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被全民重视、改革创新的口号越传越响的今天,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任务。面对革而未新的中学音乐教育,应如何切实的贯彻课堂教学的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自主创新;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49-02
“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托尔斯泰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自从美育被划归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时起,音乐教育事业得以迅速的发展,师资队伍也随之不断的扩大,并且,随着国家、学校、社会大众的逐步重视,音乐教师的后备力量开始增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随着国际上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体系随之被系统的引进;使得我国的尚显年轻的教学手段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音乐教育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奥尔夫曾说过:“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有启发学生感官功能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甚至对人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净化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掘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本身的创新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面临重要问题。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听起来是个十分抽象的词语,其实创新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独具个性的发明创造、敏锐的直觉、新奇的想法和动手能力等等都是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音乐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有着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特点。
为了能够更好、更顺利的对中学音乐教育进行创新改革,我们应对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对在中学生中展开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我们首先应该变革的就是教学方式。使中学音乐教学在改革创新的趋势下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学观念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教师的高姿态,认真且充分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是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强,并能参与其中的音乐课,教学内容要饶有兴致,使学生跃跃欲试。例如,有的学生爱唱、爱跳;有的学生热爱表演;有的对键盘乐充满性质而有的则认为打击乐威风无比;有的喜欢聆听听音乐而有的喜欢将音乐编成故事或画成图画,并用夸张的语言或动作渲染他所听到声音;有的喜欢听表扬、好奇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有的学生则习惯于默默接受外界传达给他的东西等等。
“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对学生的束缚,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由灌输知识变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创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创新
中学课程中,音乐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自身实践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开发。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教育的关系有教育主体与主导之分。大家熟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原理。但在今时今日的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本位的现象,教师过多的注重了自身的感受,自我的说教,实施教学后的成果如何,是否完成了当天的教学任务等等,而轻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对课堂的切身感受等等。其结果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课下、教室外歌声四溢,音乐课堂上学生呵欠连天。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审视音乐课堂,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大胆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决定为歌曲添加何种引子,什么样与众不同的尾声,通过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对歌曲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等。或者在进行旋律的创编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新颖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即兴的创作、表演等等,以此来不断历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音乐知识,提高了体验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同时也给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的教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我们担负着创新重任的教师们,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开创性地设计区别于以往的新鲜教学形式,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好的开发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氛围和环境,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也应该承袭孔子的教育手法,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音乐素养和爱好。他们有的习惯用自己的歌声传情达意,有的却喜欢借助乐器说出心声。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内心感受和对美的体验传达给大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用最直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与欣赏作品的发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陶冶。
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体验有着这样的要求:“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贝多芬语)伟大的恩格斯曾这样深刻的形容音乐:“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心灵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情感。当旋律开始流动,人的喜怒哀乐被充分的展现,音乐表达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世界各地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语言是否相通,只要有音乐,人们就可以在婉转的旋律中沟通和交流,甚至传递理解和支持。
音乐是感性的,是主观的,它不需要过多的逻辑和缜密的推理,只要你有一颗充满感情的心,这颗心里充满了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爱,就可以接近音乐,这也是音乐教育所致力实现的目标。如果学生在音乐课上还保持着理性的状态,音乐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音乐也将毫无魅力可言。
我们在教学中,应扶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模仿、实践和创造音乐的机会,帮助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不同音色,不同力度,不同速度对于表现旋律的不同作用。多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一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和体验如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去处理不同的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正确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音乐的意境、风格和特点。
五、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都说应该在课堂上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如果课堂是个不民主不宽松的课堂,老师是一位整天铁青着脸毫无亲切可言的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禁锢学生的思想自由,剥夺学生提问、讨论、思考的权利,对好奇心强、爱探索的学生一口回绝,我们要如何进行改革,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岂不成了一纸空谈?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民主的、相对自由的课堂;老师应该是可亲的、可交流的、没有架子的、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用心对待学生的老师。鼓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排除学生提问时的羞涩感,鼓励他们积极踊跃的思考、讨论、提问,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在学习上充分发挥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教学是一个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现成教学模式。应以根据实实在在的受众群体,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切实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原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驾御音乐的主人。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让我们用心去点燃音乐创新的火把,沿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为祖国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注释:
①崔莉.音乐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EB/OL].http://www.54ceo.net/c3/article27670p1.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2]范晓君.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构想[J].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6,(2).
[3]胡静.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之管见[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1).
