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高目的。人之所以作为人,是应为它既有理智,还有情感,拥有人之为人之趣味,是一个健全完整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学习机器;从当前教育中人的失落,導致单面人现象出现的现状出发。我们可以应用王北生教授的说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趋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他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宗旨,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生命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教学的展开应该以“人”及“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在关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认为学习动机是一切有效率学习的基础,把学生视为有待发展的个体,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最高追求目标。
一、在中学语文课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讲,由于中学生的自身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对生命的真谛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也谈不上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条件决定了自身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与困惑,这种无助的迷茫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甚至还会延续到大学、成人。而中学语文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最能直接对学生思想进行启迪和教育的学校课程。因此,通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贯彻生命的可贵,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感悟,具有迫切现实的意义。
其次,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其作为母语的先天优势彰显欲尽,而其本身所担负的责任中就有“授业传道”,在学校教学中其与思想政治课一样担负着学校德育的工作,两者可谓比肩。作为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一门可以在思想、情感、理智、认知与兴趣皆可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的知识学科,语文这门课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自立、自主、自强,可见,语文学科的自身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其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系统、深入的理解“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课中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科任教师,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把学科知识内容与生命教育这一价值理念有机融合,做到情理相随,只有这样,方可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润物于无声之中;要摈弃那种枯燥说理的教育模式。其次,科任教师应具备生命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就我个人了解,有部分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仅靠自身的理解和业余学习,存在以下几部分情况:
一种是并不知道具体的含义,而是泛泛而谈,认为是教导学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一种是将生命教育狭义的理解为是禁毒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有将生命教育理解为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生命。由此可见,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含义,还停留在较浅层面。因此,注重生命教育的前提是要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如此方可对症下药,对学生实施实实在在的思想启迪,唤醒其生命意识。
三、通过课外阅读,加强珍爱生命意识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进行生与生的交流。让其在感悟与交流中,对生命的内涵做出深层的诠释。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把生活引进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方面,亦然。阅读之后,我们可采取实践体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相关课外书籍。
一些课外书籍和名人轶事也可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如中学生喜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教师在介绍他的作品时,可向学生介绍她的人生经历,如三毛曾因丈夫摩西不幸去世而悲痛欲绝,想自杀殉情,她的父母告诉她,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会恨她,因为她杀死了他们最心爱的女儿。后来,三毛就坚强的活了下来,因为她知道,除了丈夫,她还是父母的女儿。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爱我们的所有人,随随便便抛弃生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此,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是一种责任。
四、对话教学视角下,让学生懂得关怀生命
对话视角下,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滔滔不绝的演说者,“生与师”俱以完整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话、交流与合作。在这里,不仅有知识与知识的传递,更有心与心的碰撞。而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里最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理想途径,在这里,有知识的授受、情感的碰撞、兴趣的共鸣、思维的交集、智慧的火花。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这门学科教学中呈现。
在对话教学的视角与模式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作为具备丰富情感资源与智慧资源的“双面人”,其内在意识与潜能也将被唤醒。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兴起,大胆的去追求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就要有一颗灵动的心,引导学生在思考生命的价值中发现自己、理解她人、关怀生命。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生命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教学的展开应该以“人”及“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在关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认为学习动机是一切有效率学习的基础,把学生视为有待发展的个体,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最高追求目标。
一、在中学语文课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讲,由于中学生的自身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对生命的真谛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也谈不上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条件决定了自身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与困惑,这种无助的迷茫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甚至还会延续到大学、成人。而中学语文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最能直接对学生思想进行启迪和教育的学校课程。因此,通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贯彻生命的可贵,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感悟,具有迫切现实的意义。
其次,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其作为母语的先天优势彰显欲尽,而其本身所担负的责任中就有“授业传道”,在学校教学中其与思想政治课一样担负着学校德育的工作,两者可谓比肩。作为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一门可以在思想、情感、理智、认知与兴趣皆可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的知识学科,语文这门课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自立、自主、自强,可见,语文学科的自身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其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系统、深入的理解“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课中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科任教师,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把学科知识内容与生命教育这一价值理念有机融合,做到情理相随,只有这样,方可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润物于无声之中;要摈弃那种枯燥说理的教育模式。其次,科任教师应具备生命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就我个人了解,有部分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仅靠自身的理解和业余学习,存在以下几部分情况:
一种是并不知道具体的含义,而是泛泛而谈,认为是教导学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一种是将生命教育狭义的理解为是禁毒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有将生命教育理解为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生命。由此可见,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含义,还停留在较浅层面。因此,注重生命教育的前提是要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如此方可对症下药,对学生实施实实在在的思想启迪,唤醒其生命意识。
三、通过课外阅读,加强珍爱生命意识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作品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进行生与生的交流。让其在感悟与交流中,对生命的内涵做出深层的诠释。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把生活引进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方面,亦然。阅读之后,我们可采取实践体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相关课外书籍。
一些课外书籍和名人轶事也可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如中学生喜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教师在介绍他的作品时,可向学生介绍她的人生经历,如三毛曾因丈夫摩西不幸去世而悲痛欲绝,想自杀殉情,她的父母告诉她,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会恨她,因为她杀死了他们最心爱的女儿。后来,三毛就坚强的活了下来,因为她知道,除了丈夫,她还是父母的女儿。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爱我们的所有人,随随便便抛弃生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此,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是一种责任。
四、对话教学视角下,让学生懂得关怀生命
对话视角下,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滔滔不绝的演说者,“生与师”俱以完整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话、交流与合作。在这里,不仅有知识与知识的传递,更有心与心的碰撞。而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里最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理想途径,在这里,有知识的授受、情感的碰撞、兴趣的共鸣、思维的交集、智慧的火花。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这门学科教学中呈现。
在对话教学的视角与模式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作为具备丰富情感资源与智慧资源的“双面人”,其内在意识与潜能也将被唤醒。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兴起,大胆的去追求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就要有一颗灵动的心,引导学生在思考生命的价值中发现自己、理解她人、关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