是明明未被简化的汉字,有的人在使用姓氏的时候,为了减少笔画,而选用不合规范的汉字,如把“倪”的右半部分简化为“儿”。
有些姓氏小众,对现代信息编码产生了一些干扰。曩,姓氏非常罕见,笔画繁难,有些字符集就输不出这个字。
丰子恺在其散文《姓》说了这样一则关于姓氏的趣事:丰子恺在轮船上遇到钱庄商人问他姓名,丰子恺说咸丰皇帝的丰,五谷丰登的丰,商人都不明白。当丰子恺在纸上写下“丰”字的时候,商人恍然大悟道:“这就是汇丰银行的丰啊!”没多久,丰子恺和农民同乘一辆车,丰子恺自我介绍道:“汇丰银行的‘丰’。”可是农民一辈子种田,并不知道还有个汇丰银行,丰子恺又介绍咸丰皇帝的丰,农民还是不知道。丰子恺只好在他的手上写了个“丰”字,农民忙说:“好姓好姓,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的‘丰’啊!”
姓氏的阐释其实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同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的人对同一个汉字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而言,人们在解释中会选择和自己的认知最紧密的词语,正因如此,商人对汇丰银行有种天然的敏感,农民衷心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而觉得“丰”姓是个极好的姓氏,饱含祖先对子孙后代衣食无忧的希冀。
姓氏阐释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话语交际,商业活动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全国连锁的西北菜饭店“西贝莜面村”中的“西贝”二字即是老板贾国龙姓氏的拆分。利用姓氏拆分做商标,一来不会显得太过直白,二来也是一种文字游戏,三来一个字拆为两个字也多了一种韵律感。而街上的小商贩可能就会取名为老刘烧烤、潘家粥铺一类充满生活气息的名字。
综上所述,本文从拆字的角度分析姓氏,探讨了汉字简化后受影响的姓氏阐释,考察了姓氏在口头阐释过程中所蕴藉的文化内涵。一家一姓,代表的是个人从何而来,姓氏给予了人赖以扎根的文化土壤,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对姓氏进行创新或改造,追求时髦或新奇,而应多关注这个姓氏背后的故事、姓氏中承载的辉煌与惨淡,珍惜自己姓氏的由来,明白自己文化上的认同,找寻自己精神上的故土。
[1]李禄兴.现代汉字及其对外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陈明远,汪宗虎.华夏姓氏趣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宁旭辉.中国姓氏的简化趋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7).
[5]王 宁.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J].语文建设,1997(3).
关键词:姓氏;口头阐释;拆字;简化
中图分类号:H0-05;H02
文献标识码:A
一、根据构形法进行口头阐释
张:弓长
章:立早
江:江河的江
周:周全的周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口头阐释姓氏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阐述姓氏的方式有以下两类。
①拆字法。张:弓长;章:立早。
②组词。江:江河的江;周:周全的周。
除了这两种以外,也可以用别的方法阐释姓氏。
③結构变换。翦,解释为:剪刀的“剪”去掉“刀”字底,加上羽毛的“羽”。
④增减笔画。奚:溪水的“溪”,去掉三点水。臧:西藏的“藏”去掉草字头。卞:下面的“下”,上面加一点。
这几种解释方法的优先顺序为:拆字法>组词>结构变换=增减笔画。
1.拆字法适用的姓氏的特点
第一,这些姓氏极为常用,使用人数众多,都是合体字,具有拆分的可能。第二,虽然具体到每个汉字中的部件组合模式不一,但是在拆分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字形结构位置。社会上对这些字有约定俗成的一套拆分程序,使用者不需要改变原有的拆分方法。第三,拆字重在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候会忽视理据。人们把“章”分为“立早”两部分,可见是着眼于视觉上的先后。
2.从部件的使用方式看姓氏的拆字
(1)每个成字部件都被提及。如:木子李、古月胡。这是被接受程度最高的拆字方式,这样的姓氏一般是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一个汉字由两个成字部件组成,两个部件分出来后,人们可以迅速地判断出姓氏,从语调上说这种拆分也具有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2)三个成字部件中只提及两个。如:禾木程。拆字法基本上是形成三字的构式,第三个字必须多是所要阐述的姓氏,因此只给部件留出来两个字的空间。有些汉字由多于两个部件组成,进行口头阐释的时候,只能选择其中两个部件,做到最大限度的区别。之所以能用“禾口”代称“程”,也是因为没有第二个“chéng”包含“禾木”两个部件,即人们习焉不察的字库里没有会产生混淆的字。
(3)只提及位于字的上半部分的部件。如:草头黄。在某些地区,黄和王的读音接近,为了区别二者,将“黄”的上半部分拆出来,标记为“草”头。黄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都是不成字部件,没有读音,因此“黄”姓的阐释抓住的是字形的最典型特征:草字头。
