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老师:
我的老伴今年72岁。平时我们老两口和儿子一家分开住,但家里一点都不冷清——从10年前开始,大孙子就放在我家,由我们照顾,儿子儿媳到了周末来看看老人和孩子。就这样带了6年大孙子,儿媳又生了一个男孩。大孙子接回了儿子家,我们接着看护小孙子。直到今年孙子转到全托的幼儿园,不用我们接送上下课了。
忙了10年,现在老姐妹找麻将搭子终于有空了,也能跟老校友一起出去旅游了。一开始,我们觉得轻松的日子来了,虽然心有不舍,但还挺开心。但孙子接回去一个多月,老伴就不对劲了:整天发呆、少言寡语、丢三落四,晚上又睡不好,而且越来越严重。经常对我唠叨,说什么孙子已经不需要我了,我已经不再重要了之类的话。有时我听得烦了说他两句,他就大发雷霆。想请问一下医生,老伴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做才好?
读者 唐女士
唐女士: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对老伴目前这种生活状态的担忧。
突然离开孙辈,患上假性痴呆
目前,超过5成的孩子是由隔代教养。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黏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有“孙辈依赖倾向”的老人常常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没觉得渴,老人就已经把水送到嘴边;户外活动,老人不错眼珠地盯着,不让孩子跑得太快,站得太高……因为老人照顾得过细、过多,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很差,而且跟父母在一起时都会感觉“不适应”,反而更依赖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循环:老人依赖孩子,孩子更离不开老人。时间长了,就出现了“除了老人谁也带不好孩子”的情形,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各种表现、各项能力都弱于同龄人。
一旦孩子离开老人的看护,老人的失落感加剧,变得沉默寡言,每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家人的不予理解,令他更沉默,晚上难以入睡。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轻则喋喋不休地诉说其“悲惨境遇”,寻求能带给其安全感的人物或地点;重则焦虑万分,甚至陷入假性痴呆的症状。假性痴呆其实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有些人的抑郁表现在语言情绪上,有些人表现在认知上,这就会出现假性痴呆。
笔者接诊过不少带孙辈带出情绪问题的老人。有些是像你的老伴一样,生活中没了孙辈,感觉日子过得没意思了;有些是在养育上和子女有不同意见,气得睡不好;有些甚至因为孙子孙女生病、不开心等,自己也跟着焦虑难眠。
子女给老人多“放假”
相当一部分老人有“孙辈依赖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他们发掘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当孩子依赖于祖辈时,老人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于是更加乐于“负责”孩子的教育和大事小情。
很多老人是外地过来帮子女带小孩的,和老伴长期分开,没有自己的圈子,身旁沟通的人又少。渐渐地,情绪和状态就出现了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与老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有些紧张。当老人事事都表达出“不容置疑”的意见和做法而且孩子只听老人的话时,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无可奈何,由于工作忙,又只能接受现状。
子女要多注意父母的变化,也要多关心父母。隔代管小孩本来就精神压力大,两代人之间教育的观念又难免冲突,很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继而影响身体。设想一下,让年轻人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一个月都见不着老伴、老友,心里会有多难受。
子女孙儿代替不了夫妻情谊
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将来能在剧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祖辈人要自觉做教育隔辈人的“配角”,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父母才是主角。
其次,老人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孙辈身上,不要把重心寄托在单一事件上。老年人的活动和社交空间相对变小,更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
在抚养、教育隔辈人时,老人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孩子自己的事情和孩子在家里应该承担的事情,尽量让孩子亲自去做,祖辈人不要越俎代庖,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亲力亲为。
同时,无论什么年纪,夫妻的情谊是子女、孙辈的亲情代替不了的,哪怕平时住在一起要斗嘴,也是一种对话方式,也满足了情感的需要。
作为家人,特别是患者最亲近的另一半,笔者建议唐女士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帮助老伴提高认识。通过社区宣传教育,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特别是焦虑和抑郁症是常见疾病,应该正视它,不要掩饰它的存在,以促使疾病得到及时诊治。必要的话带老人去专科医院就医。
2.鼓励老伴积极参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户外锻炼,培养其可行的兴趣爱好。老两口可共同参加一些社区老年俱乐部,多结交朋友,常谈心互助,多听音乐;减少患者的独处时间。
3.保持家庭和谐气氛。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谅解老人。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身心的康复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马老师
(责编:孙展)
我的老伴今年72岁。平时我们老两口和儿子一家分开住,但家里一点都不冷清——从10年前开始,大孙子就放在我家,由我们照顾,儿子儿媳到了周末来看看老人和孩子。就这样带了6年大孙子,儿媳又生了一个男孩。大孙子接回了儿子家,我们接着看护小孙子。直到今年孙子转到全托的幼儿园,不用我们接送上下课了。
忙了10年,现在老姐妹找麻将搭子终于有空了,也能跟老校友一起出去旅游了。一开始,我们觉得轻松的日子来了,虽然心有不舍,但还挺开心。但孙子接回去一个多月,老伴就不对劲了:整天发呆、少言寡语、丢三落四,晚上又睡不好,而且越来越严重。经常对我唠叨,说什么孙子已经不需要我了,我已经不再重要了之类的话。有时我听得烦了说他两句,他就大发雷霆。想请问一下医生,老伴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做才好?
