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利到达成都时登山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缺少的东西也在唐超和吴晓江那里补齐。晚上,当我们大家正坐在一起吃冷锅鱼的时候,凌峰带着他标志性的得意笑容,拖着长长的单板包出现了。
冷锅鱼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大块朵颐的美味,还有随之而来的腹泻,吃得最多的我,凌峰、王冰若干次地捂着肚子冲向厕所,这事让我觉得不爽,不过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按计划进行,我们找到了藏族协作罗罗,加上刃脊探险公司的泽榔头我们就有两名协作。
这次攀登不同于以往的纯粹意义上的登山,这是我们高海拔滑雪的第一次尝试,也许有些未知情况在等着我们,每个队员都需要大量的体力用于滑雪,况且我们还有两位没有高海拔攀登经历的女性,以及陕西卫视勇者无畏的记者。不过关于记者的担心在后来的活动中证明是多余的,他们的体能和技术能够保证在背负设备攀登的同时,高质量完成拍摄并且做好相应的技术操作,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达毕棚沟旅游管理中心时已是凌晨,天上下起大雪,大家一通忙乱,很快在接待大厅安顿好。安排好上C1营地的背夫就没什么大事了,这是放松的一天,大家状态都不错。晚饭后又下雪了,这使我们对C1以上的雪很是期待。
去C1的路是轻装,我们走得比较轻松。跋涉之后大家食欲大增,营地午餐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饭饱后穿上板子冲向C1旁边的一个小雪坡过把瘾。太阳晒得很热,雪深过膝质地湿黏,很不好滑,能在这样雪质上做好动作的也就凌峰和小熊,其他人都是玩得跌跌撞撞。C1是一块很大的积雪平台,面对主峰方向是一个很宽的直上雪坡,雪大时非常适合滑雪,现在靠近C1低处裸露岩石较多,滑行时需要很小心。
出于高山适应和滑雪的需要,我们的计划安排得很宽松,基本上每个营地都有两天时间,这样可以充分保证队员的适应状态。C1以下可以在大岩石间的雪沟滑雪,小熊和小草先滑下去了,凌峰把单板插在一边,要在C1边修个跳台玩一把。我和爵士冰也向下滑,早上雪况有点偏硬,像人工雪场。几个回转后看到小熊她们,看样子滑得很开心,愉快地聊着,正在装止滑带。再向下路线上的石头比较多了,滑行有一定困难,我们也选择在这个位置向上走。就在我摘下雪板插在雪上的时候,爵士冰大喊一声,只见他的一对雪板贴着雪面飞快向山下滑去,紧跟着爵士冰也连滚带爬地向雪板消失的方向冲去。我在原地等他,设想着很多可能发生的事……只过了半个小时他就上来了,原来雪板飞过下面的一块石头就一头插进雪里,真是幸运。
回到C1时已经错过了凌峰的跳台表演,这家伙正捏着胡子得意地冲我们笑,看样子玩得很满意。午餐是丰盛的,所有人的食欲都很好。我觉得如果时间充裕计划得当,这种高海拔活动完全不亚于海滨度假。
傍晚时曾山带着刃脊探险的队员下来了,顶峰是冰质脆硬的冰盖。到顶峰滑雪看来是不用想了,更糟糕的是做计划时参考以前一些登山报告对顶峰的描述,所以技术装备里没有准备小冰镐,冰锥数量也不够。只好和曾山商量借来用,感谢刃脊探险公司的协助。
收拾营地陆续出发前往C2营地,凌峰背着他的单皈,我们踩着板子,刚一上坡就遇到硬雪的问题,止滑带需要板底和雪面充分接触才能够起止滑作用,在坡陡的时候我们都是用之字形上升,也就是身体侧对坡上方,但是由于雪硬,雪板无法在坡上踩出两道槽,接触不到雪面不能止滑,没办法,挂在包侧面背吧!只有小熊可以在接近30度的坡上直上,她的止滑带是全长的,覆盖整个板底,提供较大的摩擦力,除她之外我们都是半长的止滑带。
一步一步地上升,阳光温暖,确切地说是热。接近中午时候雪变软,终于可以踩着板子行进。再向上走了一会儿坡度变陡,路线窄而略有曲折,踩着板子明显不适用了。踏着板子和止滑带行进的方式给我带来很大的困惑,它的适用性似乎并不强,某些雪况下完全不起作用,很多时候感觉还不如背着走省力和速度快,我有点郁闷。走到一半时小熊哭了,大喊着说不行了,看来这对于初次上高海拔的她确实是个考验,小草很慢,她们把雪板和小背包放在原地轻装继续向上,好在有我们的协作,这是她们辛苦的一天。
自从离开大本营以来,每一天早上起来都会看到湛蓝的天空,找不到任何风雪雾的痕迹,所以我一直担心好天气周期在登顶前结束了,后来情况再次证明担心的多余,伴随着我们的一直是温暖的阳光,柔和的微风,能见度极高的空气,看来这回登山的运气很好。从C2营地向上看,一片完整的雪坡,几乎没有裂缝,半脊峰的山体规模比我想的要小,行进和滑雪路线相对简单,需要躲避和绕过的危险路段极少,不是很需要沿途作标志。
每一天似乎都是慵懒的,每个人都有充裕时间完成身体对于海拔的适应。全队可以根据山上情况对每天的具体行动做出调整,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这5000米的时光,整个上午在饮食和休息中度过,下午到C2以上的坡滑了一趟,雪质软而湿。
我和爵士冰、凌峰、罗罗从2号路线登顶,小熊、小草在3号雪桥路线滑雪。向上走,凌峰把他的单板留在冰盖下冰与雪结合的位置,他说从这滑比较强,我看了一眼,坡度接近五十度。原先打算我们几人用两根半绳交替先锋,不过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协作罗罗挥舞着一对小镐把事都办了。就像凌峰的那句话:罗罗是个战士!
