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较动听,但如果把它理解为“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当我听到这类话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难道要把一个自然人转变化社会人的教育,却能够把受教育者最美好的青春封锁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 (Verbal/Linguistic)
2.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 (Visual/Spatial)
4.身体-运动 (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 (Musical/Rhythmic)
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陶西平发表了题为《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一文,概括了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必须慎重解决的矛盾,指出解决这些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各国先进的科学理论,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创新。全面阐述了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践研究对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单调,内容局限,模式统一,评价僵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较大的,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而实践能力却落后于人。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传统的课业学习智力有很大关系。但是,素质教育不应只发展学生的传统意义上的课业学习智力,而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的理论本身就强调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本质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并不大。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其操作层面仍局限于应试能力的培养,故在实践中就鲜明地表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主题:即要从实质上把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三、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其核心是人才竞争。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而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突破口。这次课程改革是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改革,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學观
人们普遍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是: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并且要求教师尽早发现学生不同的优势智能并发展它。因此有人认为这个理论在教育上表现与古代的“因材施教”观点一致。我想在此补充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上的表现只是我国“因材施教”思想的一部分。“因材施教”的含义除了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发展他们不同能力的含义以外,含义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成为符合同样教育目的的人。
五、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判断教育效果价值的过程。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当前,国内教育界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开展了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实践经验,努力从中开掘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较动听,但如果把它理解为“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当我听到这类话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难道要把一个自然人转变化社会人的教育,却能够把受教育者最美好的青春封锁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 (Verbal/Linguistic)
2.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 (Visual/Spatial)
4.身体-运动 (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 (Musical/Rhythmic)
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陶西平发表了题为《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一文,概括了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必须慎重解决的矛盾,指出解决这些矛盾迫切需要借鉴各国先进的科学理论,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创新。全面阐述了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践研究对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单调,内容局限,模式统一,评价僵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较大的,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而实践能力却落后于人。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传统的课业学习智力有很大关系。但是,素质教育不应只发展学生的传统意义上的课业学习智力,而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的理论本身就强调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本质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并不大。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其操作层面仍局限于应试能力的培养,故在实践中就鲜明地表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主题:即要从实质上把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三、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其核心是人才竞争。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而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突破口。这次课程改革是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改革,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學观
人们普遍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是: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并且要求教师尽早发现学生不同的优势智能并发展它。因此有人认为这个理论在教育上表现与古代的“因材施教”观点一致。我想在此补充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上的表现只是我国“因材施教”思想的一部分。“因材施教”的含义除了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发展他们不同能力的含义以外,含义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成为符合同样教育目的的人。
五、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判断教育效果价值的过程。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当前,国内教育界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开展了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实践经验,努力从中开掘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