[4]孙金荣,李丽.中国高校教育科研文库[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吴小春】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自主创新;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49-02
“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托尔斯泰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自从美育被划归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时起,音乐教育事业得以迅速的发展,师资队伍也随之不断的扩大,并且,随着国家、学校、社会大众的逐步重视,音乐教师的后备力量开始增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随着国际上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体系随之被系统的引进;使得我国的尚显年轻的教学手段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音乐教育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奥尔夫曾说过:“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有启发学生感官功能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甚至对人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净化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掘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本身的创新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面临重要问题。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听起来是个十分抽象的词语,其实创新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独具个性的发明创造、敏锐的直觉、新奇的想法和动手能力等等都是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音乐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有着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特点。
为了能够更好、更顺利的对中学音乐教育进行创新改革,我们应对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对在中学生中展开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我们首先应该变革的就是教学方式。使中学音乐教学在改革创新的趋势下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学观念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教师的高姿态,认真且充分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是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强,并能参与其中的音乐课,教学内容要饶有兴致,使学生跃跃欲试。例如,有的学生爱唱、爱跳;有的学生热爱表演;有的对键盘乐充满性质而有的则认为打击乐威风无比;有的喜欢聆听听音乐而有的喜欢将音乐编成故事或画成图画,并用夸张的语言或动作渲染他所听到声音;有的喜欢听表扬、好奇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有的学生则习惯于默默接受外界传达给他的东西等等。
“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对学生的束缚,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由灌输知识变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创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创新
中学课程中,音乐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自身实践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开发。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教育的关系有教育主体与主导之分。大家熟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原理。但在今时今日的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本位的现象,教师过多的注重了自身的感受,自我的说教,实施教学后的成果如何,是否完成了当天的教学任务等等,而轻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对课堂的切身感受等等。其结果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课下、教室外歌声四溢,音乐课堂上学生呵欠连天。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审视音乐课堂,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大胆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决定为歌曲添加何种引子,什么样与众不同的尾声,通过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对歌曲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等。或者在进行旋律的创编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新颖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即兴的创作、表演等等,以此来不断历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音乐知识,提高了体验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同时也给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的教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我们担负着创新重任的教师们,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开创性地设计区别于以往的新鲜教学形式,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好的开发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氛围和环境,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也应该承袭孔子的教育手法,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音乐素养和爱好。他们有的习惯用自己的歌声传情达意,有的却喜欢借助乐器说出心声。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内心感受和对美的体验传达给大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用最直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与欣赏作品的发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陶冶。
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体验有着这样的要求:“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贝多芬语)伟大的恩格斯曾这样深刻的形容音乐:“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心灵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情感。当旋律开始流动,人的喜怒哀乐被充分的展现,音乐表达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世界各地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语言是否相通,只要有音乐,人们就可以在婉转的旋律中沟通和交流,甚至传递理解和支持。
音乐是感性的,是主观的,它不需要过多的逻辑和缜密的推理,只要你有一颗充满感情的心,这颗心里充满了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爱,就可以接近音乐,这也是音乐教育所致力实现的目标。如果学生在音乐课上还保持着理性的状态,音乐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音乐也将毫无魅力可言。
我们在教学中,应扶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模仿、实践和创造音乐的机会,帮助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不同音色,不同力度,不同速度对于表现旋律的不同作用。多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一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和体验如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去处理不同的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正确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音乐的意境、风格和特点。
五、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都说应该在课堂上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如果课堂是个不民主不宽松的课堂,老师是一位整天铁青着脸毫无亲切可言的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禁锢学生的思想自由,剥夺学生提问、讨论、思考的权利,对好奇心强、爱探索的学生一口回绝,我们要如何进行改革,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岂不成了一纸空谈?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民主的、相对自由的课堂;老师应该是可亲的、可交流的、没有架子的、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用心对待学生的老师。鼓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排除学生提问时的羞涩感,鼓励他们积极踊跃的思考、讨论、提问,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在学习上充分发挥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教学是一个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现成教学模式。应以根据实实在在的受众群体,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切实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原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驾御音乐的主人。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让我们用心去点燃音乐创新的火把,沿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为祖国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注释:
①崔莉.音乐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EB/OL].http://www.54ceo.net/c3/article27670p1.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2]范晓君.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构想[J].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6,(2).
[3]胡静.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之管见[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1).
[4]孙金荣,李丽.中国高校教育科研文库[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吴小春】