登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轻松愉快的滑降,收拾好营地从C2滑向C1,雪质从硬到软,后半段滑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有雪感。每个人玩得都很好,这也是我最初的愿望。下山经过杜鹃林时,我向山顶望去,起了一层薄薄的云雾,已经见不到半脊的顶峰。
队员专访录
九行
2000年开始接触户外,酷爱滑雪,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2005年底开始筹划登山滑雪装备的购买及相关活动。2001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峰;2002年攀冰上升1000米登顶小五台南台;2002年登顶四川雪隆包(5527米);2002年攀登四川雀儿山;2005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这是一次刺激而愉悦的旅行,攀登和滑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兴奋,在冰川和岩石之间自由滑行的感受无与伦比,有点像在高海拔寒冷稀薄的空气中自由飞翔。这是我第一次玩真正意义上的登山滑雪,也是第一次作为这样高海拔活动组织者,感谢UVXE品牌、凯图巅峰(K2summit)和MILLET品牌对登山滑雪运动的支持,也感谢陕西卫视《勇者无畏》栏目和在整个活动中提供帮助的四川刃脊探险公司及各位朋友们。
凌峰
十年单板滑龄,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曾接受国家单板裁判培训。2003年登顶甘肃阿尔金山(5828米),2003年攀登甘肃大雪山(4781米);2004年大众杯滑雪赛亚布力站第七名;2004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峰(5260米),2004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2005 年攀登新疆博格达峰(5300米)。
记得看过一个法国片子,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说一哥们带着单板,一个炉头,几个气罐,几块能量棒,一把雪铲,从法国一路沿着阿尔卑斯山滑到瑞士,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挖个雪洞,溶点雪喝水,嚼块能量棒,相当的狠。那时这就成了我的梦想。我开始有了目标。
我热爱很多运动,长跑、自行车、攀岩、攀冰、滑雪,还打了很多年的泰拳。但是所有的这些现在都成为了我的体能和技术的训练,只为了我心中的目标希夏邦马,简单地爬上去,快速地滑下来,很多人会认为我在吹,但我知道我一定办得到。
这在半脊峰滑雪,是一次练习,看看器材是否合适,光这些器材就准备了两年,有些来自国外,有些是向国内代理商订购的,总之很不容易,所以连曾山见了都很惊讶如此专业。
半脊峰作为练习场地的话还可以,就是坡陡石头较多,作为海拔适应,野雪练习足够了。我近三年在北京的雪场泡多了,感觉野性渐渐地在丧失,已不是在北美雪山中疯狂的我,见到一些坡度和雪况已没有把握,动作很保守,明显缺乏练习。但是在雪山感觉真好,鼻子闻到的、指尖划过的、脚下感觉到的都是无比的自由,我想我已找到了中国的滑雪胜地,就是在西部一座座美丽的雪山,我不会在中国的雪场中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登山滑雪是我国惟一适合的滑雪活动,我国由于地理问题不可能有大型雪场,所以,热爱滑雪的人们,到雪山来滑雪吧!
小雪
1998年开始接触户外,2001年开始滑雪,2003年参加全国滑雪比赛,2005~2006年全国总决赛第四名,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同时爱好登山、滑翔伞、骑马、游泳等。五一半脊登山滑雪真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开始是摸索着往下滑很是兴奋,就是踏雪板往上走比较困难,虽然我们用的是登山滑雪装备,但踏着雪板往上走还是很吃力,全长的ski比起半长的有很大优势,爬到C2营地那真是雪的海洋,也不知道雪到底有多厚,平均30度的坡度和平整度简直就是天然的雪场。
雪的世界很美,在又陡又深的雪窝里动弹不得,滑雪就更困难了,充分休息后鼓起很大勇气才能滑下去,那天下午是一拐弯就摔跟头,同一个雪面上下午的雪质完全不一样,上午滑得很好,到下午一滑却总是摔跟头。最后一天下撤是滑得最多的一天,也是对野雪逐渐熟悉和习惯的过程,真是越滑越兴奋,在一个将近50度的地方看了都害怕,本来和九行说好横搓下去,在最后关头还是决定滑下去,绵软宽敞的雪面倒也不怕摔,果真摔了个最大的跟头,飞雪四溅,好半天爬不起来,也是摔得最爽的一个。
小熊
1998年春节在亚布力开始滑雪;在2002年~2006年雪季分别获得全国大众高山滑雪系列赛、石京龙杯等十多个高山滑雪冠军;2002年、2004年赛季全国大众高山滑雪系列赛总积分第一名、2005年赛季全国大众高山滑雪系列赛总决赛第三名。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从2003年初开始热衷于滑野雪,先后去塞北、翠云山、亚布力、北大湖、长白山、通话金厂、雪乡、瑞士等地。
就像我在MSN档案里写的:如果不滑雪,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八年前开始滑雪至今高烧不退的我来说,滑雪就是这样一种运动:不断挑战更难更刺激的雪坡、体验不同的地形乡和雪质,并且一生都乐此不疲。2003年初,当我第一次尝试滑野雪就知道,这就是我今生的最爱,我会用我剩余的生命去寻找每一个能滑野雪的山坡。而雪山无疑是滑野雪最梦幻的选择。
