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一些政务短视频在形式、内容、运营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娱乐化表现.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需正确定位政务短视频,提高运维人员素质,健全退出机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一些政务短视频在形式、内容、运营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娱乐化表现.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需正确定位政务短视频,提高运维人员素质,健全退出机制.
其他文献
政治宣传中“萌化传播”的失度和肆意迎合,弱化了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性,降低了受众的政治认知和理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造成“对抗式解码”.本文认为政治宣传的“萌化传播”要把握分寸,谨防过度和失度弱化了政治宣传的功能,导致传播失焦,产生负面效应.
本文以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作为研究方法,对2018-2020年三年间的网络热词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提出了网络热词的三种理想类型:模因裂变式传播、克里斯玛传播和跨圈层共振式传播.
作为目前主流的两大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中用户发布了大量有关儿童的短视频.其中,是否存在儿童成人化现象?有何呈现方式及特征?本文试以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数据进行结果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内容作为平台和用户的基本连接点,是新媒体平台发展的生命线.在内容创新的大时代,MCN操纵市场和舆论;算法推荐和深度伪造等新技术的困扰;媒介升维“元宇宙”概念走热等,对新媒体治理提出了挑战,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思维和模式.
刷屏的爆款信息是微信朋友圈的独特景观,其多是对现象级媒介事件的二次编码,“讨好型”策略贯穿着意义赋予与文本呈现.用户的解码整体上以顺从式为主,细微之处或有其他解码立场出现的可能.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和谐互惠,彰显了社交逻辑的支配作用,而圈层化、强关系和用户形象建构是最强的影响因子.
伴随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社交环境已为广大用户熟悉且深度沉浸,媒介化生存时代已经初现端倪.但人们在拥抱并享受社交互动的同时,逐渐陷入新的社交心理困境之中,看似开放自由其实保守的“信息茧房”,无孔不入的媒介延伸引发社交倦怠,跨越空间虚拟在线的实时社交却带来认同焦虑和人际传播障碍,影响社交关系的深度联结.
本研究从可见性切入,通过回溯杭州“禁狗令”事件,分析了不同群体在争夺可见性后如何使舆论焦点跑偏,最终导致禁令失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公共传播理念推动电视对话是促成相互理解、推动城市治理的可能路径.
本文以新京报微博为研究个案,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新京报对犯罪新闻的呈现与叙事.研究发现,新京报微博犯罪新闻报道数量逐年增多,并且多使用不具有绝对判断性的话语.通过框架分析,新京报微博犯罪新闻的主题选择逐渐多元,并运用系列报道方法构建中层结构框架,微观话语表达层面多采用官方信源和无感情色彩的中性词汇.
选秀节目是现代社会引人瞩目的 文化现象和消费产品.21世纪以来,中国的选秀节目实现了从个体明星打造到团体偶像发掘的模式转向,成团选秀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资本的竞相追逐,成为不容忽视的文化场域.节目场的资本逻辑主要表现在入场、在场、出场的规则之中.在媒体与大众的合谋中,消费社会的娱乐本质和市场逻辑潜藏在成团选秀的生产链条之中,上演了一场场资本霸权的狂欢盛宴.
“丧文化”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丧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威所垄断的文化解释权,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和趣味性,但“丧文化”的无序扩散很容易助长焦虑情绪,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社会各界需要对之清醒认知并予以正确引导,尽最大努力消解其不利因素,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