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验式学习是指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建构体验性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行动实现与他人的沟通,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创造力。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语文学习;亲身实践;学习主体;学习方式;感官参与
“体验式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对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
一、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依据
体验性学习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优良的学习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提出“圣人以身体之”。著名教育家朱亮则把“切己体验”作为闻名四海的白鹿洞书院的校训之一。在我国传统诗学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常用“吟诵”、“品味”、“体味”、“妙语”、“入神”等,也都包含了体验的过程。
二、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方法
从事教育教学20多年,尤其是近几年,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生龙活虎的青少年,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期待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一杯白开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放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鸣,具有镇魂摄魄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新编教材所选课文不少更注重作品的教育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不少学生在读这些作品时,反应冷淡、冷漠,他们独居在精神的荒岛下,不再受感染和感动,当然也不再有激动、心动、行动。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伴随着对对象的体验而产生同感、同情,从而心窦为之洞开,灵魂得以塑造。但中学生同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
(二)积极引领,丰富体验
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不同,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由于学生理解力有高低差异,必定有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属于低层次的,对这样的学生不妨任其姑妄言之,但教师却不能姑妄听之,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设计一些精美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三)情境育读,深化体验
培养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等感官并用的综合劳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蕴,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的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1.含情美读,倾泻情感
提倡美读,就是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情调、韵味、意趣。美读的过程,既是深情投注的体验过程,也是对语言的品味。
2.表演朗读,体会情感
八年级下册的《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词,语言丰富生动,包含着深厚激荡的感情,很适合朗读。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便设计以朗读为突破口,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描述黑人和白人的不平等遭遇和悲惨现实这一冲突,让学生通过集体朗读、比较朗读去初步感知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角色朗读,转化情感
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领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心中。比如教学《钦差大臣》时,我都采用了换位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们体验他们的思想情感,这样自然而然地把文本融入自己的心灵。
4.想像体验,领会情感
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深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诗经>》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难懂,不妨提示学生先想像一幅幅生动画面,再让学生想象朗读,学生很容易进入诗中自由徜徉。
(四)活动拓展,升华体验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个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这深刻的地揭示了语文这个特点。因此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勇于冲破教室的樊笼,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
1.拓展活动,强化体验
像那老师教《柳叶儿》一文,运用“积极引领,丰富体验”的教学模式是挺有效果的。但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的苦涩,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使课堂体验延续到课堂之外,为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回去调查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以前的艰苦年代里,他们都吃些什么?怎样吃法?……当那一篇篇酸溜溜的调查报告呈上来时,你会更惊喜:因为你让学生饱尝了柳叶儿之外的苦涩,深深地体会到那些岁月的酸甜苦辣,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体验。
2.置身情境,深化体验
情境体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学生脱离了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让学生的知识巩固并内化,就必须让他们到生活中去。
古诗有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切身体验,才会有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对文本的深刻领悟,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体验到“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才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语文课堂。这,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墨,欧阳芬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语文学习;亲身实践;学习主体;学习方式;感官参与
“体验式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对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
一、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依据
体验性学习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优良的学习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提出“圣人以身体之”。著名教育家朱亮则把“切己体验”作为闻名四海的白鹿洞书院的校训之一。在我国传统诗学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常用“吟诵”、“品味”、“体味”、“妙语”、“入神”等,也都包含了体验的过程。
二、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方法
从事教育教学20多年,尤其是近几年,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生龙活虎的青少年,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期待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一杯白开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放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鸣,具有镇魂摄魄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新编教材所选课文不少更注重作品的教育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不少学生在读这些作品时,反应冷淡、冷漠,他们独居在精神的荒岛下,不再受感染和感动,当然也不再有激动、心动、行动。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伴随着对对象的体验而产生同感、同情,从而心窦为之洞开,灵魂得以塑造。但中学生同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
(二)积极引领,丰富体验
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不同,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由于学生理解力有高低差异,必定有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属于低层次的,对这样的学生不妨任其姑妄言之,但教师却不能姑妄听之,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设计一些精美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三)情境育读,深化体验
培养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等感官并用的综合劳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蕴,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的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1.含情美读,倾泻情感
提倡美读,就是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情调、韵味、意趣。美读的过程,既是深情投注的体验过程,也是对语言的品味。
2.表演朗读,体会情感
八年级下册的《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词,语言丰富生动,包含着深厚激荡的感情,很适合朗读。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便设计以朗读为突破口,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描述黑人和白人的不平等遭遇和悲惨现实这一冲突,让学生通过集体朗读、比较朗读去初步感知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角色朗读,转化情感
采用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领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心中。比如教学《钦差大臣》时,我都采用了换位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们体验他们的思想情感,这样自然而然地把文本融入自己的心灵。
4.想像体验,领会情感
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深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诗经>》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难懂,不妨提示学生先想像一幅幅生动画面,再让学生想象朗读,学生很容易进入诗中自由徜徉。
(四)活动拓展,升华体验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个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这深刻的地揭示了语文这个特点。因此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勇于冲破教室的樊笼,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
1.拓展活动,强化体验
像那老师教《柳叶儿》一文,运用“积极引领,丰富体验”的教学模式是挺有效果的。但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的苦涩,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使课堂体验延续到课堂之外,为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回去调查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以前的艰苦年代里,他们都吃些什么?怎样吃法?……当那一篇篇酸溜溜的调查报告呈上来时,你会更惊喜:因为你让学生饱尝了柳叶儿之外的苦涩,深深地体会到那些岁月的酸甜苦辣,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体验。
2.置身情境,深化体验
情境体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学生脱离了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要让学生的知识巩固并内化,就必须让他们到生活中去。
古诗有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切身体验,才会有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对文本的深刻领悟,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体验到“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这,才是我们矢志追求的语文课堂。这,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墨,欧阳芬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