王冰
1999年接触户外,酷爱滑雪,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
2001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姑娘山;2002年攀登四川雀儿山(6168米):2003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2004年登顶四川田海子山(6070米),攀登雅拉雪山(5828米); 2005年free solo登顶尖山子(5472米),攀登羊岗子(5700米),攀登阿妣山(5692米),攀登日月宝镜,牛心山。
ADRENALIN——肾上腺素,这是我的Garmont登山滑雪靴的型号。我第一次拿到这双橙黄色漂亮的鞋子时,看到这个型号我还有些奇怪,怎么起了这样的一个名字,不知道什么含义?之后在阅读登山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按现代医学分析,恐惧可以刺激人体肾上腺激素分泌,这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超乎平时的勇敢(疯狂)行动或是意志屈服”。经过这次半脊登山滑雪,让我深深地理解了这个型号的含义。这次半脊登山滑雪和以往登山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半脊滑雪的启示
计划安排
我感觉登山滑雪是一项有点偏享受的活动,整个计划不能像阿尔卑斯登山那样追求攀登速度。试想登山者被高山反应折腾得神志不清,同时因连日的攀登体能疲惫,他怎么能够保证在高速滑行下安全地回到营地而不是滑进冰裂缝呢?所以只有具备良好的高山适应状态,充沛的体能,适宜的天气,才能够充分地体会滑雪的乐趣,同时也是滑行安全的保证。计划中我们从海拔3500米的上海子开始,基本上每个营地都安排了两天的时间,大家可以在营地晒着太阳吃着喝着,没事儿的时候找个雪坡爬上去滑两下适应雪况,这样基本保证每个队员都能获得充分的休息和高山适应。
高山协作
在最初的计划中没有请高山协作的考虑,因为有小熊小草两位女队员的加入,也咨询了刃脊探险公司的老马,后来请了罗罗和刃脊探险的泽榔头作为这次的高山协作,事实充分证明了他们的作用。在C1到C2时承担了我们全队帐篷和食品的重量,当小熊小草因为体力不支把她们的背包扔在C1到C2一半的位置,罗罗和泽榔头非常迅速地下去把两个背包带了上来。我们完成冲顶的第二天,从C2下撤的时候,罗罗和泽榔头把全队所有的背包用绳子穿着一起运下C1,这样我们都背小包轻装享受了此次半脊峰最长滑行最爽的一段雪坡。而在此之前关于从C2下撤时是否负重滑雪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高山协作,罗罗和泽榔头是可靠的登山伙伴,他们的高海拔攀登能力和意志品质令人钦佩,并且一旦发生意外,高山协作的作用将是不可替代的。
滑雪板
我的ski是K2的861,这付板子以世界第二高峰K2的海拔高度8611作为名称,K2公司给它的设计定位是在像K2这样险峻山峰上的滑行,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地形和雪况。实际的使用情况也不错,当我适应了暄软雪质后能感觉它在脚下划出顺滑的弧线,虽说有181厘米长(算是很长的板子),滑行的时候还是感觉灵活轻便,这款板子惟一不适应的是早晨坚硬的冰状雪,滑行时抖动得比较厉害。
Skin使用心得
我买的是长度一米左右的半长skin,之前为几位队友也订这款,当时没有买全长覆盖整个板底的skin主要是考虑价格,全长skin无非是两条尼龙布,七十多美金的价格让生活在纺织品大国 的我很不习惯,于是选了五十多美金的半长Skin。在半脊证明了这是一次比较失败的选择,半长的skin在二十多度的雪坡上爬升时表现还不错,但坡度到了30度就明显感觉摩擦力不够,脚下很容易打滑。我们中只有小熊买的全长的skin,加上她体重比较轻,使用全长skin可以在三十多度的雪坡直接向上走,而不用走Z字上升。
skin的摩擦力会受雪况影响,半脊白天的雪质因为阳光暴晒变得湿黏,开始的时候觉得摩擦力不错,过一段时间融化的雪水渗入Skin的纤维,这时雪面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渗入Skin纤维的水就会冻结,造成整体摩擦力下降,看来skin还是比较适应干爽的雪质。
硬冰雪陡坡上无法使用Skin,五一期间半脊昼夜温差大,白天因日晒雪面融化,夜里冻成硬冰,而我们使用skin是走z字路线斜向上升,硬冰坡上斜向走的话Skin根本接触不到雪面,不能提供反向摩擦力。这时必须使用专配Alpine touring固定器的冰爪,这是我的疏忽,在我之前给大伙订购装备时觉得这个小东西用处不大就没买。
AIpine touring雪靴
我的雪靴是Garmont Mega Ride G--Fit:这是我非常满意的装备,攀登时的灵活性,滑雪时对雪板的控制力都不错,在冲顶时进行简单的技术攀登很适用,在雪里走了一整天回到营地后也比较干燥温暖,穿脱方便快捷,卡扣的固定方式容易操作,不像以往使用的高山靴在穿脱时都会消耗掉一些时间精力。
绑带
我的绑带是随固定器赠送的。滑雪的时候一端绑在腿上,另一端绑在固定器上,在摔倒时固定器会脱落,如果没有了绑带,你的雪板很可能会飞快地滑走,运气不好的话板子也许会滑进冰裂缝或者一直滑到冰川的末端。所以这绝对是不能缺少的小配件。
启孜销魂录
销魂之一 突遭变故的出发
每次出发照旧是慌乱的,列出表格检查还是会有遗漏,加之这次不同于以往登山,需要多带一整套滑雪装备,准备工作更加复杂。国外大多数登山滑雪者都使用登山滑雪两用靴和利于行走的Alpine Touring固定器,以达到减轻重量,减小负担的目的。由于国内的登山滑雪开展不多,此类器材基本难寻踪迹,从国外购买雪板的特殊形状使得运输也成问题。于是我索性携带普通回转板和雪靴,好在雪板是入门板,包括固定器一对仅五公斤。完全收拾停当后,我背负一个85升背包,胸前一个55升轻型冲顶包,艰难伸出的右手上还拎着170厘米长的板包,这一路上总能引来不低的回头率。
