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实验操作是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适应当前检验发展的需要,解决人才培养中学用脱节的问题,初步探讨临床检验基础的模块式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式项目检验课程,突破学生从教学实验向临床检验转化的思维障碍,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临床检验基础;模块式教学;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是综合应用化学、电子学、形态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人体血液、尿液、粪便等离体标本进行感官、理学、化学、显微镜以及自动化仪器检查等,以获得有关机体病理变化、脏器功能状态等信息的一门实验应用科学[1],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尤其注重实验课通过对各种标本的检测,使学生对检验工作形成较深刻的理解,巩固专业理论,提高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与临床检验工作实际间脱节
传统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安排多为单项验证性实验项目,侧重对基本检验技能的训练,且基本遵循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去验证的模式,学生只知道怎么做,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做,何时需要做。相对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过程,缺乏对学生发现、分析和探索思维的培养。
临床检验工作并非实验项目的简单堆积,尤其目前大量自动化分析仪普遍应用于临检室,先进的仪器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检验参数和诊断指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仪器在形态学分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工作人员一方面应掌握扎实的检验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更应该具备判断仪器检测结果的客观准确性、根据不同结果选择恰当的复检手段对仪器结果进行验证和复查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相对孤立的现状,导致很多学生即使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并不能独立完成一份标本的整个检验流程。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既掌握专业技能,又能紧密联系临床检验工作,并形成规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发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成为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焦点。
二、模块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模块式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建立若干教学功能模块,在模块内和模块之间可以围绕整体教学目标进行互动,同时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或专业实际需要,增减教学内容[2]。近年来在多学科均有应用[3-5],效果都不错。为解决临检实验教学和临床实践间的矛盾和问题,顺应医学检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尝试对临床检验基础实行模块式实验教学,即结合临检工作的特点,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从而进行基础性实验与检验流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继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检验思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岗位工作。
三、临床检验基础模块式实验教学内容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完成基本实验项目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利用系综合实训室的先进检验仪器设备,模拟临床检验流程,构建围绕特定标本展开检验工作的岗位技能模块,形成“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二)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对目前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成两个大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完成检验必需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计数和形态学分析等五个子模块;同时将检验工作流程引进实验教学,形成岗位技能模块,并依据目前检验实际分血液学一般检验、尿液检验等七个子模块。根据不同标本检验需要,选择必要的专业基础子模块,先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随后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操作完成特定标本的检验流程。通过标本检验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与更贴近检验科工作的情境下进行检验专业的实验技能训练,学习的过程即为工作的过程,为将来的检验工作夯实技术和能力的双重功底。
(三)模块式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针对各模块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操作和思考。实验教学不仅在传统的讲解、示教基础上增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还引入翻转课堂的设计,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分配标本检验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自行分组查询相关资料,以医院检验顺序为线索进行设计,完成标本接收、检测、质量控制、异常值复查、结果审核到发送检验报告单整个流程,并尽可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制定仪器复检规则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模块式实验教学评价
为更好地对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根据模块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将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引进实验教学。如制定规范的技能操作评分细则评价学生某项技能掌握程度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岗位技能模块围绕特定临床标本展开检验,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汇报等方式,还可学生组内自评、组间相互评价每位同学在整个实验设计、操作及处理实际问题、协调沟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呈交的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果展示等还能作为教学和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形成性评价既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技能水平、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岗位能力,同时便于实时向教师反馈教学情况,便于调整教学侧重点。
临床检验基础模块式实验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弥补了传统实验课“实验项目单一分散、重验证轻探索、与临床实践相对分割”的缺陷。以临床检验工作任务引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全面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较好地实现知识、技能、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丽莉,黄辉,邓均,等.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832-3833.
[2]肖春玲,王安萍,邹小明,等.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32(2):127-131.
[3]孟庆玲,张媛媛,庞刚.美容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975-976.
[4]王旭,刘翠娟,张宇,等.有机化学实验模块式教学结构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13-1215.
