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孙辈依赖症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老师:
  我的老伴今年72岁。平时我们老两口和儿子一家分开住,但家里一点都不冷清——从10年前开始,大孙子就放在我家,由我们照顾,儿子儿媳到了周末来看看老人和孩子。就这样带了6年大孙子,儿媳又生了一个男孩。大孙子接回了儿子家,我们接着看护小孙子。直到今年孙子转到全托的幼儿园,不用我们接送上下课了。
  忙了10年,现在老姐妹找麻将搭子终于有空了,也能跟老校友一起出去旅游了。一开始,我们觉得轻松的日子来了,虽然心有不舍,但还挺开心。但孙子接回去一个多月,老伴就不对劲了:整天发呆、少言寡语、丢三落四,晚上又睡不好,而且越来越严重。经常对我唠叨,说什么孙子已经不需要我了,我已经不再重要了之类的话。有时我听得烦了说他两句,他就大发雷霆。想请问一下医生,老伴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做才好?
  读者 唐女士
  唐女士:
  您好。我非常理解您对老伴目前这种生活状态的担忧。
  突然离开孙辈,患上假性痴呆
  目前,超过5成的孩子是由隔代教养。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黏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有“孙辈依赖倾向”的老人常常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没觉得渴,老人就已经把水送到嘴边;户外活动,老人不错眼珠地盯着,不让孩子跑得太快,站得太高……因为老人照顾得过细、过多,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很差,而且跟父母在一起时都会感觉“不适应”,反而更依赖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循环:老人依赖孩子,孩子更离不开老人。时间长了,就出现了“除了老人谁也带不好孩子”的情形,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各种表现、各项能力都弱于同龄人。
  一旦孩子离开老人的看护,老人的失落感加剧,变得沉默寡言,每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家人的不予理解,令他更沉默,晚上难以入睡。这种病症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轻则喋喋不休地诉说其“悲惨境遇”,寻求能带给其安全感的人物或地点;重则焦虑万分,甚至陷入假性痴呆的症状。假性痴呆其实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有些人的抑郁表现在语言情绪上,有些人表现在认知上,这就会出现假性痴呆。
  笔者接诊过不少带孙辈带出情绪问题的老人。有些是像你的老伴一样,生活中没了孙辈,感觉日子过得没意思了;有些是在养育上和子女有不同意见,气得睡不好;有些甚至因为孙子孙女生病、不开心等,自己也跟着焦虑难眠。
  子女给老人多“放假”
  相当一部分老人有“孙辈依赖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他们发掘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当孩子依赖于祖辈时,老人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于是更加乐于“负责”孩子的教育和大事小情。
  很多老人是外地过来帮子女带小孩的,和老伴长期分开,没有自己的圈子,身旁沟通的人又少。渐渐地,情绪和状态就出现了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与老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有些紧张。当老人事事都表达出“不容置疑”的意见和做法而且孩子只听老人的话时,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无可奈何,由于工作忙,又只能接受现状。
  子女要多注意父母的变化,也要多关心父母。隔代管小孩本来就精神压力大,两代人之间教育的观念又难免冲突,很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继而影响身体。设想一下,让年轻人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一个月都见不着老伴、老友,心里会有多难受。
  子女孙儿代替不了夫妻情谊
  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将来能在剧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祖辈人要自觉做教育隔辈人的“配角”,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父母才是主角。
  其次,老人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孙辈身上,不要把重心寄托在单一事件上。老年人的活动和社交空间相对变小,更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
  在抚养、教育隔辈人时,老人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孩子自己的事情和孩子在家里应该承担的事情,尽量让孩子亲自去做,祖辈人不要越俎代庖,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亲力亲为。
  同时,无论什么年纪,夫妻的情谊是子女、孙辈的亲情代替不了的,哪怕平时住在一起要斗嘴,也是一种对话方式,也满足了情感的需要。
  作为家人,特别是患者最亲近的另一半,笔者建议唐女士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帮助老伴提高认识。通过社区宣传教育,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特别是焦虑和抑郁症是常见疾病,应该正视它,不要掩饰它的存在,以促使疾病得到及时诊治。必要的话带老人去专科医院就医。
  2.鼓励老伴积极参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户外锻炼,培养其可行的兴趣爱好。老两口可共同参加一些社区老年俱乐部,多结交朋友,常谈心互助,多听音乐;减少患者的独处时间。