我们的队伍由四个人组成,队友五二和我一起在冬季开始琢磨登山滑雪的可行性,到了五一前终于确认,我们几乎两人登顶后滑雪下山,另外两人只登山。出发那天,他们三个已经提前到了火车站,我最后一个赶到,在广场上一路小跑气喘吁吁,一位妈妈指着我认真地对她儿子说:“你看这才是旅游。”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没有参观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我算不算一次真正的“旅游”。
到了集合地点,发现三个队友笑嘻嘻地看着我,转了两圈,我才发现五二只背了一个登山包,周围根本没有任何滑雪器材。计划了半年有余的她自称早上出门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滑雪,我当即捶胸顿足,对接下来的行程忐忑不安。
销魂之二 漫长恼人的高反
五月的青藏铁路还没正式通车,我们只能循着传统路线用四天时间抵达拉萨。到了格尔木,顺利找到一辆去拉萨的皮卡,后面的宽敞车斗刚好装下我们所 有的行李。新车老司机,一路上速度很快,以往我没有什么高反,所以开始时心态比较平稳,大家状态也都不错。
翻过唐古拉山口,天色开始暗下来,雪天路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天黑后才赶到计划中的安多,结果找旅馆时司机驾照被交警扣下。经过一番纠缠取回后,大家决定不管劳顿,连夜赶到那曲住宿。到那曲时已夜里一点多,从早上格尔木出发到那曲住下,我们在车里差不多蜷缩了15个小时。
虽然皮卡车斗宽敞,但是两排车座挤下五个人,的确不是舒服的经历,躺在旅店床上时感觉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加上那曲的高度和低含氧量,头痛欲裂,这一友的“睡眠”基本是在和不属于自己的腿以及还属于自三的脑袋斗争。变换了无数睡姿,始终无法睡熟,总觉得自己的意志游离在身体之外。凌晨五点多,窗外货运卡车的刺耳喇叭声一下子吵闹起来,好像正好在我的耳朵边爆响起来,和同屋队友相视苦笑,原来销魂的一夜大家都没有睡着。
睡眠问题在启孜大本营时再次出现,由于沟通问题,我们只带了一个三人帐篷。四个人挤在高山帐中呼吸很困难,每过15分钟就必须坐起来一次,大口大口呼吸,否则脑袋的疼痛就会让自己离开人间,魂飞魄散的感觉此时尤其强烈,大概“销魂”之意也就在此了。
销魂之三 背上雪板走向崩溃边缘
从拉萨到启孜山脚的羊八井不到100公里,穿过雾气缭绕的地热温泉,远远就能看到半山的嘎罗寺。没有等到过路车,背夫要到嘎罗寺才有,我们决定自己负重上去。在拉萨精简完装备的我,只留一个背包和一个板包上山。背包没问题,170厘米长的板包怎么拿都不顺手,拎着一会儿胳膊就受不了;挂在脖子上颈部承受不住。最后只好斜挎在肩膀上,左右肩来回更换。六公里山路我们走了两个小时,零星的雨点打在脸上,喘气连连几乎迈不动步子。直到山上的尼姑看到我们,赶下来接下重物,我才算解脱了。随即放弃当天冲到BC的计划,抱着一杯热酥油茶靠在寺庙的院墙边,狼狈不堪。
从嘎罗寺到大本营,请尼姑做背夫,轻装还算轻松。扎好营观察了路线和雪况,决定第二天带板子尝试直接冲顶。由于高反影响,两个队友留下修整,只有我和五二两人一早出发。启孜的坡度很缓,170厘米长的雪板并没有太影响攀登,我把雪板绑缚在背包上。在五千多米的高度背负超过十公斤行走实在不算轻装。从上雪线的第一个坡开始,我就体会到以前没有感觉到的疲惫,不断调整呼吸也无法消减身体的疲惫。而且半路我还悲惨地发现,出发时保温壶没有扣紧,水洒了大半,只留下不到300毫升,只好一路翻开雪面表层从下面挖雪解渴。
启孜传统路线平缓路线较长,新路短但是有个陡坡需要修路做保护。大概高反昏了头,我们两个走到新路上。因为我们两人没有结组,也没有携带路绳,五二犹豫了很久,小心地踢了上去。而等我走到陡坡前,发现当时体力的状态没有把握安全上去,此时再转回传统路线,时间已经不够了,遂放弃当天登顶的计划,决定原路滑雪返回。
销魂之四 不完美的初体验
“换上雪靴、穿上雪板”这短短八个字的简单描述,让我几乎耗尽了剩余体力。在接近六千米的高度穿脱雪靴绝对是件痛苦的事情,你所要面对的“销魂”动作是:用笨拙的防水手套解开高山靴复杂的鞋带,扣上冻得发硬的塑料雪靴(一共需要扣八次),背上背包踩上固定器,当然还伴随着不停的喘气。收拾好一切,开始滑行的我,所经历的可能是一次尚可满意的登山经历,但绝不是一次完美的滑雪过程。
启孜的坡度对于登山来说是平缓轻松的,但是对于滑雪来说就不合适了。这次大部分坡度类似于北京周边雪场的初级道,太缓的坡度无法提速,当然也没有电视里面那种雪崩追着滑雪者的刺激镜头。由于当地近期没有降雪,表面没有浮雪,上面是大概三厘米的硬雪,下面是冰晶状的松雪。表层有着足够的支撑力,徒步走在上面,会破碎但是脚不会陷入。雪面看起来有点类似刚刚压过的雪道,只是更加平整。开始时,我走板滑雪,能够缓慢,稳当地前行。滑了一小会儿,做了两次平行刹车,感觉还不错。接着打算试试走刃提速,结果变化是瞬间的,我刚刚把刃立起来还没有来得及做动作,噗哧一下,雪的表层在板刃的压力下碎开,板头扎到了雪里,而我则飞了出去。换雪靴的时候,因为坡度太缓估量着不至于摔倒,就没有系上辅绳做的连接绳,结果固定器脱落,一只雪板留在了原地,我在下面大概四到五米的地方趴着。已经好久没这么狼狈地摔过了,好在那时并无人看到,偷偷爬起来往山上无奈地笑笑,一点点挪回去。再一次穿上雪板就不敢再立刃了,尽量走板滑行。雪面很宽、很平,但是雪线边缘都是几乎九十度的悬崖,尽量不靠近边缘直接滑到上来的雪线处。换上高山靴和冰爪,又一次“销魂”的体验。上山用了四个小时的我,真正滑行的时间不到十分钟,曾经有人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滑雪,可是“真正”的定义又是如何呢?虽然不是完美的经历,但是毕竟是一次不同形式滑雪的体验。
