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高职院校国际合作项目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一起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29-02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承担着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在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意识到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更要着重培养大批“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高端应用型人才。教育国际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引进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了解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研究,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研究内容
为弄清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现状,课题组制作了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调查表,选取了全国有代表性的17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电话专访、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及文献查询等形式在北京、山东、上海、重庆、浙江、广东等11个省市分别对高职院校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语学院、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机构的设置情况
经调查发现,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校职能部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国际交流合作处或外事处命名的行政机构来主管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项目的具体操作再分解到各对应部门;二是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职能划归学院办公室;三是名称为国际交流学院或国际合作部的教学机构;四是行政机构与教学机构合署办公,即外事处和国际交流学院;五是教务处。值得注意的是“示范院校”有58%将此工作交由国际交流合作处或外事处负责,而“非示范院校”有52%将此工作交由学院办公室负责。这也反映出示范院校更加重视国家交流与合作,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具体负责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二)师生交流现状
师生国际交流现状的考核指标有 20个,主要有“外籍教师比例、留学生比例、国际交换生比例、组织学生赴国外大学夏冬令营活动、学生赴国际知名企业顶岗实习数、获得国际资格认证的学生人数、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师资比例、聘请外向型企业的技术或研发骨干为兼职教师比例”等等。所有的指标中除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师资比例(95.7%)之外普遍不高,符合度也普遍较低,很多项目其实处于空白状态,这和本科院校师生热烈的国际交流相比有天壤之别。从对学生的个别访谈得知,高职学生成绩达本科三批分数线的大都家境一般,而成绩差的学生外语本来就头疼,因此也就不难解释这一现象。
(三) 国际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经问卷调查,合作的模式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学术研究、教学成果展等等。合作的国外院校多数是公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及艺术学院。合作的专业比较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经济、历史、酒店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等。采用的合作方式(国内学习时间 +国外学习时间)44% 为3+0,22% 为2+2,22% 为3+1,11% 为其他。从合作方式上看,既有合作项目,也有交流项目。78% 的合作办学院校向学生颁发的是双文凭。从合作办学的项目管理模式来看,67% 的学校实行的是“多部门协调共同负责”,33% 的学校有专门机构负责。调查发现,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实现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优化教师结构的目的。
(四)教学与课程设置
教学与课程设置方面拟定了以下5个指标:“有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总数、对在校生提出与职业相关的外语学习要求、专业设置与调整考虑国际市场因素、同等看待国际和国内职业资格证书、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总数”,调查显示,有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总数还是比较少;高职学生英语成绩偏差也进一步影响了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许多学生难以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出现两级分化现象,甚至有些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出现严重的逃课现象。
(五)科研合作现状
调查也发现,高职院校与外方的科研合作十分薄弱,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合作项目。
三、现状分析
(一)形式趋于多样
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最初的校际友好互访、聘请外籍语言教师的形式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海外培训,与外方院校签订学分互换/互认协议成为更多学校的选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招收留学生、与跨国企业深度合作等更加复杂、涉及面更广的交流合作形式也成为不少学校的目标。调研发现,除了境外办学尚无先例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达18种之多。
(二)对象趋于多元
高职院校最初由于信息渠道少、受条件限制等只能被动地参与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以及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分配名额的对外考察和交流。今天各学校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态度更加积极,目标也更加清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除了境外高等院校,还包括各类型教育机构、行业协会、跨国企业组织等等。
(三)发展仍不平衡 虽然不乏例外,但总体上“示范院校”比“非示范院校” 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得更加丰富,这与国家、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经费数量还是资源配置,“示范院校”都享有优先权。正因为如此,职教领域应加强研究、明确目标,提高质量和效率,使“质”和“量”齐头并进。而“非示范院校”在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不是无所作为,也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四、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一)发展的瓶颈
首先,合作缺乏特色与创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的特点。调查显示,多数合作都集中在语言类和管理类专业。合作形式、办学模式、合作专业雷同现象严重,学科门类相对偏少,布局结构也不均衡。
其次,优质资源引进不足。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第三,缺乏质量监控体系。由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偏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保障。
(二)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各大高校应基于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丰富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拓宽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国际合作办学道路。其次,我国高职院校要认真筛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筛选国外教育资源,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管理。再次,加强对采用“双校园”办学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确保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规范化和有序化。同时,要加强对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监控,建立并逐步健全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国际合作办学发展到今天,各大高校应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内涵建设,避免自行埋头摸索,多提供经验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丽.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专业课教学实践探索[J].企业导报.2010(5)
[2] 孙芳仲,林若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孔韬,陈汉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
