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教师角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对自身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观念;角色
作者简介:程正彪(1957-),男,湖南长沙人,湘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教师教育等。(湖南 湘潭 411100)
当今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纪,是开创新历史纪元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也成为各国教育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美国要求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12岁的孩子都要学会上网;英国实施了1998“网上教育年”计划;日本推出“百校联网”计划;加拿大已经实现全国中小学的联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十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自1982年将中小学计算机课作为选修课进行实验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几年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对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和重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时代的崭新课题。
一、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人类赖以积累经验、延续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事业,长期以来是十分注重传统与稳定的,然而,当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教育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1.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新主题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都在谈论现代信息技术,介绍信息技术新的发展与应用,评论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且讨论人们究竟需要了解信息技术到什么程度为好;社会交往中信息技术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讨论热点问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有关的讨论是现代文明人的一项重要标志。学校作为培育现代文明的摇篮,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内容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尤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人能不能找到满意工作的重要因素与条件,不但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需要大量懂得信息技术的优秀劳动力,而且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也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因素来考虑。因此,学校作为劳动后备队伍培养基地,也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它的学科主题。
由此可见,无论从职业工作的需要,还是从一个人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来说,都需要接受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应该而且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六个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强调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教育的全新主题。
2.信息爆炸要求教学内容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对于信息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注意信息的开发利用,由于信息技术(包括媒体技术、印刷技术等)的发展,学术论文能够迅速相互交流和发表。因此,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信息爆炸”的现象,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而一些传统上认为是正确的知识正在被新的知识替代。过去在学校里所学习的一些知识随时可能被淘汰。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变革。
学校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吸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新发展的成果,使学生具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除信息技术外,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际法律等都进入了现代中小学的课程。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该强调继承人类文化财富与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加需要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进行学习的意志,以及培育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能力。它们包括:一种不断追求,希望有所发现发明的求知欲,一种能够从各种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各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而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信息技术。
“终身教育蕴孕着真正意义的教育复兴”,“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在离开学校后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也才能满足人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自我发展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一般的正规学校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学校、网络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引发学习的革命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是继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人类学习的革命。例如,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生长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某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的超文本系统,更有利于学生包括教师对知识意义的生动构建与拓展、创新。
同时,教育也由学校教育的一定时间区段、一定场所实施组织方式转向了没有入学年龄、没有毕业年龄、没有一定教学时间地点,以发展个人个性特长与更新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终身教育。由于每个人的学习需要与接受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展的目标差别很大,因此只有使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个别化的教学要求。
4.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借助于信息的利用,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化,因此也就产生了对于所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多样化需要与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更加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职业的多元化要求。教育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设计因人而异的教育培养课程、教材和进度,人才培养不能仅仅靠单纯的学校系统。许多用人单位成立培训中心,一些公共的职业培训中心也在向着灵活多变的方向转变。因此,信息多元化要求不断开拓人才培养的多元开放的新途径。
二、信息时代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咸立章先生在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时指出: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视野决定高度,观念引导行动。因此,迎接挑战首先必须转变教师观念。
1.转变传统的学校观
因为“学校如果不飞速改变,就会全面崩溃”,学校如果不改革,将会有新的机构来代替,如网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意味着传统学校的不足。温世仁先生是台湾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趋势观察者。他本着对社会的关怀,创作了《教育的未来》一书,为台湾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开出药方。他认为未来社会“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总之,“工业时代我们走向学校,而在信息时代,学校将走向我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上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体系由钢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应教学的学生向制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
3.转变传统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4.转变传统的学生观
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建构意义的主体,应该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人,学生应当是发展中的人、完整的人、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
5.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
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天职的传统解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真理代言人、课堂主导者转变为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的定位应由完成型转变为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艺术家。
1.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成为学生未来生活设计者和人际关系艺术家
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内在的道德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尊重、关怀学生,爱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探索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的角色应从“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转换;教师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实验,主动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因为当今时代,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其变化日新月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要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能力,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成为同行和学生的合作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校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公平地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因而对教育改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在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育具有了广泛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学生的学习合作的对象可能是同班同学,也可能是另一国家的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而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研讨,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
5.成为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解读者,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信息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及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显著变化,教师对课程设计、开发要有新的理解,教师应该视野开阔,要从宏观上审视社会生活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改革传统课程内容,以全新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开发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重新确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改革传统的学习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风格。
6.成为资源的设计者和信息的组织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虽然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是学生的直接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信息需要教师去设计和提供。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要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7.成为信息技术的先行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生学习对教师而言更加重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如果不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和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就不能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就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就无法进行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向教师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要求,而且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面对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挑战,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在更高的平台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温世仁,蔡志忠.教育的未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颜辉.当代美国教育技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专辑[C].人民教育,2005:13-14.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观念;角色