销魂尾声 火车停开
因为假期的关系,需要立刻赶回北京,于是下山第二天就独自一个人从拉萨赶往格尔木,乘坐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卧铺车,到了格尔木的我希望赶紧买到卧铺火车票,能够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在格尔木得知,由于青藏线即将通车,当天开始到青藏线开通前所有发往西宁的火车停运。我无奈地站在候车室里,想来出发的时候始发站晚点已经少见,这火车停运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也算是给这次启孜“销魂”登山滑雪之旅一个有趣的结尾吧。
冷锅鱼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大块朵颐的美味,还有随之而来的腹泻,吃得最多的我,凌峰、王冰若干次地捂着肚子冲向厕所,这事让我觉得不爽,不过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按计划进行,我们找到了藏族协作罗罗,加上刃脊探险公司的泽榔头我们就有两名协作。
这次攀登不同于以往的纯粹意义上的登山,这是我们高海拔滑雪的第一次尝试,也许有些未知情况在等着我们,每个队员都需要大量的体力用于滑雪,况且我们还有两位没有高海拔攀登经历的女性,以及陕西卫视勇者无畏的记者。不过关于记者的担心在后来的活动中证明是多余的,他们的体能和技术能够保证在背负设备攀登的同时,高质量完成拍摄并且做好相应的技术操作,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达毕棚沟旅游管理中心时已是凌晨,天上下起大雪,大家一通忙乱,很快在接待大厅安顿好。安排好上C1营地的背夫就没什么大事了,这是放松的一天,大家状态都不错。晚饭后又下雪了,这使我们对C1以上的雪很是期待。
去C1的路是轻装,我们走得比较轻松。跋涉之后大家食欲大增,营地午餐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饭饱后穿上板子冲向C1旁边的一个小雪坡过把瘾。太阳晒得很热,雪深过膝质地湿黏,很不好滑,能在这样雪质上做好动作的也就凌峰和小熊,其他人都是玩得跌跌撞撞。C1是一块很大的积雪平台,面对主峰方向是一个很宽的直上雪坡,雪大时非常适合滑雪,现在靠近C1低处裸露岩石较多,滑行时需要很小心。

出于高山适应和滑雪的需要,我们的计划安排得很宽松,基本上每个营地都有两天时间,这样可以充分保证队员的适应状态。C1以下可以在大岩石间的雪沟滑雪,小熊和小草先滑下去了,凌峰把单板插在一边,要在C1边修个跳台玩一把。我和爵士冰也向下滑,早上雪况有点偏硬,像人工雪场。几个回转后看到小熊她们,看样子滑得很开心,愉快地聊着,正在装止滑带。再向下路线上的石头比较多了,滑行有一定困难,我们也选择在这个位置向上走。就在我摘下雪板插在雪上的时候,爵士冰大喊一声,只见他的一对雪板贴着雪面飞快向山下滑去,紧跟着爵士冰也连滚带爬地向雪板消失的方向冲去。我在原地等他,设想着很多可能发生的事……只过了半个小时他就上来了,原来雪板飞过下面的一块石头就一头插进雪里,真是幸运。
回到C1时已经错过了凌峰的跳台表演,这家伙正捏着胡子得意地冲我们笑,看样子玩得很满意。午餐是丰盛的,所有人的食欲都很好。我觉得如果时间充裕计划得当,这种高海拔活动完全不亚于海滨度假。
傍晚时曾山带着刃脊探险的队员下来了,顶峰是冰质脆硬的冰盖。到顶峰滑雪看来是不用想了,更糟糕的是做计划时参考以前一些登山报告对顶峰的描述,所以技术装备里没有准备小冰镐,冰锥数量也不够。只好和曾山商量借来用,感谢刃脊探险公司的协助。
收拾营地陆续出发前往C2营地,凌峰背着他的单皈,我们踩着板子,刚一上坡就遇到硬雪的问题,止滑带需要板底和雪面充分接触才能够起止滑作用,在坡陡的时候我们都是用之字形上升,也就是身体侧对坡上方,但是由于雪硬,雪板无法在坡上踩出两道槽,接触不到雪面不能止滑,没办法,挂在包侧面背吧!只有小熊可以在接近30度的坡上直上,她的止滑带是全长的,覆盖整个板底,提供较大的摩擦力,除她之外我们都是半长的止滑带。
一步一步地上升,阳光温暖,确切地说是热。接近中午时候雪变软,终于可以踩着板子行进。再向上走了一会儿坡度变陡,路线窄而略有曲折,踩着板子明显不适用了。踏着板子和止滑带行进的方式给我带来很大的困惑,它的适用性似乎并不强,某些雪况下完全不起作用,很多时候感觉还不如背着走省力和速度快,我有点郁闷。走到一半时小熊哭了,大喊着说不行了,看来这对于初次上高海拔的她确实是个考验,小草很慢,她们把雪板和小背包放在原地轻装继续向上,好在有我们的协作,这是她们辛苦的一天。
自从离开大本营以来,每一天早上起来都会看到湛蓝的天空,找不到任何风雪雾的痕迹,所以我一直担心好天气周期在登顶前结束了,后来情况再次证明担心的多余,伴随着我们的一直是温暖的阳光,柔和的微风,能见度极高的空气,看来这回登山的运气很好。从C2营地向上看,一片完整的雪坡,几乎没有裂缝,半脊峰的山体规模比我想的要小,行进和滑雪路线相对简单,需要躲避和绕过的危险路段极少,不是很需要沿途作标志。
每一天似乎都是慵懒的,每个人都有充裕时间完成身体对于海拔的适应。全队可以根据山上情况对每天的具体行动做出调整,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这5000米的时光,整个上午在饮食和休息中度过,下午到C2以上的坡滑了一趟,雪质软而湿。
我和爵士冰、凌峰、罗罗从2号路线登顶,小熊、小草在3号雪桥路线滑雪。向上走,凌峰把他的单板留在冰盖下冰与雪结合的位置,他说从这滑比较强,我看了一眼,坡度接近五十度。原先打算我们几人用两根半绳交替先锋,不过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协作罗罗挥舞着一对小镐把事都办了。就像凌峰的那句话:罗罗是个战士!
