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最核心、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会思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思考要抓住学生主体地位的要害;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具体说来: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改革教学方法,保持学生思维的兴奋性;上好主题探究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精心安排课外活动,培养思维的发散。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课;思维品质
一、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而学生是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使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能够得到尊重,学生有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二、教学方法常变常新,保持学生思维的兴奋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相应地改变教法,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学习《感悟青春》时,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去解读青春的内涵。同学们有的说青春是Q,像一个太阳带着一片云彩,有幸福也有烦恼;有的说青春是X,是作业本上的叉号,让我们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走向成熟;有的说青春像S,青春的道路是曲折的;有的说青春是T,让我们在T型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一句句精辟的解读,是在课前无论如何也预想不到的。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思维的兴奋性,避免了思维疲劳。
三、上好主题探究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针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我县环境污染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合理分组:具体可分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小组、农村工业污染调查小组、农村水资源状况调查小组和农村植树造林调查小组;制定调查提纲:包括调查活动的时间、内容、方法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各调查小组集中汇报调查的情况;要求每人写一份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报告;举办建议报告展示会,评选出优秀的建议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同学都能饶有兴趣地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学会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四、精心安排课外活动,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课堂授课,每节课无疑都应是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的一个个生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口、耳、眼、手等外部感官进行观察、感知所见所闻,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要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阵地,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深化知识的把握,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发掘自身个性特点”这课教学后,我设置一个自查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找出自己的全部优点和弱点、缺点,并挖根总结优点缺点如何形成。学生基本上都能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优点找足,缺点看透,并能查出滋生缺点的根源。这样对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改变弱点、缺点、塑造良好性格无疑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东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诱导学生思维方法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课;思维品质
一、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而学生是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使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能够得到尊重,学生有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二、教学方法常变常新,保持学生思维的兴奋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相应地改变教法,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学习《感悟青春》时,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去解读青春的内涵。同学们有的说青春是Q,像一个太阳带着一片云彩,有幸福也有烦恼;有的说青春是X,是作业本上的叉号,让我们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走向成熟;有的说青春像S,青春的道路是曲折的;有的说青春是T,让我们在T型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一句句精辟的解读,是在课前无论如何也预想不到的。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思维的兴奋性,避免了思维疲劳。
三、上好主题探究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针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我县环境污染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合理分组:具体可分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小组、农村工业污染调查小组、农村水资源状况调查小组和农村植树造林调查小组;制定调查提纲:包括调查活动的时间、内容、方法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各调查小组集中汇报调查的情况;要求每人写一份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报告;举办建议报告展示会,评选出优秀的建议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同学都能饶有兴趣地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学会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四、精心安排课外活动,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课堂授课,每节课无疑都应是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的一个个生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口、耳、眼、手等外部感官进行观察、感知所见所闻,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要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阵地,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深化知识的把握,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发掘自身个性特点”这课教学后,我设置一个自查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找出自己的全部优点和弱点、缺点,并挖根总结优点缺点如何形成。学生基本上都能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优点找足,缺点看透,并能查出滋生缺点的根源。这样对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改变弱点、缺点、塑造良好性格无疑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东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诱导学生思维方法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