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了朗诵式教学的特点,提出了该教学方式的实现方法。最后,以一个教学实例为依据,探讨了这种方式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朗诵式 教学 中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朗诵所占的时间和比例都非常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方法大多是采用传统的默读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通过不出声地阅读文章,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心思索和分析全文的内容。它固然具有相当多的优点,比如阅读速度快、读者之间不互相影响、便于集中思考等。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相当多的弊端,例如:(1)默读的时候,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默默剖析,教师则无法清楚地掌握学生阅读的进展情况,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2)如若遇到长难句,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因而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信心。(3)有的学生在默读时,不能集中精力,以至于一目十行,无法透彻理解文章的要义,导致阅读的效果不佳。因此,注重文章的朗诵,适当增加课堂上朗读全文的比率,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章,加深对文中词汇、句子以及语法等方面的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朗诵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优美的文章,在字里行间之中都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思想感情。而读者要想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复杂的情感,只有通过大声地、融入感情地、情景化地朗诵,加上适当的想象,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真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朗诵的方式,有着以下几个优点:
1.1 体会文章的感情
学生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诵,能够充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再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就能在无形中与作者之间建立一个感情的枢纽,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在朗诵《鸿门宴》一文中,当我们读到:“……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这一段的时候,展开适当的想象,再透过这“拔剑起舞”,便能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沛公置身于鸿门宴上的凶险窘境。
1.2 理解文章的思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书就是诵读。通过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诵,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因素,再带着疑问,去以问促读,更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理解全篇的能力。如在阅读《墙上的斑点》一文时,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再让其朗读全文:(1)文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2)墙上的这个斑点触发了作者哪些思绪?(3)你认为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认真诵读全文,很快便能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反复地阅读一篇文章,更能在理解全文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出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1.3 感悟文章的语言
朗诵的本质,即是将文章的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通过全方位的感知,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自觉当中,享受文章的语言,感悟语句的优美。例如,在阅读《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里所说的“豪华”和“寒伧”,是一对鲜明的矛盾体。当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学生需要展开联想,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自己置身于美好的幻想与现实的落差之间,就不难体会出“豪华”对“寒伧”的反衬作用。
1.4 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是一个再造活动,即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学生经常对经典美文的朗诵,使优美的语言更加栩栩如生和富有节奏。因此,他们可以在语速、语调、语气等各方面都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让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2 朗诵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实现
朗诵式阅读教学法的实现,主要是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增加诵读的时间,培养学生朗诵的技巧。
2.1 教师示范性朗诵
优美的朗诵能够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要让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首先需要教师表现出高质量的诵读水平。因此,教师自身的诵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朗读示范过程中,力争做到声音洪亮、发音准确、感情投入。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是美感享受和语言熏陶。
2.2 朗诵教学中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朗诵技巧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阅读《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当读到“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段话的时候,指导过程可以分为3个步骤:(1)倾听学生的朗诵;(2)待学生诵读全段之后,再指出他们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声音的大小、语气的转换、语句的停顿等;(3)学生修正朗诵过程中的不足,并继续反复朗读。
2.3 丰富朗诵的形式
长时间进行单一朗诵形式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久而久之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朗诵的形式应该要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朗诵训练的一种新鲜感,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文章的兴趣。这一个环节的实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实施:(1)在课堂上,尽量采用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议论文、散文、诗歌等),让学生放声朗诵;(2)充分使用课外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更多优秀朗诵者的录音和视频。亦或是将学生仰慕的一些朗诵名师邀请到课堂上来,把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3)开展朗诵比赛,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有利于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
3 教学实例演示
以高中一年级某班级的60名学生作为测验对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试验。其中,第一个月,采用传统的默读式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而第二个月,则采取朗诵式阅读教学方式。在每个月的教学试验完成后,均进行一次小型阅读单元测验,测试内容包括:理解语句含义、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评价作者观点、剖析文章结构等。两次测验的具体结果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所示,默读式教学法与朗诵式教学法的测验结果相比,90~100分的比例分别占5%和10%。80~90分数段,前者所占的比例为10%,后者为15%。70~80分数段,前者的比例为25%,后者为29%。60~70分数段,前者的比例为35%,后者为43%。由此可知,采用朗诵式阅读教学法之后,学生的整体测试成绩,有了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4 结论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通过试验测试表明,朗诵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它对于整个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默读式教育在阅读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探讨的路上,不能够一概而论地只采用一种方式。必须结合各自的优势,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学阅读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峰.让”默读”为语文教学增辉添彩[J].文教资料,2010.1.
[2] 杨文美.浅谈朗诵艺术教学的现状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3] 李娟.谈朗诵教学的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J].语文学刊,2009.12.
[4] 倪志丹.谈朗诵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3.3.
[5] 朱晓婵.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朗诵教学中的实践与感受[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6] 杨茂强.朗诵教学的意义及其指导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2.6.