登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轻松愉快的滑降,收拾好营地从C2滑向C1,雪质从硬到软,后半段滑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有雪感。每个人玩得都很好,这也是我最初的愿望。下山经过杜鹃林时,我向山顶望去,起了一层薄薄的云雾,已经见不到半脊的顶峰。
队员专访录
九行
2000年开始接触户外,酷爱滑雪,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2005年底开始筹划登山滑雪装备的购买及相关活动。2001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峰;2002年攀冰上升1000米登顶小五台南台;2002年登顶四川雪隆包(5527米);2002年攀登四川雀儿山;2005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这是一次刺激而愉悦的旅行,攀登和滑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兴奋,在冰川和岩石之间自由滑行的感受无与伦比,有点像在高海拔寒冷稀薄的空气中自由飞翔。这是我第一次玩真正意义上的登山滑雪,也是第一次作为这样高海拔活动组织者,感谢UVXE品牌、凯图巅峰(K2summit)和MILLET品牌对登山滑雪运动的支持,也感谢陕西卫视《勇者无畏》栏目和在整个活动中提供帮助的四川刃脊探险公司及各位朋友们。
凌峰
十年单板滑龄,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曾接受国家单板裁判培训。2003年登顶甘肃阿尔金山(5828米),2003年攀登甘肃大雪山(4781米);2004年大众杯滑雪赛亚布力站第七名;2004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峰(5260米),2004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2005 年攀登新疆博格达峰(5300米)。
记得看过一个法国片子,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说一哥们带着单板,一个炉头,几个气罐,几块能量棒,一把雪铲,从法国一路沿着阿尔卑斯山滑到瑞士,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挖个雪洞,溶点雪喝水,嚼块能量棒,相当的狠。那时这就成了我的梦想。我开始有了目标。
我热爱很多运动,长跑、自行车、攀岩、攀冰、滑雪,还打了很多年的泰拳。但是所有的这些现在都成为了我的体能和技术的训练,只为了我心中的目标希夏邦马,简单地爬上去,快速地滑下来,很多人会认为我在吹,但我知道我一定办得到。
这在半脊峰滑雪,是一次练习,看看器材是否合适,光这些器材就准备了两年,有些来自国外,有些是向国内代理商订购的,总之很不容易,所以连曾山见了都很惊讶如此专业。
半脊峰作为练习场地的话还可以,就是坡陡石头较多,作为海拔适应,野雪练习足够了。我近三年在北京的雪场泡多了,感觉野性渐渐地在丧失,已不是在北美雪山中疯狂的我,见到一些坡度和雪况已没有把握,动作很保守,明显缺乏练习。但是在雪山感觉真好,鼻子闻到的、指尖划过的、脚下感觉到的都是无比的自由,我想我已找到了中国的滑雪胜地,就是在西部一座座美丽的雪山,我不会在中国的雪场中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登山滑雪是我国惟一适合的滑雪活动,我国由于地理问题不可能有大型雪场,所以,热爱滑雪的人们,到雪山来滑雪吧!
小雪
1998年开始接触户外,2001年开始滑雪,2003年参加全国滑雪比赛,2005~2006年全国总决赛第四名,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同时爱好登山、滑翔伞、骑马、游泳等。五一半脊登山滑雪真是一次不错的经历,开始是摸索着往下滑很是兴奋,就是踏雪板往上走比较困难,虽然我们用的是登山滑雪装备,但踏着雪板往上走还是很吃力,全长的ski比起半长的有很大优势,爬到C2营地那真是雪的海洋,也不知道雪到底有多厚,平均30度的坡度和平整度简直就是天然的雪场。
雪的世界很美,在又陡又深的雪窝里动弹不得,滑雪就更困难了,充分休息后鼓起很大勇气才能滑下去,那天下午是一拐弯就摔跟头,同一个雪面上下午的雪质完全不一样,上午滑得很好,到下午一滑却总是摔跟头。最后一天下撤是滑得最多的一天,也是对野雪逐渐熟悉和习惯的过程,真是越滑越兴奋,在一个将近50度的地方看了都害怕,本来和九行说好横搓下去,在最后关头还是决定滑下去,绵软宽敞的雪面倒也不怕摔,果真摔了个最大的跟头,飞雪四溅,好半天爬不起来,也是摔得最爽的一个。
小熊
1998年春节在亚布力开始滑雪;在2002年~2006年雪季分别获得全国大众高山滑雪系列赛、石京龙杯等十多个高山滑雪冠军;2002年、2004年赛季全国大众高山滑雪系列赛总积分第一名、2005年赛季全国大众高山滑雪系列赛总决赛第三名。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从2003年初开始热衷于滑野雪,先后去塞北、翠云山、亚布力、北大湖、长白山、通话金厂、雪乡、瑞士等地。
就像我在MSN档案里写的:如果不滑雪,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八年前开始滑雪至今高烧不退的我来说,滑雪就是这样一种运动:不断挑战更难更刺激的雪坡、体验不同的地形乡和雪质,并且一生都乐此不疲。2003年初,当我第一次尝试滑野雪就知道,这就是我今生的最爱,我会用我剩余的生命去寻找每一个能滑野雪的山坡。而雪山无疑是滑野雪最梦幻的选择。
王冰
1999年接触户外,酷爱滑雪,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