[4]向成军,刘晓霞. 高职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探索 [J].科技信息,2009,(28)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29-02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承担着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在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意识到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更要着重培养大批“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高端应用型人才。教育国际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引进国际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了解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推进高职院校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研究,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研究内容
为弄清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现状,课题组制作了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调查表,选取了全国有代表性的17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电话专访、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及文献查询等形式在北京、山东、上海、重庆、浙江、广东等11个省市分别对高职院校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语学院、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机构的设置情况
经调查发现,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校职能部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国际交流合作处或外事处命名的行政机构来主管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项目的具体操作再分解到各对应部门;二是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职能划归学院办公室;三是名称为国际交流学院或国际合作部的教学机构;四是行政机构与教学机构合署办公,即外事处和国际交流学院;五是教务处。值得注意的是“示范院校”有58%将此工作交由国际交流合作处或外事处负责,而“非示范院校”有52%将此工作交由学院办公室负责。这也反映出示范院校更加重视国家交流与合作,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具体负责国际交流合作工作。
(二)师生交流现状
师生国际交流现状的考核指标有 20个,主要有“外籍教师比例、留学生比例、国际交换生比例、组织学生赴国外大学夏冬令营活动、学生赴国际知名企业顶岗实习数、获得国际资格认证的学生人数、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师资比例、聘请外向型企业的技术或研发骨干为兼职教师比例”等等。所有的指标中除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师资比例(95.7%)之外普遍不高,符合度也普遍较低,很多项目其实处于空白状态,这和本科院校师生热烈的国际交流相比有天壤之别。从对学生的个别访谈得知,高职学生成绩达本科三批分数线的大都家境一般,而成绩差的学生外语本来就头疼,因此也就不难解释这一现象。
(三) 国际合作办学基本情况
经问卷调查,合作的模式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学术研究、教学成果展等等。合作的国外院校多数是公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及艺术学院。合作的专业比较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经济、历史、酒店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等。采用的合作方式(国内学习时间 +国外学习时间)44% 为3+0,22% 为2+2,22% 为3+1,11% 为其他。从合作方式上看,既有合作项目,也有交流项目。78% 的合作办学院校向学生颁发的是双文凭。从合作办学的项目管理模式来看,67% 的学校实行的是“多部门协调共同负责”,33% 的学校有专门机构负责。调查发现,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实现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优化教师结构的目的。
(四)教学与课程设置
教学与课程设置方面拟定了以下5个指标:“有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总数、对在校生提出与职业相关的外语学习要求、专业设置与调整考虑国际市场因素、同等看待国际和国内职业资格证书、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的课程总数”,调查显示,有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总数还是比较少;高职学生英语成绩偏差也进一步影响了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许多学生难以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出现两级分化现象,甚至有些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出现严重的逃课现象。
(五)科研合作现状
调查也发现,高职院校与外方的科研合作十分薄弱,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合作项目。
三、现状分析
(一)形式趋于多样
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最初的校际友好互访、聘请外籍语言教师的形式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海外培训,与外方院校签订学分互换/互认协议成为更多学校的选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招收留学生、与跨国企业深度合作等更加复杂、涉及面更广的交流合作形式也成为不少学校的目标。调研发现,除了境外办学尚无先例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达18种之多。
(二)对象趋于多元
高职院校最初由于信息渠道少、受条件限制等只能被动地参与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以及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分配名额的对外考察和交流。今天各学校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态度更加积极,目标也更加清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象除了境外高等院校,还包括各类型教育机构、行业协会、跨国企业组织等等。
(三)发展仍不平衡 虽然不乏例外,但总体上“示范院校”比“非示范院校” 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得更加丰富,这与国家、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经费数量还是资源配置,“示范院校”都享有优先权。正因为如此,职教领域应加强研究、明确目标,提高质量和效率,使“质”和“量”齐头并进。而“非示范院校”在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不是无所作为,也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四、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一)发展的瓶颈
首先,合作缺乏特色与创新。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的特点。调查显示,多数合作都集中在语言类和管理类专业。合作形式、办学模式、合作专业雷同现象严重,学科门类相对偏少,布局结构也不均衡。
其次,优质资源引进不足。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第三,缺乏质量监控体系。由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偏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保障。
(二)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各大高校应基于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丰富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拓宽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国际合作办学道路。其次,我国高职院校要认真筛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筛选国外教育资源,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管理。再次,加强对采用“双校园”办学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确保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规范化和有序化。同时,要加强对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监控,建立并逐步健全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国际合作办学发展到今天,各大高校应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内涵建设,避免自行埋头摸索,多提供经验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丽.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专业课教学实践探索[J].企业导报.2010(5)
[2] 孙芳仲,林若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孔韬,陈汉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
[4]向成军,刘晓霞. 高职教育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探索 [J].科技信息,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