(4)部件变形。如:木易杨、美女姜、人则俞。万业馨指出,所谓“假字”,是指符合汉字组合规则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字。然而在手写汉字中,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某些本来应该属于假字的组合却因某种需要以特殊组合的形式得到认可。例如,部件“土”的手写变形与“切”字的左旁“七”同形。然而,因为左旁“七”者仅“切”字一例,不至于混淆,因此得以存在。
同理,部件“易”的手写变形变为“杨”的右旁存在的条件,也是“杨”的右旁并不单用。
(5)部件叠用。如:双木林、双口吕。这是第一种类型的特殊情况,由于两个相同的成字部件,人们在解释的时候会说“双”,而不是木木林,口口吕这样的方式,第一个字就说明这是由两个相同的部件组成,可以抓住听话者的注意力,可见语言的灵活多端。
二、汉字简化与姓氏阐释
盛世修史,家谱就是家族史。如今,许多地方在重修宗祠、续写家谱,被简化改姓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姓氏变革。
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水平。根据统计,四百个中国大姓中,受汉字简化影响的姓氏有111个,未受到汉字简化影响的有289个(见表1、表2)。可见受影响的姓氏约为总数据的四分之一。
在111个简化的姓氏中,有许多是类推简化。
类推简化可以大量地简化汉字,简洁高效。但是同时也存在简化不彻底,方案不统一的现象。如大量汉字中的門这个部件改为门,但是蘭却改为兰,不免让人觉得这个汉字简化得莫名其妙、不符合规则。而且蘭从艸阑声,繁体字是形声字,简化字改为了记号字,可谓是简化后理据性减弱。
在姓氏简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待姓氏变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即使姓氏被简化了,但是人们还用繁体字的构成方法分析这个字。例如,刘姓。
劉的简体字刘,其实可以很顺畅地拆为文刀刘,但是有些刘姓的人仍然说自己的姓氏是卯金刀,这就只能视为对姓氏的强烈的捍卫。
另一种则是内心对祖先文化的深深认同感,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除非是走投无路,一般不会舍弃自己的姓氏。现代人戏语中也经常说:“这件事要是办不到,我的‘赵’就倒着写。”正因如此,部分人希望能够改变简化过程中姓氏混用的现象。
还有一种是明明未被简化的汉字,有的人在使用姓氏的时候,为了减少笔画,而选用不合规范的汉字,如把“倪”的右半部分简化为“儿”。
有些姓氏小众,对现代信息编码产生了一些干扰。曩,姓氏非常罕见,笔画繁难,有些字符集就输不出这个字。
三、口头阐释的文化意蕴
丰子恺在其散文《姓》说了这样一则关于姓氏的趣事:丰子恺在轮船上遇到钱庄商人问他姓名,丰子恺说咸丰皇帝的丰,五谷丰登的丰,商人都不明白。当丰子恺在纸上写下“丰”字的时候,商人恍然大悟道:“这就是汇丰银行的丰啊!”没多久,丰子恺和农民同乘一辆车,丰子恺自我介绍道:“汇丰银行的‘丰’。”可是农民一辈子种田,并不知道还有个汇丰银行,丰子恺又介绍咸丰皇帝的丰,农民还是不知道。丰子恺只好在他的手上写了个“丰”字,农民忙说:“好姓好姓,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的‘丰’啊!”
姓氏的阐释其实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同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的人对同一个汉字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而言,人们在解释中会选择和自己的认知最紧密的词语,正因如此,商人对汇丰银行有种天然的敏感,农民衷心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而觉得“丰”姓是个极好的姓氏,饱含祖先对子孙后代衣食无忧的希冀。
姓氏阐释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话语交际,商业活动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全国连锁的西北菜饭店“西贝莜面村”中的“西贝”二字即是老板贾国龙姓氏的拆分。利用姓氏拆分做商标,一来不会显得太过直白,二来也是一种文字游戏,三来一个字拆为两个字也多了一种韵律感。而街上的小商贩可能就会取名为老刘烧烤、潘家粥铺一类充满生活气息的名字。
综上所述,本文从拆字的角度分析姓氏,探讨了汉字简化后受影响的姓氏阐释,考察了姓氏在口头阐释过程中所蕴藉的文化内涵。一家一姓,代表的是个人从何而来,姓氏给予了人赖以扎根的文化土壤,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对姓氏进行创新或改造,追求时髦或新奇,而应多关注这个姓氏背后的故事、姓氏中承载的辉煌与惨淡,珍惜自己姓氏的由来,明白自己文化上的认同,找寻自己精神上的故土。
参考文献:
[1]李禄兴.现代汉字及其对外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陈明远,汪宗虎.华夏姓氏趣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宁旭辉.中国姓氏的简化趋势[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7).
[5]王 宁.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J].语文建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