2001年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姑娘山;2002年攀登四川雀儿山(6168米):2003年登顶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2004年登顶四川田海子山(6070米),攀登雅拉雪山(5828米); 2005年free solo登顶尖山子(5472米),攀登羊岗子(5700米),攀登阿妣山(5692米),攀登日月宝镜,牛心山。
ADRENALIN——肾上腺素,这是我的Garmont登山滑雪靴的型号。我第一次拿到这双橙黄色漂亮的鞋子时,看到这个型号我还有些奇怪,怎么起了这样的一个名字,不知道什么含义?之后在阅读登山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按现代医学分析,恐惧可以刺激人体肾上腺激素分泌,这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超乎平时的勇敢(疯狂)行动或是意志屈服”。经过这次半脊登山滑雪,让我深深地理解了这个型号的含义。这次半脊登山滑雪和以往登山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半脊滑雪的启示
计划安排
我感觉登山滑雪是一项有点偏享受的活动,整个计划不能像阿尔卑斯登山那样追求攀登速度。试想登山者被高山反应折腾得神志不清,同时因连日的攀登体能疲惫,他怎么能够保证在高速滑行下安全地回到营地而不是滑进冰裂缝呢?所以只有具备良好的高山适应状态,充沛的体能,适宜的天气,才能够充分地体会滑雪的乐趣,同时也是滑行安全的保证。计划中我们从海拔3500米的上海子开始,基本上每个营地都安排了两天的时间,大家可以在营地晒着太阳吃着喝着,没事儿的时候找个雪坡爬上去滑两下适应雪况,这样基本保证每个队员都能获得充分的休息和高山适应。

高山协作
在最初的计划中没有请高山协作的考虑,因为有小熊小草两位女队员的加入,也咨询了刃脊探险公司的老马,后来请了罗罗和刃脊探险的泽榔头作为这次的高山协作,事实充分证明了他们的作用。在C1到C2时承担了我们全队帐篷和食品的重量,当小熊小草因为体力不支把她们的背包扔在C1到C2一半的位置,罗罗和泽榔头非常迅速地下去把两个背包带了上来。我们完成冲顶的第二天,从C2下撤的时候,罗罗和泽榔头把全队所有的背包用绳子穿着一起运下C1,这样我们都背小包轻装享受了此次半脊峰最长滑行最爽的一段雪坡。而在此之前关于从C2下撤时是否负重滑雪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高山协作,罗罗和泽榔头是可靠的登山伙伴,他们的高海拔攀登能力和意志品质令人钦佩,并且一旦发生意外,高山协作的作用将是不可替代的。
滑雪板
我的ski是K2的861,这付板子以世界第二高峰K2的海拔高度8611作为名称,K2公司给它的设计定位是在像K2这样险峻山峰上的滑行,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地形和雪况。实际的使用情况也不错,当我适应了暄软雪质后能感觉它在脚下划出顺滑的弧线,虽说有181厘米长(算是很长的板子),滑行的时候还是感觉灵活轻便,这款板子惟一不适应的是早晨坚硬的冰状雪,滑行时抖动得比较厉害。
Skin使用心得
我买的是长度一米左右的半长skin,之前为几位队友也订这款,当时没有买全长覆盖整个板底的skin主要是考虑价格,全长skin无非是两条尼龙布,七十多美金的价格让生活在纺织品大国 的我很不习惯,于是选了五十多美金的半长Skin。在半脊证明了这是一次比较失败的选择,半长的skin在二十多度的雪坡上爬升时表现还不错,但坡度到了30度就明显感觉摩擦力不够,脚下很容易打滑。我们中只有小熊买的全长的skin,加上她体重比较轻,使用全长skin可以在三十多度的雪坡直接向上走,而不用走Z字上升。
skin的摩擦力会受雪况影响,半脊白天的雪质因为阳光暴晒变得湿黏,开始的时候觉得摩擦力不错,过一段时间融化的雪水渗入Skin的纤维,这时雪面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渗入Skin纤维的水就会冻结,造成整体摩擦力下降,看来skin还是比较适应干爽的雪质。
硬冰雪陡坡上无法使用Skin,五一期间半脊昼夜温差大,白天因日晒雪面融化,夜里冻成硬冰,而我们使用skin是走z字路线斜向上升,硬冰坡上斜向走的话Skin根本接触不到雪面,不能提供反向摩擦力。这时必须使用专配Alpine touring固定器的冰爪,这是我的疏忽,在我之前给大伙订购装备时觉得这个小东西用处不大就没买。
AIpine touring雪靴
我的雪靴是Garmont Mega Ride G--Fit:这是我非常满意的装备,攀登时的灵活性,滑雪时对雪板的控制力都不错,在冲顶时进行简单的技术攀登很适用,在雪里走了一整天回到营地后也比较干燥温暖,穿脱方便快捷,卡扣的固定方式容易操作,不像以往使用的高山靴在穿脱时都会消耗掉一些时间精力。
绑带
我的绑带是随固定器赠送的。滑雪的时候一端绑在腿上,另一端绑在固定器上,在摔倒时固定器会脱落,如果没有了绑带,你的雪板很可能会飞快地滑走,运气不好的话板子也许会滑进冰裂缝或者一直滑到冰川的末端。所以这绝对是不能缺少的小配件。
启孜销魂录
销魂之一 突遭变故的出发

每次出发照旧是慌乱的,列出表格检查还是会有遗漏,加之这次不同于以往登山,需要多带一整套滑雪装备,准备工作更加复杂。国外大多数登山滑雪者都使用登山滑雪两用靴和利于行走的Alpine Touring固定器,以达到减轻重量,减小负担的目的。由于国内的登山滑雪开展不多,此类器材基本难寻踪迹,从国外购买雪板的特殊形状使得运输也成问题。于是我索性携带普通回转板和雪靴,好在雪板是入门板,包括固定器一对仅五公斤。完全收拾停当后,我背负一个85升背包,胸前一个55升轻型冲顶包,艰难伸出的右手上还拎着170厘米长的板包,这一路上总能引来不低的回头率。
我们的队伍由四个人组成,队友五二和我一起在冬季开始琢磨登山滑雪的可行性,到了五一前终于确认,我们几乎两人登顶后滑雪下山,另外两人只登山。出发那天,他们三个已经提前到了火车站,我最后一个赶到,在广场上一路小跑气喘吁吁,一位妈妈指着我认真地对她儿子说:“你看这才是旅游。”让我有点哭笑不得,不知道没有参观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我算不算一次真正的“旅游”。