读者 唐女士
唐女士: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对老伴目前这种生活状态的担忧。
突然离开孙辈,患上假性痴呆
目前,超过5成的孩子是由隔代教养。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黏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有“孙辈依赖倾向”的老人常常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没觉得渴,老人就已经把水送到嘴边;户外活动,老人不错眼珠地盯着,不让孩子跑得太快,站得太高……因为老人照顾得过细、过多,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很差,而且跟父母在一起时都会感觉“不适应”,反而更依赖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循环:老人依赖孩子,孩子更离不开老人。时间长了,就出现了“除了老人谁也带不好孩子”的情形,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各种表现、各项能力都弱于同龄人。
一旦孩子离开老人的看护,老人的失落感加剧,变得沉默寡言,每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家人的不予理解,令他更沉默,晚上难以入睡。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轻则喋喋不休地诉说其“悲惨境遇”,寻求能带给其安全感的人物或地点;重则焦虑万分,甚至陷入假性痴呆的症状。假性痴呆其实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有些人的抑郁表现在语言情绪上,有些人表现在认知上,这就会出现假性痴呆。
笔者接诊过不少带孙辈带出情绪问题的老人。有些是像你的老伴一样,生活中没了孙辈,感觉日子过得没意思了;有些是在养育上和子女有不同意见,气得睡不好;有些甚至因为孙子孙女生病、不开心等,自己也跟着焦虑难眠。
子女给老人多“放假”
相当一部分老人有“孙辈依赖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他们发掘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当孩子依赖于祖辈时,老人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于是更加乐于“负责”孩子的教育和大事小情。
很多老人是外地过来帮子女带小孩的,和老伴长期分开,没有自己的圈子,身旁沟通的人又少。渐渐地,情绪和状态就出现了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与老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有些紧张。当老人事事都表达出“不容置疑”的意见和做法而且孩子只听老人的话时,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无可奈何,由于工作忙,又只能接受现状。
子女要多注意父母的变化,也要多关心父母。隔代管小孩本来就精神压力大,两代人之间教育的观念又难免冲突,很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继而影响身体。设想一下,让年轻人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一个月都见不着老伴、老友,心里会有多难受。
子女孙儿代替不了夫妻情谊
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将来能在剧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祖辈人要自觉做教育隔辈人的“配角”,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父母才是主角。
其次,老人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孙辈身上,不要把重心寄托在单一事件上。老年人的活动和社交空间相对变小,更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
在抚养、教育隔辈人时,老人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孩子自己的事情和孩子在家里应该承担的事情,尽量让孩子亲自去做,祖辈人不要越俎代庖,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亲力亲为。
同时,无论什么年纪,夫妻的情谊是子女、孙辈的亲情代替不了的,哪怕平时住在一起要斗嘴,也是一种对话方式,也满足了情感的需要。
作为家人,特别是患者最亲近的另一半,笔者建议唐女士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帮助老伴提高认识。通过社区宣传教育,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特别是焦虑和抑郁症是常见疾病,应该正视它,不要掩饰它的存在,以促使疾病得到及时诊治。必要的话带老人去专科医院就医。
2.鼓励老伴积极参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户外锻炼,培养其可行的兴趣爱好。老两口可共同参加一些社区老年俱乐部,多结交朋友,常谈心互助,多听音乐;减少患者的独处时间。
3.保持家庭和谐气氛。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谅解老人。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身心的康复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马老师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