[5]康霞,汤冉冉.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形成性评价与模块式教学相结合的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100-103.
(作者單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临床检验基础;模块式教学;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是综合应用化学、电子学、形态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人体血液、尿液、粪便等离体标本进行感官、理学、化学、显微镜以及自动化仪器检查等,以获得有关机体病理变化、脏器功能状态等信息的一门实验应用科学[1],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尤其注重实验课通过对各种标本的检测,使学生对检验工作形成较深刻的理解,巩固专业理论,提高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与临床检验工作实际间脱节
传统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安排多为单项验证性实验项目,侧重对基本检验技能的训练,且基本遵循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去验证的模式,学生只知道怎么做,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做,何时需要做。相对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和过程,缺乏对学生发现、分析和探索思维的培养。
临床检验工作并非实验项目的简单堆积,尤其目前大量自动化分析仪普遍应用于临检室,先进的仪器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新的检验参数和诊断指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仪器在形态学分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工作人员一方面应掌握扎实的检验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更应该具备判断仪器检测结果的客观准确性、根据不同结果选择恰当的复检手段对仪器结果进行验证和复查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相对孤立的现状,导致很多学生即使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并不能独立完成一份标本的整个检验流程。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既掌握专业技能,又能紧密联系临床检验工作,并形成规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发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成为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焦点。
二、模块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模块式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建立若干教学功能模块,在模块内和模块之间可以围绕整体教学目标进行互动,同时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或专业实际需要,增减教学内容[2]。近年来在多学科均有应用[3-5],效果都不错。为解决临检实验教学和临床实践间的矛盾和问题,顺应医学检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尝试对临床检验基础实行模块式实验教学,即结合临检工作的特点,对实验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从而进行基础性实验与检验流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继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检验思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岗位工作。
三、临床检验基础模块式实验教学内容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完成基本实验项目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利用系综合实训室的先进检验仪器设备,模拟临床检验流程,构建围绕特定标本展开检验工作的岗位技能模块,形成“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二)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对目前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成两个大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完成检验必需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计数和形态学分析等五个子模块;同时将检验工作流程引进实验教学,形成岗位技能模块,并依据目前检验实际分血液学一般检验、尿液检验等七个子模块。根据不同标本检验需要,选择必要的专业基础子模块,先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随后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操作完成特定标本的检验流程。通过标本检验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与更贴近检验科工作的情境下进行检验专业的实验技能训练,学习的过程即为工作的过程,为将来的检验工作夯实技术和能力的双重功底。
(三)模块式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针对各模块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操作和思考。实验教学不仅在传统的讲解、示教基础上增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还引入翻转课堂的设计,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分配标本检验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自行分组查询相关资料,以医院检验顺序为线索进行设计,完成标本接收、检测、质量控制、异常值复查、结果审核到发送检验报告单整个流程,并尽可能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制定仪器复检规则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模块式实验教学评价
为更好地对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根据模块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将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引进实验教学。如制定规范的技能操作评分细则评价学生某项技能掌握程度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岗位技能模块围绕特定临床标本展开检验,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汇报等方式,还可学生组内自评、组间相互评价每位同学在整个实验设计、操作及处理实际问题、协调沟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呈交的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果展示等还能作为教学和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形成性评价既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技能水平、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岗位能力,同时便于实时向教师反馈教学情况,便于调整教学侧重点。
临床检验基础模块式实验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弥补了传统实验课“实验项目单一分散、重验证轻探索、与临床实践相对分割”的缺陷。以临床检验工作任务引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全面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较好地实现知识、技能、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丽莉,黄辉,邓均,等.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832-3833.
[2]肖春玲,王安萍,邹小明,等.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32(2):127-131.
[3]孟庆玲,张媛媛,庞刚.美容局部解剖学模块式教学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975-976.
[4]王旭,刘翠娟,张宇,等.有机化学实验模块式教学结构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13-1215.
[5]康霞,汤冉冉.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形成性评价与模块式教学相结合的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100-103.
(作者單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