关键词 朗诵式 教学 中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朗诵所占的时间和比例都非常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方法大多是采用传统的默读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通过不出声地阅读文章,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心思索和分析全文的内容。它固然具有相当多的优点,比如阅读速度快、读者之间不互相影响、便于集中思考等。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相当多的弊端,例如:(1)默读的时候,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默默剖析,教师则无法清楚地掌握学生阅读的进展情况,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2)如若遇到长难句,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因而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信心。(3)有的学生在默读时,不能集中精力,以至于一目十行,无法透彻理解文章的要义,导致阅读的效果不佳。因此,注重文章的朗诵,适当增加课堂上朗读全文的比率,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章,加深对文中词汇、句子以及语法等方面的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朗诵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优美的文章,在字里行间之中都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思想感情。而读者要想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复杂的情感,只有通过大声地、融入感情地、情景化地朗诵,加上适当的想象,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真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朗诵的方式,有着以下几个优点:
1.1 体会文章的感情
学生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诵,能够充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再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就能在无形中与作者之间建立一个感情的枢纽,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在朗诵《鸿门宴》一文中,当我们读到:“……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这一段的时候,展开适当的想象,再透过这“拔剑起舞”,便能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沛公置身于鸿门宴上的凶险窘境。
1.2 理解文章的思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书就是诵读。通过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诵,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因素,再带着疑问,去以问促读,更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理解全篇的能力。如在阅读《墙上的斑点》一文时,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再让其朗读全文:(1)文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2)墙上的这个斑点触发了作者哪些思绪?(3)你认为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认真诵读全文,很快便能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反复地阅读一篇文章,更能在理解全文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出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1.3 感悟文章的语言
朗诵的本质,即是将文章的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通过全方位的感知,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自觉当中,享受文章的语言,感悟语句的优美。例如,在阅读《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里所说的“豪华”和“寒伧”,是一对鲜明的矛盾体。当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学生需要展开联想,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自己置身于美好的幻想与现实的落差之间,就不难体会出“豪华”对“寒伧”的反衬作用。
1.4 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是一个再造活动,即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学生经常对经典美文的朗诵,使优美的语言更加栩栩如生和富有节奏。因此,他们可以在语速、语调、语气等各方面都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让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2 朗诵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实现
朗诵式阅读教学法的实现,主要是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增加诵读的时间,培养学生朗诵的技巧。
2.1 教师示范性朗诵
优美的朗诵能够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要让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首先需要教师表现出高质量的诵读水平。因此,教师自身的诵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朗读示范过程中,力争做到声音洪亮、发音准确、感情投入。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是美感享受和语言熏陶。
2.2 朗诵教学中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朗诵技巧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阅读《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当读到“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段话的时候,指导过程可以分为3个步骤:(1)倾听学生的朗诵;(2)待学生诵读全段之后,再指出他们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声音的大小、语气的转换、语句的停顿等;(3)学生修正朗诵过程中的不足,并继续反复朗读。
2.3 丰富朗诵的形式
长时间进行单一朗诵形式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久而久之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朗诵的形式应该要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朗诵训练的一种新鲜感,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文章的兴趣。这一个环节的实现,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实施:(1)在课堂上,尽量采用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议论文、散文、诗歌等),让学生放声朗诵;(2)充分使用课外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更多优秀朗诵者的录音和视频。亦或是将学生仰慕的一些朗诵名师邀请到课堂上来,把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3)开展朗诵比赛,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有利于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
3 教学实例演示
以高中一年级某班级的60名学生作为测验对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试验。其中,第一个月,采用传统的默读式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而第二个月,则采取朗诵式阅读教学方式。在每个月的教学试验完成后,均进行一次小型阅读单元测验,测试内容包括:理解语句含义、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评价作者观点、剖析文章结构等。两次测验的具体结果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所示,默读式教学法与朗诵式教学法的测验结果相比,90~100分的比例分别占5%和10%。80~90分数段,前者所占的比例为10%,后者为15%。70~80分数段,前者的比例为25%,后者为29%。60~70分数段,前者的比例为35%,后者为43%。由此可知,采用朗诵式阅读教学法之后,学生的整体测试成绩,有了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4 结论
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通过试验测试表明,朗诵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它对于整个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默读式教育在阅读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探讨的路上,不能够一概而论地只采用一种方式。必须结合各自的优势,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学阅读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峰.让”默读”为语文教学增辉添彩[J].文教资料,2010.1.
[2] 杨文美.浅谈朗诵艺术教学的现状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3] 李娟.谈朗诵教学的活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J].语文学刊,2009.12.
[4] 倪志丹.谈朗诵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3.3.
[5] 朱晓婵.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朗诵教学中的实践与感受[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6] 杨茂强.朗诵教学的意义及其指导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