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清朝雍正时代,中国武陵地区的土司王朝渐渐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延续了381年的覃氏土司也在“改土归流”中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归于史册。
曾经的风流早已经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土司城遗址还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欢乐极兮哀情多。”只是万物都难逃盛极必衰之理,唐崖土司城也不例外。
明崇祯年间,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令土司们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所寄予厚望的那个明王朝渐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穷途末路之境。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明思宗朱由检走投无路,吊死在煤山一棵枯树上。不久,叛将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中原大地于是狼烟四起,血雨腥风,西南各土司豪强在巨大的社会动荡中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唐崖土司在这场改朝换代和多种政治派系拉锯角逐的洪流中也是几经沉浮:康熙四年(1665年),唐崖土司归顺清廷更换印信;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叛居云南,鄂西各土司迫于其威逼利诱纷纷附之,接受“伪封”,唐崖土司也在其中,吴三桂授其“唐崖长官司印”一颗;康熙十九年(1680年),唐崖土司再次归附清朝,获得康熙颁发的“唐崖长官司印”。
有意思的是,在土司城遗址曾出土了两枚同样的“唐崖长官司印”,均为篆刻。据考,一枚系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一枚系清廷平定吴三桂叛乱后所颁。清廷平叛后,按规定吴三桂所颁官印应上交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了下来。
到了雍正时代,中国武陵地区的土司王朝渐渐走向了它们历史的终结。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批准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上疏“欲安民必先治夷,欲治夷必先改流”,首先在云南、广西等地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统治,实行流管治理)。随后,湖广总督迈柱也迅速对鄂西土司发起改土归流运动:先撤施州卫,建恩施县;再用武力攻破最大的容美土司,完成改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了容美土司的前车之鉴,鄂西余下的15个土司审时度势,自请“改土归流”,唐崖土司也位列其中。随后,雍正帝在唐崖、金峒、龙潭土司地盘上置咸丰县,盖取“咸庆丰年”之意。至此,延续了381年的覃氏土司王朝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寿终正寝”了。大浪淘沙,尘埃落定,土司城中的故事从此归于史册。
改土归流后,清廷根据各个土司的表现区别对待,予以安置。唐崖土司以世袭把总之职迁往省府汉阳居住。湖北省文物局的专家陈飞分析,覃氏土司离开后,唐崖土司城有可能被一把火烧掉了,以避免土司回头,故来个彻底断绝后路。而且考古发掘时,还看到灰烬,应是当年焚烧的痕迹。
咸丰县文物局局长何继明持同样看法。他认为,唐崖土司城是不是一把火烧毁的,这件事在史料上、甚至在家谱上都没有明确记载,但考古发掘有焚烧痕迹,灰烬上面有瓦片堆积,说明那些木构房子被烧后,房子整体垮了下来,瓦片就覆盖在上面。而且从现藏于县博物馆的出土文物看,一些石构件也有烧过的痕迹。
时空流转,王朝更替!土司城已经深深刻下了历史的烙印,时间是那古老的城墙上最无奈也最美丽的花纹。往昔的荣华富贵,一旦洗尽铅华地袒裎,格外有种动人心弦的魅力。站立在废墟之上,面对矗立了近400年的石牌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之感油然而生。
风流已经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遗址还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后清人冯永旭曾做《唐崖司》咏叹:“烟树苍茫望里分,当年歌鼓寂无闻。惟留废苑埋荒草,但见空山走白云。古木寒鸦元武寺,斜阳衰柳土司坟。千秋凭吊情何急,况听哀猿又叫群。”
虽然城池宫殿已沦为废墟,深埋地下,但覃氏家族的后代却在这块土地上繁衍至今。今年53岁的覃国安是覃氏家族的第23代后裔,他介绍,在唐崖土司城址及附近,覃氏土司的直系后裔并不多,只有他三兄弟3家加上堂兄弟1家,一共4家。而几百年间搬迁走了的覃氏土司直系后裔,大概已有几千人了。
覃国安从6岁起就随爷爷一同祭拜、看护城里的十几座家族坟墓。“祖坟就是覃家的根。”覃国安说,当年改土归流后,覃氏家族其他子孙分流他乡,只留下了他们这一支后人,一直坚守唐崖村,再也没有离开。“这是自己的老祖宗,我不照看谁照看,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我还是要一样地照看。”
唐崖《覃氏族谱》收藏在覃国安家里,他对自己的家族谱系如数家珍。覃国安说,希望有机会能把覃家的族谱续上,历史上修土司城在族谱上是大事,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大事,应该在族谱上记下来,让后世子孙知道。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族谱的魅力在于,它轻而易举地解答了最可怕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一份谱牒,足以让一群人安身立命。
而今,唐崖河畔的覃氏土司后裔,不管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多以打工、务农为生,过着平凡而又踏实的日子。在他们身上,早已褪尽“王孙贵族”的光环,他们现在已陆续搬出世代居住的吊脚楼,住进了钢筋水泥建造的安置房。也许,他们会时常向故园张望,也会偶尔在夕阳西下的余晖里,想起自己祖上曾经的荣光。