作者简介:程正彪(1957-),男,湖南长沙人,湘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教师教育等。(湖南 湘潭 411100)
当今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纪,是开创新历史纪元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也成为各国教育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美国要求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12岁的孩子都要学会上网;英国实施了1998“网上教育年”计划;日本推出“百校联网”计划;加拿大已经实现全国中小学的联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十分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自1982年将中小学计算机课作为选修课进行实验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几年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对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和重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时代的崭新课题。
一、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人类赖以积累经验、延续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事业,长期以来是十分注重传统与稳定的,然而,当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教育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1.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新主题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都在谈论现代信息技术,介绍信息技术新的发展与应用,评论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且讨论人们究竟需要了解信息技术到什么程度为好;社会交往中信息技术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讨论热点问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有关的讨论是现代文明人的一项重要标志。学校作为培育现代文明的摇篮,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内容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尤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人能不能找到满意工作的重要因素与条件,不但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需要大量懂得信息技术的优秀劳动力,而且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也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因素来考虑。因此,学校作为劳动后备队伍培养基地,也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它的学科主题。
由此可见,无论从职业工作的需要,还是从一个人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来说,都需要接受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应该而且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六个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强调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教育的全新主题。
2.信息爆炸要求教学内容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对于信息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注意信息的开发利用,由于信息技术(包括媒体技术、印刷技术等)的发展,学术论文能够迅速相互交流和发表。因此,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信息爆炸”的现象,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而一些传统上认为是正确的知识正在被新的知识替代。过去在学校里所学习的一些知识随时可能被淘汰。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变革。
学校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吸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新发展的成果,使学生具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除信息技术外,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际法律等都进入了现代中小学的课程。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该强调继承人类文化财富与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加需要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进行学习的意志,以及培育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能力。它们包括:一种不断追求,希望有所发现发明的求知欲,一种能够从各种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各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而现代社会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信息技术。
“终身教育蕴孕着真正意义的教育复兴”,“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人们在离开学校后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也才能满足人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自我发展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一般的正规学校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而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学校、网络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引发学习的革命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是继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人类学习的革命。例如,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生长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某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的超文本系统,更有利于学生包括教师对知识意义的生动构建与拓展、创新。
同时,教育也由学校教育的一定时间区段、一定场所实施组织方式转向了没有入学年龄、没有毕业年龄、没有一定教学时间地点,以发展个人个性特长与更新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终身教育。由于每个人的学习需要与接受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展的目标差别很大,因此只有使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个别化的教学要求。
4.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借助于信息的利用,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化,因此也就产生了对于所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多样化需要与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更加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职业的多元化要求。教育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设计因人而异的教育培养课程、教材和进度,人才培养不能仅仅靠单纯的学校系统。许多用人单位成立培训中心,一些公共的职业培训中心也在向着灵活多变的方向转变。因此,信息多元化要求不断开拓人才培养的多元开放的新途径。
二、信息时代教师观念的更新
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咸立章先生在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时指出: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视野决定高度,观念引导行动。因此,迎接挑战首先必须转变教师观念。
1.转变传统的学校观
因为“学校如果不飞速改变,就会全面崩溃”,学校如果不改革,将会有新的机构来代替,如网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意味着传统学校的不足。温世仁先生是台湾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位趋势观察者。他本着对社会的关怀,创作了《教育的未来》一书,为台湾现在和未来的教育开出药方。他认为未来社会“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总之,“工业时代我们走向学校,而在信息时代,学校将走向我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上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体系由钢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应教学的学生向制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
3.转变传统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4.转变传统的学生观
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建构意义的主体,应该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人,学生应当是发展中的人、完整的人、有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
5.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
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天职的传统解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真理代言人、课堂主导者转变为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的定位应由完成型转变为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艺术家。
1.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成为学生未来生活设计者和人际关系艺术家
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内在的道德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尊重、关怀学生,爱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探索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的角色应从“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转换;教师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实验,主动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因为当今时代,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其变化日新月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要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能力,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成为同行和学生的合作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校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公平地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因而对教育改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在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学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育具有了广泛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学生的学习合作的对象可能是同班同学,也可能是另一国家的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而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研讨,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
5.成为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解读者,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信息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及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显著变化,教师对课程设计、开发要有新的理解,教师应该视野开阔,要从宏观上审视社会生活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改革传统课程内容,以全新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开发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重新确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改革传统的学习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风格。
6.成为资源的设计者和信息的组织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虽然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是学生的直接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信息需要教师去设计和提供。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要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7.成为信息技术的先行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生学习对教师而言更加重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如果不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和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就不能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就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就无法进行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向教师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要求,而且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面对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挑战,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在更高的平台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温世仁,蔡志忠.教育的未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颜辉.当代美国教育技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专辑[C].人民教育,2005:13-14.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