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能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管理之道”,必能开阔管理者的思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高手过招,比的往往是内功。内功浅的人,不论怎样虚张声势,终归失败;内功深的人,也许开始不露声色,一再退让,但一旦发力,便势不可挡,总能取得最后胜利。
《道德经》中有一段话:“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意思是,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深藏厚蓄。只有深藏厚蓄才能早服于道,早服于道就是厚积恩德,厚积恩德则无往而不克,无往而不克则力量无限,力量无限就可以治理国家,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治久安。
这段话说明了深藏厚蓄、厚积恩德的重要性。“德”从字型上看,左边是“双立人”,是行走之意,跟道路有关,右边是“十加目”和“一心”,表示感觉系统加E—个理性的认识,即心灵的系统。所有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付之于行动,这就是“德”。德是干事业的人必须锤炼的内功,练好“重积德”这个内功,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重积德,练内功,应该寡欲无私。人的心里如果装满了太多的欲望,就没有美德容身的空间。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所以懂得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
老子讲“知止不殆”,学会控制欲望就不会有危险。他还说,把持而且达到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锤打得十分锋利,不能长久保持锋芒。金玉堆满庭堂屋子,没有人能守得住。《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极为发人深省:“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平生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很多人做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这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不能把金钱、功名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赚钱永远是手段,企业家责任不仅仅是为企业本身,而要想到公共利益、社会责任。林则徐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重积德,练内功,应该谦卑处世。生活中常有两类人,骄傲的人和谦虚的人。骄傲的人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高明、头脑最发达的人,看不起任何人,这种人常自以为是,有一点本领就觉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艺。其实这种人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人,常在关键时刻不堪一击。谦虚的人则始终以虚心的态度向别人学习,总是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人的眼界开阔,目标高远,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
在这方面,老子主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越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居于很高的位置,越要虚怀若谷。他还说,谦卑的人应该像大地一样,生长养育万物,却不自己占有;做出了奉献,却不自居有功;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高、最大的德行。江海广大无边,因为它善于放低自己的位置,无数的河流才流向它。圣贤的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万民利益之后。
当今社会,创业的浪潮席卷着每个人的心。而在创业的路上,有的人事业如日中天,有的人则屡受挫折。分析不难发现,成功者不仅仅表现在头脑聪慧,还表现在聚才用人上。任何人都不能弧立生存,总要或多或少地借助别人的帮助。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能否将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充分发挥其才能,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其领导艺术高低的客观指标之一。因此,领导者必须放下架子和员工打成一片,成为员工的知心人。要深知员工的心理特点,清楚他们的内心需求;要学会换位思考,尽力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样才能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如果你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员工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就难以形成。
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虚”、“静”二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意思是,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达到虚空的极致,坚守沉静笃实。万物都在生长发展,从中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虽然其变化纷纭,但都要返还到它们的本原。返回本原叫做静静就是生命的回归。生命的回归是一个规律,认识规律就是聪明智慧。
人刚出生时是极其单纯的,只有饥饿的感觉,只知道吃东西。随着不断成长,不断接触社会,便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希望。如果这些需求和希望变成了自身无法控制的欲望,就会遮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无法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老子希望人们“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即保持先天的德性,回归初生婴儿时的状态,像婴儿一样恬淡虚静,至真至纯。
然而,“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种状态好是好,却是难以企及的,因为人不可能永远长不大,大了必然有欲望。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心灵的纯洁呢?方法就是老子讲的“涤除玄监”,即洗净自己的心灵。
“涤除玄监”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等人性弱点。《道德经》中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能够知道自己所不知,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装作知道,就是毛病。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知呢?记得有一个相声,说的是“贾行家”不懂装懂。人家说宋版书值钱,他就说,没错,我家就有一本,叫《康熙字典》。这种人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高手过招,比的往往是内功。内功浅的人,不论怎样虚张声势,终归失败;内功深的人,也许开始不露声色,一再退让,但一旦发力,便势不可挡,总能取得最后胜利。
《道德经》中有一段话:“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意思是,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深藏厚蓄。只有深藏厚蓄才能早服于道,早服于道就是厚积恩德,厚积恩德则无往而不克,无往而不克则力量无限,力量无限就可以治理国家,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治久安。
这段话说明了深藏厚蓄、厚积恩德的重要性。“德”从字型上看,左边是“双立人”,是行走之意,跟道路有关,右边是“十加目”和“一心”,表示感觉系统加E—个理性的认识,即心灵的系统。所有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付之于行动,这就是“德”。德是干事业的人必须锤炼的内功,练好“重积德”这个内功,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重积德,练内功,应该寡欲无私。人的心里如果装满了太多的欲望,就没有美德容身的空间。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所以懂得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
老子讲“知止不殆”,学会控制欲望就不会有危险。他还说,把持而且达到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锤打得十分锋利,不能长久保持锋芒。金玉堆满庭堂屋子,没有人能守得住。《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极为发人深省:“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平生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很多人做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这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不能把金钱、功名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赚钱永远是手段,企业家责任不仅仅是为企业本身,而要想到公共利益、社会责任。林则徐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重积德,练内功,应该谦卑处世。生活中常有两类人,骄傲的人和谦虚的人。骄傲的人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高明、头脑最发达的人,看不起任何人,这种人常自以为是,有一点本领就觉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艺。其实这种人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人,常在关键时刻不堪一击。谦虚的人则始终以虚心的态度向别人学习,总是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人的眼界开阔,目标高远,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
在这方面,老子主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越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功德,居于很高的位置,越要虚怀若谷。他还说,谦卑的人应该像大地一样,生长养育万物,却不自己占有;做出了奉献,却不自居有功;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高、最大的德行。江海广大无边,因为它善于放低自己的位置,无数的河流才流向它。圣贤的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万民利益之后。
当今社会,创业的浪潮席卷着每个人的心。而在创业的路上,有的人事业如日中天,有的人则屡受挫折。分析不难发现,成功者不仅仅表现在头脑聪慧,还表现在聚才用人上。任何人都不能弧立生存,总要或多或少地借助别人的帮助。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能否将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充分发挥其才能,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其领导艺术高低的客观指标之一。因此,领导者必须放下架子和员工打成一片,成为员工的知心人。要深知员工的心理特点,清楚他们的内心需求;要学会换位思考,尽力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样才能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如果你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员工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就难以形成。
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虚”、“静”二字。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意思是,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达到虚空的极致,坚守沉静笃实。万物都在生长发展,从中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虽然其变化纷纭,但都要返还到它们的本原。返回本原叫做静静就是生命的回归。生命的回归是一个规律,认识规律就是聪明智慧。
人刚出生时是极其单纯的,只有饥饿的感觉,只知道吃东西。随着不断成长,不断接触社会,便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希望。如果这些需求和希望变成了自身无法控制的欲望,就会遮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无法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老子希望人们“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即保持先天的德性,回归初生婴儿时的状态,像婴儿一样恬淡虚静,至真至纯。
然而,“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种状态好是好,却是难以企及的,因为人不可能永远长不大,大了必然有欲望。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心灵的纯洁呢?方法就是老子讲的“涤除玄监”,即洗净自己的心灵。
“涤除玄监”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等人性弱点。《道德经》中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能够知道自己所不知,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装作知道,就是毛病。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知呢?记得有一个相声,说的是“贾行家”不懂装懂。人家说宋版书值钱,他就说,没错,我家就有一本,叫《康熙字典》。这种人岂不让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