延续了381年的覃氏土司也在“改土归流”中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归于史册。
曾经的风流早已经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土司城遗址还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欢乐极兮哀情多。”只是万物都难逃盛极必衰之理,唐崖土司城也不例外。
明崇祯年间,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令土司们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所寄予厚望的那个明王朝渐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穷途末路之境。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明思宗朱由检走投无路,吊死在煤山一棵枯树上。不久,叛将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中原大地于是狼烟四起,血雨腥风,西南各土司豪强在巨大的社会动荡中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唐崖土司在这场改朝换代和多种政治派系拉锯角逐的洪流中也是几经沉浮:康熙四年(1665年),唐崖土司归顺清廷更换印信;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叛居云南,鄂西各土司迫于其威逼利诱纷纷附之,接受“伪封”,唐崖土司也在其中,吴三桂授其“唐崖长官司印”一颗;康熙十九年(1680年),唐崖土司再次归附清朝,获得康熙颁发的“唐崖长官司印”。
有意思的是,在土司城遗址曾出土了两枚同样的“唐崖长官司印”,均为篆刻。据考,一枚系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一枚系清廷平定吴三桂叛乱后所颁。清廷平叛后,按规定吴三桂所颁官印应上交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了下来。
到了雍正时代,中国武陵地区的土司王朝渐渐走向了它们历史的终结。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批准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上疏“欲安民必先治夷,欲治夷必先改流”,首先在云南、广西等地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统治,实行流管治理)。随后,湖广总督迈柱也迅速对鄂西土司发起改土归流运动:先撤施州卫,建恩施县;再用武力攻破最大的容美土司,完成改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了容美土司的前车之鉴,鄂西余下的15个土司审时度势,自请“改土归流”,唐崖土司也位列其中。随后,雍正帝在唐崖、金峒、龙潭土司地盘上置咸丰县,盖取“咸庆丰年”之意。至此,延续了381年的覃氏土司王朝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寿终正寝”了。大浪淘沙,尘埃落定,土司城中的故事从此归于史册。
改土归流后,清廷根据各个土司的表现区别对待,予以安置。唐崖土司以世袭把总之职迁往省府汉阳居住。湖北省文物局的专家陈飞分析,覃氏土司离开后,唐崖土司城有可能被一把火烧掉了,以避免土司回头,故来个彻底断绝后路。而且考古发掘时,还看到灰烬,应是当年焚烧的痕迹。
咸丰县文物局局长何继明持同样看法。他认为,唐崖土司城是不是一把火烧毁的,这件事在史料上、甚至在家谱上都没有明确记载,但考古发掘有焚烧痕迹,灰烬上面有瓦片堆积,说明那些木构房子被烧后,房子整体垮了下来,瓦片就覆盖在上面。而且从现藏于县博物馆的出土文物看,一些石构件也有烧过的痕迹。
时空流转,王朝更替!土司城已经深深刻下了历史的烙印,时间是那古老的城墙上最无奈也最美丽的花纹。往昔的荣华富贵,一旦洗尽铅华地袒裎,格外有种动人心弦的魅力。站立在废墟之上,面对矗立了近400年的石牌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之感油然而生。
风流已经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遗址还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后清人冯永旭曾做《唐崖司》咏叹:“烟树苍茫望里分,当年歌鼓寂无闻。惟留废苑埋荒草,但见空山走白云。古木寒鸦元武寺,斜阳衰柳土司坟。千秋凭吊情何急,况听哀猿又叫群。”
虽然城池宫殿已沦为废墟,深埋地下,但覃氏家族的后代却在这块土地上繁衍至今。今年53岁的覃国安是覃氏家族的第23代后裔,他介绍,在唐崖土司城址及附近,覃氏土司的直系后裔并不多,只有他三兄弟3家加上堂兄弟1家,一共4家。而几百年间搬迁走了的覃氏土司直系后裔,大概已有几千人了。
覃国安从6岁起就随爷爷一同祭拜、看护城里的十几座家族坟墓。“祖坟就是覃家的根。”覃国安说,当年改土归流后,覃氏家族其他子孙分流他乡,只留下了他们这一支后人,一直坚守唐崖村,再也没有离开。“这是自己的老祖宗,我不照看谁照看,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我还是要一样地照看。”
唐崖《覃氏族谱》收藏在覃国安家里,他对自己的家族谱系如数家珍。覃国安说,希望有机会能把覃家的族谱续上,历史上修土司城在族谱上是大事,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大事,应该在族谱上记下来,让后世子孙知道。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族谱的魅力在于,它轻而易举地解答了最可怕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一份谱牒,足以让一群人安身立命。
而今,唐崖河畔的覃氏土司后裔,不管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多以打工、务农为生,过着平凡而又踏实的日子。在他们身上,早已褪尽“王孙贵族”的光环,他们现在已陆续搬出世代居住的吊脚楼,住进了钢筋水泥建造的安置房。也许,他们会时常向故园张望,也会偶尔在夕阳西下的余晖里,想起自己祖上曾经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