到了集合地点,发现三个队友笑嘻嘻地看着我,转了两圈,我才发现五二只背了一个登山包,周围根本没有任何滑雪器材。计划了半年有余的她自称早上出门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滑雪,我当即捶胸顿足,对接下来的行程忐忑不安。
销魂之二 漫长恼人的高反
五月的青藏铁路还没正式通车,我们只能循着传统路线用四天时间抵达拉萨。到了格尔木,顺利找到一辆去拉萨的皮卡,后面的宽敞车斗刚好装下我们所 有的行李。新车老司机,一路上速度很快,以往我没有什么高反,所以开始时心态比较平稳,大家状态也都不错。
翻过唐古拉山口,天色开始暗下来,雪天路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天黑后才赶到计划中的安多,结果找旅馆时司机驾照被交警扣下。经过一番纠缠取回后,大家决定不管劳顿,连夜赶到那曲住宿。到那曲时已夜里一点多,从早上格尔木出发到那曲住下,我们在车里差不多蜷缩了15个小时。
虽然皮卡车斗宽敞,但是两排车座挤下五个人,的确不是舒服的经历,躺在旅店床上时感觉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加上那曲的高度和低含氧量,头痛欲裂,这一友的“睡眠”基本是在和不属于自己的腿以及还属于自三的脑袋斗争。变换了无数睡姿,始终无法睡熟,总觉得自己的意志游离在身体之外。凌晨五点多,窗外货运卡车的刺耳喇叭声一下子吵闹起来,好像正好在我的耳朵边爆响起来,和同屋队友相视苦笑,原来销魂的一夜大家都没有睡着。

睡眠问题在启孜大本营时再次出现,由于沟通问题,我们只带了一个三人帐篷。四个人挤在高山帐中呼吸很困难,每过15分钟就必须坐起来一次,大口大口呼吸,否则脑袋的疼痛就会让自己离开人间,魂飞魄散的感觉此时尤其强烈,大概“销魂”之意也就在此了。
销魂之三 背上雪板走向崩溃边缘
从拉萨到启孜山脚的羊八井不到100公里,穿过雾气缭绕的地热温泉,远远就能看到半山的嘎罗寺。没有等到过路车,背夫要到嘎罗寺才有,我们决定自己负重上去。在拉萨精简完装备的我,只留一个背包和一个板包上山。背包没问题,170厘米长的板包怎么拿都不顺手,拎着一会儿胳膊就受不了;挂在脖子上颈部承受不住。最后只好斜挎在肩膀上,左右肩来回更换。六公里山路我们走了两个小时,零星的雨点打在脸上,喘气连连几乎迈不动步子。直到山上的尼姑看到我们,赶下来接下重物,我才算解脱了。随即放弃当天冲到BC的计划,抱着一杯热酥油茶靠在寺庙的院墙边,狼狈不堪。
从嘎罗寺到大本营,请尼姑做背夫,轻装还算轻松。扎好营观察了路线和雪况,决定第二天带板子尝试直接冲顶。由于高反影响,两个队友留下修整,只有我和五二两人一早出发。启孜的坡度很缓,170厘米长的雪板并没有太影响攀登,我把雪板绑缚在背包上。在五千多米的高度背负超过十公斤行走实在不算轻装。从上雪线的第一个坡开始,我就体会到以前没有感觉到的疲惫,不断调整呼吸也无法消减身体的疲惫。而且半路我还悲惨地发现,出发时保温壶没有扣紧,水洒了大半,只留下不到300毫升,只好一路翻开雪面表层从下面挖雪解渴。
启孜传统路线平缓路线较长,新路短但是有个陡坡需要修路做保护。大概高反昏了头,我们两个走到新路上。因为我们两人没有结组,也没有携带路绳,五二犹豫了很久,小心地踢了上去。而等我走到陡坡前,发现当时体力的状态没有把握安全上去,此时再转回传统路线,时间已经不够了,遂放弃当天登顶的计划,决定原路滑雪返回。
销魂之四 不完美的初体验
“换上雪靴、穿上雪板”这短短八个字的简单描述,让我几乎耗尽了剩余体力。在接近六千米的高度穿脱雪靴绝对是件痛苦的事情,你所要面对的“销魂”动作是:用笨拙的防水手套解开高山靴复杂的鞋带,扣上冻得发硬的塑料雪靴(一共需要扣八次),背上背包踩上固定器,当然还伴随着不停的喘气。收拾好一切,开始滑行的我,所经历的可能是一次尚可满意的登山经历,但绝不是一次完美的滑雪过程。
启孜的坡度对于登山来说是平缓轻松的,但是对于滑雪来说就不合适了。这次大部分坡度类似于北京周边雪场的初级道,太缓的坡度无法提速,当然也没有电视里面那种雪崩追着滑雪者的刺激镜头。由于当地近期没有降雪,表面没有浮雪,上面是大概三厘米的硬雪,下面是冰晶状的松雪。表层有着足够的支撑力,徒步走在上面,会破碎但是脚不会陷入。雪面看起来有点类似刚刚压过的雪道,只是更加平整。开始时,我走板滑雪,能够缓慢,稳当地前行。滑了一小会儿,做了两次平行刹车,感觉还不错。接着打算试试走刃提速,结果变化是瞬间的,我刚刚把刃立起来还没有来得及做动作,噗哧一下,雪的表层在板刃的压力下碎开,板头扎到了雪里,而我则飞了出去。换雪靴的时候,因为坡度太缓估量着不至于摔倒,就没有系上辅绳做的连接绳,结果固定器脱落,一只雪板留在了原地,我在下面大概四到五米的地方趴着。已经好久没这么狼狈地摔过了,好在那时并无人看到,偷偷爬起来往山上无奈地笑笑,一点点挪回去。再一次穿上雪板就不敢再立刃了,尽量走板滑行。雪面很宽、很平,但是雪线边缘都是几乎九十度的悬崖,尽量不靠近边缘直接滑到上来的雪线处。换上高山靴和冰爪,又一次“销魂”的体验。上山用了四个小时的我,真正滑行的时间不到十分钟,曾经有人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滑雪,可是“真正”的定义又是如何呢?虽然不是完美的经历,但是毕竟是一次不同形式滑雪的体验。
销魂尾声 火车停开
因为假期的关系,需要立刻赶回北京,于是下山第二天就独自一个人从拉萨赶往格尔木,乘坐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卧铺车,到了格尔木的我希望赶紧买到卧铺火车票,能够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在格尔木得知,由于青藏线即将通车,当天开始到青藏线开通前所有发往西宁的火车停运。我无奈地站在候车室里,想来出发的时候始发站晚点已经少见,这火车停运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也算是给这次启孜“销魂”登山滑雪之旅一个有趣的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