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拓展阅读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97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对书籍产生热烈的向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極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对于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绝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幼稚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选自《周国平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周国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周国平的散文笔法灵活,平易流畅,充满哲思。在这篇千字短文里,他用浅白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关于读书的思考,提出了要读永恒的书的观点。文章围绕这一观点,从何谓“永恒的书”,为什么要读“永恒的书”,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的书”等方面展开论述,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在行文上自然亲切,仿佛娓娓道来,又似谆谆告诫,使读者在轻松的语境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获得心灵的启迪。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论证,如文章的结尾部分,将“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幼稚故事的人”进行对比,揭示了阅读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使一个人所读的书与他的精神品位关联起来,从而论证了读“永恒的书”的必要性。初初认为,在正面论述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理,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论述也更加全面、有力。
  读有所思
  1.结合全文看,就读书这个话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按作者的主张,一个人怎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
  2.读完全文,你认为什么样的书可以称为“永恒的书”?除了文中列举的《论语》《史记》《红楼梦》之外,你还能列举出一本“永恒的书”吗?
其他文献
王开岭说:“生命的来意,也许即为晒晒太阳。”想来,光影即生命之倒影,好生隽永的比喻。  童年,与外婆一道住在一方流萤竹扇、恬静舒然的光阴里。不曾历经多少波澜,像颗被捧在手心里的雪球,在老人如冬阳般的目光下,无忧成长。关于那时的记忆,最深的,只一件——晒太阳。端一张木板凳,端一盘炒瓜子,抱一只玩具熊,戴一顶小囝帽,就那样弛然坐在氤氲着丝瓜花香的外婆的身旁,看阳光的倒影。好一朵顽皮的阳光!它竟蹦到了我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晖渐渐舒展开来,恰如一汪金黄色的清泉,悄悄淌过我们的脸颊。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与那乡土文化紧紧拼接在一起。  当我们听老师说学校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时,不约而同地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戏曲?如今会有谁还愿意听戏?我独自念叨着,心里极不情愿地与大家前去观看。  戏曲表演没有安排在礼堂内,而是露天的。不远处,那深红色的竹戏棚在静谧的黄昏中静默着,悄无声息地散逸着乡土的气息。  我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中考必考点。主要有三种考查方式:一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二是根与系数的关系;三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重点在于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下面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从教材例题出发,结合中考题变式,进行剖析。  例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页)求下列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x2 2x-5=0。  【解析】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分别写出二
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滿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写出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可谓一句一美食。
师: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桃花源在我们的心中是美丽的、快乐的、神秘的。既然桃花源美不胜收,你能选择其中一个景点描绘一下吗?  生1:“中无杂树”描绘出岸边只有清一色的桃树,这是多么美丽啊!  生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树下的草长得很茂盛,树上开出了美丽的花,它们争奇斗艳。  生3:我最喜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你看,道路宽敞,四通八达,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写他最著名的《局外人》之前,24岁那年已经写了第一本虚无主义小说《快乐的死》,但因为完成度的问题,此书直至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日前,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此书,这也是此书首次出中文版。处女作《快乐的死》几乎涵盖了加缪所有的创作和思考的关键词,而且技巧完美,青年加缪的锐气、敏感和热情在此书中展露无遗。《快乐的死》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从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利
“数与式”是九年級同学进入第一轮综合复习阶段要面对的第一部分,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更综合地梳理各个知识点。“数与式”看起来相对简单,但由于概念的混淆、内容的遗忘、方法的错选等原因,同学们在许多考题中还是会产生一些易错点,值得我们多加关注。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日前亮相上海书展。时隔近30年之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再度展开访华之旅,阿列克谢耶维奇说,30年之后再见到中国,感受到中国巨大的社会变化,“我看到的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满怀信心、面向未来的中国。”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从儿童时代起,我读的都是俄罗斯的文学著作。我的父母讲俄语。俄罗斯文学对我影响非常深。比如说古典的俄罗斯文学代表托尔斯泰、陀思妥
在阳光的照耀下,街上的商铺被镀上了一层金粉。最刺眼的就是那春联:猴年发财步步高,钱财进门聚聚来。以前喜欢这联,现在觉得这联庸俗至极,毫无韵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次去河下古镇的经历,让我领略了真正的河下古韵,耐人寻味,经久难忘。  河下有个“泥人潘”,在他院子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巧手捏泥人栩栩如生,绝活制陶俑脉脉含情。在老潘的巧手雕琢下,老人一手正提竿,一手正拿鱼,栩栩如生,收获满满。老潘这作品叫“垂
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历史的钉子与小说的想象力——陈河《甲骨时光》新书分享会”日前在京举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时光》是陈河最新的长篇小说,首发于《江南》杂志2016年第2期,一问世便广受关注。作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专家杨鸣条受傅斯年所托来到安阳调查和发掘殷墟甲骨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时光回溯到抗战硝烟之中,一批爱国人士怀着历史使命在危难之际聚集到一起,围绕殷墟甲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