  3.保持家庭和谐气氛。家庭成员间要多关心、支持,谅解老人。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身心的康复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马老师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科学家利用NASA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搭载的成像光谱仪,在这颗红色星球表面的神秘条痕中找到了在水中沉淀形成的水合盐物质。它证实了水——尽管是咸水——流淌在现今火星的表面上,这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以及人类能否在这个星球上永续生存都具有重大影响。NASA随后公布登陆火星“三步走”计划:第一阶段“地球依赖”,主要工作集中在国际空间站上;第二阶段为“试验场
期刊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自卫反击战。随着战争硝烟在时间的长河流逝,一度淡出人们视野、曾为保卫国家疆土流血、流汗的战斗英雄史光柱,在和平与发展的鸽哨声中生活得怎样?他的家庭还好吗?  踏上漫漫文学路  随着和平的鸽哨在时代变迁中越来越响亮,股票、房地产、网络经济等一系列关于经济、关于市场的新名词、新概念占据了人们的头脑时,史光柱,这个曾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他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正逐渐向年轻人靠拢,买、买、买……成为不少老年人的生活常态。然而,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现在的老年人大都有闲又有钱,那么,如何利用合理消费来优化自己的晚年生活,就成为老年人的日常必修课。  消费要有度  对于辛苦奋斗了大半生的老年人来说,许多人的子女早已成家,事业发展得也不错,不需要自己的接济。老人手上的钱宽裕之后,现实
期刊
我的爷爷参加过东北抗日义勇军,这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记得小时候,亲友相见常常提起那段往事。  去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更加想念已经离世40多年的爷爷,因为当年他曾经抱定“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参加过东北抗日义勇军并且担任过团长,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  我的老家在辽宁省新民市,距东北重镇沈阳(曾被称为“奉天”)只有100多公里,是日本鬼子最早侵入的地方之一。  算起来,爷爷参
期刊
因深爱中国文化,美国一对善良的老夫妻,退休后和女儿定居北京通州。偶然的机会,他们“捡”回一个流浪汉,并把他当做家庭成员对待,带领中国“儿子”踏上创业路。他们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还在继续。  美国老人吉姆退休前是一名机械师,他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来中国工作。其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深深吸引了他。受其影响,妻子艾丽丝也对遥远的中国产生了兴趣。于是,2006年,71岁的吉姆和老伴作出一个惊人决定——移
期刊
在中国经济学界,提起冯兰瑞这个名字,可谓大名鼎鼎:她既是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也是我国经济领域建树颇丰、始终走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沿的女学者、经济学家。  “终于可以公开为革命工作了”  冯兰瑞1920年9月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36年夏,冯兰瑞随家人来到重庆,加入重庆进步团体“自强读书会”,接触进步思想,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在
期刊
母亲聪慧勤劳,朴实善良,街坊邻居都亲切地叫妈妈“小阿姨”(老上海话里母亲那边的朋友一律叫“阿姨”)。总有许多邻居、熟友喜欢找我妈妈谈事,说心里话;妈妈在物质方面很愿意帮助别人,在老房子客堂间的公共炉灶旁,邻居做饭临时急用鸡蛋、菜蔬、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妈妈从不吝啬,总是大度地帮送别人。尤其是她热情好客,凡是到我家做过客的人,都会对我母亲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因为妈妈的好口碑,让
期刊
笔者是个京戏迷,接触京剧几十年,最开始对京剧仅仅是好奇,现在却是痴迷狂热,更爱看演绎天伦悲欢的家庭题材的戏目。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听了李崇善老师的《空城计》,那潇洒醇厚的嗓音深深的吸引了我,从此一发不可收。  慢慢的,我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感受了它的艺术之美。现在许多年轻人并不喜欢京剧,一些同龄人对京剧的认知也大多停留在样板戏阶段,对于传统的,浓缩了先辈们血汗的艺术精华并不了解。  京剧之美美
期刊
北京老人王从翰出生于1921年,随着三年前曾孙女的出生,他已经幸福地荣升太爷爷。他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写书、唱戏是他的健康长寿秘诀。  写书就是长寿操  王从翰写书,不是写小说,也不是诗歌散文,9旬老人家拿起笔写的就是三字经,是王氏当代版新三字经。王从翰在北京展览馆工作,目睹了共和国的变迁。退休后,他便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把几十年的感慨写下来。因为有小时候上过两年私塾的底子,他写起来顺水顺风。孙子
期刊
我对于植牙的看法,就跟抽脂、隆鼻、拉皮、削骨整形一样,总觉得不可思议,也不可能跟我扯上关系。直到两年前,下门牙的右侧齿开始摇晃松动,才注意到植牙、假牙的问题。  我的右侧齿生来就歪歪斜斜,不肯立正向左右看齐,还会藏污纳垢,早已被我视为眼中钉。既然摇晃不守岗位,只好去之而后快。那时候,我就近找了一家私人诊所求诊。  医生说旁边的牙齿也不稳固,需要两颗一起拔,问我假牙要做活动的还是固定的。我选择固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